出国留学网专题“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推荐内容。
用全心忘我育人方为优秀,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往经验式教学的不足。编辑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在明白平均分含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运用所学的关于除法的知识写出除法算式,以巩固对除法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课前准备】
学生:学具卡片。
教师:例5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这两天我们学习了除法,老师想看看大家学得怎么样,出个题考考大家,你有没有信心应招儿?
二、合作探究。
1、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卡片摆93=3,然后同一小组里交流所得。
2、把12个卡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4个。摆出来,并列了算式。
3、说出63=2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4、练习:
同组有在一起讨论后,独立完成练习四的7、8、9、10题。
第22页的思考题,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帮助。
三、总结。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课本第一册《认识乘法》。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知道乘法各部分名称,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
⒉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实际操作能力。
⒊培养学生合作性、探索性学习品质和迁移类推能力;
⒋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哲学思想。
一、课前谈话(语速慢)
播放哪咤传奇音乐,教师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哪咤传奇》吗?孙老师也特喜欢看,因为小哪咤是一个爱动脑筋而且勇于战胜困难的人。这一节课上我们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你们有信心迎接挑战吗?孙老师真佩服你们,小小年龄就很有自信心,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行!来,为自己加加油我真棒!我一定行!
小哪咤特别喜欢研究数学知识,他呀,写了一首奇怪的数字诗,想欣赏一下吗?(课件出示)
1
2、2
3、3、3
4、4、4、4
5、5、5、5、5
6、6、6、6、6、6
7、7、7、7、7、7、7
8、8、8、8、8、8、8、8
9、9、9、9、9、9、9、9、9
他的好朋友小猪熊总是记不住这首诗的内容,你们有什么绝招赶快告诉它吧!比一比,看谁最能干。
小结:这个方法真妙!小猪熊很快就记住了这首诗。用几个几来说相同的数,真是又快又准确。
好方法就要把它用起来噢!大家现在一定能记住这首诗了吧!来,让我们一齐来说一遍。(做手势)
二、探究新知。
⒈分乒乓球,初步感知几个几。
⑴师:咱们中国可是乒乓大国,在刚刚结束的第47届世乒赛上,又一次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小哪咤今天也赠送了一些乒乓球给各组同学,到底有多少只呢?想知道吗?好,请各个组长带领大家数一数,小哪咤要看哪个组表现最好吆!
(要求)一看哪组数的最准确,二呢要看哪组数的方法最多。
⑵各组汇报
师: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数的?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呢?
引导各组学生按照我们组是个个数的,数了次,一共有只的格式汇报,接着追问:将数的过程列成加法算式你会吗?
师:这组小朋友说的真棒,表达得非常清楚,其它组也要这样说噢!
表扬汇报得好的组长,让其它组来学习。
师:你说得太多我都记不住了,你能想个办法让大家听明白吗?
引导得出6个2,3个4,4个3,6个2、12个1等情况,同时写出总个数12,并针对汇报6个2、12个1等复杂情况,引导学生用几个几来叙述让大家听得更清楚。
(课件随机点击)
⑶读算式
黑板上的算式你会读吗?谁来试一试?引导学生读这些算式,强调用几个几相加来读比较方便。
⑷观察算式,发现相同加数
引出相同加数这一概念,并及时板书,并让学生齐说。老师质:什么相同,以示突出加数相同这一新概念。
⒉由特长算式,引出乘法
⑴可爱的小猪熊和小哪咤今天他们准备搞一场写加数相同的算式竞赛,可好玩了!你们想参加吗?那这边的小朋友是可爱的小猪熊队,口号是猪熊猪熊力量无穷。那这边的小朋友做调皮的小哪咤队!口号是哪咤哪咤把你吓傻。你们真的很勇敢,看谁能获得冠军,(课件点击头像)比赛开始。
请听要求:每小组只推选一名选手参加比赛。但这名选手的写字速度要快!
(课件出示)第一轮:
请听题:哪咤队2个5相加,小猪熊队5个2相加;(要写出结果)
⑵宣布比赛结果,说说比赛的体会,反思比赛的过程。
下面我宣布小哪咤队获胜!颁发奖状(课件演示)
哎!我就奇怪了!小猪熊队怎么就输了呢?
