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高二化学教案收藏13篇

字典 |

2023-06-06 15:23

|

推荐访问

高二化学教案

【 liuxue86.com - 高中教案 】

高二化学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化学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学生简要而系统的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他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及大纲要求,参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使学生了解甲烷的结构式和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B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如取代反应,氧化反应等。并从感性的实验现象加深对理性概念的理解。

  ▲能力目标 通过对物质立体构形的理解使学生逐渐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

  ▲思想目标 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教育。

  3.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甲烷的取代反应是烷烃的特征反应,使学生弄清取代反应的确切含义。甲烷的化学性质牢牢掌握,其他可触类旁通。

  难点:甲烷的分子结构。通常这一时期的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还很差。甲烷的取代反应与无机化学中的置换反应相区别。

  二、教学方法

  以实验和日常生活实际为基础,导出有机物的基本性质。从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化学方程式,实验现象分析产物,比较说明置换与取代的本质。并且比较浅显的阐述其反应历程即链的引发、链的增长、链的终止。通过对甲烷分子模型的认识,初步让学生有个立体化学的概念。

  三、教学程序

  ▲ 引入新课,创设情境

  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课堂状态。导入语可以说:有机化学同学们在初中时就有所接触,再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有机物,穿的衣服,吃的食物,用的煤气、石油等。向同学提出问题,请同学初步的讨论有机物的一些性质,

  ▲ 讲授新知识

  拿出甲烷的分子模型,并说明他是烷烃的最简单分子是日常生活中的沼气。请同学指出甲烷的空间模型是什么形状的,指出各个球各代表什么,有多少个键,而后进一步用实验现象导出甲烷的取代反应,分析其与置换的差别。

  ▲ 练习反馈

  练习是巩固新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同时可以发现学生理解方面的问题,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及时弥补。

  ▲ 小结

  小结是目的的是画龙点睛,回归主题,提炼主干,使学生对内容一目了然。

高二化学教案 篇2

  1、了解钠及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了解钠分别与氧气、水、酸、盐等物质的反应情况

  3、比较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溶解性、热稳定性、与酸的反应,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

  (2)与水(酸)反应: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离子方程式为。

  钠投入滴有酚酞的水中反应的现象及解释:

  结构解释:Na原子结构示意图,在周期表中的位置,Na原子易(“得到”或“失去”)个电子成为稳定结构,作剂,表现出强性,在自然界中以态(“游离”或“化合”)形式存在。少量的钠可保存在中。钠着火不能用水来灭火,一般用。

  反应[Ks5u。com]

  操作:用洁净的铂丝在外焰灼烧,至于原来的火焰颜色相同时为止,用铂丝蘸取待测溶液,在外焰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用完后,用洗净,在外焰上灼烧至没有颜色时即可。

  整理:钠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对于反应:TiCl4+4Na == 4NaCl+Ti,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5、(学业水平测试)“脚印”、“笑脸”、“五环”等焰火让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更加辉煌壮观,这些五彩缤纷的焰火与元素的焰色反应有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6、(20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是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一些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图。常温常压下,D、F、K均为无色无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是最常见的无色液体,A是由单质C在D中燃烧生成的淡黄色固体。(反应中生成的部分物质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2)化合物E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

  (3)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_____;

  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_ ___。

  A、Na2CO3和NaHCO3均可与HCl反应B、Na2CO3比NaHCO3易溶于水

  C、Na2CO3的稳定性比NaHCO3弱D、Na2CO3能与氯化钙反应而NaHCO3不反应

  C、钠原子,钠离子均为同一元素D、灼烧时,它们的焰色反应都呈黄色

  6、如图所示的试管中盛2ml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再向试管中倒入1ml煤油,然后从试剂瓶中取出一块金属钠,用小刀切一小块放入试管中,可观察到钠首先沉到煤油底部,一接触水即产生大量气泡,钠块变成球状向上浮,同时水层变红色,一会儿之后,钠又慢慢沉降到两种液体的交界处,又立即产生大量气泡,使钠上浮,如此反复,直至钠块消失。根据上述描述回答下列问题:

  (2)本文中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7、物质A是由A元素组成的单质,将其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火焰为黄色,B,C,D是含有A元素的三种不同化合物,A、B、C、D按右图关系进行转化:

  ⑵写出④的化学方程式,以及①②③的离子方程式。

  8、有一种白色粉末是无水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称取0.442g灼烧至恒重,把放出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生成0.2g沉淀,灼烧后的残渣能与30mL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试求:

  (1)原混合物中各物质的质量。

  (2)所用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高二化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设定

  1、掌握原子晶体的概念,能够区分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

  2、了解金刚石等典型原子晶体的结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点

  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1、什么是分子晶体?试举例说明。

  2、分子晶体通常具有什么样的物理性质?

