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我从哪里来》读后心得精选

字典 |

2023-04-14 14:40

|

推荐访问

从哪里读后心得

【 liuxue86.com - 实用资料 】

  敬读阅读出国留学网整理的《我从哪里来》读后心得,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感言包括自我总结、感谢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当我们见证非常撼动人心灵的时刻时。心里都会有一些自己真诚的想法,感言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表达情感。

《我从哪里来》读后心得【篇1】

  今天我读了一本充满智慧感的书,书的主要内容是说人类起源到结束,这本书是《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

  人类是从一种动物进化而来的,以前人类茹毛饮血,见什么吃什么 ,从来不讲究。有一天,上帝赐来了火种,人类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人们开始吃熟食,不会再像以前一样生那么多病。

  19xx,美国马修出版了《以后与进化》一书。书中,马修提出了亚洲是人类发祥地。奥斯朋也认为,人类的起源在中亚地区。这种观点,是由一位在北京行医的德国医生哈尔被引起的。19xx,他把从北京中药店买到的龙骨和一批动物化石带到德国,交给德国的古生物学家施罗塞研究。也就是施罗塞发现了,这是北京人的头盖骨。

  但是,我们中国人找到了比北京人头盖骨更早的人类化石。1953年5月,在山西襄汾县以南的汾河东岸,是一些工人挖沙时发现不少巨大的颈椎动物化石。山西文物管理会委员接到报告后,征集到11米长的原始牛角,象的下颌骨,马牙等一些珍贵的动物化石,还有一些破碎的石器,石片等,但很像人工制造。经过一番调查,才发现这是原始人的头骨,还有一些原始的动物化石。

  这本书为我们塑造了各种原始化石,很值得看,值得研究。

《我从哪里来》读后心得【篇2】

  上班拿工资,这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我们的工资从哪里来?作为一名拿工资的人,却很少思考这样的问题。其实,这正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我们通读这本书之后,就会感觉到自己真的是受益匪浅,甚至会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慨!就我个人的理解,这本书强调了一种主人翁意识。企业利益是实现个人利益的基础,只有企业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个人利益才有可能得到相应的保障。这种主人翁意识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态度,应该渗透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在工作中得到升华。

  工资,就是企业给予员工所付出工作劳动的报酬。它作为一种物质回报,是我们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是社会对我们实现自我价值的肯定,也是生存发胀的重要前提。在市场经济环境里,竞争无处不在,我们应该转变那种“干活发工资,其他跟我没关系”的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为企业更好的发展,做大做强,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拜读了这本书后,我结合本职工作,谈一下体会。

  本书从几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决定工资的几大要素,那就是:工资与公司利润,工资与工作绩效,工资与工作方法,工资与品德,工资与服务的关系,从而为我们找到了工资的真正来源,也指出了提高工资的途径。

  在工作中,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的工资来源都是与企业效益和利润息息相关的,只有我们的工作成果转化成利润,工资才能从利润中来。所以我们应该精诚团结,同心协力,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爱岗敬业,在自己的岗位上我们应当兢兢业业,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利润。

  从实习,到试用,再到成为广晟期货有限公司的一名正式员工,我无时无刻不感受着来自公司领导和同事们的关怀和鼓励。他们对工作的热爱深深的感染了我,对事业的追求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工作的方向。在研发中心的工作中,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认真细致的做好每件事情,让我我深刻的认识到了作为公司的一员,要以主人翁的精神激励自己,在公司发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我们的工资从哪里来?从我们的学习中来,从我们的努力中来,从公司的经济利益中来,更是从从公司的长远发展中来。

《我从哪里来》读后心得【篇3】

  上班拿工资,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你的工资从哪里来?这个看似简单的提问,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真正领会其内涵。作为一名拿工资的人,我们却很少思考这样的问题。其实,这正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每一个职员都要弄明白的工作理念。

