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先准备教案,也是教师应该肩负的责任。教师编写教案时,要在自己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广泛地涉猎多种教学参考资料,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吗?以下内容“植树问题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是出国留学网从网络收集整理的,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篇1
《植树问题》一课蕴含了许多数学思想方法,但对这些数学方法的挖掘和处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觉得这一课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是“化繁为简”或者说是从简单入手寻找规律,而这种方法在北师大版教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在人教版教材的编排上可谓“若隐若现”,因此我觉得我们使用人教版教材的课堂,应该充分挖掘教材教给学生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堂教学中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探究活动,从实物操作到画线段图到类比推理,有效地突出了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和多样性。学生在课堂上也领略到数学智慧的夺目光彩,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通过本课的设计和实践,我更迫切地感受到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对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课堂中落实的研究迫在眉睫。这也是当前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重要缺失,身为教研员更为向广大教师传播数学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性,并提出渗透数学思想,教给学生数学方法的有效措施。
本课中为了突显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完整性,我把教材中原本安排两课时完成的内容缩成一课时。而且在这一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理解上,因此对于本课的知识点的处理上略显不足。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篇2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0页的内容
知识目标:
通过开放题的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细致严密地考虑问题;
能力目标:
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实验,得出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具准备:
长方形泡沫塑料板(每小组一块,正面画圆,背面画其他的封闭图形),牙签,画有长方形的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一些植树问题,现在我这儿有三棵小树,要把它种在公路的一侧,想请你帮我想想有几种种法?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都不种
棵数=段数+1棵数=段数棵数=段数-1
请你把这个规律跟同桌说一遍;教师在黑板上贴示。
二、引入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考虑的都是在直条线上种树,都可以找到线路的端点,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在湖的四周植树,在花坛边缘种盆花
这些你能找到它的端点来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来讨论的内容封闭路线上的植树的规律
1、湖、花坛等等,它们的外围线路都是封闭的。它和不封闭路线上的植树规律是否相同呢?我们自己动手种一下就知道了。
1)、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牙签当树苗,在泡沫塑料板的圆上种几棵数(棵树任你自己决定),边种边数:种了几棵,把圆分成了几段?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
3)、交流:你们小组种了几棵,把圆分成了几段?
4)、初步概括: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圆形路线上植树,棵数=段数)
2、是不是每种封闭路线上的植树规律都是这样的呢?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
1)、出示长方形空地题目
我们学校5号楼的东面有一块长方形空地,要在它的四周种树,每边种3棵,四个角上可以种也可以不种,有几种种法?
2)、四人小组讨论,并把种的方法在练习纸的长方形上表示出来(建议:公共角上的树用圆点表示,其他的用长点表示);
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种的?种了几棵?把长方形分成了几段?
得出:种植路线是长方形的,种植棵数与种植段数是相等的。
4)、出示教科书第120页的例3,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讨论解决。
5)、展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体讨论判断正误
3、研究在其他封闭图形上种树:
A、你还想在什么封闭路线上种树?(指名回答)
B、学生在泡沫塑料板的各种封闭图形上种树,边种边数:种了几棵?分成了几段?
C、小组交流。
4、得出规律:在封闭路线上植树:棵数=段数(板书)
5、联系:它和非封闭路线上的哪种情况相同?
(告诉学生事物就是这样相互联系的!
6、质疑问难: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如果在不规则的封闭路线上植树,棵数和段数是否相同?
三、尝试练习:
练习第121页的做一做上的习题
学生尝试练习,交流,指名板书解题方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第三课时课题:围棋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20页例3及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从封闭曲线(方阵)中探讨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从不同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教具准备:33格、44格、55格方格纸、围棋子若干粒、44格条形吹塑纸贴在地下。
课前准备:课桌围成回字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
猜谜:十九乘十九,
黑白两对手,
有眼看不见,
无眼难活久。(打一棋类名称)
[设计意图:用谜语引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每边摆放3粒棋子的方法。
(1)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最外层每边能放3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2)抢答:读题后,让学生口算出答案。(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答案。)
(3)动手验证:请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摆放棋子,验证刚才答案。
(4)汇报交流(着重请学生说出方法。)
可能会出现以下方法:
32+2=824=8
33-1=834-4=8直接点数。
教师表扬学生的创新摆法,并奖励智慧星。(教师随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摆放方法。)
2.教学每边摆放4粒棋子的方法。
(1)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最外层每边能放4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棋子?
(2)动手操作:请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摆放棋子,写出算式。
(3)游戏:让一学生当小老师,其余学生当围棋子,请小老师邀请围棋子按上题要求站在老师设计的大棋盘上。
[设计意图:这一游戏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摆放方法,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把所学知识运动到游戏中。]
(4)汇报交流(着重请学生说出方法)
教师随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摆放方法。
(5)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3.教学每边摆放5粒棋子的方法。
(1)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最外层每边能放5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棋子?