归结为猪熊队没取胜的原因是加数的个数多,式子长。
⑶发明符号
质:这个算式真的很长。(板书:2+2+2+2+2=10)哎!我们能不能发明一种神奇的符号,将这很长的式子来一次减肥变短呢!小朋友们你能发明这样的符号吗?
小结:1、数学可离不开猜想哟!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长大了肯定是一个很厉害的发明家。古人很早也发明了一种符号叫乘号。想听听他的自我介绍吗?
2、了解得真多,连乘号都知道啊!对!这种神奇的符号就叫乘号!想和它交朋友吗?先听听他的自我介绍吗?
(4)(课件出示)录音内容:小朋友们好,我的名字叫乘号,我今年已经三百七十几岁了,我出生于1631年,是英国的数学家奥特雷德发明了我,我能简便的表示几个几相加的算式,不管它有多长,我都能让他变短。
(5)让学生联想:观察乘号,说说这像什么呀?(拼音X,做错题的X,睡斜的加号等)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⒋将加法算式改为乘法算式。
⑴这道式子太长,怎么将乘号用上去呢?有谁知道的?
请大家看,引导:这儿有几个2,5个什么,写上5和2后,老师:现在我们只要轻松地把这个新朋友请到这个新家来就可以啦!这就是乘法里的乘号。(板书:乘号)52是哪道算式变来的?对!52也就是表示5个2相加。那么它的结果是多少呢?(板书:10)你是怎么知道的?
⑵指导读算式
有谁会读这个算式?齐读一次。
乘号和加号是一对很好的朋友,学乘号可别忘了加号哟!要学会把他们联系起来。把这两个算式一起读一下。你有什么想说的?哪道读起来更简单些呢?
⑶25出示
调皮的小猪熊呀很不服气,他终于也掌握了其中的窍门,变成了另外一道乘法算式。想知道吗?眼睛闭上不准偷看哟!。板书:25=
眼睛睁开,看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对!他们只是调了个个儿。2乘5也表示5个2相加(用手势提醒)。那么他的结果是多少呢?(10)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们看,5个2相加可以写成(学生说出两道乘法算式),对这两道乘法算式也都表示5个2相加。他们只是位置不同而已。齐读黑板上的板书。
⒌介绍乘法的各部分名称
师:加号两边的数叫加数,那乘号两边的数我们就叫(板书:乘数乘数)前面叫后面也叫加法的结果叫和,那乘法的结果叫(板书:积)他只不过比和多了两条腿。小朋友们说得真棒!这么快就认识了乘法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3)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一)课本P13~36页。
单元教才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平均分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第二课时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节: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租船问题。具体感知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分成这样的6组,就要租6条船。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三第4、5题。
(1)、第4题。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露分的过程和结果。
(3)、第5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设计意图】:设计帮助小动物分食品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课堂总结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用科学。
3.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经过。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覆盖式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质疑激趣。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
3.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三、深入探究,读懂课文第一部分。
1.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捞铁牛?
2.铁牛有多笨重呢?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
3.指导读句子,加深理解。
4.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四、学习第二部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1.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思考第二个问题:怎样捞铁牛?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重点词语。
2.学生自由朗读,圈画重点。
3.师生交流,概括出要点。
4.用覆盖式投影片再现这次的准备工作,再请学生按顺序简要复述准备工作。
5.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结。
五、书写生字词。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查阅课外书,查找怀丙和尚的故事或有关水的浮力的课外小知识。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l和例2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l~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有余数的除法含义,初步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试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按照例1制成可供演示的梨和盘子图片、磁性黑板;每个学生准备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出示教科书第1页上的复习题.
(1)()里最大能填几(学生填后共同订正。)
(2)用竖式计算除法。(出示两道除法竖式)
订正笔算除法时提问:除法竖式里,哪个数是被除数?哪个数是除数?哪个是商?并指名学生说一说笔算的计算过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出示6个梨和3个盘子图,说明题意:要把这6个梨平均分到3个盘子里,应该怎样分?(指名学生实际分一分,分两次恰好分完.)
教师;谁会列式计算?(指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先列横式,然后用竖式计算.)