  《你的工资从哪里来》从工资与公司利润,工资与工作绩效,工资与工作方法,工资与品德,工资与服务的关系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决定我们工资的几大要素,从而为我们找到了工资的真正来源,也指出了我们提高工资的途径。读完这本书后,让我们对一个好员工的标准有了新的认识。

  大部分公司都有自己的企业目标,但描述这些目标的辞藻大多是华丽的、矫情的甚至非常空洞,作者揭开了这层面纱,指出企业的目标就是一个创造利润。但对于员工来说,只有通过劳动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有赢利,才能获取报酬,这也是工资的首个来源。显然,谁为公司创造的利润越多谁的工资就越高,因此,我们每个人的工作业绩决定着工资的高低;而工作精神又决定工作业绩的好坏,如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及工作毅力等,但有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一定就能做出高效率的成果,这还需要卓越的工作方法。

  在公司壮大过程中,作者特别指出这也是我们工资增高的一个过程,而维护好公司的一个微小利益,却是维护我们每个员工的最大利益,因此,维护公司的利益是我们的使命。这里边最为耀眼的,是关于员工的高尚品德及优质服务的阐述,这对于更好地维持和树立公司形象是及其重要的,也是公司能够壮大的重要条件。这也指出了作为一名好员工,除工作业绩之外,高尚的品德更是不可缺少的。

  作者的思路可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其中每一部分都是不可缺少的,那么怎样才能把作者的整个思想整体体现出来并给读者一个清晰深入的认识呢?作者显然是用了不少心思,下了许多功夫的。他从公司的经营成本及员工与公司的天然联系出发,让每个员工都清晰地认识到公司对他们的真实意义,也就是说,在公司获得利益最大化时,每个员工的利益也达到最大化,紧紧吸引着每位读者的眼球,同时,作者又指出,对于每一位员工而言,这并不是绝对的,其中包含众多的个人因素,使得该书读起来意味深长。

  深入阅读该书,使我们每个人都认识到了员工利益与公司利润、工作业绩、工作方法、道德等的各方面关系,而该书所包含的其他丰富内容,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我从哪里来》读后心得【篇4】

  解剖实践

  我们做的任何事情都要由思想来指引。同样,我们做完事情也就会知道这种思想对不对。将这个过程说得复杂些、抽象一点儿,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本篇中,毛泽东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在条理分明的解释中,我们明白了思想来自于不断地实践,在实践中脱胎,最终又回到实践中去。但是,在这个看似完美的圆圈中,有一个问题是不能忽略的:我们依栽的实践是否存在片面性与局限性,而这也直接影响到我们因之而得的理论的普遍性。所以,在画完这个实践―理论―实践的圆圈前,对实践进行解剖是绝对有必要的。

  所谓解剖实践,就是看看实践的价值与普遍度。如果从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言,实践不过是我们所做的手中之事。既是如此,那有些我们的无意之举恐怕就难堪系思想的大任了吧?如果一位同学平时疏于学业又天资鸳钝但在考试中靠蒙而成绩良好时,我想我们因此而得出不洒汗水亦有收获的理论是完全荒谬而可笑的。还有,如果有一天你用一道很偏的题难住了班里的一位平时勤奋刻苦的同学,你要是因此而得出辛苦付出无所用的结论也一样是愚蠢而不经。原因何在?并不是我们所有的实践都能孕育出相应的思想、实践同样有着价值与普遍度的不同。有些实践充满着偶然性,它们随机而生,根本不具有可供提炼的价值,更不能代表普遍的现象。

  以上所举的两例虽然有些极端和偏激,但放眼我们的生活,确实存在着许多足以误导我们视线的假实践,因而对这些实践解剖,辨认它们的价值大小与普遍度也就必不可少了。其实,在社会生活中,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巴黎公社。作为19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高潮,巴黎公社还是最终以失败告终了。而这一结果也使得共产主义无法实现、对共产主义可能性置疑等论调甚嚣尘上,并一度占尽上风。然而差不多100年后,新中国以社会主义制度的雄姿屹立在世界东方.至今仍显出不颓的态势,也用事实彻底推翻了当时的种种所谓真理。这个例子与前面所举恰恰相反,巴黎公社的实践价值是被完全忽略了。当时的人们也就因此而得出了今天看来的谬论,也就被今天的实践所推翻。

  这样,我们就不难看出解剖实践的重要性了,没有对实践正确的把握,正确的思想也会难免难产。我们既不能夸大某些本无价值的实践,同时也要重视开拓性的实践。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将实践―理论―实践这个圆画完、画好!