  引入新课:

  分析下表数据,判断金刚石是否属于分子晶体

  项目/物质 干冰 金刚石

  熔点 很低 3550℃

  沸点 很低 4827℃

  展示:金刚石晶体

  阅读:P71 ,明确金刚石的晶型与结构

  归纳:

  1.原子晶体:相邻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而形成的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

  2.构成粒子:原子;

  3.粒子间的作用:共价键;

  展示:金刚石晶体结构

  填表:

  键长 键能 键角 熔点 硬度

  归纳:

  4.原子晶体的物理性质

  熔、沸点_______,硬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的溶剂;_____导电。

  思考:(1)原子晶体的化学式是否可以代表其分子式,为什么?

  (2)为什么金刚石的熔沸点很高、硬度很大?

  (3)阅读:P72 ,讨论“学与问 1 ”

  归纳:晶体熔沸点的高低比较

  ①对于分子晶体,一般来说,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也越高。

  ②对于原子晶体,一般来说,原子间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稳定,物质的熔沸点越高,硬度越大。

  合作探究:

  (1)在金刚石晶体中,每个C与多少个C成键?形成怎样的空间结构?最小碳环由多少个石中,含CC原子组成?它们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在金刚石晶体中,C原子个数与C—C键数之比为多少?

  (3)12克金刚—C键数为多少NA?

  比较:CO2与SiO2晶体的物理性质

  物质/项目 熔点℃ 状态(室温)

  CO2 -56.2 气态

  SiO2 1723 固态

  阅读:P72 ,明确SiO2的重要用途

  推断:SiO2晶体与CO2晶体性质相差很大,SiO2晶体不属于分子晶体

  展示:展示SiO2的晶体结构模型(看书、模型、多媒体课件),分析其结构特点。

  引导探究:SiO2和C02的晶体结构不同。在SiO2晶体中,1个Si原子和4个O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每个Si原子周围结合4个O原子;同时,每个O原子跟2个Si原子相结合。实际上,SiO2晶体是由Si原子和O原子按1:2的比例所组成的立体网状的晶体。

  阅读:P72 ,明确常见的原子晶体

  5.常见的原子晶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6.各类晶体主要特征

  类型

  比较 分子晶体 原子晶体

  构成晶体微粒 分子 原子

  形成晶体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 共价键

  物理性质 熔沸点

  硬度

  导电性

  传热性

  延展性

  溶解性

  典型实例 P4、干冰、硫 金刚石、二氧化硅

  阅读:P72 ,讨论“学与问 2 ”

  归纳:判断晶体类型的依据

  (1)看构成晶体的微粒种类及微粒间的相互作用。

  对分子晶体,构成晶体的微粒是_ 分子_____________,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是_分子间作用力____ ______;

  对于原子晶体,构成晶体的微粒是__ 原子 _____,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是__共价键_________键。

  (2)看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熔、沸点或硬度)。

  一般情况下,不同类晶体熔点高低顺序是原子晶体比分子晶体的熔、沸点高得多

  课堂总结:

  〖随堂练习〗

  1、下列的晶体中,化学键种类相同,晶体类型也相同的是 ( )

  (A)SO2与SiO2 B.C02与H2O (C)C与HCl (D)CCl4与SiC

  2、碳化硅SiC的一种晶体具有类似金刚石的结构,其中C原子和S原子的位置是交替的。在下列三种晶体①金刚石 ②晶体硅 ③碳化硅中,它们的熔点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

  3、1999年美国《科学》杂志报道:在40GPa高压下,用激光器加热到1800K,人们成功制得了原子晶体干冰,下列推断中不正确的是 ( )

  (A)原子晶体干冰有很高的熔点、沸点,有很大的硬度

  (B)原子晶体干冰易气化,可用作制冷材料

  (C)原子晶体干冰的硬度大,可用作耐磨材料

  (D)每摩尔原子晶体干冰中含4molC—O键

  4、①在SiO2晶体中,每个Si原子与( )个O原子结合,构成( )结构, ②在SiO2晶体中,Si原子与O原子个数比为( )③在SiO2晶体中,最小的环为( )个Si和( )个O组成的( )环。

