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 教案课件是新教师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而要做的事情。出国留学网编辑特意为您整理了《一年级语文教案司马光》,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一年级语文教案司马光 篇1
一、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二、巩固生字词
1.开火车读生字,读词语。
2.自己描生字,记字形,相互交流记字方法。
3.指导写字。重点指导下面几个字。
候:不要漏写第三笔竖。
孩:第三笔是提,右边要写紧凑。
都:指导双耳旁的写法,第一笔横撇弯钩,不要误写成2笔。
哭: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三、课后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2。
2.完成课后练习3。
先读读块、快,引导学生发现它们读音相同,右边字形相同,左边偏旁不同。了解块常指土块、石块,所以有土旁;快一般指速度高,走路、做事等用的时间短,也有快要、将要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试着自己填空,然后集体订正。
3.补充练习。
妈妈()下班了。
这辆汽车开得真()呀!
我有一()橡皮。
一年级语文教案司马光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
3.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
(二)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解司马光为什么砸缸,其道理是什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课题,司马是姓,叫光。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先让学生打开书,看本课的内容,除课文以外,有一幅插图,课后有3个作业题。
2.范读:边听边想,这一课写的是谁的一件什么事?
(1)范读。
(2)看插图上画的都有什么?
(3)回答:这一课写的是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
(本课写的是司马光砸缸,救出掉进缸里的小朋友的事。)
(三)学习生字、词。
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生词。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读着,听对方读得对不对?不对请给以纠正。
4.汇报。指名读字音,如有不对的及时纠正。
玩:音w2n但是读课文时一般带有儿化音。
读词语卡片:
古时候孩子朋友跑去叫有一回
5.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1)学生自己学习。
(2)同桌交流学习情况。
(3)指名汇报自学和同桌交流情况。
同学们,老师现在指名来汇报学习情况,老师叫到的同学,你不仅是代表你自己,而且是代表你同桌,因为刚才是你们两人讨论的,一个说完后,同桌还可以补充。
利用熟字记字形的有以下几个:
古:上边十,下面口,
时:左边日,右边寸,
回:大口套小口,笔顺:回。
朋:左边月,右边月,
玩:左边王字旁,右边元。
跑:左边足字旁,右边书包的包字,笔顺是包。利用偏旁加部分记字:
候:左边单人旁,中间一竖,右边是:。
孩:左边子,右边笔顺:丶亠。
友:一横加一撇,带上一个又。
让学生理解词语和一字组多词帮助理解字义:
古时候:很早很早以前称古时候,昨天,前天叫古时候吗?不叫。
古(古代)(仿古)(蒙古)
时(时代)(时间)(小时)
候(气候)(等候)。
朋友:关系不错的人称朋友,本课小朋友,指关系好的小孩。
友(友谊)(友好)(亲朋好友)
玩(玩耍)(玩艺儿)(贪玩)
跑(跑步)(跑来跑去)
(四)在学习生字、生词的同时,把课文读通顺。
1.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得的音。
请同学读词语:长得又大又圆。
这里的得读de轻声;本课得救了,这里的得读二声d6,是得到的意思。比如:我得到妈妈的宠爱。我得到同学们的帮助。
2.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小声读课文,一是注意生字词在句中的读音和字义,二是把课文读通顺。
(五)指导书写生字:
1.让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格中的位置,包括每一笔的位置。
2.重点指导下列字:候、孩、跑。
3.学生在本上描一遍田格中的生字。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二)进行句子训练,体会词的作用。
(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受到遇事不慌,动脑筋想办法,在紧急情况下,做事果断的教育。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指名读。
古时候小孩朋友跑回去
(二)谁能告诉老师,司马光姓什么?叫什么?
(三)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标出共有几个自然段,想一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
2.让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学习课文。
(四)逐段学习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一段,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古时候是指很早很早以前,从图上可以看出,小朋友全是古代人的着装。
2.学习第2自然段。
(1)小声读这一段,数一数共有几句话,再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指名读每一句话,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找重点词理解。
①第一句话中他指的是谁?(司马光)
②学习第二句话时,让学生认真观察书上的插图,思考:
a.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几个孩子,哪个是司马光?
b.从图上假山和水缸的位置,再看这口水缸怎么样?从句子中哪儿看出来的?