《我从哪里来》读后心得【篇5】

  难道我们没有意识到儿童性教育的危害吗?当然不是,只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让我们对于年幼的孩子,不懂得如何讲述性教育。

  也许孩子在他五六岁的时候就曾发问:“妈妈,我从哪里来?”那时候,我们的回答多数是:从妈妈的肚子里蹦出来的、垃圾堆里捡来的、充话费送的。

  几岁的孩子也许会相信家长的这种“敷衍”和“忽悠”,但是当孩子已经十一二岁,进入青春期,这样的答案他也许就会不满足了。当然,面对这样的问题,学校和社会也在尝试解决。

  记得上五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我们上性教育课,当时的性教育课把男生和女生分别安排在两个教室,给我们讲课的老师是同性老师,讲述的内容是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特征差异,老师拿着模型照本宣科地讲,听课的我们在下面嗤笑或窃窃私语,根本不当一回事。

  这就是为什么等到我们十多岁,还是有人会以为,两个人亲个嘴、拉个小手就会生孩子,一起睡一张床上就会生孩子等等。而有的少男少女则会在懵懂地初尝禁果后,留下悔恨的眼泪以及无法得到爱的婴孩。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去做好儿童性教育?我认为一本好的儿童性教育绘本,会对孩子的性教育认识产生巨大的帮助。而相较于国内的性教育绘本,国外的儿童性教育绘本会更写实、更大胆,也更能解决孩子们对于成长和生命的各种困惑。

《我从哪里来》读后心得【篇6】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感到了一种美好的、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在我的心中升腾,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联系我们的教育现状,我深切地感到素质教育急切呼唤真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们太需要成千上万个苏霍姆林斯基式的身体力行者了!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呢?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的确,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大量事务性的工作像泥潭一般缠绕着我们, 我们看似很忙碌,实际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已经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这是吞噬生命的“黑洞”,即使拥有再多的时间也只会如泥牛入海。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这里最主要的是要看教师工作本身的方式和性质。他告诉我们一件事:一位历史老师讲一堂公开课,讲得非常精彩,吸引了在场所有的老师。课后,大家问这位老师用了多长时间去备这节课,这位老师答道:“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这段答话开启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终生备课。怎样进行这种终生准备呢?那就是多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是啊,读书不正是节约老师时间的有效的方法之一吗?只要我们不断地多读书,多写教学笔记或教学反思,多积累,我们在教学方面就会变得驾轻就熟,那我们还得天天抱怨没有时间吗?

  想想自己:有时候我在课堂上讲着讲着便停顿下来讲不下去了,本想把教科书以外的东西多传授给学生,用丰富的材料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可是觉得自己肚子里的东西太少了,搜肠刮肚却无法清楚地给学生讲述;有时为了一个活动,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绞尽脑汁却总也想不出属于自己的有效设计……

  曾经有位教育家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底蕴’。……”我完全赞成这句话,并深有同感。苏霍姆林斯基也告诉我们,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教师只有懂得一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才能使自己的视野变得宽广,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而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备课,会使课堂变得缺乏情感,学生的兴趣也会荡然无存。

  读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他的伟大人格充满了深深的敬意。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终身阅读、终身学习,以自己丰富的学识扩展自己的教育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求知热情,让苏霍姆林斯基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成长路程中的指路明灯,将我们的心灵引向崇高的精神殿堂!

