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真正推动社会提高的精神巨匠,教案可以帮助老师更有效率的开展课堂教育,教案写作对你有什么帮助?经过收集并整理,出国留学网为你呈上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通用版,通过本文希望能帮助到您!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1
本组课文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学习目标是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这篇课文语言很生动有趣,把俩人摔跤的过程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反思这节课,有以下感想。
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篇课文中有很多词语运用的生动形象,抓住这些关键词语,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比如:学生品读“虎势儿”一词时,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走近小嘎子,用眼睛去发现,去观察,结合表演,体会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嘎子,我在教学设计时,把与小嘎子动作神态相关的句子组合成一段,让学生从中找出能表现小嘎子性格的词语。课堂上,学生很快就找到这些词语,我让学生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去,放到它所在的那句话中去,一边细细品读,认真品味。“虎势儿一站”就是作者运用的很准确的一个词语。学生从字面中的“虎”,看到了气势汹汹。
二、演出人物形象
在让学生读后,我更多的是让学生表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读,再演。小嘎子的自信与好胜,胖墩儿的憨厚老实,学生在表演中能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表演还让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课堂气氛活跃。
三、学以致用
在分析描写人物方法时,应穿插适当的“学以致用”练习,让学生试写。我选取学生平时爱玩的“斗牛”游戏,让两个学生表演,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并写一个人物的小片段,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对运用人物描写(神态、动作、心理、语言)等方法的同学加以表扬,这样的效果很不错。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2
转眼之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进师生的教育学习生活已经有两年时间了。两年来,我们遭遇到了一系列现实问题,如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抱有冷视心态和畏难情绪;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确立浅显、操作方法直接简单;活动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游离现象等。这些问题都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难以完满达成,学生不能得到充分健康发展。于是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突破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瓶颈?
最近,我执教了《孔子游春》一课。《孔子游春》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游记。它生动地描绘了孔子带领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泗水实施教育的故事。教学课文时,我发现游赏泗水折射着新课程精神的灿烂光芒,和当今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有着惊人的合拍。我不由自主地认为游赏泗水其实就是孔子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社会实践)。教学这一课后,我对生活于春秋末期、距今有2500多年之遥的孔子先生深深佩服并充满感激,因为游赏泗水加深了我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和感悟:
感悟一、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师者崇高的教育使命。
1、形成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学生生命负责的教育理解。
孔子组织游赏泗水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春天到了,泗水涨春潮了。简单的答案却蕴涵着深刻的教育理念。因为时空限制,我们不可能和孔子先生进行直接对话。可是谁能说孔子不是这样想的呢?春天来了,我应该带弟子们去感受春天的美景;泗水涨春潮了,我应该带弟子们去感受春潮。孔子自觉地把组织游赏泗水当作了义无返顾的教育使命。其间透露出孔子先生先进而明确的教育理念:为弟子们的发展服务,对弟子们的生命负责。我们再来审视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因为现行的课程评价体系还不完善,执行教育评价不够严实,应试教育之风依旧强盛,所以是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质量如何,事实上一直没有真正纳入对学校、教师的实质性评价范畴。于是导致一些学校、教师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热情,是必然的。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说更要倡导一种为师者的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用孔子先生式的自觉良知和行动来认识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形成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对学生的生命负责的教育理解。通过积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与其生活世界的密切联系;关注学生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