假山是用石头人工堆砌成的,大树下面有假山,假山脚下有口大水缸。
让学生观察水缸到底有多大,和几个小孩子的个头比。里面装满了水。
(3)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句要突出他的音,第二句话要突出大,装满,让大家能够通过你的读听出来这口水缸怎么样,里面装的水是怎么样。
通过看图,指名朗读,理解句子的意思,也为理解后面的课文打下基础。最后说一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4)总结学法。
刚才我们学习课文的时候,是先读课文看共有几句话;接着找重点词,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然后,说一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3.学习第3自然段。
小朋友们和司马光在花园里玩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按刚才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1)边读课文,边看插图,想象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里的。
司马光和小朋友玩得很高兴,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的。
(2)用谁,在什么地方,怎么样的句式说一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3)再读这段,想一想,缸这么大,里面又装满了水,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面临着什么样的危险?一方面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习惯,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理解下段课文奠定基础。
4.学习第四段课文,小组学习。
(1)小声读课文,自己想一想掉进水缸里小朋友的处境,再想一想别的小朋友的心情会怎样,他们都是怎么做的?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指名谈自己的理解:
从别的小朋友看出是除司马光之外的小朋友。都慌了和后面句子中的有的有的,叫、喊、跑、找是相对应的。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面临着被水淹死的危险,小朋友们心里着急,动作忙乱,叫喊目的是叫大人们听到呼救的声音,来救小朋友;跑去找大人,也是这样。再让同学们想象,时间就是生命,这样做能来得及吗?为理解司马光的聪明、果断打下基础。
(4)指名朗读:要读出小朋友们那种心里焦急的紧张气氛。读有的有的时和逗号前面的句子接得紧一点。
5.学习第五自然段。自己学习。
同学们,小朋友们都慌了,因为他们知道,时间长了,那个小朋友有生命危险。想通过叫喊,跑去找大人来救小朋友。这时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1)按前面的学习方法自学这一段。
①提醒同学们自学时,抓表示司马光动作的词语,去理解句子。
②看图,哪个是司马光,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司马光没有慌,从表情上看出来的,其他小朋友惊慌地咧着嘴,而司马光的神情表现很镇静,不慌张。
③指名读自己理解。
举、使劲砸、几下子说明什么?遇事不慌,认真动脑筋,想办法,聪明、果断。缸破了,水从破洞里流出来,落水的小朋友就不会被水淹死了。④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一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6.学习最后一段。
同学们,司马光遇事不慌,他机智勇敢地举石头砸破了缸,救出小朋友,这时大家的心情如何?带着轻松自豪的语气读最后一段。得救重读。
总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句子训练。课后作业第2题。
1.投影出示句子。
2.让学生自己填空。
3.填空后,自己读一读每一组的两个句子,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好在哪里。
4.指名说一说。
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意思更具体,更明白。在花园里玩限制了玩的地点。石头说明司马光用石头砸缸,不是用别的,意思比第一句更明确,更完整。
(六)作业。
1.巩固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巩固字词。
(二)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内容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且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巩固字词。
1.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边读课文边注意生字在句子中组成的词的写法。
2.听写。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且同桌听写完后,互相看是否正确。这也是进一步强化记忆的一种好方法。
有一回,古时候,小朋友,跑去,孩子,叫。
(二)小声读全文,想一想每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能用最简单的语言告诉大家。提醒按上节课告诉同学们的句式来说。段意:
1.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2.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假山、有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了。
4.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哭着,喊着,去叫大人。
5.司马光举起石头砸破大水缸。
6.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帮助学生组织语言,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能看着插图,把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1.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练习讲故事。
2.同桌互相讲一讲,强调不是背课文。按自己的理解,照课文内容讲故事。
3.出示投影插图,指名让同学讲故事。
(四)有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向他学习什么?
