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让幼儿了解手机的功能和用途,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发现。
2、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幼儿的研究性学习意识,启动幼儿主动探究问题的愿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手机广告的报纸、关于手机资料的书籍、记录纸、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出示嘉兴手机城群众抢购手机的画面
2、多媒体出示一群人在车上、家里谈论关于手机的话题
3、投影出示关于手机广告的报纸
提问: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一些录象、投影都与什么有关?你对手机熟悉吗?你对手机又知道些什么?
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让幼儿畅所欲言。把对手机的一些了解由教师汇总(用表格形式)
二、揭示本次活动主题,布置任务
1、师:小朋友,刚才大家都说到你对手机的一些了解,但关于手机的知识还有很多,例如:发展史、机型、品种、使用注意点等等,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关于手机的问题。
2、发放填写关于幼儿想了解手机的哪些知识的表格
3、集体汇总,确立研究小组预设成立四个小组。
4、幼儿共同讨论、寻找合作伙伴进行问题的解决
5、展示幼儿活动的成果
三、教师总结:本次幼儿活动情况。
手机课件【篇2】
打手机找朋友
【活动目标】:培养幼儿在家交际与幼儿沟通能力,善于结交朋友,能利用假日团结小朋友,在家长带领下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游戏,不孤单、寂寞,融入幼儿群体。
【活动模式】:室外活动
【活动器材】:儿童用手机玩具
【活动歌曲】:找朋友儿歌。
【活动过程】:
一、主动与本小区小朋友或同班幼儿通话:
1.拿手机拨一个本小区或同班小朋友的手机号码;
2.手机接通后,先和小朋友打个招呼,互相问候;
3.开始联系活动内容:
我:喂,某某,你上午有空吗?
幼:我有空。
我:我想邀请你到小区广场玩拍皮球,可以吗?
幼:可以啊。都有什么人?
我:还有甲朋友、乙朋友。
幼:好的。我和爸爸、妈妈说一些,马上就来。
我:好的。广场见。
幼:广场见。
二、幼儿与幼儿练习通话:
1.将全班幼儿平均分成两组,每组选1人组成一个通话组合,各拿一个手机;
2.通话开始。幼儿相互问候,开始联系活动内容。
3.播放找朋友儿歌。
三、活动指导:
1.指导幼儿接听手机,会和别人联系;
2.指导幼儿通话时,会讲邀请小朋友出去玩、在哪玩、玩什么等话。
3.通话结束会互相告别,会说:再见。
四、小结评比:
1.根据幼儿通话情况,指出不足;
2.表扬通话时,语言流利,口齿清楚,表达完整的幼儿,号召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
五、附小手机儿歌:找啊找,找到一个小朋友,出去玩,多快乐;你和我是好朋友。
手机课件【篇3】
活动目标
1能用连贯、完整的语言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手机信息,体验分享的快乐。
2能大胆表述对未来手机的设想,提高创造想象力。
3产生对现代高科技产品的喜爱之情。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课前请幼儿收集有关手机的信息,并用自己的方法记录,教师把他们布置在板上
录象一段摄相机大屏幕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
1最近,我们小朋友对手机很感兴趣,还收集了许多有关手机的信息,你们看这些就是你们的收集。我们一起轻轻地走上来看看,和好朋友说说你收集的是哪一张?
2幼儿自由参观。
二、围绕主题交流信息。
1你收集到了哪些有关手机的信息呢?请你先和旁边的好朋友来交流交流,好吗?
2幼儿自由讲述,教师指导。
3个别幼儿讲述。
4老师也研究了手机,还当记者做了一次采访,我们来看看。
5观看录象。提问:听了王老师和徐医生的话,你认为手机好不好?为什么?
6个别幼儿回答。
三、了解手机的一些简单常识。
1既然手机有这么多优点。大家都喜欢使用它,那是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用手机呢?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不能使用呢?
2个别幼儿回答。
3教师小结。
四、拓展提问。
今天我们交流了这么多手机的信息,那你对手机还有什么不了解或不知道的地方吗?
个别幼儿提问,对容易的请幼儿回答,不能回答的鼓励幼儿回家后继续寻找答案。
教师提问:我也有个问题想来问问你们,你们愿意帮助我吗?最早的手机叫什么?他是谁发明的?后来人们为什么不用他?
幼儿交流自己知道的信息。
五、设想未来的手机。
1假如请你来设计一只手机,你准备设计一只怎样的手机?
2幼儿自由交流,教师指导。
3个别幼儿回答。
六、延伸活动。
那等会儿我们游戏课时就来设计你设想的手机,好吗?