形成;关注发现、探究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等,实现为师者责无旁贷的崇高教育使命。
2、为了崇高的教育使命努力排除障碍。
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决定了教育的复杂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个新事物,也增加了实施的难度。特别是在课程改革的起始阶段,广大一线教师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肯定不能够妥善把握,遇到一些困难也是不可避免的。如何面对并战胜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困难,孔子的游赏泗水至少给我们带来二点启示:
①要有敏感的课程资源意识。春天到了,听说泗水涨春潮了(注意听说一词),孔子便带领学生游赏泗水。可见,孔子有一颗敏感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意识,特别注意课程资源信息的收集和利用。而我们许多教师,常常为不知道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而苦恼,他们苦恼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建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库,缺乏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其实,我们可以围绕三条线索进行选择和组织活动内容: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我们应该把活动内容进行处理、整合,使之序列化,形成系列活动。除了注意收集和处理固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以外,还要注意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多种信息,使之成为即时课程资源,然后组织即时的综合实践活动,彻底解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知道做什么的烦恼。
②消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安全相矛盾的顾虑。当今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为了学生的生命安全,不实施或者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短斤缺两,这都是事实。我不知道孔子组织游赏泗水时是否因为安全问题而前怕狼,后怕虎。我只知道泗水波澜起伏、滚滚而来,在泗水河畔游玩,无论对于孔子的弟子们,还是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都可以说是危险暗伏。但是孔子和弟子们都兴致盎然地去了,并且满载而归。而假如换了我们现在的学生,能有机会去吗?哪怕是保证离泗水远远地观看!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出了问题谁来负责?这些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话,就这样悄悄地剥夺了学生应该亲历的生命成长历程。我不是说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要安全。相反,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早作细实准备,努力排除一切安全隐患。但是,如果以安全为借口,总是把校门关闭得紧紧的,剥夺学生生命成长的实践需要,那至少是恶劣的误人子弟的行为。总之,我们不能拿表面的自然生命的存在作为挡箭牌,漠视并杜绝学生精神生命的丰厚过程。并且,这同样是恶性的教育安全事故!
感悟二、实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价值的最大化。
1、正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性目标。
假如我们细心思考一下,就不难发现孔子带领学生游赏泗水的教育目标开始时只有一个:即游赏风光迷人的泗水春景。我们不妨把这个目标称为起始目标。它是触发孔子组织弟子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动力,是直接的、显性的。但是,孔子并不满足于这一目标的达成。当弟子们沉醉于阳光普照、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泗水美景的时刻,孔子故意意味深长地发表了一番关于泗水的宏论: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等孔子以自己阐述的关于流水的深奥道理,激发学生体悟人生哲理。由此,孔子实现了起始目标向第二个目标的过渡和转折。在此,我们不妨把第二个目标称为后继目标,较起始目标而言,后继目标是生成性目标,是深层次的、隐性的,而不是简单的在感官上的刺激,也不是在知识和技能层面上的获得,而是在更重要的方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启迪和重构。后继目标实现了对起始目标的超越。在教育目标的发展深化过程中,学生也得到了生命意义的不断扩充。孔子的游赏泗水给予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生成性于妥帖的诠释。因为后继目标是生成性的,所以我们应该在周全预设的基础上,凭借我们的教育热情、教育智慧、教育敏感,精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性目标,从而实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目标价值的最大化。
2、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策略:体悟教学。