(五)你学习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谈学习这一课的收获。
1.字词方面:学会了哪些字词,或者是在识记生字过程中,学会了哪种识字方法。
2.本课语文知识方面:比如按句式说话,学习课文的四步方法。
3.受到的思想教育方面:这是最重要的,要学会做人。
教师根据学生谈的,进行总结、深化,表扬好的,使大家都有所启发。
【板书设计】
(4)我字第一笔是撇,找字左边是提手旁。
同学们,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有很多字,音相同,还有很多字字形很相近。所以,我们学习要认真、仔细,区别它们的不同之处,不要弄混了。
(四)学习第3题:这四幅图,每一幅图是独立的,看每一幅
一年级语文教案司马光 篇3
创造想像是不依靠现成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不但具有新颖性,还具有首创性和独特性。在教学《司马光》时,我使用变换角度、启发想像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想像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是司马光
学生读懂了课文,我问学生:假如你是司马光,会用什么方法救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
我是司马光,就叫小朋友过来,大家手拉着手,像小猴子捞月亮那样,把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拉出来。
我是司马光,用一根绳子放进缸里,套住那个小朋友,把他拉上来。
我是司马光,就叫来另外两个小朋友,大家一起用力,把大水缸推倒。
......
小学生好胜心强,为了证明自己比司马光更聪明,都踊跃发言。尽管小朋友想的办法在当时当地不一定奏效,但闪烁着求异思维的火花,我们教师一定要让它燃烧起来。倘若用批评、训斥来浇灭它,简直是一种犯罪。
我是司马光砸缸用的石头
看见学生思维如此活跃,我突来灵感,给学生出了个说话练习题:现在,小朋友们成了司马光用的那块石头,请大家说说你的故事。
这一问好似投入学生思维长河中的石块,激起阵阵涟漪,小朋友们兴味盎然,积极讨论,自编故事。有个小朋友和大家讨论后编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是一块不大也不小的石头,住在一口大水缸的脚下。我和大水缸是好朋友,经常说悄悄话,人们谁也听不懂我们说的话。有一天,司马光和他的小朋友来我们这儿玩,一个小朋友踩着我的头顶扒上了大水缸。我和大水缸同时喊:
快下去,快下去,缸里有水,很危险!
可他听不见我们的话,一不小心就掉进缸里了。我和大水缸干着急,都没有办法。眼看小朋友就要淹死,这时,司马光把我搬起来,高高举起,朝大水缸使劲砸去,几下子就把大水缸砸了一个大窟窿,我也被大水缸碰得鼻青脸肿,头昏眼花,可我们都很高兴,因为那个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得救了。
我是司马光砸的那口缸
学生以司马光砸缸所用石头的身份讲了司马光砸缸
这个故事,我又突发奇想,何不让小朋友当一回司马光所砸的那口缸,再换个角度编故事,进行口头说话练习,于是,我便说:
假如你是司马光所砸的那口缸,你的故事又会怎样呢?
我的话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或低头沉思,或抬头遐想,或悄悄商量,过了一会儿,便小手如林,其中有一个小朋友说得最精彩:
我是一口大水缸,住在司马光的花园里。我的旁边有一座假山,有一天,司马光和小朋友来到我身边玩,有个顽皮的小朋友爬上假山,一不小心掉进我的大肚子里。这可不得了了,我的肚子里满是水,一下子就把这个小朋友给淹没了。这时司马光跑过来,举起一块大石头朝我身上砸来,把我砸得快疼死了。我咬着牙,忍着痛,对司马光说:
你砸吧,朝一个地方使劲砸,就把我的大肚皮砸破。哗啦
一声,司马光把我砸了个大窟窿,我肚子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我大肚子里的那个小朋友得救了。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因此,我们做语文教师的,应当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像能力。
一年级语文教案司马光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别、到、那、都、吓、叫”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指导看图,从图中质疑。
1、出示插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看不懂得吗?
学生质疑,教师归纳问题:
(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当时的情况怎样?
(2)是谁救了他,他是怎么救的?
二、揭题释题。
1、板书课题,读题。
(1)知道“司马”是复姓。
(2)识记司,组词。
2、简介司马光。(学生或教师)
三、初读感知,合作初步解疑。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识记生字。自主选择生字识记,组内交流,全班反馈。(采用各种形式认读生字,随机选择生字扩词或选择句子指导朗读。)
4、小组讨论交流读懂的问题。
四、再读感悟。
1、学习1~3段,解决问题(1)。
(1)借助插图了解大水缸的位置及这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理解:不小心。
启发想象:掉进缸里的孩子会怎样?
(3)朗读指导。
(1)看图读文了解别的孩子的表现,板书:哭喊叫找
小组讨论这些孩子当时是怎么想的?
(2)讨论司马光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他是个怎样的人?
划出司马光的动作。理解:使劲砸。
(3)质疑释疑。(针对课文内容提问,自由解答,教师引导)
4、你喜欢司马光吗?用一句话夸夸他吧!
