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授课质量,每位老师都需要编写教案和课件,但教案和课件中知识点的设计尤为关键。如果老师编写的教案和课件十分出色,则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在网上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优秀教案和课件呢?小编承诺为您提供符合需求的“我的家课件”,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
我的家课件(篇1)
1.了解居住地的位置和名字的由来等基本情况。2.认识和体会居住地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对居住地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及讨论交流等方式,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感悟社区或村庄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3.有为村庄或小区尽责任的意识,积极参与社区公共生活。
教学重点
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去认识和体会居住地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及讨论交流等方式,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感悟社区或村庄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运用儿歌,激发兴趣
1.出示文章《家》,(单击)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篇散文——家,请你边看边想,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在哪里?“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请你留言。是的,白云的家在蓝天,小鸟的家在树林,鱼儿的家在小河,种子的家是泥土。
2.那么你的家在哪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的家在这里》(单击)。【设计意图】一篇节奏感很强,也易于理解的散文,可以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到学习情境之中。
二、学习新课
(一)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
1.你的家在哪里?那里都有什么?老师送给你们几个温馨提示:第一个问题,说清楚自己住在哪个省,哪个市,哪个区,哪个镇,哪个村(或者哪个小区),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出。第二个问题,是你要把标志性建筑物等说清楚。连麦回答。
2.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你有多爱自己的家。我们继续来从图片中,看看其中的标志性建筑物等包括什么吧!(单击)瞧!可以是一片农田,可以是一片果园,可以是广场,打太极的老爷爷,跳广场舞的阿姨、奶奶,还可以是同学们喜欢的游乐园......总结一下,可能是事物,也可能是人物;(单击)可能是农村,也可能是城市,对不对?
3.在你生活的社区,一定有你喜欢的。我们继续看看图片中的例子吧!我最喜欢在小竹林看蚂蚁、捉迷藏,在儿童乐园玩耍。(单击)那么什么社区呢?我们所生活的地方一般都有一定的区域和范围,比如,一个小区,一个村子,我们称之为社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区里。这次疫情,也正是因为有社区的群防群控,让我们取得了胜利。
4.(单击)让我们继续看看社区的人和事吧!奶奶经常给我讲家乡的传说。你知道居委会、村委会、小区物业在哪里吗?他们都负责什么?瞧!保洁阿姨维护环境卫生。电工师傅会更换掉小区里不亮的灯泡。除此之外,你还熟悉这里的什么人和事呢?请你留言。
5.你是否记得空中课堂的老师,给我们带来过这样的主题内容?许多同学住在这里,我们了解一下“中韩村”的由来。(单击)明永乐年间,韩姓在张村河西南占山,郭姓在白果树西河套高处划地立村,名韩郭庄。后在北面赵李山(现枣儿山一带)占山的赵、李二姓人家到白果树下居住,后有唐、崔、曹、王、于各姓氏迁此。因地缘关系,称韩哥庄。解放后,为与西韩、东韩有别,该村定名为中韩村。
6.之前同学们也查阅过自己所住社区的资料,保存好,复学后,我们展示同学们搜集的成果。
7.学生读《井深情更深》,思考:村里家家户户有了自来水,人们为什么还喜欢到井边来呢?我们走进小区,感受到这里的人、事、物带给我们美好生活!我们继续聊一聊这个话题吧!【设计意图】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了解小区,体会到小区的人文情怀,让学生在社会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二)我能做点儿什么
第一关:火眼金睛找问题
(单击)图一:小河边没有警示牌,如果有人下河游泳会很危险。这可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防溺水安全内容,请你留言。
图二:小区里的健身器械又坏了……需要改进的地方可真不少!请你留言,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呢?
图三:唉!这片草坪又被小区里的人种上菜了。对个人而言种菜,绿色环保蔬菜,对小区而言,可就不对了。有些需要改进的事情,我们可以自己解决,那么解决不了的问题,怎么办呢?