体悟教学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注重以理性认知为基础的非理性认知方式;强调学习者自觉主动的践知态度和践知过程;追求个体内在具有自我指导意义的新质的产生。(20xx年第4期《课程教材教法》张华龙《课程目标一体化和体悟教学》)其实,正是孔子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创了体悟教学思想、教学精神和教学方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名言便是出自孔子的《论语》。在游赏泗水时,孔子没有直接告诉弟子应该向泗水学习做人的道理,而是出自肺腑地赞叹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听了孔子的宏论,弟子们大为惊讶并深受启发,于是子路悟到应该有福同享,颜回悟到应该做不为自己表功的人。他们都悟到了也要做一名真君子。孔子不留痕迹的体悟教学艺术可谓出神入化。我们在实施体悟教学时,首先教师要对文本有体悟,教师的体悟是学生体悟的基础和前提。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教育敏感和智慧,需要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全身心投入,把自己的体悟作为一种资源,反思自己的体悟,放大为活动的后继目标;其次,诱导学生体悟也是十分关键的。后继目标往往是建立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上的,不是靠告诉就能够实现,而是一个自我思辩、自我建构、自我提升的过程,是一个文本价值内化为自我精神经验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要求学生思想、情感、精神的亲历。教师的作用只是诱导,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去艺术性地诱导,促进学生的反思和体悟;最后,我们要承认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学生学习经验、生活背景、心智发展水平等方面造成每个学生个体都不仅相同。我们要正视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差异性。学生的体悟也有差异性,比如游赏泗水后子路、颜回的体悟就各不相同。作为教师要把学生体悟的差异性作为宝贵的资源,借以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
感悟三、务必建立春意更浓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和谐、融洽、友善的师生关系会使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满魅力。假如我们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和学生远而离之,不闻不问,只能使师生关系处于游离状态,必然降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质量。孔子深切品尝到师生关系进入良性循环状态的甜头。《孔子游春》最后一句写道: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这更浓的春意,我认为完全可以理解为师生的和谐默契和教与学都达到一种人生价值高度所带来的快乐。孔子妥善处理和弟子间的关系,有哪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呢?首先,是真诚的期待和关注。孔子希望弟子们学有所成,不失时机(听说后便去游玩)、挖空心思(遇水必观,动情地望着河水沉思)地利用课程资源教育弟子,可谓用心良苦;其次,是坦诚的对话交流。对话交流既是语言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更是人生观、价值观的交流和碰撞。在游玩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流动着相互吸引的情感场,孔子赞许的眼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头孔子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体悟,展示自己在精神上收获,都使得师生之间情感和谐,成为知音;最后,是平等的与生同乐。孔子与弟子共同陶醉于迷人的春景中,弟子围着老师,老师弹琴,弟子唱歌;弟子弹琴,老师倾听,然后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教师和学生融洽地聚集在一起,教师快乐着学生的快乐,并尽情地表露自己的快乐。教师成为学生中的一员,角色的同化才能带来行为上的亲切、随和及自然,才能带来心理和情感上的零距离,才能产生春意更浓的共鸣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3
今天,我教完了《海伦凯勒》这课。海伦凯勒坚忍不拔的赞美和她对生活的热爱深深打动了我和同学们。这课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强化情感体验。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多,必须力透文字张力,引导学生领悟文字内涵,读懂悟透文本,把学生置身于浓浓的情感氛围之中,营造烈烈的语文味道。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让学生说说读了这段话,此刻你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通过两个问题,让学生整体感悟,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想象并走近海伦的内心世界,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步入一个学习语文的状态中。
二、适度展开想象。充分利用文字空间,拓展文字的张力。让学生紧密结合文本,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近海伦的内心世界。海伦猛然醒悟,原来水就是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啊!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引导思考海伦此刻心中会想些什么?文中这样的空间还有好多。
三、反复朗读感悟。文中写海伦学盲文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的如饥似渴,以至小手指都摸出了血。写海伦学说话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获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练习,练习,练习这两个重点段落先采用整体感悟,给了你什么感受?为什么?然后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反复读,读中悟,悟中读,能读好,就说明读懂了。
四、展开多维对话。语文教学要关注人文精神,本课是绝好的例文。引导学生开展多维对话,让人文教育雁去无痕。学完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最想对海伦说什么?想起了什么名言?