5、朗读指导。
五、学会背诵技巧。
教师引导,让学生悟出背诵的方法:看图背诵、想情节背诵、看板书背诵。
六、指导书写。注意偏旁在左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七、拓展训练。
如果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
要求:大胆想象。
八、作业布置。
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司马光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这篇课文讲的是他七岁的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课文浅显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感召作用。
这篇课文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突出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在课文学完,我设计让学生讨论:
1、从司马光身上你明白了什么?请你对司马光或那个被救的小朋友说句话。
2、如果你在场,你还会有什么好办法救那个小朋友吗?
3、假如你身边发生了意外的事,你会怎么办?
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对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形成起到指引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注意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一年级语文教案司马光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别、到、那、都、吓、叫”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一、指导看图,从图中质疑。
1、出示插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看不懂得吗?
学生质疑,教师归纳问题:
(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当时的情况怎样?
(2)是谁救了他,他是怎么救的?
二、揭题释题。
1、板书课题,读题。
(1)知道“司马”是复姓。
(2)识记司,组词。
2、简介司马光。(学生或教师)
三、初读感知,合作初步解疑。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识记生字。自主选择生字识记,组内交流,全班反馈。(采用各种形式认读生字,随机选择生字扩词或选择句子指导朗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问题(1)(2)
4、小组讨论交流读懂的问题。
四、再读感悟。
1、学习1~3段,解决问题(1)。
(1)借助插图了解大水缸的位置及这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理解:不小心。
启发想象:掉进缸里的孩子会怎样?
(3)朗读指导。
2、学习4~6段,解决问题(2)
(1)看图读文了解别的孩子的表现,板书:哭喊叫找
小组讨论这些孩子当时是怎么想的?
(2)讨论司马光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他是个怎样的人?
划出司马光的动作。理解:使劲砸。
(3)质疑释疑。(针对课文内容提问,自由解答,教师引导)
4、你喜欢司马光吗?用一句话夸夸他吧!
5、朗读指导。
五、学会背诵技巧。
教师引导,让学生悟出背诵的方法:看图背诵、想情节背诵、看板书背诵。
六、指导书写。注意偏旁在左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七、拓展训练。
如果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
要求:大胆想象。
八、作业布置。
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一年级语文教案司马光 篇6
教学要求:
1.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思维训练。
难点:体会到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教具:电脑课件。
教学模式:学--议--练教学式
操作步骤: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制定目标,激发动机--自读引导,深入学习--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听老师讲故事:从前,有一个很有名的作家写了一本书,他不知道取什么名好,于是他拿着书叫产宰相取名,宰相看了,连连叫好,但是他又说:这么好的书,我没有资格给它取名字。没办法,他只好去请皇上给他取名。皇上看了,拍案叫绝,欣然提笔给这本书使名为《资治通鉴》。你们知道这位作家是谁吗?他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了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二、制定目标,激发动机
1.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看屏幕,知道图上有些什么。
2.根据图提问,小朋友,看过图您想知道什么?筛选出:(屏幕显示)
(1)、这个故事发生在那里?
(2)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水缸里的?别的小朋友怎么样?
(3)哪个是司马光?他是怎么做的?
(4)那个小朋友怎么样了?
三、自读引导,深入学习。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四个问题来学习课文,小声自由读全文。
(一)、看图,想: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古时候,并看图理解,再齐读一自然段。
(二)解决第一个总理: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
1.小组读第二自然段,画出相应的词语?(花园、假山、水缸)
2.回答问题,板书:花园
3.指导看图理解词语,板书:司马光、小朋友、花园、水缸。
4.比较填空,这两句有什么不同。
(1)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2)他跟几个小朋友在______玩
5.指导朗读。
(三)解决第二个问题:这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别的小朋友怎么样?
1.齐读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板书掉
(1)理解不小心并教育学生要注意安全。
(2)利用课件直接演示小朋友掉进缸里的情景(出示课件:小朋友爬到水缸上的假山上,不小心掉进缸里的情景)
(3)思考:那个小朋友掉进水缸,会发生什么危险?为什么?这时别的小朋友怎么办呢?
2.师读第四自然段
(1)画出他们表现的词语。
(2)看图理解他们的惊慌
(3)引读:有的有的
(四)解决第三个问题:哪个是司马光?他是怎么做?看出什么?
