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教案的研究和分析,是揭示学科基础理论和方法的本质和价值,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需要断对教学方案进行改进的。一篇合格教案的基本格式要求是什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出国留学网的编辑为大家呈上五年级语文教案,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读懂文章,推想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提高学生的批读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能感悟课文借鸽子所阐明的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推想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推想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师:PPT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检查学生第一次与文本对话效果)
1、古语有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不错的,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一篇自主批读课文,齐读课题。(8、鸽子)昨天我们已经用学过的读书方法对课文进行了预习,今天我们将继续运用我们已有的读书方法把文章中的一些词句推想开去。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些什么?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主要内容、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尝试研读(指导学生深入与文本进行第二交次对话)
1、本文是一篇自主批读文,我们可以怎么来读呢?课前的提示与建议中是这么说的(出示提示与建议)师生齐读。
通过齐读我们知道了,在读本文时,可以着重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不错,我们可以从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进行推想、批注,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推想、批注,更可以对你预习时留下的批注进行补充。现在就请大家默读课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批注。
2、学生自读课文写体会,教师巡视,注意在巡视时点拨学生的批读角度。
三、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对文章重点句进行再次批读,第三次与文本对话)
1、有句话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相信我们每一个同学在读文时感受都会有所不同,希望大家在交流时能够充分说出自己的体会,当然,你也可以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补充。
2、首先让我们来交流提示与建议中提到的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你从文中找到了哪些?如果没有找的孩子也别担心,仔细聆听同学的发言,相信你会有所收获哟!
预设1:“我不养它找您干什么!”
生:从这里我体会到作者认为老人的问题多此一举。
生:我体会到作者就是因为要养鸽子才去找老人的。
生:我体会到作者心里对老人的不屑。
……
预设2:小题大做!捡只鸽子养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后悔不该来。
生:养鸽子和品行修养有关吗?我不这么认为。
生:我体会到作者很不赞同老人的想法。
……
师:你们是怎么读懂这个句子的呢?(抓住“小题大做”这个关键词)你真会读书,知道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读出自己的体会。你怎么理解“小题大做”呢?(捡只鸽子养没什么大不了,老人却认为这不道德,我认为这就是老人在小题大做。)(老人把养鸽子与人的品行修养联系起来就是小题大做)了不起,知道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同学们,如果这么一只惹人爱的鸽子自己飞到你家的阳台上,你会有什么想法呢?既然我们这样想,那老人的“把别人的鸽子归为己有是很不道德的话”也会让我们觉得是(小题大做)。
师:刚才我们怎么进行推想的?首先找出相关的句子(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然后从中抓住关键的词(小题大做)并联系上下文分别对“小”和“大”进行理解,也就是理解词语中的重点字,这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推想词句在文中的意思,最后我们还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推想到自己的想法,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推想开去,这样我们就能深入地领会文意了。
3、接下来我们继续交流,你对文中哪些地方还很感兴趣,读出了体会。
A、动作
预设1:我立刻把它抱进屋里。
生:从“立刻、抱”我体会到作者很喜欢这只鸽子。
师:不错,抓住人物的动作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预设2:我抱着鸽子,踏着对泥土的芬芳……(作者想养鸽子,爱鸽子)
预设3:我抚摩着鸽子,似乎感到它生命的脉搏在跳动!……(喜欢、舍不得)
B、语言
预设1:“鸽子比人还重感情。它失去了亲人,就算你养,也不一定能养活。放了它吧!它的主人也许还在焦急地等待着它回家呢!”