第二关:行动起来为大家同学们,班级里的图书总有同学摆得整整齐齐;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那么小区里贴了小广告,怎么办呢?连麦。是的,同学们都是有主意的孩子。我们的少先队行动中,同学们清除小广告的例子,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呢!而且,同学们还有捡草坪垃圾的行动呢!这是我们可以做的。那么领养土地种绿植,路面压坏整修就需要我们反映给所在的小区物业或者居委会了。
第三关:争做小卫士,为小组挣积分
遇到下列情况,你会怎么办?这也是我们留的一个作业:
小区垃圾没人管,我会找________________。
水渠遭到破坏,我会向______________报告。
生活区道路被占,我会向____________反映。
小区绿地被占,我会找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学生在挑战活动中,可以调整学生学习注意力,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教学反思:
我的家课件(篇2)
音乐实践活动,他们在体验、发现、探索、创造活动中不仅表现和感受藏族民歌高亢嘹亮、活泼的音乐风格特点,在多种的音乐活动中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以培养,提高了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同时,培养了他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片段一]
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想不想听听新朋友的自我介绍呢?
生:想!
师:那么请小朋友们边听边拍手。(播放歌表演《我的家在日喀则》的多媒体课件。)
师:现在你们知道新朋友来自哪里了吧?
生:西藏。
师:西藏位于我国的西南部,主要以藏族为主,是我国比较大的省份之一。新朋友的家就在西藏美丽的日喀则。(播放日喀则的风光,介绍日喀则是西藏第二大城市,位于拉萨的西部,气候温和,农业非常发达。)
师:如果你们喜欢新朋友就随着歌曲的录音一起来朗读歌词。(教师出示谱例)我的家在日喀则
1=E2/4
1123|55|1161|65|1121|6165|3532|11∶‖
我的家在哪里就在日喀则呀(啊索啊索马里拉)就在日喀则呀。
师生活动:师生一起轻声、高位置地念歌词。
师:从你们亲切热情的语气中看得出来你们都很喜欢新朋友,新朋友也很喜欢你们,她还想再唱一遍给你们听,请你们为她打拍子好吗?(再次播放歌曲录音)
生:好!
师:你们想不想自己也开口唱一唱?
学生活动:学生随着老师的钢琴唱歌词。
师:刚才你们唱得很认真!现在请你们小组与小组结对子唱一唱。
学生活动:老师播放音乐,第一段一组唱第一句,另组唱第二句;第二段大家一起唱。(结对子演唱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师:你们刚才合作得很好!老师也想跟你们合作,下面第一段我唱第一句,你们接唱下一句;第二段你们唱第一句,我唱第二句,好不好?
生;好!
师:现在合作表演开始啦!