3.小组讨论,理解:为什么用举?为什么要使劲?几下子说明了什么?看出司马光什么?板书:举、砸。
4.课件演示司马光举石砸缸的情景
5.指导朗读:哪些词语很重要?应怎样读?
(五)解决第四个问题:那个小朋友得救了吗?
1.结合图说一说,板书得救。课件演示缸破孩子出来的情景。
2.齐读最后一段。
(六)小组讨论总结延伸
1.司马光的办法好不好、假如你也在场,你会用什么办法?
2.假如是你掉进了缸里,你会怎么做?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齐读全文
2.哪些词语用得好
3.指名上台看图复述课文(谁来讲讲这个故事)
4.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5.我们一起来编个儿歌来称赞司马光:
老师说前半句,大家来补充后半句,看谁说的好。
古代孩子,-----(司马光)
遇到危难,-----(不心慌)
举起石头,-----(砸破缸)
救出朋友,-----(真勇敢)
板书:(略)
一年级语文教案司马光 篇7
教材分析
1.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这篇讲的是司巴光小时候的故事。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大水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人也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了小朋友。通过这个故事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关学习司马光这种迸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人赶紧离开缸,而司马光则想的是缸里的水离开人。
2.字音、字形
本课8个生字要注意读准:孩(h2i)、光(gu1ng)、块(ku4i),书中一块石头读成一块儿石头(儿话音)。
识记生字字形时,要让学生开动脑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识字。为了更好地巧记字形,提供几种记字方法:(1)用象形字记石字。(2)用形声字的方法记吓字。(3)用顺口溜的方法光字:三个小淘气,坐在板凳上,压弯一条腿、后脚尖朝上。记没字:三点水,几头又尾,合在一起就是没。
书写时应注意:候字的左边是单人旁,再加上一个小竖,右上边是横折、横,下边是尖字。孩字左边是子字旁,注意子的最后一笔横改成提,右边是点、横、撇折、撇、撇、点注意两个撇的起笔对齐,就写好看了。哭字千万不要丢掉最后一笔点。
3.看懂图意: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孩掉进大水缸里。从图上可以看出一只大缸砸破了,水哗哗地流出来,掉进水缸的这个小朋友正在往外爬,司马光正伸出手去挟爬出来的小朋友。再看看他们身后的几个小朋友,有的吓哭了,有的张着大嘴在喊大人。
4.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自然段是写很久以前,有一个孩子叫司马光。
第二自然段结合标图弄清楚假山和水缸的位置。
第三自然段是写有一个小朋友没注意掉进水缸里。
第四自然段是写其他小朋友看见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都慌了。
第五段主要是司马光是怎样做的,他举起一块儿石头很块地把水缸砸破了。
第六自然段是写缸里的水流出来了,小朋友得救了。
5.朗读指导
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大字稍慢、加重。一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的一不小心读得稍快一些。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这句话读得稍慢些。第五自然段要读出司马光的机智勇敢,读时突出没有慌、举起、使劲砸、几下子这几个词语。
教法建议
1.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2.指导学生看图,从图中质疑。
3.在学文时,引导学生学习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4.在教学第四、五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设计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词语和句子。
5.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要求,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而实用是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中采取比较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1)课文中人物的比较。
(2)自己与司马光的比较
6.教师演示2个复动投影片,一是演示人离开水,二是演示水离开人,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使学生领悟到两种救人的不同方法,更加突出司马光的机智,勇敢,同时学生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7.创造性思维训练;设计一个情景。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说些什么呢?