计算后,教师指着竖式提问:在被除数6下面写的6表示什么?(表示分掉的6个梨。)在横线下面为什么写0?(因为6个梨都分完了,一个也不剩。)
(2)教师又出6个梨和7个盘子图,说明:要把这7个梨平均分到3个盘子里,谁会分?(指一名学生分实际分一分,分两次后,还剩一个。)
教师:剩下的一个梨,如果继续分,每个盘子还能再分到1个梨吗?(不能。)这说明7个梨要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盘分到2个,还剩1个。
教师;怎样计算呢?因为是平均分,还要用除法计算.(板书:73=)
(3)竖式的写法。(指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被除法是几?写在什么地方?除数是几?写在什么地方?刚才分的结果是每盘放几个?那么商是几?写在什么地方?
教师进一步提问:有3个盘,每盘放2个梨,实际分掉了几个梨?那么在被除数7的下面应该写几?(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
7个梨,分掉6个,有没有剩余?在竖式里应该怎样表示呢?
教师着重说明:7个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所以在横线下面要写1,剩下的这个1,我们叫它余数。(板书:余数)
(4)横式得数的写法。
教师:经过计算知道每盘放2个梨,就是商2,先在等号后面写2。还剩1个,就是余数1;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面先点六个点,再写余数1,读作商2余1,大家一齐读一启遍商2余1。
像这样的除法,求出商后还有余数,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2.做一做下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每人拿出1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摆在课桌上,指名学生说每份分得几根,还剩几根。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逻指导。
订正时,着重提问:商2以后,被除数下面要减去几?8是怎样算出来的?横线下面得几?怎样算出来的?表示什么?横式应该怎样写?怎样读?
3.教学例2。
出示横式385=后,指名学生口述怎样写竖式,教师板书。
写出竖式后,着重教学怎样试商。
教师:先想5和几相乘的积接近38,又小于38,商6行不行?(不行,因为5乘6的积是30,38减30还剩8,每份还可以再分到1,说明商6小了,所以要商7。)商8行不行?(也不行,因为5乘8的积是40,40比38大,说明商8大了,只能商7。)实际教学时,只要发现商小了或商大了这两种情况中的一种,能够找到恰当的商就可以了。最后,引导学生写出完整的竖式和正确的横式。
4.引导学生分别比较例1和例2中的余数和除数,让学生找一找有什么共同点,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教师小结: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5.做例2下面的做一做。
先引导学生看图和下面的算式,弄清题意后,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一的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四、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在除法中示出商以后,还有余数的,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并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做事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大于、小于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演示课件比较数的大小(导入)
问:哪只海龟年龄大?为什么?(贴着15的海龟年龄大,因为15比9大,15是两位数,9是一位数)
继续演示课件比较数的大小(导入)
师:这时沙滩上又爬上来一只51岁的海龟,它和15岁的海龟比,哪只海龟年龄大?为什么?(51岁的海龟年龄大,因为51比15大,先比十位上的数,51十位上是5,15十位上是1)
继续演示课件比较数的大小(导入)
师:这时海滩上又爬上一只58岁的海龟,和51岁的海龟比,谁的年龄大?为什么?(58大于51,十位上的数相同,再比个位上的数,58的个位上的数是8,51个位上的数是1)
师说:我们比较海龟的年龄,其实就是在比较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我们已经学过比较百以内的数的大小,先看数的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数,这个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也相同,再比个位上的数,个位上大的数,这个数就大,如果个位上的数也相同,说明这两个数同样大.
下面我们再比较几个数:
61○5645○47100○98
师说:我们填好大于、小于号后,可以用一句顺口溜来检查符号写得对不对.大口对大数,小尖对小数.下面我们就用以前学的这些知识,来学习比较万以内的数,看谁学得快,学得好.
二、学习新课.
1.根据下面各数的位数分类.
出示:1230,965,395,1689,20xx,470.
师问:这些数很大,谁能读读这些数?你们能根据百以内数比较大小的知识推测出三位数与四位数比,哪个大?为什么?(四位数大,因为四位数最高位是千位;三位数最高位是百位,不够一千)
下面我们比较一下这些数:
小结:位数不同的数比大小,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2.在位数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数的大小.
(1)比较5640和8790的大小.
师问: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怎么比呢?(先比它们的最高位,5个千比8个千小)
小结:如果两个数的位数同样多,先从最高位比起
练一练:
965○395395○470
1230○16891689○20xx
(2)哪辆车载的汽水多?3864○3529
师问:3864和3529都是四位数,最高位也相同,该怎么比?(再比百位上的数)
3.小结.