生:鸽子的特点:重感情,失去亲人,不能养活
生:老人关心鸽子。
师:是啊!老人关心鸽子,希望我能放了它,这让我们看到了老人那颗(善良的心)这里我们抓住了人物的语言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预设2:“放了它吧!你喜欢,我可以送你一只……”
生:老人非常想给鸽子自由,爱鸽子,老人很善良……
师:是啊!为了能让我放鸽子,老人甚至愿意用自己的各自与我交换,这不但让我们看到老人对鸽子的关心,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人“善良,坚强,纯朴”的心。
预设3:“鸽子,生来就是为了飞翔。人们说,……”
生:鸽子坚强,鸽子是友爱的象征……
生:我体会到了老人知识渊博……
师:老人滔滔不绝地讲着,从他的话语中,我不仅了解了许许多多关于鸽子的故事,更体会到了老人(善良、坚强而又淳朴的心)。
预设4:它从南方起飞,要去黑龙江,是一只参加比赛的鸽子,这场暴雨迫使它降落在你家。
生:我从这句话体会到老爷爷对鸽子非常了解、熟悉。
师:之所以他这么熟悉、这么了解鸽子,是因为老爷爷非常(爱)鸽子。
生:我体会到鸽子师因为暴雨而迫不得已掉落在作者家窗台的。
预设5:把截获的鸽子归为己有,是不道德的。养鸽是一项情趣高雅的运动,养鸽者最注重自己的品行修养。
生:养鸽者要有修养,截获人家的鸽子养不道德……
预设6:“再见了,一路平安!”
生:我体会到作者舍不得这只鸽子。
师:是啊!望着渐渐远去的鸽子,我心中是那么的不舍,“再见了,一路平安!”道出了我对鸽子的(祝福),还道出了我对鸽子的(喜爱),此时此刻,我对鸽子的一切都浓缩在了这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的7个字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可以在“再见了,一路平安!”处讲。
C、神态
预设1:“那眼神依然那么和蔼,那么亲切,不过似乎又多了一份渴求。”
生:我从渴求体会到了老人非常希望各自得到自由……
师:老人渴求我放了鸽子,给鸽子自由,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老人那颗(善良纯洁的心)这里我们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读出自己的感受。
预设2:“老人已经恳求了”,这里的恳求再次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人可敬的品质。
望着远去的鸽子,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面对这样一位善良、将强而又淳朴的老人,我的视线模糊了)这泪水是为谁而流?文中还有一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我的视线模糊了。这里的泪水又是为谁?我的心里分别想到了什么?试着动动笔,批注在旁边。
指名上台展示交流。
四、深化中心,回归整体
1、就因为老人善良、坚强、淳朴的心让我感动,使我从原本想收养这只鸽子到后边放飞鸽子,并为它祝福。如今鸽子离开了,或许已经回到了主人的身边,这事也已经过了很久,可我永远也没办法忘记,我没有办法忘记的仅仅是那只鸽子吗?你觉得还有什么?(老人善良、坚强、淳朴的品质)是啊,也因为它,帮我找回了无私,善良,和友爱。相信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份善良,多一份无私,多一份友爱,我们的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板书设计
8 鸽 子 小 题 大 做
收养 放飞 捡只鸽子 不道德 推想课文
无私 善良 友爱 养没什么大不了 推想
联系实际 推想开去
五年级语文教案(篇2)
第十八课:送你一片绿荫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归纳每一段的内容。
3.能抓住要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植绿护绿的意识。
4.了解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并尝试运用。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要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并归纳每一段的内容。了解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趣的生命时钟》,了解了说明文这种文体。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篇说明文,了解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
2.(齐读课题)在预习中大家了解到,这篇文章讲了谁送给谁一片绿荫?(指名答)
为什么作者要把自己当作爬山虎,以第一人称“我”来写这篇说明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新颖、亲切)
3.爬山虎向大家推荐自己,介绍自己,课文第1段有一个词表达了这个意思,请找一找。(自荐)请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自荐”的意思。(相机指导生字“荐”)
二、交流预习情况
1.请7名同学做爬山虎的代言人,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爬山虎,各朗读一段。(自由朗读做准备、指名读、评议)
2.学生汇报预习生字新词情况,不明白的地方集体探讨解决。(总结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及生活经验理解等多种学法,指导交流“扦插”“中旬”等词的意思,相机指导生字)
三、整体感知,学习归纳每一段的内容
1.课文是怎样介绍爬山虎的?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思考每一段的意思。(学生默读、思考、批注)
2.指名交流每一段话的意思(学习借助关键词、中心句、综合每句话的意思归纳段意的方法)。
第1段:讲“我”属葡萄科,善爬山爬墙,在环保中能发挥作用。
第2段:讲“我”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
第3段:讲“我”茎、叶的特点及作用。
第4段:讲爬山虎能有效利用空间,大面积绿化覆盖进行制氧。
第5段:消除人们对“我”容易引起墙壁潮湿的疑虑。
第6段:消除人们对“我”容易招引壁虎的疑虑。
第7段:讲“我”适应性强,易于栽种。
四、感悟课文内容,深入了解爬山虎
1.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一定对爬山虎有了不少的了解。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评价一下爬山虎,并说明原因。(学生思考、发言)
2.交流:无私、攀爬好手、环保先锋、绿荫使者、绿色屏障……
3.总结:那一片青青的爬山虎不愧为绿荫使者、环保先锋,让我们再次随着课文走进爬山虎。(齐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了解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
1.课文是怎样形象、具体地介绍爬山虎的特点的呢?
