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发生在新月时,也就是农历初一左右。相反月食发生在每月十五左右的满月时。这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日食教案设计,供你参考。
日食教案设计(一)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4、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5、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6、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7、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教学准备】
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教学过程】
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月食”)
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日食”)
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完成课题板书)
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5、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6、提出问题:根据日食的特点,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分析过程预设:(1)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弧形的,说明挡光的天体是圆的。(2)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与太阳一般大小(3)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综合以上分析,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
二、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1、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怎样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测?
2、分小组设计模拟实验的计划,设计时注意:(1)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这样一个模拟实验?(2)如何做实验 ?
(3)在实验中估计会出现哪些现象?
(4)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能说明日食发生了?
3、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一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生手持乒乓球代表地球,一生手持玻璃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玻璃球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
(模拟实验要注意:所用的挡光物体要比被挡光物体小;挡光物体是运动的;挡光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这一过程中,并不一定就会发生日食。只有玻璃球转到电筒光和乒乓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三者之间的距离合适时,保证玻璃球的影子落在乒乓球上时,才会发生“日食”现象。)
4、交流:(1)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2)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3)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4)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
三、日食的成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2、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课本54页日食的成因。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4、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
(1、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
2、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朔)。)
5、过渡: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国有天狗吃月亮的传说。在印度,某些部落认为月食是一条龙吞食了月球,幸运的是有一个英雄砍掉了龙的头,所以月亮很快就重现了。)
四、月食的成因。
1、谈话: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月食发生的原因。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
2、学生思考推测。
(预设: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
3、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4、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5、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6、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
六、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比如对模拟实验有何认识?
2、思考:为什么有日环食现象而没有月环食现象?
(月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日食教案设计(二)
一、教材剖析
《日食和月食》是教科版第三单元的内容,这一课是基于学生已经在五年级学习了相关地球运动的知识,即,学生已经知道太阳是恒星,地球围绕太阳转,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还知道引起昼夜交替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在此基础上,提出另外两个天文现象:日食和月食,其课程目标最终是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弄清日食和月食是地球,太陽,月亮,三种天体运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三点一线),而表现出来的特殊现象。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分内容容易与“昼夜交替”发生混淆,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通俗地讲表现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夜晚,一个地方是白天,与他相反的地球另一面的地方必然是黑夜。而日食是指地球上本来向着太阳的那一面,也就是本来处于白天中的那一面,突然出现看不到太阳的情况。月食也是这样,是地球上向着月亮的那一面突然出现看不到月亮的情况。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有意识地提前让学生明白两个概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地处农村,信息来源匮乏,学生知识面狭窄,因此,在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上,既要体现教师因地制宜引导,又要体现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新课程理念。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从三个维度确定。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明白日食与月食是一种自然的天文现象。(并明白日食中的看不到太阳并非昼夜交替中的看不到太阳。)
2.让学生懂得日食和月食形成的原因是因为三个天体运动到了一个特殊位置。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实践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弄清日食与月食的成因。写好实验报告单
2.反馈实验信息,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用实践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科学兴趣和对科学的热爱。
四、教具准备与理由
(一)以拟人手法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太阳与地球月亮的自我介绍》,(包括音频与视频)内容为三者的运动情况,昼夜交替原因介绍等,目的是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二)模拟实验器材准备。手电,两种颜色的乒乓球,彩色蜡笔(计划分五组准备),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器材分组进行模拟实验。
(三)实验报告单。(以最简易的填空方式设计),让学生养成一边实验一边记录的良好习惯。
(四)关于日食和月食的影像资料。(作为对知识的巩固与拓展)。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部分
1.播放多媒体课件《太阳与地球月亮的自我介绍》,目的是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导语:欢迎我们的朋友-太阳与地球和我们见面)
2.提问引入课题
(1)听了三位朋友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
(2)昼夜交替是怎么形成的?
(3)当我们这里是白天时,和我们相反的地球另一面的地方是什么天?