师说: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的数比大小,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下一位,一位一位往后比.
三、巩固反馈.
1.在下面的○里填上大于号或小于号.
398○4023940○52301020○999
2.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1)941,893,1001,914
(2)3005,3050,3500,3049
3.找出下面各数中最大数、最小数.
463,9528,4000,2089,9030,8006.
最大数:_______
最小数:_______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7)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但处理的还是不够细致,对问题的剖析不够透彻,对课本的解读不够深入,还有就是对学生的竖式书写的方式习惯要求不够严格,导致错误的情况依然存在。存在错误情况有:
1、学生抄错题。在列竖式时将数字或者运算符号抄错,导致错误率高。
2、学生书写不规范。例如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学生在书写时由于不规范会导致计算时将数位看错,造成错误;还有就是最底下的横线必须要求用直尺画,这样更加美观。
3、计算时,尤其是减法运算时,会出现倒减(从高位减起)的情况。
4、计算时的进位和退位的“1”会经常忘记计算。
5、等号的后面往往忘记写得数。
面对这些错误,我认为重要的是整合错误资源。我和学生一起找错误,抓典型事例,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者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做到自己检查,自己改正。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出错误,例如提问“我们从十位算起可以吗?”勾起学生的思考,避免类似的错误。这些是我们在课堂上能做的,但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与其他内容的学习,它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习惯。所以,在纠错的道路上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也非常重要。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8)
教学内容:认识时、分书本第76~7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分针时怎样计时的;知道一时=60分。
2、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3、培养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时针、分针时怎样计时的,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教学难点:看钟表准确的说出经过的时间。
教具:实物钟、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结合上课时间,复习整时。
谈话:同学们,在一年级我们已经认识过钟表,(出示实物钟)而且认识了整时,小朋友看现在是几时?(上午9时)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2、结合实际生活,引出分,介绍时与分的关系。
讲述:要知道时间过去了多少小时多少分,就要看钟表。钟表时计时的工具,全世界的钟表跑得一样快,学会了看钟表,你就知道时间了。
今天,我们继续认识钟表,认识时、分。(板书课题)
二、组织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时针、分针的联动关系。
谈话:时针和分针时怎样走的,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在你的小钟表上拨一拨,你就能发现了。拨拨钟表,说说你都发现了什么?(学生边拨钟表边说自己的发现,教师及时评价)
学生可能会说:我发现了分针走的快,时针走得慢;我发现时针、分针同时走同时停,他们走得时间是一样的;我发现当分针转一圈时针从12走到1等。
总结:小朋友刚才拨钟表,发现了分针走得快,指针走得慢,当分针转一圈时针从12走到1,因为时针分针同时走同时停,所经过的时间是相同的,你们真聪明1
2、认识钟面上的大格、小格。
谈话:12到1这两个数字之间是一个大格。在你的钟面上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学生数出有12个大格)
钟面上有大格也有小格,相邻的两个点之间是一个小格,数一数一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学生数出有5个小格)
12个大格里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在你的钟面上数一数或算一算,数完后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谁数的方法又清楚又快!
总结:刚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数出了钟面上一共又60个小格。我们还知道钟面上又12个大格。时针和分针就是通过走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计时的。
3、认识时针、分针是怎样计时的。
讲述:我们在一年级已经学过时针从12走到1是1时,从1走到2也是1时,也就是说时针走一大格都是______?(板书:时针走一大格是一小时)
口头练习:时针走2大格是几小时?时针从12走到4,走了几小时?
分针走1小格是1分。(教师板书,学生齐读)
口头练习:分针走2小格是几分?走3小格呢?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
练习:
(1)分针从12走到1,走了多少分?
(2)分针从12走到4,走了多少分?
(3)分针从12走到8,走了多少分?
4、学生独立操作,进一步感知1时=60分。
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计时的,想不想在你的钟表上拨一拨,看分针走了多少小格,时针正好走一大格?
