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发榜前期众多学生和家长会忐忑不安的在电脑前等候结果。对于接到录取通知的学生及其家长,一定要深思熟虑,亲自去看学校后再做选择。
中国家长和学生在发榜之后,主要是四处打听,咨询相关机构发榜学校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却没有亲自去看的观念。选择学校如同选择生活伴侣,对待学校如同对待婚姻,只有相互了解之后的选择才是成熟的。而没有亲自去看就选择学校,这种没有接触的选择让人难以理解,也可能极不负责任。
不妨看看美国本土学生在发榜之后往往怎么做
一是,比较不同学校给予的资助情况,如果A学校比B学校高,而学生更喜欢B学校的话,可以考虑与B学校讨价还价,B学校很有可能为录取到该学生而提高奖学金额度。而很多中国学生不知道这里还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更不要因为面子情结而不好意思去说,也不用担心学校因此会不高兴。
二是,亲自去看学校。这里要改变一个观念,不要盲目信奉高校排名。哈佛不一定是最好的,或者说适合每一个人。在美国,每年有30%被录取的学生会拒绝哈佛。
当然这些决定都是在学生亲自去看了之后做出的。首先是看什么,看学校不会主动告知的,网站介绍中所没有的内容。美国的学生通常会去学校了解该校学生毕业去向,除了学校公开宣传的毕业生最好的就业去向,还要了解平均的就业情况。
衣食住行和人身安全同样重要。学校食堂的饭菜是否合口味、学校位置是否偏远,购物是否方便都需要亲自去观察和体验。有些排行榜靠前的高校,位于偏远小镇,来往交通不便。有些学校存在安全隐患,如芝加哥大学的犯罪率较高,如果不亲自去学校问,很难知道实情。
校园文化上,要着重了解教师授课风格、氛围。例如,巴德文理学院很明显是喜欢表演艺术类学生的好去处。
还有些学校是单一性别的,如一些女子学院;有些学校有很多同性恋;有些学校观念很开放;还有些时髦、贵族学校,学校的攀比之风会给普通学生带来巨大压力,不合群的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障碍。这些都需要家长和孩子亲自去学校,深入了解。
这些细节要怎么打听到?主要是找内部人士。如在校读书的学生,让他们给做向导。通过他们介绍学校的作息规律,学校活动等。还可以让他们带着去学校生活区,如宿舍、食堂和超市,看自己能否喜欢和适应。
去学校旁听课程,尤其是选择一些自己专业相关的课程,了解老师的授课风格和学校学习氛围。
亲自去学校并不难做到,中国家长可能考虑到费用问题。其实,中国学生去美国的交通加上签证在内的费用一共一千多美元,相比较总的留学费用,并不算多。美国学生从美国东海岸飞到西海岸的机票至少也要三四百美元。从长远角度考虑,这些外在客观限制条件,都不是问题关键,不能因小失大。
另外在时间上,中国学生一定要注意提前做好准备。建议还没有签证的学生,要做好出行准备;确定签证时间后,应该保证在4月10日到4月15日之间能够到达美国,用10天左右时间了解不同的高校,25日左右回中国。5月1日前做最后的决定。切记,不要很快给学校回复。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拒绝不合适的学校,这是学生,作出最佳决定的最后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