五、课内延伸课外。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走出文本,阅读与之相关的背景材料,把积极的学习状态,渴求知识的心境带到课外,拓展学生的视眼,明亮学生的心灵。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要务。向学生介绍《海伦凯勒自传》,开展走近海伦的读书活动。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4
听一位老师上《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有这样两个环节引起我的思考。一是教师引导学生读第一节诗时,是这样说的:北海公园的景色可美了,让我们赶快去看看吧。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二是读三四行诗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时教师设计了一个补画的环节,让学生把白塔的倒影和四周的绿树红墙画出来。
第一个环节首先让我感觉到老师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至关重要。老师的理解出现问题必然导致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引导的偏差。看得出来,学习第一节诗老师的着重点放在了感受北海公园的美景上。其实这节诗重点应是写孩子们在湖面荡舟的美好画面和轻松愉悦的心情。孩子们脑海中浮现的应是轻舟荡漾,碧波白浪,绿树红墙,凉风习习,歌声阵阵的一幅整体的画面,感受到的是红领巾愉快的心情。如果对课文有了这样的理解,那么就不会把这节诗割裂开了,拎出喜欢的句子来读,应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读,来感悟,也不会只引导学生去注意景美,而是从人的活动、心情,景色的优美多方面综合来读诗,感受诗歌的意境。
第二个环节我们看到了老师试图通过多种形式让孩子去感受语言,这种想法是非常好的。但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些设想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和想象。如果处理不当,会适得其反。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两行诗写得确实非常美,给了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师让学生补画,意图是想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个美景,同时理解倒映和环绕。学生大多能把白塔的倒影画正确,这样的常识学生基本还是有的,再说书上有白塔的倒影。那么这个画倒影的作用就要打折扣了。书上的画一目了然,再画有点多余的感觉。学生没法画出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很正常,因为从美术的角度来看,从一个视角来画是不能把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给画出来的,只能画出一部分。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说画还差点什么,引导学生说到四周环绕绿树红墙来,教师在黑板上画上一圈的绿树红墙,边画边说这就是环绕,本来很美丽的一幅图突然间变得逼仄了,让人感到喘不过气来了,小船仿佛被紧紧包围了。看似很好地理解了环绕,实则不然,随着黑板上那幅美丽的图被环绕后变得死板,环绕这个词教死了,这句诗也教得失去诗味了。红领巾在船上轻轻划着桨,船儿在水中荡漾,远远望去,绿树红墙,令人陶醉。本来能引起无限遐想的诗歌语言经这样一处理现在却变得呆板,了无生趣了。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5
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九册中的《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摘自新华社通讯《在大海中永生》,记叙了伟人邓小平的不朽功绩,表达了人民对伟人深深的怀念和悲痛之情。文章运用拟人、排比、对偶等手法,以生动的语言、充沛的激情使读者深受感染。然而邓小平同志逝世时,现在这批小学生年龄都还很小,对当时的情景知之甚少,学生对于课文中人们的怀念和悲痛之情还难以理解。要想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意境相融合,达到人与文的情感相通,可以以情为主线贯穿始终,所以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分了这样三步组织教学的。
一、课前铺垫,用情搜集。
教学此文,必须要有详实的资料作补充,通过丰富而直观形象的材料,借助查、读、想、说、写等多种方法的整合,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邓小平爷爷对中国、对世界作出的丰功伟绩,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伟人的情感,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深情地去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首先,课前让学生了解伟人的主要事迹,还听歌颂伟人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这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了解和探究伟人一生的欲望,然后布置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搜集、整理、感知和内化。初步感知邓小平爷爷的伟大之处,为课堂教学时的表达打下厚实的基础,所以后来在课堂上的教学相当顺利。这就告诉我作为一名高明的指导,应该时时处处利用好一切可能有利于教学的手段。
二、课堂参与,用情表达。
本文情思深沉,语言厚实,极具震憾力。因而教学此文必须扣住一个情字层层铺开,步步深入。
1、入情诵读。