解词导向
假山:用石块人工堆砌而成的小山。[例句]公园的假山真好看。
不小心:不留神,没注意。[例句]放学了,我不小心摔了一跤。
慌:心里发急,动作忙乱。[例句]做作业的时候,我们不要慌,要认真去做。
使劲:用力。[例句]这张桌子很重,我要使劲才能搬动它。
得救:本课指脱离了危险。[例句]经过医生抢救,王爷爷得救了。
释句导读
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这句话讲的是司马光举石砸缸。用举起说明这是一块大石头,举得高,用的力气大,砸下来的力量才大,水缸才能砸破。几下子说明特别用劲,救人心切,想赶快把小朋友救出来。
课文理解
段落段意
第一段(1自然段):讲司马光是古时候的人。
第二段(2、3自然段):讲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孩子不小心掉进水缸里。
第三段(4、6自然段):讲司马光举石砸缸救出了小朋友。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司马光举起大石头砸缸救人的故事,说明司马光小时候聪明、勇敢,遇到紧急情况不慌张,能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8个生字和9个词语的音。认识司、假、慌、喊、举、砸、破、救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和孩子。
4.从司马光破缸救人的故事中受到启发,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不慌张,支脑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勇敢聪明的孩子。
教学难点
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11司马光
2.简单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我国此宋时期的历史学家。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二、看图图意
1.出示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学生能从图中看出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的孩子有的吓哭了,有的喊着,有的找大人。
2.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进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学生2:是谁救的掉进水缸的孩子,他是怎样救的?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画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要多读几遍。
2.读准生字及会认字的音。
(1)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和会认的字。
(2)同桌小伙伴互读、线纠正。
(3)抽读生字和会认字的卡片。
(4)做猜字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字音。
(5)电脑出示词语的演示文稿:
孩子吓哭没有假山慌了喊叫
举起砸破救人古时候司马光一块石头
3.再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
4.学生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他们读的字音是否准确。
四、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电脑出示插图;让学生根据图中人物的穿载来理解:古时候这个词语。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从他的读中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提问:①他指的是谁?(他指的是司马光)②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从第一自然段知道的)③教师鼓励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④借助图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样的一口缸。
3.指导朗读
①教师范读第二段,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出什么了?(教师在读时注意突出大和满字)
生:我听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缸,抽里装满了水。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指名读这段;读后同学评议。评议时同学们先可以说说他哪儿读得好!然后说说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最后他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④由于本段的第二句是个长句,不容易读的教师再范读,让学生注意看清标点,听好停顿的地方。
⑤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⑥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⑦指名读,集体纠正。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听他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提问: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全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们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3.理解:一不小心的意思。(就是没留神掉进大水缸里。)
4.应该怎么读呢!同学们自己练习朗读这段。
5.指名读,大家评议。
6.必要的时候教师范读指导。
7.提问: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没留神掉进了大水缸里。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呢!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十分紧急,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如果不急时救上来就会有生命危险。
8.过渡语,就在这紧急时刻,司马光和其他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五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己轻声读这段,读后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边读边画出表示小朋友动作的词语。
(2)从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这些词,小组讨论他们这些人当时是怎么想的?
(3)小组汇报得出结论:让别人来帮忙,我这么小,没有办法,有的吓哭了,不知道怎么办。
(4)为了让学生理解:别的小朋友都慌了的场面,教师提问: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随时有生命的危险,如果你也在场,那都慌起来了是什么样子?请同学表演当时的场面。
一年级语文教案司马光 篇8
教学主题:阅读课
所属学科:语文
适于年级:一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S版)
建议学时数:2学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十个生字,会写几、个、古、友、他五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果断的品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4.教育学生遇事要沉着冷静、多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二、内容分析:
本课讲的是一篇历史故事。司马光小时候和几个小朋友在公园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司马光举石砸破缸救出小朋友。重难点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司马光那种沉着冷静、机智的品质,从中得到启发。
三、学生分析:
这篇课文故事生动曲折,反映的是司马光小时侯的故事,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阅读这类课文有浓厚的兴趣。
四、设计思路:
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进行积极的评价,及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轻松的气氛和自由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尝试解决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你们听过司马光的故事吗?
2.简介司马光
3.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4.揭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画出生字新词。
2.教师范读,学生听准生字新词的字音。
3.同桌互相拼读生字词。
4.分组读、个人读生字词,检查读音。
5.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注意读通、读顺。
6.检查朗读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
7.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谁干什么事。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再次自由认读生字词。
2.不看拼音,直接认读生字词。教师检查:开火车读。
3.看到课后字表里的字,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住?你记住了吗?你是怎样记的?你已经记住了哪些生字?
4.指导书写几、个两个生字。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人?除了认识这个人,你还有什么收获?
2.课后认真朗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找出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读课文,知道课文主要写谁的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感悟
1.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人物是谁?
生:古时候,司马光。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师:他指的是谁?
生:司马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司马光。
师:你真聪明!能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师:司马光和小朋友在什么地方玩?
生:在花园里。
师:花园里有什么地方好玩的?
生:假山。
另一生:老师,有个小朋友在假山上玩,为什么会掉到大水缸里呢?