比较句子:
第1组:
①我生长得很快,绿化覆盖面积很大。
②一根茎粗2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的绿化覆盖面积便可达30至50平方米,三四年后,我便能把整幢房屋的墙面攀满。
第2组:
①我的叶片较大。
②我的叶片较大,宽10至20厘米。
这两组句子中,哪一句说得更具体、形象?用了什么方法?
2.总结: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让人感到更准确、形象,让被说明物真实可感,让读者有更真切的了解,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
二、学习运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片断写作
1.列数据的方法是我们写作中经常用到的。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把事物描写得更具体、形象,帮助我们准确表达。
2.例如:
(描写乐山大佛的语句)它身高71米,头长14.7米,眼睛长3.3米,垂着两只长6.2米的大耳朵,每个耳朵眼里都可以钻进两个人。如果让人们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坐在它的大脚上,每一只都可以坐上100来人。
3.你能运用列数据的方法,把下面的语句描写具体吗?
(1)学校的操场很大。
(2)姚明的个子真高!
(3)我们的教室非常宽敞。
五年级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蕴含的美,抄写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内容,发现课文在叙述上的特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词句,感受文中蕴含的美,感悟心灵的美,激发对生活的爱;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采用的插叙方式,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
师:生字卡片、选取爱德华·葛利格的几段音乐作品。
生:搜集有关乌斯托夫斯基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金色的童年,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记忆,童年时代的每一次生日,也一定让同学们记忆犹新,每一次生日,陪伴你的是什么呢?能讲讲你们的幸福时光吗?
2、当我们沉浸在幸福时光中时,我们一定要想到是父母之爱、长辈之爱、亲人之爱、朋友之爱带给我们快乐和甜蜜。今天,我们将走入文本,去分享另一个小姑娘的幸福。(生读课题)
3、引导生对课题质疑(守林人的女儿是谁?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为什么要献给她??)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相信你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生自学生字、词)
3、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
4、初读课文,提出疑问。
5、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并读好:“达格尼”“爱德华·葛利格”两个人名,了解他们不同的身份。初步解决:什么是守林人,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等疑问。
6、勾画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并有感情朗读,交流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品读课文,解疑感悟
读5~8段:理解葛利格为什么给守林人的女儿送礼物?
1、初步讨论:葛利格为什么要送礼物给守林人的女儿呢?
2、讨论: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葛利格承诺送小姑娘生日礼物的呢?
3、品读课文5~8段,想象小姑娘讲述的艰难而又快乐的生活。引导学生想象爸爸守林时的危险、艰苦、勇敢、机智,守林小屋的简陋和温馨,玻璃帆船、布娃娃带给女孩的无穷乐趣??让学生带着独特的感受细细品读第5段,进一步感受小女孩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美好品质。
4、引导学生再次讨论:为什么这位的音乐家会送她一份生日礼物?
5、找到写葛利格的言、行的语句,细细品读,交流读中的体会,感受葛利格的内心活动,体会他和蔼亲切、富有爱心童趣的情怀。
读3~4段和9~11段,理解葛利格送了怎样的礼物。
1、葛利格送给达格妮的礼物是什么?