(2)动手操作:请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摆放棋子,写出算式。
(3)汇报交流。(教师随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摆放方法。)
(4)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通过抢答、验证、分析、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
三、总结规律
(1)师:你觉得再用棋子摆,方便吗?你能根据前面我们摆放的方法,填写下列表格,总结出规律吗?(小组合作完成)
每边放的个数最外层总数
3
4
5
6
18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学例3:出示围棋格子图。问: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都能放19个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2)总结规律::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间隔数边数=最外层的总数
(3)学生根据规律,独立完成例3。
三、运用规律
1.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1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2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3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拓展思维:如果一个五边形,怎么算?一个三角形呢?(集体口答)
2.做第121页第三题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篇3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曾经被演绎出了许多经典课例。因此在教学准备阶段,我认真地研读了很多课例,发现在诸多课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关于“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类型,即所谓的“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与“两端都不栽”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三种情况”的区分以及相应的计算法则(“加一”“不加不减”“减一”)看成一种“规律”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从而能在面对新的类似问题时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应用。同时在这些课例的反思中,我又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很多学生能找到规律但不能熟练地运用规律,不能把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生活中相似的现象进行知识链接。本节课不仅要让学生建立“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与“两端都不栽”数学模型,还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并且要总结出相关的计算公式“总长÷间距=间隔数”,并通过公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这一解题模式。一节课下来我感觉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1、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之一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而本节课没有让学生体验到“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过程。2、一堂课上下来,觉得还是对学生扶的很牢,没有完全放开,以至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期待日后调整改进。3、对课堂的生成问题处理还不够灵活,不能进行很好的利用。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篇4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例一及相应练习
教材分析:本册《数学广角》主要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它们中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等。本节课着重研究直线上植树的一种情况(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设计理念:自主探索,凸显学生个性;合作探究,构建和谐课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植树问题(两端都种)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植树问题(两端都种)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纸条、表格、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激趣导入
1、活动交流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们都聪明、好学、上进。今天我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探索数的奥妙,你们欢迎吗?
谢谢你们的掌声。下面请大家伸出你们懂事的双手,让老师看一看,可以吗?
大家认真地看一看,将来我们就是要凭借这一双手,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
同样也是这一双手,还藏着很多数学奥秘,你们想知道吗?
2、教学“间隔”含义
师:看着老师举起的这只右手,你们看见了几个手指?
学生齐说:“5个手指头”。
师:很好。你们再看看,这5个手指间有几个空格?
生:4个
师:很好!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空格”叫做间隔(板书)。
大家再仔细观察自己的手,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么,4个手指间有几个间隔呢?3个手指,2个手指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你们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的规律了吗?谁能勇敢地站起来告诉老师吗?
答案:手指的个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3、导入课题
实际生活中的“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
今天,我们就以植树为例,一起来探索数学里间隔的奥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课前导入这一部分,学生配合的比较好。而且学生之间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联系”,这是非常好的,但是,我在这觉得这样是不是有点多余。可是我又觉得这里,让学生初步的感知这一数量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一个铺垫作用。想想也有此理。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创设情景(课件出示)
师:我们学校为了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准备在学校门口这条路的一
边种上白桦树。
师:你们想不想看看学校打算怎么种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要求吧!
2、理解题意
[出示要求]:我们学校准备在学校门口长100米的这条路一边种上白桦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请问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从这份要求,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同学们可以小声交流一下,然后把你们交流的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树)。
师:两端都栽你们怎么认为的呢?
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
师: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来告诉你的同学吗?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归纳小结。(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五米,每两棵树的距离都相等,两棵树之间的间距是5米)
师:好,你们能帮帮老师算一算,学校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
3、自主探究
生:自由做题
师:指点几个学生上台板演。同学们做完了吗?我们看同样的要求却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你们同意哪个呢?那学校究竟该买多少棵树苗呢?是20还是21……
这个环节,不知是不是学生基础比较差,还是……我从学生的小组中发现只有一种答案没有别的,别的就是很离谱的过程。这里学生只知道100/5=20(棵)这一答案。这样使我在讲时就有点难。
师:这样吧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听清楚要求:利用你们准备的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一条线段来代表100米的小路,用你们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把你们小组的想法在纸上画一画。(小组活动)
4、汇报交流,展示思路
师:同学们,你们探究出结果了吗?