活动反思:
手机是现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而且手机的样子和功能吸引了很多很多的孩子。他们非常喜欢、爱不释手,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满足每个不同幼儿的合理需要。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幼儿生动活泼的主动活动,重视幼儿自身的实践过程,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学习、探索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手机课件【篇4】
第一教时:
师:作文就是用笔说话。就是把平常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意义的事,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一定顺序用文字表达出来。
作文就像玩一样,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但是,我们在学习作文的时候往往碰到许多困难,比较多的有两种:第一个是语句罗嗦,表达不清楚。第二个是写得不具体、不形象,因此,文章显得不生动。
怎样来克服这两种毛病呢?很简单,我们只要学会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把长的变成短的(板书:长的变成短的),就是概括(板书:概括)。第二种,是把短的变成长的(板书:短的变成长的),就是展开,你就能写具体了(板书:具体)。
在阅读课上我们学得比较多的,练得比较多的是把长的变成短的,也就是学习一段话,老师让你概括这一段主要讲什么;学了一篇文章,老师让你提炼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那就是要把长的变成短的。在作文课上比较多的,是要把短的变成长的,把一句话展开,写具体。
下面,老师读几段话,认真地听,仔细地想每段话讲的是什么,然后请你把长的变成短的。
请听第一段:
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他做什么事都是大大咧咧、马马虎虎的。妈妈叫他上街买油,他话没听清楚,提着酱油瓶出去了;数学课上,他不是把+看成了,就是把小数点点错了位置。因此,小明从来没有得过满分;语文课上,老师让大家默写老大娘,他粗枝大叶把娘写成狼,变成老大狼。(生笑)难怪大家给他起个外号叫小马虎。(稍作停顿)听明白了吧,很长的一段话,你把它变短,变成一句话。谁来说?
生:写了小明很粗心。
师:好的,请坐。谁再来说?
生:小明是
师:(纠正道)这段话讲的是什么?
生:这段话主要讲的是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
师:(评价)两个同学的发言,你呢(指第一个同学),声音讲得很轻,说话断断续续;她呢(指第二个同学),声音很响,说话很连贯。她比你(对第一个同学)说得好,你要向他学习。
师:请听第二段:
河马的嘴比一般的动物都大,它张开大嘴的时候,一个人跳进去恐怕还填不满哩。有人亲眼看到它一口把一条小船给咬成两截。当它咬嚼起5、6厘米粗的芦苇杆子,就好比人们吃韭菜那么容易。
这段话把它变短,用一句话来概括。(指着刚才那位女生)像这个小朋友这么说,要大声、响亮、语气连贯。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呀?
生:这段话主要讲了河马的嘴很大。
师:讲得没错。
生:这段话主要讲河马的嘴很大。
师:这两个同学都讲对了,但说什么也没有她讲得好。她说得很连贯。谁再来说?
生:河马
师:(纠正)这段话讲什么?
生:这段话讲的是河马的嘴是动物中最大的一个。
师:你话讲得复杂,但是声音还响亮。
生:这段话讲河马的嘴很大,吃起东西来很轻松。
师:吃起东西来很轻松跟大没有关系。
生:不是,那就是河马的嘴很大。
师:哎,对呀!(示意该生坐下)好,你们几个同学都说对了,但没有一个同学说得很好,话要说得连贯、流畅。这段话讲什么呀?
生:这段话主要讲了河马的嘴很大。
师:好的。这段话主要讲的是河马的嘴很大,比一般的(突然发现一生还举着手)哦,你还要说。(走到该生面前,生犹豫)没关系的。
生:我现在觉得这段话主要讲河马的嘴比一般动物的嘴大。
师:他听得很仔细,我刚才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河马的嘴比一般的动物都大。他听清楚了,而且听得很仔细。
请听第三段:
我是一个集邮迷,在我的集邮册里,珍藏着许许多多珍贵的纪念邮票。家信的信封上贴着我喜爱的邮票,征得家长同意后,我便把它剪下来小心翼翼地用镊子插入我的邮册里。听说邮局要发行一套新的纪念邮票,我便取出平时积攒的零花钱,风风火火赶到邮局排队等候开门。一个夏天的中午,我发现一个黑古隆冬的洞里面放着好多好多我喜爱的邮票,这下我乐不可支,就伸手去掏。掏啊掏,邮票没有掏着,却挨了爸爸重重的一个巴掌。我捂着脸,歪着脖子,呆呆地望着爸爸,心想:你为什么无缘无故打我呢?只见爸爸怒气冲冲用手指着我的鼻子骂道:你这个小子,不好好午睡,却把手伸到我的嘴里掏、掏、掏(众笑),掏什么来着?