师生共同活动:第一段老师唱第一句,学生唱下一句;第二段相反。
师:西藏新朋友很快乐,她想听听你们唱歌的声音高兴不高兴。
学生活动:学生用轻巧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我的家在日喀则》。
[评析]为了迎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通过设计介绍新朋友、认识新朋友,与新朋友互动、同学互动、师生互动等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活动,拉近了同学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陌生感,学生学唱歌曲的主体积极性被激发,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使学生演唱歌曲的表演能力得到了提高,为后面的音乐实践活动打下了良好的铺垫。
我的家课件(篇3)
目标要求:
1、字介绍家庭成员、回忆甜蜜往事的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家庭生活的欢乐与幸福,激发学生爱亲敬长、热爱家庭生活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2、通过开展生活小故事的讲述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初步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逐步培养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
3、初步了解家庭的组成及家庭成员的年龄、属相、兴趣爱好;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获取信息、团结合作、表达情感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家庭生活照。
2、《可爱的家》歌曲磁带。
3、课文插图。
活动过程:
一、介绍自己的家
1、播放歌曲《可爱的家》,学生边听边介绍自己的家。
2、揭示活动主题:我的一家。
二、了解长辈、爱长辈
1、看课文插图,讨论他们在干什么,说什么。
2、老师引导学生介绍佳人的生日、属相、长相、职业、爱好、品质及自己的感受等。
3、亲子活动。
三、欢乐家庭故事多
1、老师介绍一个自己家庭生活中的小故事。
2、学生说一说自己家庭中的欢乐故事。
四、亲亲热热一家人
1、以小组为单位,家长与孩子一起布置展板。
2、自由参观,相互交流。
3、老师总结。
我的家课件(篇4)
《我儿子一家》(新编初中语文第一册)从文体上说属于散文,细分之应归入叙事散文一类。以叙事做文的传统和常规特征而言,说或记事”是它的基本性质。这类散文我们一般人读过很多:有的侧重于“事”的过程,自然在行文中要注意对象在时间过程上完整性;有的叙事散文,则是有意突出“事”背后的“意味”,这样就会用“意味”来选择若干“事”从而托出“意味”的完整性。若从叙事散文里“事”的作用上看,一般不外乎专于“事”、或以“事”衬人两类。简言之,叙事散文总是围绕“事”而展开的。
但仅仅以上述这些基本的特点来阅读作品,只能了解一篇作品“写什么”的问题,却难以把握相同文体、相同题材的叙事散文千差万别的根本原因。我们在阅读相同文体作品时,不同作品所给我们的“感受”差异,很多不是“事”的不同带来的,而在于对“事”的写法不同,即“怎么写”的问题。如教材中的《背影》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者给人以“美”的“忧伤”,后者则多是一种思考的启迪。这种“意味”“情韵”的差异,即与作者所苦心选择的叙事口吻、叙事观点和叙事策略大有关系――这应当是阅读文学作品最需用力的地方。
《我儿子一家》在上述三方面都体现出作者的追求。即使我们粗读一遍作品,也能觉出其中很浓、很鲜的.活泼而又不乏幽默、寻常俗景而又有雅然的“情趣”“情趣”,说白了就是作品作为对象,在我们阅读中自然走进内心,并在感情层次上体味到“意味”。这“意味”,有的可以说得出,有的则难以表达。《我儿子一家》的“情趣”是如何来的呢?我看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体会。