《我从哪里来》读后心得【篇7】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制作各种操作材料、每次上课都要准备很多的材料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学新大纲、写文章;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这正是我迫切解决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学科中,使教材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苏霍姆林斯基还举例说,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她居然用一生来备课,而这个课题才准备了15分钟,多么了不起!看到这里我感触非常深,我认为像这位历史教师这样的人,每个学校都不多见。但像我们身边的一些骨干教师,从来没有听到过她们抱怨没有空闲时间。她们总是那样精力充沛,做什么事都风风火火、雷厉风行。有时上级领导来听课,头一天晚上才通知她们,但她们总是那么从容。我想她们之所以能把课上得那么精彩,正象那位历史历史,就是因为他们平时都爱学习,都喜欢读书,有终生学习的理念,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这是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

  因此我懂得了: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么你有时间就要读书学习,还要读读学术著作,当你在你所教的那门学科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这样你给学生上课就会显得非常轻松,就会游刃有余。教育技巧、教学经验从来不是一时一刻立见成效的简单劳动,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学习新课程标准,广读中外名著,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那么你就会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如果我们的学生能把你的课当作享受来听,把上你的课当作是一种最幸福的事情,那么你的课能不成功吗?当然这样做是非常难达到的,但作为老师,难道我们不可以把这样的课堂境界当作我们终生追求的目标吗?

《我从哪里来》读后心得【篇8】

  有幸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书中是王老师对100个教育案例的点评。当我翻看目录时,那一句句经常萦绕在耳旁的话出现在我的眼前。“他硬是不写作业。”“学生在课堂上捣乱怎么办”“学生对我出言不逊”。这些不都是我们为之烦恼的问题吗?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想从中寻找答案。

  一口气读完这部书,我却没有找到我要的答案。我只是觉得,王老师真是位有责任心,充满智慧的老师。针对每个案例,他总不断地提出问题,寻找病因。然后对症下药。在工作中,他总是做到一个“勤”字。他勤观察、勤思考、勤于问、勤于学。这是一位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教师才能做到的。

  可是在教育中,光有责任心,还远远不够。学生感受到你的关心,他就会认真从你的教诲吗?我们知道,学生的行为是反复无常的。要让学生真正受到教育,到底还需要什么呢?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一直思考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身中,成为学生眼中独具魅力的老师呢?

  我再次翻开这部书,仔细研读,我不禁深深为王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所折服。做表面功夫谁不会,但只有像王老师那样真正去热爱教育事业,把每一个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去教,才能成为一名魅力老师吧!到底该怎么做呢?

  一要有外表的魅力。外表是学生接触教师的最直观的一面。仪态举止端庄大方,学生自然赏心悦目。你每天面带微笑,学生更是如沐春风。假如你是一位气质与美貌兼备的老师,学生就更易亲近你,愿听你的谆谆教诲。当然,只靠外表去吸引学生注意力,未免太小看他们了。那是华而不实的。我们应该不断充实自己,具备由内而外的吸引力,才能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

  二要有语言魅力。语言是课堂的生命所在。语言风趣、幽默,学生听来乐呵呵,但是不是能真正学到东西呢?我想,教师要想把话说到学生的心里,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心理,思考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那么不管你是什么教育内容,学生都理易于接受。例如,有些班级的学生特别容易受老师的影响,无论是写字还是读书,一看(听)便知道是谁的学生,据我了解,这样的教师,都是在课前经过认真的练读,反复的训练,课堂上更是用心去读、去写。教师首先入境,学生才能设身处地。融进感情的教学语言是最美的,我想这是勿庸置疑的。

  三要具备艺术魅力。于永正老师是我们熟知的一位教育专家,他并没有突出的外表,但他的亲和力随处可见。他的教学语言平易,其意蕴却充沛,表现形式更是自然生动,为学生所乐于接受。记得于老师教学古诗《草》,结束时,亲自扮演学生的奶奶、哥哥。以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于老师把单向的考问变得富有情趣。正因有了新的立意,新的教学,加上于老师惟妙惟肖的模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然接受了加深印象的教育。比起枯燥的抄、读、背,学生怎能不喜欢这位满头银发的于老师。