3.教师谈话。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地球上本来向着太阳的那一面,也就是本来处于白天中的那一面,突然出现看不到太阳的情况,这就是日食。同样,当地球上本来向着月亮的那一面突然出现看不到月亮的情况,那就是月食——板书课题。
下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什么情况下,地球上本来向着太阳的那一面,也就是本来处于白天中的那一面,突然出现看不到太阳。什么情况下,地球上本来向着月亮的那一面突然看不到月亮。
(二)进行试验前的准备
1.分组,发放器材,报告单。
2.讲实验的注意事项与要求,主要包括:
(1)指导学生看报告单。
(2)试验分工:记录人,操作太阳的人,操作地球的人,操作月亮的人,观察的人。
(3)纪律强调。
(三)学生开始分组模拟实验,教师巡视(播放轻音乐)。
(四)各小组回报,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教师根据回报总结并板书。(学生叙述,老师画图,总结成因,介绍分类,发生的时间等。月食食部分的板书可以由学生完成)。
(五)播放日食和月食的多媒体课件(时间允许)。
(六)完成练习册26页的作业。
六、课堂实施效果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课堂气氛活跃。
(二)每个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得到充分训练与培养。
(三)学生懂得日食和月食形成的原因是因为三个天体运动到了一个特殊位置。
(四)学生积极思考,用实验实践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良好的培养。
(五)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情感得到培养。
七、存在的问题反思
(一)班级人数太多,分组实验时,课堂秩序有点乱。
(二)分组模拟实验时,个别小组移动了太阳。(太阳是恒星)
(三)时间略显紧张。
八、改进措施与再实施效果
(一)多分小组,减少每小组人数。
(二)实验器材的发放和实验要求在课前完善好。
(三)实验前提醒太阳是恒星。(五年级已经学过)。
(四)再实施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九、板书格式
日食教案设计(三)
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月相成因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的知识目标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能力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科学思想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态度。本课是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典型课例,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有层次的,探究日食的成因是重点,探究月食的成因要充分体现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问题。在探究日食的成因中根据事实材料推测分析是谁挡住了太阳光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图片或声像资料。
2.月相形成的实验材料。
3.CAI课件
①日食和月食发生时的情境动画。
②日食和月食发生时三球位置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组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提出问题。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图片资料,初步谈谈对日食和月食形成的认识。
2.分小组汇报交流情况。
3.教师小结:同学们能收集到这些有价值的资料,为学好本课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刚才有同学谈到据老人们说日食和月食是天狗在吃太阳或月亮,每到这时,人们都要拿出锅碗瓢盆来敲敲打打,好赶走天狗,真有天狗吃日、天狗吃月这回事吗?当然没有,我们就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这是怎么一回事吧!
4.板书课题。
二、指导认识日食的成因及种类。
1.教师课件演示日食发生的动画,学生观察。
2.教师发给每一组一张日食发生时的一组照片图及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日食的时间记录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日食发生时都有哪些现象和规律。
3.学生分小组汇报,教师逐条板书。
4.教师根据以上学生汇报,组织学生讨论:是什么挡住了太阳的光?你的理由是什么?
5.学生汇报,教师形成如下板书
现象:分析
①呈弧形渐缺→是球体
②自西向东渐缺→自西向东运动
③有时整个太阳被挡住→从地球上看,两球大小差不多
④发生在农历初一→三球在同一直线上。
6.学生实验证明以上分析是否正确。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太阳,学生手持乒乓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把学生头部当地球,看看在怎样情况下看不见太阳。要求学生实验后画出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7.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实验情况,并抽查学生所画示意图。
8.教师课件演示日食成因示意图,学生想象日食形成过程并把研究结果写下来(小组相互交流完善)。
9.学生利用教材认识日食的种类。
三、研究月食的成因。
1.谈话: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日食的形成原因,月食的形成原因又是怎样的呢?老师想让同学们首先自主研究,然后通过相互讨论交流进行合作研究。
①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这时候地球、太阳和月球的位置是怎样的?
②月食时,月亮的哪一边先出现阴影?为什么?
③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2.教师组织学生根据以上问题讨论交流。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日食和和月食的形成,使我们知道了任何自然现象的产生都是自然事物运动变化的结果,因而我们要从小相信科学不迷信,从小培养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日食教案设计(四)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3课。本课继续研究太阳系,重点关注太阳系中天体的运行。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它支配着太阳系中所有其他天体的运行。月球在绕地球运动的同时,也被地球携带着绕太阳公转。在运行过程中,天体会发生一些有趣的天文现象,比如日食。
教科书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模拟三球运动。学生可以利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发光,地球仪(或大球)模拟地球,用乒乓球(或小球)模拟月球。第二个活动是模拟日食。第三个活动是汇总观察结果。本课通过这三个活动为主线开展循序渐进的探究学习。
【学生分析】
日食是学生已知或观察过的一种天文现象,把日食作为主题,对学生来说不仅有趣、有吸引力,还在于日食的发生与地球、太阳、月球三者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有关,有助于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和运行状态。同时,日食现象说明了宇宙天体是运动着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素材之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日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科学探究目标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模拟日食现象。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和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保持关注典型天文现象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模拟日食现象。
难点: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和解释。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三张颜色和大小不同的圆纸片、支架、双面胶、画日食现象的圆片纸、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来源:学#科#网Z#X#X#K]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看图引入。
出示太阳、地球、月球运动轨道图。
2.提出问题:你们观察过日食吗?知道日食是怎么发生的吗?