一是“叙述口吻”。这句话初看很陌生,其实内涵并不复杂,无非是说一篇作品(主要是指叙事类作品)的“事”是由“怎样一个人”讲出来的,这个人也可以称作“叙事角色”。“角色”不同的年龄、阅历、与“事”的不同关系及对“事”的不同评价态度等等,都能在“口吻”上表现出来。《我儿子一家》,从题词上看,“事”的讲述者(角色)似乎应当是一“父母”,但在实际作品中,说“事”的人却是“儿子”。通常说,题目应当与正文一致,如此.题且应当改为“我的一家”或“我父母一家”这种题目与正文在“视角”上的错位;正好启示读者,作品的“叙事角色”的背后,还有一个指导“角色”的人,用现代叙事学的概念说,这个“指导者”称为“隐含作者”。本文正文的叙事采用“拟儿化”方式,这里的“拟儿化”指有意采用儿童、幼年者来说“事”,这种方式可以说是作者预先就设计好了,它在作品中起一种规范、限制的作用,即必须用“儿童”或“幼年者”的眼光来看待“事”、感受“事”,对“事”的叙述或描写应当“儿童”或“幼年者”最容易注意的方面入手。叙述“事”免不了带出“体验”,而这种“体验”也必须是“儿童”式的,即有它的“范畴”、“深度”和“时间性”。为此本文紧紧围绕“妈妈”“父母”与“我”的生命诞生、成长的过程,其“视野”丝毫未超出“我”能观察到的范围,“对话”内容也全部是与“我”有关联的,这样就为作品给人以真实感创造了前提。文中又以“我”在叙事中的“成人化”用语,比如“大吐特吐”、“供应妈妈”、“高卧在床”等等,在“错位”中形成“幽默”。
二是“视点”。“视点”就是视角,通俗说就是作品中的叙事角色是站在什么位置上来向读者讲述“事”的。这一点与叙事角色的“能力”有关。本文采用“拟儿化”方式,规定了“视点”。这“视点”,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幼年者目光”,是站在与成人相比较的“儿童”位置;二是“家庭”,这也可以称为“视域”,即视能力可以延展的范围。这个范围,也显然是根据“拟儿化”方式中的叙事角色的能力而定的,再通俗一点说,《我儿子一家》中的“视点”就是家中的“父母身边”。为此我们看到,“我”所看到的一切,尤其是几个“外人”,也是在他们走近“父母”或走进“我”家时,“我”才看到并进入叙述之中的。
三是“选择”。这里讲选择,意思是说叙事角色对“事”,讲什么,不讲什么,这其中含着挑选。取舍、详略等方面。如果按本文叙事的时间段来划分,可分为三个单元一是“出生前”,二是“两岁前”,三是“两岁后”。文中这样划分,显然有这样几个目的:首先是想借此叙述“我”生命诞生到初期成长的“完整性”,其次是为了写出“我”对生活世界感受体验的不同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由父母到家人及客人、由家庭到“儿童社会”(幼儿园)等。第三是为了表达“我”所感受到的生活情趣从相对简浅走向丰富多彩,使作品的“情趣”也同样达到“完整性”。当然,“选择”也包括“语言”,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整篇作品的“拟儿化”口吻、视点与叙述过程中的“成人话语”之间所形成的意味。作者在口吻、视点方面严格按照“拟儿化”方式,而在叙述“事”的过程中却有意杂糅一些“成人‘话语”进去,不但不别扭,反倒恰恰是作品活泼文风、幽默情趣得以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阅读作品应以整体体感受为主,在叙事散文的阅读中,我们对事“事”拆开分析,是为了说明“整体性”是如何形成的,切不可以“分析”结论来代替“整体性”感受。
我的家课件(篇5)
课前准备:教学光盘、各种纸盒、剪刀、双面胶
教学目标:
1、设计制作一个立体的房间模型,要求有简单家具。
2、能够注意到空间物品形色的合理搭配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授新课
1、观看光盘,了解设计六要素,欣赏不同居室风格、色彩与居室的关系、重点看儿童居室,家具的各种造型、欣赏学生作品
2、分组讨论交流,吧带来的各种材料进行分析,同时要引导学生从材料的特质,色彩等方面进行讨论,知道哪些东西适合做什么。
3、学生作业,老师辅导
鼓励学生本着家居设计的原则:简单、统一、匹配、调和、变化。把讨论的结果用草图勾画出来,进行交流,互相提建议,进一步完善设计思路。对于制作中出现家具的比例和房间的比例不当,老师要及时提醒纠正。对于有创意的设计要及时展示给大家。
三、课后小结
分组合作的同学,选一名代表对本组设计进行详细介绍。
我的家课件(篇6)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能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并能多角度描写景物。
二、教学过程:
(一)、揭示主题
你了解你的家乡吗?你的家乡一定有许多可爱的地方,比如,有迷人的自然风光,引以为荣的名胜古迹,享誉中外的著名人士,令人叫绝的土特产品,特别是有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人民。请你从家乡值得写的景、物、人、事中选择一个,写一篇记叙文。题目可以是《我爱家乡的——》,也可以是《我的家乡》。那么,你们想一想《我的家乡》让我们最值得爱的、最值得夸的、最值得写的是什么?
