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析:七年级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旧镇中学 刘岩民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科举制创立和完善的过程
科举制度中的“科”是分科的意思,“举”是选拔的意思。简单说,科举制度就是通过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在隋朝之前,我国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是根据门第出身的高低来进行。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的推荐,才可以做高官。这样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由于出身低微,难以担任中央和地方高官,并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设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这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
唐朝时,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唐太宗时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非常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继唐太宗后,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她在位时,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到唐玄宗时,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使唐朝上下吟诗、作诗蔚然成风。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科举制度的完善史上起了重要作用。
2.难点:科举制度的作用及其对中外的深远影响
隋唐的科举制度,在当时是一种优越的选官用人制度,它打击了腐朽的氏族势力,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是唐朝前期清明政治出现的客观原因之一。它从隋朝一直沿用到清末,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事业、人才培养和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特性,使处于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但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选官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科举制走向了极端,成为摧残人才和为统治者培养忠实奴仆的工具。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对世界文明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三、学法指导
1.运用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方法,言之有据地分析问题。
例如学习“科举制的影响”时,从思想上看,从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2/3、从进士及第后的曲江宴和雁塔题名可以得出──科举制度笼络了读书人,从科举考试中明经科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可以得出──科举制度控制了读书人。
2.主动设疑,探究感悟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针对学习内容进行设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理解深化所学习的知识。如通过比较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的不同,进而以“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种人带来什么变化”为题,进行推理分析──“高门权贵的子弟失去了什么?原来把持选官实权的地方官和高门权贵失去了什么?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朝廷得到了什么?”进而总结科举考试的直接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3. 列表分析,归纳比较
按人物顺序编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大事记”,掌握科举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情况。
请你完成下表。相信你会比你的同学做得更好。
阶段
|
关键人物
|
主要贡献
|
形成
(隋朝)
|
隋文帝
|
开始分科考试
|
隋炀帝
|
设进士科
|
|
完善
(唐朝)
|
唐太宗
|
大大扩充国学规模
|
武则天
|
首创殿试和武举
|
|
唐玄宗
|
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
4.识读图片,形象感知
观察《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图,结合旁边课文小字中唐太宗的话和课文中所引唐朝诗人赵嘏“太宗皇帝真长策……”的诗句,从政治角度、思想角度分析,科举考试的最大获益者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
5. 场景再现,情感升华
学习本课时可以搞一个小规模的现场活动,如假设自己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后,你会怎样做?”“请你再估计一下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呈现出怎样的局面?” 学生或通过情景再现,或通过表演领悟,自然而然地对科举制度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有所了解,进而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四、中考命题分析
结合近几年来的中考试题分析,本课在许多地方的中考中都有所涉猎,大都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也有以材料题形式出现的,但不是很多。科举制对中国两千年封建统治影响很大,因此是各地中考的考查内容之一,虽分值不大,但也应引起重视。既有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再现,也有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的题目。
五、中考试题分析
1.(2007年湖南湘潭)唐朝的读书人为了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最佳途径应该是( )
A.参加科举考试 B.辛勤耕作 C.作战立功 D.经商致富
解析:本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综合能力。题目中选用的鲁迅先生的诗句是对科举制度的描写,说的是读书求学的人通过科举考试后,一步登天,有贫民一跃而成高官的真实写照。唐朝统治者也是通过此途径选拔官员的。
答案:A
2.(2007年广东省汕头市)隋唐时期,青年李进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骑射好手。一天,他告别父母,满怀信心地赶赴洛阳参加武举考试。这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再认、再现 历史史实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仔细阅读材料提出有效信息点:青年李进赶赴洛阳参加武举考试,二武举考试开始于武则天统治时期。
答案:D
3.(2007年江苏连云港市)唐太宗看到很多中举士子鱼贯而出时,高兴地说:天下人才都为我所用了。这一记载 ( )
A.反映了我国古代帝王的奢侈生活 B.能说明唐朝科举制实施情况
C.属于后人杜撰且不符合当时情况 D.说明了唐太宗善于虚心纳谏
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解析性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唐太宗的或说明了科举制度的作用。它的实施,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机构,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唐太宗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答案:B
4.(2007年江苏扬州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作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自人教版历史教材(七下)第4课
材料二:唐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摘自人教版历史教材(七下)第4课
请回答:
(1)为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提到的“长策”是指什么?它对唐代的教育事业产生的什么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材料均出自教材,学生理解应该不成问题。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创立”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就能做出正确解答;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度作用的理解、归纳能力,就在当时来说,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
答案:(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2) “长策”指科举制度。影响: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试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作者简介:刘岩民,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旧镇中学历史教师,年级主任。滨州市优秀班主任,滨州市历史学科中考命题组成员,滨城历史学科教学能手,滨城区青年教师综合素质比赛一等奖获得者,滨州市历史学科课件制作二等奖。2007年4月主持的《动态生成在构建高效课堂中的作用研究》列为山东省教研课题《学习策略在构建高效课堂中的作用研究》的子课题立项,多篇文章在省市级报刊发表并获奖。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