  四要具备人格魅力。曾读得一则新闻:篮球明星姚明签订了自愿捐赠骨髓的协议,并表示只要有人需要,他随时捐赠,当记者追问:假如当时你有一场非常重要的比赛呢?姚明简短地答道:“当然是去捐赠骨髓,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呢?”一句简短的话,让我深深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一颗懂得施爱的心灵,永远值得敬重。一位体育明显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教师,处处为人师表。更应以自身为表率,把爱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中,让师生之间都以付出一份关爱为追求目标。教师具备高尚的人格,才能教育出品格高尚的学生。

  只有真正热爱教育事业,才更有动力去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做一名魅力老师,我将孜孜以求。

《我从哪里来》读后心得【篇9】

  这个学期,学校送了我们一本书《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全书五个部分,分别就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等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热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发人深省,每每闪烁着王老师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令我读后深受启发。纵观全书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发觉无一不透射出老师对学生那一种至高无上的爱,大公无私不求任何回报的爱。是的,没有爱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而“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教育之爱首先应是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激活教育智慧的因子。”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让孩子生活在老师爱的目光里,拥有一个开心、快乐的童年,这应是良好教育努力达成的目的。但在部分教师头脑中,“师长”、“尊者”的封建师徒伦常意识依旧残存,对教育“上施下效”原始内涵的理解还是那么根深蒂固。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干人有益,牛马也做”。陶行知一生提倡“爱满天下”,他热衷于创造真诚、博爱、和谐的教育氛围,体现了最崇高的师德境界,树立了人师楷模的显著标志,张扬了爱心和人剃精神。在这里,我所理解的爱应该是大爱而非小爱,大爱应该是对学生思想上的关爱,即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思想的偏颇,通过与学生的真诚沟通,让学生相信你,并且教师也应该有能力给处于迷惑中的学生以正确的思想指导。我想特别对于班主任,更要求有这样一颗敏感细致的心去发现和感受每个学生的心灵,给予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

  因此,前进的路上,需要我们的教师拥有更多的教育智慧。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活蹦乱跳的孩子。他们在学校里的时候可是一刻也不停歇的。而且,孩子们是那么的好奇、好问,什么都有可能随时成为他们观察的对象。他们对是非的分辨还不是很明确。有的只是单凭自己一时的喜好爱恶来表现对事物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爱是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孩子,喜欢孩子,以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没有对孩子的爱,会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

  只爱一部分孩子,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孩子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也只有做到了对孩子有爱,才会生发出源源不断的教育智慧来。

  教师对那些给自己找麻烦的孩子也应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这些孩子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孩子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我们班有个孩子,脾气大的吓人。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要么用手脚踢打别的孩子,要么就把教室里的玩具、货架踢到在地。她喜欢的玩具一定要给她先玩,和同伴之间经常发生骂人、打架的事件。还经常威胁我们老师:“我要回家去了,我再也不读这个幼儿园了”。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没有对她另眼相看。而是给了她和别的孩子一样的爱。对她经常给我们出的难题、招数,我们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睡午觉时,我们坐在她的小床边,抚摩着他的额头陪她睡。游戏时大家都不肯跟她一起。我们就帮她找到小伙伴和她一起做游戏。并且告诉她:只有和大家团结友爱了,不打人不骂人了,小朋友才会喜欢她。有一次中午午睡,睡到半中间,她开始胡搅蛮缠起来,一会说肚子疼,一会又说要吃糖,还要老师给他放录音机听故事,我告诉她现在小朋友睡着了放故事会把小朋友吵醒的,明天再听。她就开始号啕起来,把一屋的小孩全给吵醒。我当时真的有些火。但我还是强压怒火,把她抱在怀里,并轻轻地拍打她的后背。最后,总算把她哄睡着了。

  我想正如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教育,教师把爱洒向学生自然也会收获满天下的爱,爱的付出与收获是双向的。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教育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爱的教育是我们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孩子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习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的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成功可以给人带来荣誉和喜悦,而挫折或许能给人更多的思考,往往孕育超凡的智慧。经过挫折的历练,教育智慧才会生成,教育品质才会升值。可以说,每一个成功者都曾经过挫折的历练,他们的脚下也曾经泥泞不堪,然而正是不堪的“泥泞”,才滑出了他们的智慧灵光、丰盈了他们的智慧之囊。教育智慧源于点滴的学习和深厚的积淀,源于教师对孩子的真爱!