生:画线段的方法
生:摆火柴的方法……
师:初步推出棵数=间隔数+1(板书 棵数)
这里学生们有一部分的学生知道通过摆一摆的方法去探究出实际需要21棵。但是没有学生知道用线段来画,许多的学生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做。我在想是不是我讲解不清楚,可是有一部分的学生可以通过摆一摆得出这个规律呀。这可能对学生了解不够深吧。也许该用更简单的方法去授课。用20米长的小路,也许会有更好点的效果。
三、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探索规律
学生汇报,师也同时在黑板具体教学摆一摆及画线段图的方法。进一步理解间距、间隔数
师:学生都表现的不错,我们再来看一下这种规律发现过程。这是一条100米的小路,学校要求两端都栽,我先在一头栽上一棵树,隔5米栽一棵,隔5米栽一棵。现在是几棵树,几个间隔,现在呢?这又是几棵树,几个间隔……。好了,我不栽了。请同学们想一想6棵树几个间隔,8棵树几个间隔,10棵树几个间隔,100棵树几个间隔,那15个间隔几棵树,18个间隔几棵树,那20个间隔几棵树。
师:从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指名回答,要强调是在什么情况下。)棵数比间隔数多1,间隔数比棵数少1。
师小结: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1=棵数”
“间隔数=棵数-1”(板书)
请同学自己读一读。
师:同学们,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错的上台订正。
师:同学们,我们在刚才探讨了在100米的小路上,两端都栽,每隔5米栽一棵,需要21棵树苗。我代表学校谢谢你们。
2、运用规律
师:如果让你来设计我们学校这条小路的植树方案,还是这100米长的小路的一边(两端都栽)还可以每隔几米栽一棵?(整米数)
出示:
师:根据学生汇报,完成表格。这一部分可能是多余的。我在授课时,发现这样填表格起不了什么大的作用。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得用用这个规律来解决数学问题
师:还是这条小路,假如每隔两米栽一棵,在两端都要栽的情况下,需要几棵树苗呢?请你们口答这题。
师:假如现在这条小路延长到200米,还是每隔5米一棵(两端都栽),需要几棵树苗呢?
师:如果我种了5棵树,每隔5米栽一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全长多少米呢。
师:真棒,我发现学生学的非常的认真!我们刚据探讨出来的规律就运用的这么好。老师真佩服大家。运用植树的规律不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我们生活的实际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类似于植树问题的事件,同学们你能列举一些这样的事例吗?(学生汇报后,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事例图片。)
师再出示:安装路灯、电线杆、设立车站、摆花盆、走楼梯、建楼房、排队做早操等等。
五、提升思维,巩固练习
师:看来,数学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很密切的联系,我们平时一定认真观察,多留心身边的事物。
师: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我们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1、做一做
在全长1000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装),每隔50米安装一座。一共安装了多少座路灯?
2、想一想
在沿河路的一边,设有16个节能路灯(两端都设),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60米,这条路有多远?
3、猜一猜。
甲、乙、丙谁说的对?
有100人参加春游活动,这列队伍中如果每两人平均距离是1米,请问这列队伍全长多少米?
甲说:100米
乙说:99米
丙说:101米
六、质疑:学习到这里,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有的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七、归纳:(同学们学得真不错,让我们一起完成一首儿歌吧!)教学儿歌
小树苗,栽一栽,
两端都栽问题来,
间数多1是棵数,
棵数少1是间数,
怎样求出间隔数?
全长除以间长度。
八、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坐好了,这节课上同学们个个都表现得特别棒,积极思考,涌跃回答问题,这一却都给了我快乐,给了我鼓励,和同学们在一起我很幸福,你们快乐吗?那你又有什么收获呢?谁能说说。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发现了植树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实植树问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去探索和发现。
板书: 植树问题
总长 间距 间隔数 棵数
20米 5米 4 5棵
20÷5=4 4+1=5(棵)
两端都要栽: 间隔数+1=植树棵数
间隔数=植树棵数-1
间隔数=总长度÷间隔
教学反思:不足之处
一、设计基本可以,但任务没有完成。
基本上没有讲练习,课前准备的练习都没有去练。因为没有时间。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的探讨之中,所以时间不够。
二、前松,好!后紧,乱!