2、小女孩从乐曲中听到了什么?从文本中找出句子,读、议、品,感受这支美妙的乐曲是女孩童年生活的写照,是音乐大师用心写出的精品。
3、描写达格妮听到乐曲后情绪变化的词句有哪些?细细品读第4段女孩追问的三个句子,品读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交流从中感受到什么?姑娘为什么会一次次追问、为什么会泪流满面?姑娘的万分激动是体会到葛利格为她谱曲的良苦用心,体会到乐曲中珍藏着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4、还从什么地方看出大音乐家真挚的情怀?(用乐曲作礼物,传唱全球时,小姑娘就会听到)进一步理解“奇妙的方式”。
5、播放乐曲,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再读小姑娘听到的情景,看到的物象。
6、为什么说这首乐曲是件珍贵的礼物?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
三、感悟表达,积累背诵
1、达格妮想对音乐家说些什么呢?写一写
2.课文中写达格妮回忆儿时往事时采取的是怎样的叙述方法?
3.为学生介绍插叙的写作手法,并推荐学生阅读有插叙手法的文章。
四、布置作业
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抄一抄,并把它背下来。
板书设计:
美好心灵
美妙旋律
爱
美好祝福
五年级语文教案(篇4)
一、初识景色的美丽
师:如果有可能,我真想去北京看望一位97岁的老人。对,就是(用肢体语言引导学生看课件)季羡林先生,我特别敬佩的一位学者、一位慈祥的老人。早在1935年,季先生就远赴德国,在著名的哥廷根大学留学,一住就是十年。1980年,当先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已是满头银发。人家问他对德国、对哥廷根的印象,季老意味深长地说——(出示)
生:(齐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到底是怎样的美丽让先生经历四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念念不忘?先生后来写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重返哥廷根》,今天我们来学习它的节选内容——
生:(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请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请同学来分段读课文。吕金杭。
生1:(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希文接着读。
生2:(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对不起,“jǐ liánɡ”(正音:“脊梁”)(以讲台上的花做引导)这就是花的——
生:(齐读)脊梁
生2:(重新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潇寒接着读。
生3:(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杭杰接着读。
生4:(朗读第四自然段)
师: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先生在文章的最后这样感叹——(出示)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二、感悟景色的奇丽
师:在先生眼中,哥廷根的景色是——
生:“奇丽”的。
师:(板书:奇丽的景色)“奇”是奇特,“丽”是美丽。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看到了怎样奇特美丽的景色,让他一叹再叹?快速默读课文2、3两段,找到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多读几次。
生:(自由读,画相关语句)
师:文婕,你读的是哪些句子?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课件出示该语段)我们再入情入境地来读读这些句子,读着读着,又感受到了什么?请边读边做好记号、批注。
生:(自由读,做记号和批注。)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花很美。它们“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请你把这种美丽读出来吧。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多美的花呀,谁再来读?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出示各种鲜花的图片)看,这样鲜花汇集成团,各种花儿艳丽夺目的美好景象,就可以称之为──
生:(齐读)“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女生来读。
生:(女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谁还有同样的感受?
生:我从“山阴道上”这里看出很美。山阴道就是山上的小路,两边有花,有树,很舒服。
生:山阴道两旁应该都是很高很大的树,浓密的树荫就像巨大的伞,把小路包围住了。
师:是啊,课文中是指街道两旁——
生:高高的楼房上,临街的窗户外边都种满了美丽的鲜花,让人感到美丽舒服。
师:谁来读这句话?
生:(朗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出示课件)在会稽城(今浙江绍兴城)西南偏门郊外,与东跨湖桥相接,是通向诸暨枫桥的一条官道。远山近水、小桥凉亭、田园农舍、草木行人,相映成画。画中游而身亦入画,晴日风雨,无不相宜,颇具中国山水画之神韵。
东晋王献之有妙句:“云生满谷,月照长空,潭涧注泻,翠羽欲流,浮云出岫,绝壁天悬。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师: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1:山阴道原来是一条路的名字。
生2:我知道了山阴道上移步换景,目不暇接,怪不得王献之说: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生3:先生把哥廷根的大街比作山阴道,说明那儿实在太美了。
师:(出示句子)男生一起来读。
生:(男生齐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读了这句话还有其它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这儿的花很丰富。
师:丰富。丰富除了表现在色彩鲜艳多彩,美丽多姿外,还表现在哪儿?