《我从哪里来》读后心得【篇10】

  作为一个九零后,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父母从未给我做过性教育,不管是青春期面对第一次例假,还是成人结婚后面对的种种,都是从书籍、网络、朋友等各种渠道接触的性教育知识。

  我在思考,有一天当我们成为父母后,依然耻于谈性,不给自己的孩子做好儿童性教育,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前段时间,上海一妈妈带女儿去书店,回来后发现她行为举止异常,通过询问女儿,查找书店监控才发现,自己才5岁的女儿居然被一个10岁大的男孩威胁,让女儿脱掉裙子猥亵下体。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一个没有接受过正确性教育的孩子,如果沾染不良习气,很有可能会成为“恶魔”。

  10岁大的孩子,即将或已然迈入青春期,身体第二性征的发育,比如女孩子的胸部会胀痛、变大,男孩子的泌尿器官也会受刺激变硬变大等等,这些都会让他们迷茫、困惑:

  我的身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男孩和女孩有什么不同?我是从哪里来,又如何成为这样一个“奇怪”的人的。

  想了解更多实用资料网的资讯,请访问: 实用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4775883.html
延伸阅读
银行大堂经理竞聘报告(篇1)尊敬的领导、评委、在座的各位同事:大家好!听,春的脚步近了,万物复苏,呈现勃勃生机。看,我行xx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着,支行人事改革大幕已悄然拉开,一个公开
2023-04-14
在大家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公告通知很像我们每天遇到的“熟人”。公告通知是让对象知道或执行的公文。我们花时间专门编辑了讣告模板精选,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讣告模板精选(篇
2023-04-14
出国留学网栏目精选:“教师绩效考核”、“教师绩效考核方案”,欢迎阅读。教师绩效考核方案简短【篇1】为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人事制度改革,落实教职工岗位目标责任制,激发教职工奋发进取、教
2023-04-14
勤工俭学策划书(篇1)一、活动宗旨:为了响应省劳动厅和省教育厅的号召,切实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我系在沐林公司的赞助下开展勤工俭学献爱心活动。通过本次活动我们要让同学们真正走入社会
2023-04-14
“切不断理也乱,人只要有感情,难免这七情六欲,也难免思念一个人。”有请阅读出国留学网编辑为你编辑的深夜思念情人的句子,分享心情短句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己的情感状态。当我们有
2023-04-14
感言是一种工作生活中都能普遍用到的东西,感言也可以帮助我们记住此刻的感受。在我们参加一些隆重的场合时,此时就可以写篇感言把自己的感想心得记录下来,我们是否真的知道如何去写好感言呢?
2023-03-08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对某些事物有所想,我们必然要写一篇优秀的高质量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能最清晰的表述内心最真实的感想,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应该怎么写吗?下面是编辑帮大家整理的《飘》读后心
2023-03-18
出国留学网内容专辑推荐:“日出读后心得”,敬请浏览。每当我们经历一些比较撼动人心灵的事情。此时写一篇感言再好不过了,可以表明自己的想法,感言可以很好的反映了我们的一些心得体会,我们
2023-02-09
感言的书写应该要怎么做?当我们因为某些难忘的事情而心灵受到震撼时。感言最纯粹的目的就是表达我们内心的一些真实感受,感言给予了我们表达内心的机会也鼓舞了别人。出国留学网小编特意收集并
2023-03-05
考虑到你的需要,出国留学网特地编辑了“丑小鸭读后心得”,当我们在面临一些特别的场合或者重要时刻。此时就可以准备一篇感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感言对于我们还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写好一份优秀的
2023-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