师:你问得好,那么有谁可以帮这个同学回答这个问题呢?
生:我可以,因为假山下有口大水缸,这个小朋友不小收掉到大水缸里了。
师:你真棒!大家要向他学习。
3.借助插图了解大水缸的位置及这是怎样的一口缸。理解不小心的意思。启发想象:掉进缸里的孩子会怎么样?别的孩子又会怎样呢?
4.齐读第三自然段。
借助图了解别的孩子的表现。板书:哭、喊、叫、找。小组讨论:这些孩子当时是怎么想的?从图中你看出哪个是司马光吗?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
一个学生:老师?这个小朋友掉进缸里会不会死?
另一学生:不会。
师:你怎会知道的?
生:下文讲到司马光救他呢。
5.指组读第4自然段。
①找出司马光动作的词。
②看挂图,司马光在干什么?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吗?
有个学生站起来双手举起来模仿了他的动作,但缺少力量。
③理解使劲砸的意思。
又叫同学表演司马光的动作,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个个同学都能把司马光表现得活灵活现了。
④最后那个小朋友怎样了?(得救了)
师:当这个小朋友掉进缸里为什么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的表现不同?从这里可以体现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我们应该学习他什么?(学生讨论)
总结:我们应该学习司马光沉着冷静、爱动脑筋的品质。
⑤发散学生思维。
司马光是砸破水缸救小朋友的,那么你还有什么办法救小朋友呢?
学生踊跃讲出自己的办法。
一年级语文教案司马光 篇9
[案例]一年级《司马光》
出示句子:司马光举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生读句子。
老师将举字换成拿字,大家再读一读。生再读句子。换掉好吗?为什么?通过朗读比较
生:因为是一块大石头,司马光拿不动,要用举。
生:我有补充,用举字,说明东西很重,用拿字说明东西很轻。
【感谢您浏览本站!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
真不错!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在生活中,什么是需要我们搬的,什么是需要我们拿的呢?
说得真好,相信你们也一定读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一个学生突然举手说:老师,既然较重的东西用举,那么司马光搬起来的那块石头一定很大,课文为什么还要说举起一块大石头呢?这个大字应该去掉!
我心里一楞:这个同学的想法很有道理,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
有很多同学摇摇头,有可能没有理解那个同学的看法
我说:请这个同学将你的看法再说一遍,好吗?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他说得有道理吗?
许多学生举手表示同意他的看法。
有没有谁不同意去掉大字呢?想想看,为什么你不同意呢?
同学们,现在我们就来举行小小辩论赛,同意去掉的站着发言,不同意的坐着发言,我们来听听,谁说得最有道理。
一场小小的辩论赛紧张地进行着,小辩手们争得面红耳赤,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其中有一位学生这样说:我觉得这个大应该留着,从图上来看,花园里有许多石头,花园里的石头对于小小年纪的司马光来说都是很沉的,他都得举,司马光肯定是在这些石头中挑了块最大的,因为只有用最大的石头才能砸破缸,才能救出小孩。还有的说:只有大的石头才能砸破大水缸。
我的反思:
学生的见解多精彩!他们能大胆地提出去掉大字,这是成人不会想到的;而要保留大字的见解也有理有据。因此充分地信任学生可以使教育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学生独特的发现和见解无一不与教师的循循善诱有关。我想:如果学生不经历从感性理性感性的过程,恐怕不会提出大字的去留问题。而当学生提出这个有价值的问题时,我首先要充分肯定这个学生,又要给充足的时间让其他学生重视并思考这个问题,并相机引导学生反驳这个看法,而不是盲目跟从。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课堂小小辩论赛,营造了活跃的、富有生命力和创造性的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把。
一年级语文教案司马光 篇10
生: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生: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了。
生:古时候,有一个孩子叫司马光。
师:小朋友,掉进大水缸后,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
生:读。
师:指名读。
生:读。
师:发生了什么事?
生:把小朋友们吓哭了。
生:有的去找大人了。
师:当时,是一个怎样的场面?
生:大家慌了。
师:作者用什么词来描写的?
生:有的有的
师:能否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生:下课了,我们有的打口袋,有的跳皮筋。
生:上课了,同学们有的看书,有的写字。
师:让我们坐上时代的列车,穿过时光,回到哪个时代的花园去看看。
生:(全体学生拿着小旗摇动做开火车状)
师:你们来到花园了吗?看到了什么?