(二)、注意观察,注重描写的方法
1、多角度描写景物
观察事物要有顺序,因事物状态不同,观察顺序也不同。当我们观察的事物处于静止状态下的时候,可采用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或按一定的方位顺序,或构成事物的不同方面的顺序,按事物不同特点进行观察。例如《我爱家乡的巨峰葡萄》,可以从巨峰葡萄的形、色、味不同方面,写出我对巨峰葡萄的喜爱之情。
当我们观察的事物处于发展变化时,也就是动态时,可以按事情发展变化的顺序,按时间变化的顺序或空间变化的顺序来观察。
我们知道观察离不开思考,只有用心观察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只有学会阅读、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角度地写景状物,才能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来。
2、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我的家乡》题意,不但要将家乡的特点写出来,还要注意在描写家乡特点的词时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为了写的更具体、生动、富有感染力,可以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
例如:看!那呼呼的西北风吹到脸上似刀割一样痛。然而,雪松并没有被寒霜冰雪所征服、所吓倒。它依然挺直身体,昂起了头,迎接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选自《我爱家乡的雪松》
3、适当地运用合理的想象,引用民间传说或谚语等也可以达到写具体的效果。
(三)、赏析《我爱家乡的小河》
我家的门前有一条小河。记得小时候,妈妈领我到河边去玩儿,我指着哗哗的流水好奇地问:“妈妈,这么多水往哪里流哇?”妈妈笑着说:“这是‘土河’,水向东流入大海。”从此,“土河”这个名字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就像岸边的小树一样,伴随着小河流水慢慢地长大。
春天到了,我看河里的冰雪融化,河边垂柳的枝条上吐出了嫩芽。慢慢地,那粉红色的桃花也探出了枝头。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在清澈的水面上自由飞翔。放了学,我们就参加这百花争艳的盛会,在铺满新绿的河滩上跳舞唱歌。
夏天到了,两岸的景色更美了。河堤上绿树成阴,河滩上瓜果满园。放了学,我们有时还到小河里游泳,游累了,就跑到瓜园里吃瓜。白皮的脆瓜,花皮的甜瓜可好吃了。有时我们还在岸边的树阴下帮妈妈洗衣服,直到黄昏送走一天的酷热。
秋天到了,河里的鱼虾肥了,岸边的苹果熟了。秋假里,我总爱和爷爷去看果园。高兴了,又跑到河里捉鱼摸虾。河水映照着笑脸,秋风伴奏起丰收的音乐。
冬天的小河也不寂寞。迎着满天飞舞的雪花,我们又结伴到河里滑冰,可热闹了。
我爱家乡的小河,一年四季都爱她。我爱源源不断的流水,我爱两岸的美丽景色,更爱她用涓涓细流滋润了岸边的田地,给人们送来丰收的欢乐。在作文的时候,我写了我爱家乡的小河——“土河”。老师用红笔划去了“土”字填上了“徒骇”二字,我才知道我喜爱的小河的真名叫徒骇河。
(四)、总结
总之,要根据家乡的名胜古迹、土特产品及著名人士等资料来写出家乡与众不同的美,从而表达自己对家乡深切真挚的爱。写作时必然以描写家乡的景或物或人为重点,把景(物、人)的特点和自己的热爱、喜爱之情融在一起写。
三、反思:
我的家课件(篇7)
教材分析:
这首歌曲是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母亲河》中的歌曲。是在香港、澳门回归,人民期盼海峡两岸早日和平统一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20xx年在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播出,立即受到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获得了第四届中国儿童音乐电视大赛金奖。
歌曲以“长江是我的家,我要去看妈妈”为主题,从儿童的视角反映了一个厚重的主题,歌词极富儿童色彩,寓意深刻,朗朗上口。曲调优美抒情,极具童真、童趣和童情。
歌曲为二段体,第一乐段富有叙述性,曲调具有温暖、亲切感,第二乐段旋律跃上高峰,突出了“长江是我的家”的主题,接着是低回歌唱,然后旋律又一次跃上高峰,表现了主人公对长江的感情和“呼唤妈妈奔回家”的决心。
教学内容:歌曲《长江我的家》;欣赏纪录片《话说长江》片段。
教学目标:初步学会歌曲《长江我的家》,在演唱和欣赏时能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的感情,丰富有关长江的相关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运用深情而又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长江我的家》。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区分并演唱歌曲中重复歌词的部分。