由于,前面时间把握不够好,时间大多数都花掉了,到了后面就很紧,由此而乱。在教学儿歌时就草草的收场了。
我觉得这节课,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我对自己说,又有一次大的进步。从无形中就提高了自己。我感谢这次的活动机会。在这节课的突破了重难点,学生能自己得出这个规律,我已很满足。在上课之前,我都担心突破不了。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篇5
六年级第二单元教唱的泰国歌曲《故乡恋情》是一首具有异国风情的歌曲,歌曲就像一幅淡雅而略带朦胧的山水画,表达了远方游子对故乡的绵绵思绪,以及对故乡激情、奔放、真挚、深情的呼唤与倾诉。虽然歌曲比较深情,但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动人心弦,尤其是切分节奏的使用给歌曲增加了独特的轻快感,具有舞蹈的韵律。
在教学这首歌曲时,有一个班级学生独特的表现给歌曲带来了意外的惊喜,使整个课堂气氛达到高潮,事情是这样的:
一、案例缘起:
周一的音乐课上,我播放歌曲《故乡恋情》的录音让学生欣赏,以便他们熟悉歌曲,为下面的教唱歌曲作准备。音乐声中,像以往一样,孩子在静静的欣赏,沉浸在美妙的歌声中。突然,“恰恰恰”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出现在我们的耳朵里。是谁?我张望了一下全班,没有发现目标。当第二段歌曲响起,这个声音又来了,而且不是一个学生了,又增加了几个学生的声音。我仔细听了听,看了看,原来是后面的几个调皮的大男生。哼,他们老是这样,唯恐班级不乱,喜欢出一些新花样来捣乱课堂。不和谐的声音刺激着我的耳膜,我心里不禁冒出火来。我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意思是警告他们马上安静。不知道他们是没有看见还是不领会我的意思,声音还是没有停止,而且,引得其他学生也逐渐地加入。是马上制止他们还是随他们。要是制止他们,就要停下课来,这样课堂教学过程就又要打乱了,而且扰断其他学生思考思路。看来,不行。我边思考边又细细听了听。咦,他们也不是毫无规则的在乱发声音,而是在第一、二乐段的每一句后面加入了“恰恰恰”三个字,就像是多了个第二声部的伴唱一样。欣赏完毕,我问刚才几个男生:“你们为什么要加入‘恰恰恰’这三个字呢?”一生回答:“我觉得在后面加入‘恰恰恰’好听,就像在跳舞啊。”另一生说:“我觉得这曲调像我在电视里看过的恰恰舞,听了想跳舞。”真的,我看了看歌曲的节奏,由于歌曲第一乐段每句前半拍的休止和切分节奏的使用,歌曲节奏变得轻快,活泼,充满了活力,具有恰恰舞的特点。孩子们的直觉感受到了歌曲的欢快,才情不自禁表现出来,这是他们内心真实的反应啊,我怎么能制止呢。
二、问题解决;
于是在学会歌曲后,我就对学生说:“刚才欣赏时,老师听到你们加入的伴唱‘恰恰恰’很有特色,那我们一起来加入,在第一段每一句后面加,试一试,好听不好听?”看见我这么说,学生们开心极了,琴声响起,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唱起来了。一遍下来,有的学生皱着眉头说:“老师,难听死了。”有的说:“他们唱得这么响,一点都不和谐。”“是啊,怎么会这样子,那应该怎么唱才好听呢?”我顺势引导他们说。一生说:“我觉得‘恰恰恰’这个伴唱的人不能太多,应该选一组或几个,人多了就容易乱。”另一生说:“唱时,力度应该用弱,不要太强,而且要整齐。”“还要与下面的乐句连接住,不要脱拍。”有人补充。“还要轻快,干脆,有弹性。”在学生们自己的调节下,我们练习了一遍又一遍,慢慢的。不和谐的声音少了,声音整齐了,配合默契了。在优美的歌声中,一部分孩子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用‘恰恰恰’的节奏进行伴唱,歌曲显得更加动听,活泼了。这时,整个课堂充满了和谐的气氛,大家都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了。
三、反思感悟:
1、音乐课是一门实施美育的学科,并不在乎学生需要掌握多少音乐知识,更应该关注的是有没有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发展,有没有把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诱导出来。正如《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的: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2、课堂中,如果我们只是按照早已设计的环节教学,为了抢时间保证教案的实现,小心甚至“果断”的回避课堂中的矛盾,绝对禁止学生的“节外生枝”,那这种无缺憾的课堂教学,在看似缜密的安排中,却忽略了教学的真义——“以学生为主体”,失去了根据学情来因势利导作现场处理的灵活,掩盖了学习过程中应有的矛盾和思维碰撞,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原来也许可以异彩纷呈的课堂却只能是死水微澜。所以,课堂教学不在乎一堂课是否完整、精致,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学得是否真实、自然、有效。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是具有创造性、挑战性的。
3、就象鲁迅先生所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教学中,我们要习惯于和孩子展开平等自由的对话,在对话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
4、教师要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知识观:“人是知识产生与发展的源泉”。学生不仅仅是教学对象,本身也是教学活动的资源。教学中要尽可能激活、尊重学生的创造思维,然后教师在适当的时机介入,并提供有益的帮助。使孩子拥有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而灵动。就如特级教师朱乐平老师所说:“当孩子的思维没有完全照着你的路子走时,请您允许他走。”唯此,课堂教学过程才能成为促进人发展的过程。
小编精心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