生:来到了,看到司马光掉进水缸里了。
师:你们的心情怎么样?谁能表演一下?
生:(三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害怕、哭泣。)
师:谁还能表演?
生:(表演)
师:表演得怎么样?
生:好。
师:我们应该怎么读呢?
生:用着急的语气读。
师:谁能读?
生: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没有读出着急的语气。
师:你能读吗?
生:能读(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不流利,磕巴。
师:那你读读。
生:读。
师:怎么样?
生:好。
师:此时你们会想什么办法来救司马光呢?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生:给水加盐,人就漂上来了。
生:当时,没有盐,找到盐也来不及了。
生:用绳子拉。
生:小朋友拉不动的。
生:没有绳子。
生:往缸里放石头。
生:不行,用把人砸坏的。
生:把木板放在水缸里,司马光够着木板就得救了。
生:没有木板。
生:用石头砸缸。
师:这个办法好,用石头砸缸最好了。你真聪明,老师奖励你一个智慧星。
师:你带领大家唱支歌吧!
(课中了律动)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司马光是怎样救小朋友呢?请向下读。
生:齐读。
师:用笔画出描写司马光动作的词语。
生:读司马光一下砸破了
师:谁能到前面表演?
生:表演。
师:哪个词表演出来了?
生:举、使劲、砸。
师:这几个词怎么读?
生:读。
师:谁还能表演?
(一生读,一生表演)
师:表演得怎么样?
生:他的表演,没有把缸砸破?
师:谁还能表演?
生:表演。
师:小朋友获救了,高兴吗?那么谁用高兴的语气读一读?
生:练习读。
师:我的故事还没讲完,那么你们想不想把故事表演出来呢?
生:(齐)想。
师:你们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演一演。
生:(合作练习)
师:(指名学生表演。)
(教师读课文,学生表演)
师:你们认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司马光是一个机灵的人。
生:司马光是一个聪明的人。
生:司马光是一个勇敢的人。
师:你能说一句赞美司马光的话吗?
生:司马光可真勇敢!
司马光真伟大!
司马光真聪明!
师:假如你在生活中遇到危险应该怎么做?
(学生讨论)
生:我们家来了坏蛋,我装作顺从的样子,然后,找机会报警。
发生战争,我会报效祖国,不怕牺牲。
师:我们应向司马光学习,遇事要冷静,不惊慌。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这是一个参加了几年工作教师的课,应该说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然而,在新的理念冲击下,却出现了语文教学的浮躁。要么是一种新鞋老路,要么是一种生搬硬套。阅读教学无论怎么改革,也不能偏离以读为本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生命历程的自我体验,它建构于学生的自我需要、自我促进、自我发展。以教师的理解牵动学生的理解,表面上看是教师在启发、引导,实质是让学生掉进设计好的圈套。这种变相的主宰,没有生成真正意义的主体性教学。
教师走进了课程意识的误区。认为阅读教学的创新就可以不遵循语文的规律,语言训练内容与语言训练的形式就可以机械的割裂开来,用花样翻新的形式,替代阅读教学的实质,例如:
师:让我们坐上时代的列车,穿过时光,回到哪个时代的花园去看看。
生:(全体学生拿着小旗摇动做开火车状)
师:你们来到花园了吗?看到了什么?
生:来到了,看到司马光掉进水缸里了。
师:你们的心情怎么样?谁能表演一下?
生:(三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害怕、哭泣。)
师:谁还能表演?
生:(表演)
师:表演得怎么样?
生:好。
生:读司马光一下砸破了
师:谁能到前面表演?
生:表演。
师:哪个词表演出来了?
生:举、使劲、砸。
师:这几个词怎么读?
生:读。
师:谁还能表演?
(一生读,一生表演)
师:表演得怎么样?
生:他的表演,没有把缸砸破?
师:谁还能表演?
生:表演。
课堂中几次出现让学生表演,然而,这样的表演是不是真正的训练了思维,获得了体验。学生是不是通过表演就生成了情感?如果认为表演是必要的,那么语言规律的感悟、积累、训练又在什么时候实践呢!是的,语文主张多元的感受,多种形式的体验,但感受与体验建立的基础是什么呢!我们不能因为了课堂教学的热闹活跃,而不顾语文教学的实质去建构浮躁的教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