谈话:刚才大家看到分针走60小格,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60小格是多少时间?时针走1大格是多少时间?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板书:1时=60分)
5、感受一分钟又多长,教育学生要珍惜每一分钟。
谈话:一分钟到底又多长,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1)一分钟脉搏大约跳()次。
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摸、找、画、说、拼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在拼图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使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教学过程
活动一运用现实素材引入新知。
师:我们学习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日常生活中你所见到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同学们也可以看看我们上课的这个礼堂的周围有什么形状的物体。
生:在老师的讲台上有长方体,有正方体,还有圆柱体。
生:讲台上的黑板是长方体。
生:易拉罐是圆柱体。
生:我的笔盒是长方体。
师:你们的桌面上也有很多物体,请找出你喜欢的物体。
(学生在桌上各自拿起自己喜欢的物体)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生:我拿的是长方体。
生:我拿的是圆柱体。
生:我拿的是正方体。
生:我拿的是三角体。
师:你为什么说这是三角体呢
生:因为这个物体有一个面是三角形,所以我就叫它三角体。
师:你能给它起这么一个名字真不错,其实这个物体叫三棱柱。
(教师根据学生所拿出来的物体,随机性地在黑板上粘上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师:这些都是我们自己认识的物体,请小朋友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有什么感觉把你的感觉告诉同组的小朋友。
(学生摸各物体的面,并和同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感觉)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感觉。想说的就站起来说。
生:我觉得这些面摸起来滑滑的,如果不小心,它还会从手上掉下来。
生:我觉得这些面摸起来冰冰的。
生:我摸的是圆柱,它的上下两个面摸起来感觉平平的,中间这个面摸起来是圆圆的、弯弯的。
师:小朋友通过摸一摸,发现这些物体有的面是平的,有的面是圆圆的、弯弯的,也就是曲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平面图形。
(教师出示课题:认识图形)
评析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教师并没有局限于书本,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来选择学习的素材。教师所选的素材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物品,这些形状多样的素材,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信息的多样化,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样就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教师创设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在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更好地体验出面在体上,作了很好的铺垫。
活动二感受面从体得。
师:哪一位小朋友知道长方体的面是什么图形
生:(齐)长方形。
师:对了,我们可以从长方体的一个面上找到长方形。(从长方体的一个面上拿下一个长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长方体模型的旁边,并板书:长方形)
师:下面请每个小朋友从桌面上找一个长方体。
(学生动手找)
师:请把你找到的长方体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有的学生举的是教师给的学具,有的学生举的是自己的书或笔盒)
师:你能从自己手中的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吗找找看。
(学生认真地从自己手中物体的面上找长方形)
师:谁找到了
生:我从这块橡皮上找到了长方形。
师:在哪儿呢你能摸给大家看看吗
生:(边说边摸)在这里。
师:还有谁找到了。
生:我在笔盒上找到了6个长方形。
师:你真了不起,在长方体上找到了6个长方形。其他的小朋友呢
生:(齐)找到了。
师:好,下面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找到的长方形。
(学生认真地摸自己找到的长方形)
师:好,大家都很能干,都能从长方体上摸到长方形,那么你们能不能从其他的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
生:(齐)能!
师:好。大家找找看,并把你找到的图形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学生从物体的面上边找图形边告诉同组的同学找到了什么图形)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找到了什么图形
生:我在圆柱上找到了圆形。
生:我在正方体上找到了6个正方形。
生:我在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生:我在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生:我在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还找到了正方形。
师:这个小朋友真能干,在同一个物体上找到了两种不同的图形。
师:刚才大家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正方体的一个面上拿下一张正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正方体模型的旁边,并板书: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圆柱的一个底面上拿下一张圆形纸片,贴在黑板上圆柱模型的旁边,并板书: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拿出一张三角形纸片贴在黑板上,并板书:三角形)
师:(指着贴出的图形)这些都是小朋友找到的图形,认识它们吗
生:(齐)认识。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生:一种是形,一种是体。
生:长方体突突的,长方形扁扁的。
生:长方体能站起来,长方形站不起来。
生:正方体有6个面,正方形只有1个面。
师:大家都很了不起,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都是平平的,它们都是物体的一个面。
评析在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学生从一个长方体物体上找长方形。接着让学生从各种各样的长方体上找出不同的长方形,之后,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那么你们能不能从其他的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
体现了教师先扶后放的策略,有效地突破了学生探索的难点。教师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像力,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活动,将原有的生活经验数学化。教师还注重了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了从体上找面的方法。教师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异同,深化了对两类图形特征的认识,使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和形象感知发展到抽象地认识图形,进一步体验到面由体得和体与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是通过让学生充分参与操作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