  答案:

  1、 B

  2、 A

  3、 B

  4、 (1)4、4、空间网状 (2)6、6、十二元

高二化学教案 篇4

  一、系统阶段

  系统复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夯实基础,并适时培养的。系统复习阶段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实验、计算六大块进行复习,而每一块又分成若干个单元,每一单元的复习又按下列“四环节”进行复习。

  1.使学生认真,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

  将所要复习的每个单元的基础知识按填空题、选择题的方式列出预习提纲,让学生进行预习。预习时指导学生找到本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搞清那些是自己的薄弱环节,那些自己理解还有困难。重点、难点以及自己认为有问题的部分做好记录,以达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这样在复习一开始就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的主导作用。

  2.重点讲解,使知识点网络化 高中历史。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摸清学生的知识底子,搞清学生的薄弱环节,精心备课。备课时注意知识的系统化、整体化,力争使知识点网络化,使本单元知识成为有序的、有规律的信息块贮存在学生的头脑中。讲课的过程中,以知识点为线索,安排适量的典型,和学生一起分析知识点的应用规律,并注意的转化和变形,知识点的迁移和重组。引导学生突破命题者精心设计的种种误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评,培养学生灵活的。

  化学复习的成败关键在组题,但重点在讲评。因为学生能力的提高,必须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盲目的、无计划的、无指导的培养能力,实际上是空中楼阁。 因此每份试卷的讲评都要在反馈信息的基础之上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重在讲思路、讲,讲试题的变型、转化、延伸、重组,讲试题的巧妙设计,以使学生能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对试题进行分析和审视。每次讲评后要求学生必须将做错的试题集中在“错题集锦”中,因为知识在不断纠正错误中完善,成绩在不断纠正错误中提高。

  这样在每一单元的复习中,预习的不足由精讲弥补,精讲的不足由测试弥补,测试的不足由讲评弥补,讲评的不足

  由纠正错误弥补。四个环节环环紧扣,每一环节中既有其独立的目的和作用,又弥补前一环节的不足。每一单元经过四个环节的叠加复习,力争使学生知识点过关,单元测试达标。

  二、专题突破阶段

  化学试题中,第(?)卷选择题起覆盖知识面的作用,第(?)卷非选择题起选拔和区分的作用。提高平均分的关键在第(?)卷不丢分,第(?)卷多得分。根据往年学生的得分情况,我认为多选题、综合实验题、有机信息迁移题、无机框图题、计算题是学生答题的难点,也是取得高分的关键所在。

  所以在第二轮的复习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精心研究历年高题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多项选择题的答题技巧”、“综合实验题的思路分析”、“有机信息迁移试题的分析方法”、“无机框图题突破口的选择及综合分析”、“综合计算题的规范化要求及思路分析”、“计算型选择题的巧解妙解”六个专题进行重点的讲解和分析。每一个专题既有专题分析又有专题测验,还有专题试卷讲评。经过专题突破后,学生对重点题型必将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模拟训练阶段

  模拟训练阶段是高考的冲刺阶段。进入五月下旬,高考日益临近,各种信息和外地交换的试题及也较多,这时我便精心研究各地的模拟试题,分析各地的高考信息,研究新的高考说明,研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精心编出六至八套模拟试卷,对学生进行高考前的模拟强化训练。强化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适应高考的题型和题量,同时查漏补缺,进行高考前的最后冲刺。

高二化学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本节教学需要三个课时,本--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对象分析

  1、 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具备了学习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 学习方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三、设计思想

  总的思路是通过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探究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了解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同时把自己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 教学的重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2. 教学的难点: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高二化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目标

  使掌握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

  使学生掌握多步反应的计算。

  目标

  通过计算,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学生科学生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原料浪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中的一类重要计算。在介绍了有

  关化学方程式的最基本的计算,在介绍了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本节据大纲要求又介绍了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到此,除有关燃烧热的计算外,在阶段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已基本介绍完。

  把化学计算单独编成一节,在以前学过的关化学方程式基本计算的基础上,将计算相对集中编排,并进一步讨论有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对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一个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认识,也有利于过去已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材在编写上,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此外,还注意联系生产实际和联系学过的化学计算知识。如在选择例题时,尽量选择生产中的实际反应事例,说明化学计算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使学生能认识到化学计算的重要性。在例题的分析中,给出了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有些例题,从题目中已知量的给出到解题过程,都以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为基础,来介绍新的化学计算知识,使学生在新的计算的同时,复习学过的知识。