这段话这么长,把它变短,讲什么呀?请你说(走向一生)。
生:这段话主要讲了我是个集邮迷。
师:讲得对,但是没讲好。这段话讲的什么呀?
生:这段话主要讲了我是个集邮迷,珍藏了许多邮票。
师:好,也对的,但是没有讲好。话要说好。你说说看。
生:这段话主要讲的
师:我告诉你,要像她这么说。(示范)这段话主要讲了
生:这段话主要讲了您是一个集邮迷。
师:什么?您是一个集邮迷,这里面我是一个集邮迷。谁再来说?
生:这段话主要讲了我是一个集邮迷。
师:(仍不满意)也对的,但没讲好。
生:这段话
师:(指着被表扬的那位)你来讲。
生:这段话主要讲了
师:对,就是这么说。这段话主要讲了再来一次。
生:(清晰而流畅地)这段话主要讲了我是个集邮迷。
师:(满意地)对了,要这么讲,知道吗?很清晰,很流畅。谁再来说,要像她一样。好,这小朋友充满自信。
生:(清晰地)这段话主要讲了我是一个集邮迷。
师:对,这段话主要讲了我是一个集邮迷。把长的变成短的了。有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短的变成长的。比方说,这么一句话(板书: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这一句话谁会读?
生:(大声)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
师:嗯,不错!不错的意思就是马马虎虎。谁再来念好它?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
师:这位同学读得比较连贯。谁再来读好它?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
师:嗯,不错!但是没有一个小朋友能读得很好。我读一遍给大家听听。(声情并茂地)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会了吧?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
师:对啦!就是这么读,就是要像她这么读。会吗?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
师:对了,就是这么读,读出感觉来了,谁再来读?
生:爷爷年岁大了,(师在一旁作手式,给她鼓劲)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
师:对了,(欣慰地)就这么读!好,请这个小朋友再来读一遍。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
师:嗯,你很认真,很努力的。(对另一生)你行吗?
生:(抑扬顿挫地)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
师:(十分赞许)我发现你特别聪明,你这一次读跟第一次的读完全不一样,第一次发言有气无力。注意,字变成词就有意思,词变成句子就有感情了。所以,你现在读得真好,我们请他再为我们示范一下好吗?好,我们鼓掌(生鼓掌)。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些一些糊涂事。
师:不要紧张,再来一次好吗?慢慢地读好了,失败是很正常的,读得不好也是可以原谅的。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一些糊涂事。
师:读得真好!我发现到目前为止,这个小朋友是读得最好的。这个小朋友是全班最聪明,学得最好的。
你能不能举几个例子呢?年岁大了,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他干了哪些糊涂事啊?(对一生)你们看哪,那个聪明的孩子又举手了,他常常为我们做出榜样。(举手越来越多)对了,讲得不好没关系,老师最喜欢讲得不好的孩子。(众笑)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有一次,妈妈让他去买油,他却买成了盐。
师:好的,爷爷真糊涂。还有吗?说得更好一点。
生:爷爷年岁大了,(师扶了扶他的肩膀)
师:你站直,你现在还不是爷爷啊。(生大笑)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有一次,嗯,有一次,他想填一张填一张明信片,结果填他几岁的那里,他填成了姓名。
师:哦,他看错了,这不是糊涂,眼睛花了应该体谅。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干出一些糊涂事。比如,有一次他烧菜把油当成了水。
师:把油当成了水?那不对了,我发现是你有点糊涂了。(众笑)
生:本来我想说把油换错了,换成水了。
师:把盐当作糖不是蛮好吗?颜色差不多,形状也一样,换一下好吗?你很聪明,一定能说好的。
生:爷爷年岁大了,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有一次他烧菜,把盐当成了糖。
师:结果
生:结果大家,结果大家吃的菜变成
师:结果大家都不爱
生:不爱吃爷爷烧的菜。
师:好,这是个例子,很好。把盐当作糖啦!
生:爷爷年岁大了,
师:你这样说好不好?不要这样年岁大了(师模仿该生将大字拖长)要这样,(示范)爷爷年岁大了,连着一块儿说。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比如,有一次,他出门,把自己的鞋子配错了,大家看了都笑起来。
师:嗯!好的。把鞋子配错了。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就像昨天,他把奶奶的手指当成烟杆,直往嘴里塞。(众笑)
师:这把奶奶的手指当作烟杆往嘴里塞,那不是糊涂,那是痴呆了啊!(众笑)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比如有一次,他在烧红烧鱼时把醋当成了酱油,害得大家吃了一顿酸鱼。
师:嗯,好的。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有一次,爷爷要淘米,结果把米看成了面粉,把面粉看成了米,结果,往水,那个,往锅里
师:没关系,慢慢讲。
生:把那个水倒进锅里去,然后那个他淘了两下,把水全倒光,结果他一看,他才非常惊奇,咦,那个米怎么没了?
