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越来越好考,然而全社会对高考的焦虑却日渐增多:当大学不再苛严地择“精华”而取,年轻人开始苛严地看待大学,值不值得读、机会是否公平、如何使录取制度更加公平以及如何理解公平?在这一大趋势的背景下,2012年的高考又呈现出哪些值得关注的特点?
报考人数再降,全国平均录取率逼近80%
2012年高考报名人数是900万人,这是2008年以来连续下降的第四个年头。四年来,报考人数已经下降140万。
|
与此同时,录取人数持续增长,从2008年的近600万,增长到2012年的近700万,高考录取比例也呈现大幅度的上升趋势,2011年为72.3%,2012年可达75%以上。
报考人数下降主要原因是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根据人口统计数据,2008年是18岁适龄人口的拐点,随后快速下降,从而带来高考报名人数的直接下降。同时,出国读大学的因素也不容忽视,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持续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12年将超43万人。巨大的留学经济蛋糕也令国外高等教育纷纷抢滩中国生源市场。
在这“粥多僧少”的剪刀差效应下,高考计划录取比例快速增长,据了解,2011年全国有23个省市实际录取比例已经达到78.7%。与上世纪80年代初相比,增长10倍以上。不光是京沪等大城市录取比例高,山东这样以“分高、难考”著称的大省实际录取比例也超过了85%。
生源危机考验大众化时代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考生越来越多,一个新的现象渐渐出现:越来越多的上线考生放弃填报志愿。
被放弃的院校中专科高校首当其冲。据报道,有些地区的高职高专录取分数已经降至150分(满分750),即按百分制换算,仅仅20分。但仍然无法完成招生计划,或者被录取后,不报到率大幅上升。
据统计,2011年全国各省市都有没有完成计划的现象。山东2011年二本一志愿缺额近2万个,967所院校生源不满,几十所院校,遭遇零投档,最后高职出现了4.2万的生源缺口。
有大学不愿意上,说明考生开始考量值得不值得这个问题。这个考量倒逼大学思考:如何让人觉得在你这里花钱花时间学习是值得的。
为了应对生源难题,各地纷纷增加本科招生比例,尤其是发达地区。如上海,本科招生比例已经超过60%,比落后地区高出一倍。河南的本科招生计划也在3年内增长了10%。但是这也无非是将倒逼推进到本科层面而已。许多优质的高职学校招生分数线甚至超过本科线的事实说明,学子用脚投票不是因为学历,而是学历的含金量。据安徽省教委2010年的统计,本科不报到率已经超过10%。
期盼更科学、更公平
今年两会前夕,山东省高调宣布,非山东籍考生2014年起可在山东考大学,旋即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教育部随后宣布,2012年底前,全国各地都必须出台异地高考政策。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也曾公开表示,最难的,是在上海、北京。
2011年,北大在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每万名考生中录取不到一个人,但在北京却高达32.6人。复旦2011年在6.1万考生的上海录取340人,在85.5万考生的河南录取50人。这样的招生指标投放方式是否公平?允许异地高考是否会带来新的不公平?在全国各地教育发展本身并不均衡的前提下,这个问题盘根错节,怎么动都会有伤痛。
同样,面临公平考验的还有另一个焦点:加分制度。有调查显示,超过90%的考生家长建议取消一切加分,原因是造成了不公平。2011年,四川获得加分资格的考生中,有93%是因为少数民族身份获得的加分,与该省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相比较,这样的数字令人疑窦丛生,但是民族身份的管理,教育部门鞭长莫及。同样,给各种文体优秀、竞赛成绩突出的学生加分,但无法保证其资格完全真实可靠,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鼓励学生注重全面素质提高的一项措施也变得进退维谷。
随着高等教育成为大部分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高考和招生的细节牵涉到的人数越来越多,自然地,所受到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任何一个细节的公平性都要放在“显微镜”下来看。其实这正是时代进步的体现,惟其如此,改革才能越来越科学、合理。
高考录取查询 | 录取通知书查询 | 一本录取 | 二本录取 | 三本录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