  本节作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的一个集中讨论,重点是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难点是多步反应计算中反应物与最终产物间量关系式的确定。

  教法建议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高一计算部分的延续。因此本节的教学应在复习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本节两种计算的特点,帮助学生找规律,得出方法,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规范解题步骤,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政治。

高二化学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卤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依据考纲要求和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它是高考的重要考查点。又由于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所以卤素与实际相联系的知识仍然是以后高考命题热点之一。

  本节内容复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学完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后,发现学生对本节内容知识和理论不能较好综合应用。依据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认知规律特征“接受快—遗忘快—再接受—再遗忘慢”,所以我们继结束新课后,对以往知识点进行统摄整理和归纳总结,使之网络化。同时这节内容既是对化学反应及物质的量等知识复习的延伸,又为后面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作准备,更能对其它非金属元素知识系统复习起到指导作用。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⑴卤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⑵某些卤素化合物的性质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课时安排:一课时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卤族元素的性质,理解其相似性和递变性,掌握卤素单质间反应及其氧化性强弱和相应X—的还原性强弱比较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实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练习,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培养他们思维的严密性。

  情感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复习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开拓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方法

  1、总体构思:以学生为主要活动中心,通过他们动手、动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会诊”,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卤族元素的复习。

  2、主要教学方法

  ①提问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②实验法——————————增强学生复习的兴趣,感觉复习课并不是枯燥无味,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③多媒体教学法—可增大本节复习课容量,也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三、学法指导

  ⑴学情分析:针对平时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展开复习。结合“尖子少,中间多,尾巴大”情况,复习时做到“两兼顾”。

  ⑵学法指导: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水平,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有计划地完成复习任务。

  四、教学思路的设计

  ⑴教学步骤:引入任务—落实任务—检验任务完成情况

  ⑵知识网络:

  五、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体现和重难点的突破)

  ⑴㈠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

  问题①“氯原子的结构有哪些特征?”——————直接导入

  ⑵㈡卤素单质的性质

  1、问题②“卤素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指导学生看书,复习相关内容。

  设计实验1,模拟“分液实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物理性质的复习及单质的特性复习。

  2、学生回答,教师自然引出问题③“回忆cl2的性质,卤素单质有哪些化学性质?请大家写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投影学生书写情况,结合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投影知识网络,围绕圈内物质,师生共同补充归纳,展开本节课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的复习。

  3、例1的讲评:使学生认识到知识间的联系性

  ⑶㈢某些卤化物的性质

  围绕知识网络圈外的物质,师生展开复习。

  1、HX稳定性的比较、HX酸性强弱的比较

  (请学生运用物质结构有关知识解释HX气体稳定性的问题)

  2、X—的还原性

  3、X—的检验及AgX的溶解规律和见光分解的规律

  (要求学生根据用品只用一支试管一次完成X—检验,教师进行评价)

  这一阶段学生经历了“轻松—————紧张—————再轻松—————再紧张—————再轻松”这样一个情绪变化,有一种成就感。

  ⑷归纳⑵⑶复习卤族元素的性质(体现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

  ⑸结合物质的性质,谈谈卤化物的用途。(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

  ⑹评讲例2,完成思考题。(突破难点)

  ①作为选择题,如何快速完成?

  例2评讲—————

  ②从考查内容去判断,要运用哪些知识?

  思考题————————注意:所学知识如何灵活运用?(设计的顺序由易到难)

  思考题①题:考虑X2的腐蚀性。

  ②题:结合学生易遗漏点,要注意酸性条件。如果要求书写离子方程式,结合学生易错点,酸性强弱要考虑。

  ③题:考查的cl2氧化性和fe2+、I—、Br—的还原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等问题,还涉及物质的量的计算问题。

  ⑺总结本节课所复习的内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一)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特征

  相同点 不同点

  (二)卤族元素单质的性质

  ⑴物理性质(色、态、溶)

  ⑵化学性质

  (三)卤族元素性质

  相似性 递变性

  (四)部分化合物的性质(HX、X—等)

  (五)常见卤化物的用途。

  七实验安排、例题和思考题选取

  实验⑴指纹实验:用品(I2、白纸、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火柴)

  操作者(一胖一瘦两学生)

  ⑵X—检验实验:用品(胶头滴管、试管、1mol/LNacl溶液、1mol/LKI溶液、1mol/LAgNo3溶液、稀HNo3)

  操作者(学生)教师引导下注意量的问题

  实验设计:向稀HNo3酸化的(1—2ml)Nacl溶液依次加入几滴AgNo3溶液、3—4mlKI溶液,现象如何?