在学生读流利的基础上,再通过指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进行朗读,把伟人离去时人们悲痛不舍的心情突出地展现出来让学生领悟。如第一自然段的低低地、缓缓地、伟人、最后一个;第二自然段的呜咽、痛悼以及后面的超越时代、超越国界等,都是字字千钧,情境尽现,只有通过满腔深情的朗读方能展示文章的气势和抒发人们的深情,才能充分表达对伟人邓小平的永远怀念之情。
2、忘情想象。
成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要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联想的翅膀,把自己融入课文之中,自由地、忘情地想象。在本课的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所以我制作多媒体课件,再现骨灰撒大海的情景,通过充满深情的语言和一些特定的句式引导学生想象:想象大海在呜咽、在痛悼,想象奔腾不息的浪花把邓小平爷爷送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想象伟人所到之处人们在说些什么,想象鲜花送伟人的悲壮,想象邓小平爷爷在大海中得到了永生通过一连串的想象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感受深情、感受永生的深远境界。
3、传情说话。
当学生对伟人邓小平有了一定了解并产生了崇敬的情感之后,也就有了表达的欲望,有了说的冲动和需求,此时惟有一吐而快之。所以课堂上要随时让他们表达心声:说伟人的不朽功勋,说人民对伟人的无比感谢,说人们心中无尽的思念,说我们的祖国因为有了邓小平爷爷而日益强盛,人民的生活因为有了邓小平爷爷而更加美好用说传达对伟人的爱戴,用说升华对伟人的崇敬,让真情尽在其言中。
三、课外升华,用情展现。
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短短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也许难以完全做到,课外的学习辅导就应该弥补这一缺憾。课堂教学后可我安排了三个一的回家作业:找一个邓小平爷爷的故事相互交流、继续学唱一首歌颂邓小平爷爷的歌曲、找一首歌颂邓爷爷的诗歌朗诵一下,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在课堂尽情诉说的基础上再在活动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地、用情地展现出自己心中的伟人形象,表达自己对伟人的一片深情,从而延伸了课堂,拓展了课堂。这样不但使课堂教学得到了升华,也使大语文学习观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经过本课教学之后,使我深深地明白,一节好的课是经过反复磨练才能成为精品的。这里有老师上课前的对教材的钻研,惟有认真的钻研,才能对教材的吃透,课堂上才能灵活驾驭,引领学生积极地参加教学的全过程。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6
〈师恩难忘》这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是一曲歌颂老师的赞歌。记叙了作家刘绍棠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从小培养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引导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的事情。文中虽然作者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只是由一首小诗引申的一个小故事,但从这篇课文里我们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殷殷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感情。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结合田老师把古诗改编成动人的故事来讲课的经过,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老师是怎样的教学有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做人使学生深入体味到老师的恩和对学生的爱。然后,再让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它使我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学习效果明显。所以说,创设情景,以读促悟,以悟带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这篇课文,学生能够初步体会师生间情谊的珍贵,明白老师对自己教育时的良苦用心,从而懂得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回报老师的付出。课后,觉得自己在处理所提问题的引导、针对性不够强,因此学生在一些句子的理解上花了较长的时间,以至于最后教学内容不能当堂完成,留下了一点小小的遗憾。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7
周二上午我分别和五年级一班、五年级二班的学生共同学学习了《童年的发现》这篇文章。
课件、教案早已提前一周完成,可脑海中一直在构思,这一课的内容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课文篇幅长;其二内容上有些复杂,学生在理解“胚胎发育规律”这一抽象的问题时困难比较大。这堂课应该怎样上?怎样才能让孩子真正的共同参与进来?终于在周一晚上这个灵感迸现出来。
由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我是评委兼解说员。
学生要遵守以下规则:
1、学生可看课文提出问题,自己必须明确答案。
2、提出的问题若有人回答不加分。
3、提出的问题无人回答,自己解答,加一分。
在学完本课生字后,便开始进入提问环节。结果超出了我的预想甚为惊喜。我准备的问题:“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的?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都有学生提出。还有的提出更好的问题。