教学准备:钢琴、口风琴、电视片《话说长江》音像资料。
教学方法:复习引入法、讲授法、演示法、情境法。
课型:歌曲新授课
教学流程为:复习→引入→新课教学→课外拓展→课堂总结五大环节。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1)节奏训练。老师用手指出示不同的节奏,学生用da读出。
(2)分组视唱,两组唱do,两组唱mi
(设计意图:每节课前都会贯穿的基本能力的训练,是我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我认为这是一个长期的,必须的过程,学生只有经过长期的训练,才会在自己的音乐素质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
二、巩固练习。
(1)在上一单元五十六朵花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哪几个民族?(羌族、瑶族、彝族)。
(2)其中学唱了一首贵州彝族歌曲,叫做《阿喽喽》,我们一起再来巩固一下。(师弹琴,生唱歌曲《阿喽喽》强调发声方法。)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上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来唱歌,避免大喊大叫对变声期学生的声带造成破坏)
(3)师: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的大部分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各民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用他们的勤劳和善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祖国母亲也以她博大的胸怀和甘甜的乳汁哺育着各族儿女。
三、引入新课:
(1)有人把河流比作大地的动脉,河流世世代代滋润着大地,哺育着人民,所以我们把这些河流称为“母亲河”。今天我们将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
板书:母亲河(设计意图:用波浪围绕“母亲河”三个字,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母亲河在流淌)。
(2)我们知道每个国家都有他们的母亲河,谁来说说你知道的外国的母亲河有哪些?我国的`母亲河是哪些河流?(亚马逊河、尼罗河等等。从而引入我国的母亲河长江、黄河)
设计意图(丰富相关的文化知识)
(3)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首歌曲。
板书:长江我的家
四、新授课。
(1)师:有家才有爱,有爱才有家。我们应当用一种什么样的声音和情绪来表现这首歌呢?(亲切地、饱含深情地)
(2)请大家用饱含深情的语气来朗诵第一段歌词。
大家读得很投入,老师也想读了。(老师示范)
(4)学生齐声朗读第二段歌词。
(设计意图:学生在没有学唱歌曲旋律之前,就对歌词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从而为下一步以情带声做好了铺垫,最终达到在音乐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
(5)歌曲背景介绍:这首歌是在香港和澳门即将回归祖国的时候,由音乐家魏岚和焦虎林联合创作的一首歌曲,表达了港澳少年儿童对祖国母亲的思念和回归祖国的迫切心情。所以说,此时的长江已经不再单单指长江,而是指整个祖国了。
(6)下面我们来学唱歌曲。出示1=F,让学生说出调号、拍号。(设计意图:每节课都要巩固的乐理的相关基本知识,避免学生盲目张嘴就唱,引导学生在拍节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方法地去唱。)
(7)老师有感情地范唱歌曲。(设计意图:老师的范唱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歌曲的总体感受,用老师的范唱更直观地引起学生对歌曲的兴趣)
(8)跟琴学唱歌曲第一段歌词。用线条画出音的高低。
(设计意图:突破难点,借助直观的视觉让抽象的音更直观、更明朗。)
(9)在学会第一段歌词的基础上,进入第二段的学习。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乐理知识、音乐感觉和自觉性,本环节有效锻炼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10)完整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巩固整首歌曲,进一步加深印象)。
五、拓展。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六、总结:看完这段录像,此时此刻我想大家的心情和我一样。我们已经无需用更多的语言来表达,就让我们把赞美和热爱化作对母亲河深深的赞美和祝福,祝福母亲河永远年轻,也祝福人类在母亲河的哺育下永远繁衍生息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