生:我觉得这儿的花很多。我是从“花的海洋”这个词看出来的。
师:还有谁也感到花多呢?
生:我从“应接不暇”这个词语感受到花很多。
师:谁能够把花的美、花的多、花的丰富读出来?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我们来pk一下吧,一二大组先来,三四大组接招。看哪一组读出花儿更多更美。
生:(两大组赛读)
师:大家都读得很好,把老师带到了奇丽的哥廷根。给你们一个奖励吧!(出示哥廷根街道图片)我带你们去哥廷根的大街小巷走一走。
师:(引背)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生:(齐背)“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引背)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生:(齐背)“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引背)是啊,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
生:(齐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引背)走在街上的时候──
生:(齐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三、体会风情的奇特
师:好一派奇丽的景色啊!可是,为什么会有如此奇丽的景色呢?我们再用心来读课文,并做好批注。
生:(自由读课文,做批注)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家家户户”读出了德国人爱花,每个人家里都养花。
师:正是因为人人都这样,所以——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你还从哪儿读出来了?
生:文章中说,“花栽窗外,花朝外开”,人人为他人着想,将花最美的一面给别人看。
师:每一朵花上都绽放着一颗真切的爱心。在家中看,只能看到花朵的背影,满窗的绿色,很难看到鲜花的烂漫,就像我们窗台上的花。(师指向窗台的花)正因为人人都这样,所以——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难怪,先生要发出这样的感慨——(出示)
生:(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这样爱花的真切,爱花的境界,多次令先生感到吃惊。于是——(出示句子)
生:(朗读)“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
生:微笑,淡淡的笑。
师:这么令先生吃惊的奇丽景象,女房东却只是“莞尔一笑”,这笑里包含着什么呢?
生:女房东觉得这没有什么,本来就是这样的。
师:是啊,对于他们来说,太平常了,本来就是这样的,那是哥廷根人长期以来的习惯和风俗啊。(引读)正是这样,每一家都是这样——
生:(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原来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变,也包括这样美好的习俗啊。这样的人才组成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啊。(板书:奇特的民族)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四、了解异国的文化
师:可是,你们知道吗?先生留学德国时期,德国正处于怎样的情况?
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
师:是的,正是德国社会激烈动荡的十年,正经历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投降,整个国家都笼罩在一片末日的氛围里!物资奇缺,吃饭和取暖都无法保障,老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巨大的困境!可是,它却为何依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生:因为,爱花是德国人的习俗,德国人爱花在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
生:这是他们的传统,他们爱花已经习以为常了,因此不会改变。
师:是啊,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确实让人感到吃惊。一面是饥寒交迫,一面是鲜花满街,这是——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一面是炮火连天,一面是鲜花满街,这是——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在二战时期,德国还发生过这样一个奇特的故事。赶紧拿出资料,自己读读这个奇特的故事。
生:(自由读故事《只砍有记号的树》)
只砍有记号的树
对普通平民来说,食品短缺就已经是人命关天的事。更糟糕的是,由于冬季非常寒冷,家里如果没有足够的燃料,根本无法挨过漫长的冬天。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政府只得允许让老百姓上山砍树。
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人们非但没有去哄抢,而是先由政府部门的林业人员在林海雪原里拉网式地搜索,找到老弱病残的劣质树木,做上记号,再告诫民众:只砍有记号的树。在有些人看来,这样的规定简直就是个笑话:国家都快要灭亡了,还要树干吗?
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结束,全德国竟然没有发生过一起居民违章砍伐无记号树木的事,每一个德国人都忠实地执行了这个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的规定。
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得德国人在如此极端糟糕的情况下,仍能表现出超出一般人想象的自律?
师: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我觉得德国人很认真地遵守纪律,宁可忍受寒冷饥饿,也不愿意违反纪律去砍那些没有记号的树。
师:是啊,你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这就是德国人,这就是这个民族的性格:认真,守纪,忠实地服从政府的规定。
生:我觉得他们很善良。
师:为什么说他们“善良”?