一直到下课后,学生还围绕在我的身旁说:“老师我还有问题......”这就是我想要的结果,不怕有问题,就怕没问题。
我想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应既能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8
反思之一:
我在讲文尔内对主人有深厚情谊这部分内容中,设计了可它却不愿服从新主人的指令,变得焦躁不安,老是挣脱链子,跑到斯达罗被打死的地方哀鸣不止。从这些语句中让学生体会到文尔内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及忠诚。假如你在文尔内身边,想一想它会对主人说些什么?①忆过去②说现在③谈将来在这里设计按点,目的还是在于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文尔内对主人的深厚情谊。但时代背景铺垫不够到位,感情投入不深,学生训练说话的训练点达到效果不明显。
反思之二:
应有效朗读训练,以读激情,深化理解。这节课虽然也安排了朗读,但总觉得味道不够。教师不够入情,应该利用音乐及教师的范读来创设情景,使学生入境,从而达到朗读理解的目的,因为朗读是理解最好的灵药。可以让学生读进去,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通过美读,让学生耳与心谋,感悟言语的底蕴、情感、韵味,发展自身的语感。可充分的利用音乐、画面还原彼时彼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因为我们都知道: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励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孩子们的情感融于朗读之中,以读促理解,以理解助朗读。其次,课文第9自然段是作者深情地议论,在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中插入抒情或议论往往是画龙点睛或发人深思之笔,这段文字正是如此。作者首先惊异地发问狗的不寻常的行为用什么来解释?这是疑问而不是设问反问,因为文尔内的行为太不寻常了。作者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不是要做出回答,而是强调不寻常,引导读者深思这个不寻常。教师采用师生对读的方法,力求引导学生将这种不可思议的感受读出来。
反思之三:
细读文本,不仅细读到标点,还要挖掘文章关键空白处。在重点段敌人虽射尽了子弹,但还是被文尔内咬断了喉管可以想象文尔内中枪的样子,它一次次受重伤却一次次拼命地扑向敌人,此时再切入它的年龄,配以朗读相信效果会更好。在其他两个班这样讲授发现效果比第一次好很多,有力的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加深理解。
反思之四:
结束的环节,如果能动情的诉说道;文尔内此时身中数枪,每处伤口都在淌着血,但它却异常平静,因为它终于为主人复仇了,它深情地舔舔我的手,安心的闭上了眼睛。我忍着莫大的悲痛将它的尸体送回祖国与他主人斯达罗共葬一起,让他们永远守护在一起!此时此刻,你想对谁说些什么?这时,重难点已经突破,孩子们的心灵也深受震撼,情感积蓄已久,到了不吐不快的境地,他们的发言也会荡涤人的胸怀的。
反思之五:
本课对于文本的工具性训练比较到位,学生能够很好的画批,概括。但是与人文性的结合并不到位。今后要注意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点,巧妙地将两者结合起来。不能把语文课讲成思品课,但也不能太过注重工具性,在训练语言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个人情感,让学生品课文。这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地修炼。
通过反思,使我深刻地体会到:要想成功上好一节课,教师除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外,还要有深厚的语文功底,要细读文本,更加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9
《惊弓之鸟》教师这样开课这件事已经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就连动物报小雁子也给我发了一封报道:本报讯,昨天我一同胞飞过魏国,被该国射手更羸一箭射死,死者的母亲已经告上法庭,状告更羸杀害野生动物,法院已受理此案,将择日开庭审理。
然后教师故意很严肃地说大雁国已经对更羸治罪,责成我这个法官把更羸抓住,判处死刑。学生情不自禁叫起来:不行。看来教师从课文特点出发,从孩子年龄特点出发,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情境,孩子们都愿意到课文中给更羸找证据开脱罪证,孩子们在这种强烈的阅读需求中的的确确读进课文中去了。
但是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孩子们都这么一致认为更羸没有罪呢?是对更羸喜爱的感情驱使?是教师语言的暗示?这两者都是可能的原因。但不应该没有一个孩子有不同看法呀,课堂上这样同一的声音让我感到困惑和不安。我问老师:怎么没有一个孩子会认为更羸有罪呢?老师笑了,说:有,小组讨论时,有孩子提出,被同学按下去了。哦,原来如此。孩子们和老师真是心心相印啊,知道老师需要什么样的声音,就发出什么样的声音,真会配合老师啊。我提出这个问题时,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个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创设这个情境让孩子读书。我却始终难以释怀:教师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更好地读书,读得有趣味,读得主动。如果为了这个目的,牺牲掉孩子们独立的人格培养,我以为是因小失大。我想之所以有孩子会按下其他同学的发言,说明孩子们已经不是全身心真正投入学习,而是在配合亲爱的老师在表演。孩子们这样做肯定也是以前积累下来的习惯。可见,我们的课堂还没有真正转变观念,还是在为老师的教服务。没有充分尊重学生,张扬学生的个性,哪怕那样的课堂会失控,会难以操作,但是孩子们是在用自己的心说话,敞开心扉说自己想说的话,没有任何顾忌。
小编精心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