预设:学生对日食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它支配着太阳系中所有其他天体的运行。月球在绕地球运动的同时,也被地球携带着绕太阳公转。在运行过程中,天体会发生一些有趣的天文现象,比如日食。
3.学生对日食现象进行简单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调查学生前概念,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探索
1.模拟三球运动。
(1)出示手电筒、大球、小球。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这些物品模拟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在模拟三球运动的过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
(3)组织学生自由分享,相互交流。
(4)通过交流,提取信息。
总结: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相对位置时刻在发生变化,在某一个特殊时刻,太阳、地球和月球有可能会处在同一条直线上,手电筒的光线有可能会被挡住。
2.模拟日食。
(1)提出问题:月球真的能挡住太阳吗?能否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我们的推测?
(2)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物体来模拟天体?天体的大小关系如何?天体应该如何摆放?人应该在哪里观察?如何观察?等等。
(3)出示模拟实验器材:三个大小和颜色不同的纸片、支架。[来源][来源]
(4)讲解模拟实验方法:将三张纸片摆放在一条直线上,在地球纸片上打上一个观察孔,让月球纸片和观察孔高度一致,将月球纸片转到离地球纸片远近略有不同的两个位置上,通过观察孔观察“月球”挡住“太阳”的情况。
(5)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将看到的日食现象画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3.汇总观察结果。
(1)教师张贴班级汇总表,给每组学生提供两张圆片纸。
(2)学生将1号位置(近)和2号位置(远)所看到的日食现象画在圆片纸上,张贴在班级汇总表中。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三球运动为模拟日食做铺垫,然后学生汇报观察总结这三个活动,让学生对日食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三、研讨
1.提出问题:你们观察到日食现象了吗?月球处于远近不同的位置时看到的现象有何不同?
学生结合班级汇总表,交流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小结:当月球位置距离地球较近时,月球能够挡住整个太阳;当月球位置距离地球稍远时,月球不能挡住整个太阳。
2.引导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描述太阳系是怎样的天体系统。
教师总结:太阳系是一个运动着的天体系统,这些天体都在不停地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有趣的天文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学生能够从汇总表中得出“近大远小”的道理。同时也帮助学生梳理对太阳系这个天体系统的理解。
四、拓展
1.出示“金星凌日”的图片(或视频),介绍“金星凌日”是如何发生的。[来源:学科网]
2.提出问题:金星的直径和地球差不多大,为什么金星看上去那么小?
3.学生结合本节课学习,对“金星凌日”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日食教案设计(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
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
(板书“月食”)
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
(板书“日食”)
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完成课题板书)
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5、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6、提出问题:根据日食的特点,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
(分析过程预设:(1)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弧形的,说明挡光的天体是圆的。(2)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与太阳一般大小(3)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综合以上分析,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
二、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1、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怎样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测?
2、分小组设计模拟实验的计划,设计时注意:
(1)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这样一个模拟实验?
(2)如何做实验 ?
(3)在实验中估计会出现哪些现象?
(4)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能说明日食发生了?
3、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一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生手持乒乓球代表地球,一生手持玻璃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玻璃球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
(模拟实验要注意:所用的挡光物体要比被挡光物体小;挡光物体是运动的;挡光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这一过程中,并不一定就会发生日食。只有玻璃球转到电筒光和乒乓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三者之间的距离合适时,保证玻璃球的影子落在乒乓球上时,才会发生“日食”现象。)
4、交流:(1)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2)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3)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4)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
三、日食的成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
(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2、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课本54页日食的成因。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4、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
(1、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2、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朔)。)
5、过渡: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国有天狗吃月亮的传说。在印度,某些部落认为月食是一条龙吞食了月球,幸运的是有一个英雄砍掉了龙的头,所以月亮很快就重现了。)
四、月食的成因。
1、谈话: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月食发生的原因。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
2、学生思考推测。
(预设: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
3、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4、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5、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6、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
(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
六、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比如对模拟实验有何认识?
2、思考:为什么有日环食现象而没有月环食现象?
(月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板书设计:
4、日食和月食
日食(农历的初一前后)——月球居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月食(农历的十五前后)——地球居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