生:因为他们只砍有记号的树。
师:不要忘了,有记号的树都是些老弱病残的树啊。说他们善良的话,那么,这些树就不该去砍它们了,是吧?其实,这跟善良不善良倒没有必然的联系。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我不得不为德国平民的环保意识感到吃惊,他们虽然处于寒冷的冬季,但有一颗火热的心。他们要把一片绿色留给下一代。正是因为他们认真对待每一个规定,所以经过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后,德国重新站了起来。
师:其实,真正让人吃惊的,并不是他们的环保意识。而是你刚才所讲的“认真对待每一个规定”,老实说,中国人做不到,美国人做不到,和德国紧挨在一起的法国人也不一定做得到。这是这个民族长期形成的一种习俗、一种性格、一种文化。就像德国人爱花——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的是这样奇丽的景色;四五十年以后,季老重返哥廷根,看到的依然是这样奇丽的景色——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德国,去哥廷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目之所及的,依然还是这样奇丽的景色——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这样奇丽的景色,在中国看不到,在美国看不到,在法国估计也看不到。这就是德国的风情,这就是德国的文化。因为,在那里——
生:(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是啊!砍树,只砍有记号的树;爱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真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啊!季老的这篇课文,为我们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打开了一扇奇特的窗。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们还将感受更多的异域风情、异国文化。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
五年级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让学生了解作家萧红,读一读她的有关文章。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上节课,我们随着作家林海音一起感受了她在北京城南的那段美好时光。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另一位女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二、合作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并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理解。
(本课清新活泼的笔调定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定会对祖父的园子产生深刻、美好的第一印象。)
三、品读体验
1.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刻的情景,体会“我”的心情。
(学生自主学习)
2.汇报交流:
(一)对园子的印象(1—3小节)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什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1)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二)“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小节)
“伏在”、“乱钩”,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说明了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大课堂。
(这几个小节围绕着“我”错把谷穗当野草割掉的趣事展开,通过对话表现“我”的年幼无知和天真顽皮,也表现出祖父对“我”的喜爱和呵护。一老一少,形象鲜明,语言生动,特别是人物心理很耐人寻味。教学中,还可安排角色表演的形式,激发兴趣、丰富内容、加深体验。)
(3)小结:“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我”在园子里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4)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捡了这个,扔了那个,心里却又想着另一个”,这种微妙的心情,是每个孩子共有的心理特点,因此,这一环节应重视孩子的朗读体验,读出孩子所特有的俏皮可爱。)
(三)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16—17小节)
(1)思考:从这两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2)交流、讨论: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
(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3)重点朗读17小节,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理解作者在这一小节列举了大量事物,花费大量笔墨细致描写的用意,充分感受园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
(4)有感情地朗读后面三段话,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四、巩固延伸
1、质疑: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这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具有真情实感。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使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看到了“我”一样。因此,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这篇课文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使人心驰神往?缘于作者敏感的心灵,细腻的笔触,她选取的例子看似一件件平常的小事,却往往最易打动人,印证了“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课堂作业
1.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2.课外阅读有关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尔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做准备。
板书设计”
7祖父的园子
栽花拔草、铲地摘瓜
“我”在后园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扬水“下雨
教学反思
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广泛交流。可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前的"学习提示",先通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再潜心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情景,自读自悟,体会作者心情;然后,全班交流,畅谈自己的感受;最后,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积极运用于写作实践。
五年级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
有《王子安集》传世。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三、讲析诗歌:
(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五言律诗。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
学生回答。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二)题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动词,到的意思。回忆《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字词学习:以学生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阙(què):皇宫前面的望楼。辅:护卫。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
宦(huàn):做官的意思。无为:不要,不须。
(四)分析诗句:
1、经过同学们的预习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直接?
学生回答。明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学生回答。明确:
1、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个知己,纵然我们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样。
2、四海之内都有知己,纵然……
对“知己”的不同理解使得我们对这句诗有不同理解,“诗无达沽”。两种理解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也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原因,那是什么?(离别)
3、诗歌中的颔联直接提到了“离别”,“同是宦游人”是离别的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离别的原因。
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与朋友离别时我们通常会说什么?(无非都是嘱咐朋友要保重身体,询问归期等等)但是,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对朋友的离开有只言片语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离别的原因,这表明诗人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与朋友的离别的?(坦然)
诗人的这种坦然地心态影响了他笔下的景物,首联。
4、首联点明了哪两个地方?