师:(语重心长地)你发现了吗?你想的意思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说明我们要好好学习语文。知道吗?你真的要好好学,你的意思表达得不清楚啊!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有一次,他把电扇的,那种,就是那个叶子
师:又讲不出来啦?
生:嗯。
师:唉呀,看来语文的确得好好学。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比如上次,他想出去,结果把家里门的钥匙拿成了报纸(信箱)的钥匙。
师:不是叫报纸的钥匙,是信箱钥匙。你看,学语文多重要啊!词不达意。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有一回,他填一个单子,年龄栏里他少填了一个零,结果他成了7岁。
师:啊,好的,爷爷7岁了(众笑),闹了笑话。刚才一次交流,有的小朋友说得很好,找的例子很恰当;有的小朋友找的例子就过分啦;有的小朋友明明知道自己要想说的,但是却词不达意,就说明我们学语文、学作文非常重要。
现在,我把这句话改成分号(板书),再加一个分号,(板书)再来一个句号。(板书)这是聪明人的游戏了(摇摇手),一般的同学就没办法参加了。(转身指着黑板)你能不能说这么一句话,把它再想得多一点,用三个例子说明他糊涂。刚才大家用过的也可以再用。话要简明,要扼要。
生: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这不
师:这不用得非常好,这不意思就是不是吗的意思,那为什么要加这不呢?就是承上启下,引出下文。
生:这不,人家要他买醋他却买成了酱油;人家要他往菜里放盐他却放成了糖;
师:不是放成了糖,是放的是糖。
生:(继续)放的是糖,还经常把鞋子穿错让人家哈哈笑。
师:好,讲得很好。现在,给大家看一样东西,(从口袋里掏出一只手机)这是什么?
生:(齐声)手机![ TV2288.com]
师:手机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手机是现在最便捷的通讯工具,它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烦恼。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发生了许多和手机有关的新鲜事。关于手机的新鲜事,你有吗?
生:手机要拨电话号码才能通讯,有些人常常会打错电话号码。结果本来是找他认识的人打到了一个不认识的人家里。
师:啊,这不是手机的毛病,那么座机上面也会发生这种情况,这不算新鲜事。谁还能说?
生:有的时候那个造手机的厂家把那1234位置搞混了。
师:怎么造手机的厂家会把1234搞混了呢?
生:就是上次电视上那个什么算摸移动,什么通讯,就是在两个国家使用的。
师:哦,这个小朋友真了不起啊,说了一件连老师都不知道的事。(众笑)还有吗?
生:上次我在少年宫画画的时候,我的包里装着我妈妈的手机,然后我上课上到一半,那个手机突然,那个手机突然叮铃叮铃响起来了,然后我把那个挂掉,然后过一会儿它又叮叮铃铃响起来了。
师:影响了你们上课,是吧?好,她把妈妈的手机带到课堂里,结果妈妈的手机响了,影响了大家上课。这也是个新闻,也是一件新鲜事。还有吗?
生:有一次,我妈妈带着手机走进公共场所,因为公共场所里要安静,所以她把手机变成了那种发动的,然后她就放在桌子上。
师:不是发动的,是震动的。
生:震动的。然后她就把手机放在桌子上,突然那个手机震荡了,然后移移移
师:震动了。
生:震动了。然后移移移,掉到地上了,后来妈妈发现,就放到桌子上,后来又震动了,又掉到地上去了。
师:后来又震动了,又掉到地上去了,又捡起来,是吧?(众笑)
生:嗯!
师:好的,你不觉得罗嗦吗?(众笑)
生:(该生承认)罗嗦。
生:就是我妈妈那个手机把它调成震动的,然后就把它竖直立放在桌子上,然后,电话响起来了,那个手机就在桌子上跳舞。
师:哎,在跳舞了,啊!好的(回到讲台前),那么大家思路没打开,这手机的故事很多,它的作用很大。
生:我妈妈有一台手机没交费,然后,她把那台手机给我了,有一次我在少年宫上课,奶奶给我打电话,打不进来,原来是那个电信公司把那个手机给停掉了,因为不交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