  例题⑴归纳总结能使溴水褪色有哪些物质或发生哪些反应?

  ⑵向NaBr、NaI、Na2so3混合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l2后,将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得到固体物质的组成可能是( )

  ①NaclNa2so4②NaclNa2so4NaBr

  ③NaclNa2so4I2④NaclNaINa2so4

  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思考题⑴为什么盛装I2、Br2的试剂瓶的瓶塞均是玻璃塞?

  ⑵如何利用KI

  淀粉试纸和厨房化学,检验食盐中KIo3?

  ⑶向含有amolfeBr2、bmolfeI2溶液中至少通入多少cl2时开始有Br2生成?

高二化学教案 篇8

  第四单元 沉淀溶解平衡

  第1课时 沉淀溶解平衡原理

  [目标要求] 1.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2.了解溶度积和离子积的关系,并由此学会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一、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

  1.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之所以能够发生的原因

  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之所以能够发生,在于生成物的溶解度小。

  尽管生成物的溶解度很小,但不会等于0。

  2.溶解平衡的建立

  以AgCl溶解为例:

  从固体溶解平衡的角度,AgCl在溶液中存在下述两个过程:一方面,在水分子作用下,少量Ag+和Cl-脱离AgCl的表面溶于水中;另一方面,溶液中的Ag+和Cl-受AgCl表面正、负离子的吸引,回到AgCl的表面析出——沉淀。

  溶解平衡: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溶解和生成的速率相等时,即得到AgCl的饱和溶液,如AgCl沉淀体系中的溶解平衡可表示为AgCl(s) Cl-(aq)+Ag+(aq)。由于沉淀、溶解之间的这种动态平衡的存在,决定了Ag+和Cl-的反应不能进行到底。

  3.生成难溶电解质的离子反应的限度

  不同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差别很大,例如AgCl和AgNO3;但难溶电解质与易溶电解质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习惯上将溶解度小于0.01 g的电解质称为难溶电解质。对于常量的化学反应来说,0.01 g是很小的,因此一般情况下,相当量的离子互相反应生成难溶电解质,可以认为反应完全了。

  化学上通常认为残留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1×10-5 mol•L-1时,沉淀就达完全。

  二、溶度积

  1.表达式

  对于下列沉淀溶解平衡:

  MmAn(s)mMn+(aq)+nAm-(aq)

  Ksp=[c(Mn+)]m•[c(Am-)]n。

  2.意义

  Ksp表示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的溶解能力。

  3.规则

  通过比较溶度积与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幂的乘积——离子积Qc的相对大小,可以判断在给定条件下沉淀能否生成或溶解:

  Qc>Ksp,溶液过饱和,有沉淀析出;

  Qc=Ksp,溶液饱和,沉淀与溶解处于平衡状态;

  Qc

  知识点一 沉淀的溶解平衡

  1.下列有关AgCl沉淀的溶解平衡说法正确的是(  )

  A.AgCl沉淀生成和沉淀溶解达平衡后不再进行

  B.AgCl难溶于水,溶液中没有Ag+和Cl-

  C.升高温度,AgCl沉淀的溶解度增大

  D.向AgCl沉淀中加入NaCl固体,AgCl沉淀的溶解度不变

  答案 C

  解析 难溶物达到溶解平衡时沉淀的生成和溶解都不停止,但溶解和生成速率相等;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温度越高,一般物质的溶解度越大;向AgCl沉淀中加入NaCl固体,使溶解平衡左移,AgCl的溶解度减小。

  2.下列对沉淀溶解平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反应开始时,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相等

  B.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沉淀的速率和溶解的速率相等

  C.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溶液中溶质的离子浓度相等且保持不变

  D.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如果再加入难溶性的该沉淀物,将促进溶解

  答案 B

  3.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石灰乳悬浊液存在下列溶解平衡:Ca(OH)2(s) Ca2+(aq)+2OH-(aq),当向此悬浊液中加入少量生石灰时,若温度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Ca2+数目减少 B.c(Ca2+)增大

  C.溶液中c(OH-)减小 D.c(OH-)增大

  答案 A

  知识点二 溶度积

  4.在100 mL 0.01 mol•L-1 KCl溶液中,加入1 mL 0.01 mol•L-1 AgNO3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gCl的Ksp=1.8×10-10 mol2•L-2)(  )