学生回答。明确:长安、四川
5、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下首联,看看哪位有心人能发现问题?
学生提问。明确:诗人在长安送别朋友,按理他是不可能望到四川的,但是这里诗人却用“望”字连接这两个地方?为什么?
6、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明确:
1、诗人把两个相隔千里之外的地方用“望”字连接,使诗歌营造出开阔的意境。
2、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今后生活的关心。
7、在学习了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的基础上,我们再回到诗歌的颈联,也就是千古名句,同学们,现在大家对这句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明确:与友互勉、超越时空、乐观豁达。
8、尾联中诗人宽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样呢?那就是说这里除了对友人的宽慰还要?(微笑)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
(五)小结:掌握诗歌中字词的解释;理解和感悟诗人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六)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学生朗读。评价,同学们,天下无不散之筵席,面对离别,年少刚强的王勃表现出他的乐观和豁达,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与之不同的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以及“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等等的离别诗句?我们自己又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离别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学习完这首诗后应该思考的。
(七)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并认真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诗句?比较一下它们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什么同和不同,谈谈你的看法。
四、教学效果评价:
(一)讲解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和眼神,考察学生是否跟上讲课进度;
(二)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回答考察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的深度;
(三)根据学生朗读种子音和停顿的正确与否考察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和对诗歌情感的领会。
【板书设计】
首联点明地点意境开阔
颔联离别原因坦然面对
颈联与友互勉乐观豁达
尾联宽慰勉励积极进取
五年级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一类生字和12个二类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人物的语气,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了解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
3、理解高尚的真正意义,懂得以诚待人,帮助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教学重点难点:
能理解卡罗纳高尚的行为表现在哪里,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提前安排学生阅读《爱的教育》。
教学时数:
两课时
基础知识:
耽:延误、延迟。
耽误耽搁
厉:①严格。②严肃、厉害。③猛烈。
厉害厉声凄厉严厉变本加厉
腹:①即肚子,躯干的一部分,在胸下面。②指内心。③指地区中心部分。
腹部腹地心腹空腹
抄:①誊写,照原文写。②搜查并没收。③走简捷洁的路。抄录抄袭抄写
扰:①扰乱、打扰。②混乱。③感谢别人款待时说的客气话。扰民纷扰干扰
卑:①低下。②表示谦恭。③低劣、下流。
卑鄙卑贱卑微自卑
耻:羞愧、羞辱。耻辱耻笑可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梳理课文脉络,学习生字。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阅读过《爱的教育》吗?对于这部书你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吗?(作者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全书共10卷,每卷10个故事。通过一个小学生用日记的形式叙述了小学生在一年中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二、初步读课文,学习生字。
三、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顺序。
发生:老师还没来,教室不比较乱,同学们拿科罗西取笑。
经过:科罗西用墨水瓶砸弗朗蒂,不巧砸在老师身上。老师调查此事,卡罗纳想为科罗西承担责任。老师继续调查,查出了真相。
结果:老师宽恕了他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人物形象。
一、指名读课文,认真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找出课题“高尚的行为”指什么行为,在文中找出对这种行为进行直接描写的句子。“见没人答话……”
三、找出故事的起因。说一说科罗西为什么要用墨水瓶砸弗朗蒂?同学们是怎样嘲笑他的,你怎样看同学们的做法?
四、在这种情况下,卡罗纳除了承担责任,还做了些什么?想象一下他可能对老师说了些什么?
五、你怎样理解卡罗纳德行为是高尚的,为什么?
六、总体把握内容,试着复述课文。
积累:
亚米契斯(1846——1908),意大利作家,1886年出版了《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这部作品以一个小学生恩利科的名义,通过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了很多小故事,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亚米契斯倡导的“爱的教育”,包括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同情弱小,乐于助人,尊师爱生,体贴父母等等人类美好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