  A.有AgCl沉淀析出 B.无AgCl沉淀

  C.无法确定 D.有沉淀但不是AgCl

  答案 A

  解析 c(Ag+)=0.01×1101 mol•L-1=9.9×10-5 mol•L-1,c(Cl-)=0.01×100101 mol•L-1=9.9×10-3 mol•L-1,所以Q c=c(Ag+)•c(Cl-)=9.8×10-7 mol2•L-2>1.8×10-10 mol2•L-2=Ksp,故有AgCl沉淀析出。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一定温度下的AgCl水溶液中,Ag+和Cl-浓度的乘积是一个常数

  B.AgCl的Ksp=1.8×10-10 mol2•L-2,在任何含AgCl固体的溶液中,c(Ag+)=c(Cl-)且Ag+与Cl-浓度的乘积等于1.8×10-10 mol2•L-2

  C.温度一定时,当溶液中Ag+和Cl-浓度的乘积等于Ksp值时,此溶液为AgCl的饱和溶液

  D.向饱和AgCl水溶液中加入盐酸,Ksp值变大

  答案 C

  解析 在AgCl的饱和溶液中,Ag+和Cl-浓度的乘积是一个常数,故A错;只有在饱和AgCl溶液中c(Ag+)•c(Cl-)才等于1.8×10-10 mol2•L-2,故B项叙述错误;当Qc=Ksp,则溶液为饱和溶液,故C项叙述正确;在AgCl水溶液中加入HCl只会使溶解平衡发生移动,不会影响Ksp,所以D错。

  6.对于难溶盐MX,其饱和溶液中M+和X-的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类似于c(H+)•c(OH-)=KW,存在等式c(M+)•c(X-)=Ksp。一定温度下,将足量的AgCl分别加入下列物质中,AgCl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

  ①20 mL 0.01 mol•L-1 KCl;

  ②30 mL 0.02 mol•L-1 CaCl2溶液;

  ③40 mL 0.03 mol•L-1 HCl溶液;

  ④10 mL蒸馏水;

  ⑤50 mL 0.05 mol•L-1 AgNO3溶液

  A.①>②>③>④>⑤

  B.④>①>③>②>⑤

  C.⑤>④>②>①>③

  D.④>③>⑤>②>①

  答案 B

  解析 AgCl(s) Ag+(aq)+Cl-(aq),由于c(Ag+)•c(Cl-)=Ksp,溶液中c(Cl-)或c(Ag+)越大,越能抑制AgCl的溶解,AgCl的溶解度就越小。AgCl的溶解度大小只与溶液中Ag+或Cl-的浓度有关,而与溶液的体积无关。①c(Cl-)=0.01 mol•L-1;②c(Cl-)=0.04 mol•L-1;③c(Cl-)=0.03 mol•L-1;④c(Cl-)=0 mol•L-1;⑤c(Ag+)=0.05 mol•L-1。Ag+或Cl-浓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④①>③>②>⑤。

  练基础落实

  1.25℃时,在含有大量PbI2的饱和溶液中存在着平衡PbI2(s) Pb2+(aq)+2I-(aq),加入KI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Pb2+和I-浓度都增大

  B.溶度积常数Ksp增大

  C.沉淀溶解平衡不移动

  D.溶液中Pb2+浓度减小

  答案 D

  2.CaCO3在下列哪种液体中,溶解度(  )

  A.H2O B.Na2CO3溶液 C.CaCl2溶液 D.乙醇

  答案 A

  解析 在B、C选项的溶液中,分别含有CO2-3、Ca2+,会抑制CaCO3的溶解,而CaCO3在乙醇中是不溶的。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度积就是溶解平衡时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各离子浓度的乘积

  B.溶度积常数是不受任何条件影响的常数,简称溶度积

  C.可用离子积Qc判断沉淀溶解平衡进行的方向

  D.所有物质的溶度积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

  答案 C

  解析 溶度积不是溶解平衡时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各离子浓度的简单乘积,还与平衡式中化学计量数的幂指数有关,溶度积受温度的影响,不受离子浓度的影响。

  4.AgCl和Ag2CrO4的溶度积分别为1.8×10-10 mol2•L-2和2.0×10-12 mol3•L-3,若用难溶盐在溶液中的浓度来表示其溶解度,则下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gCl和Ag2CrO4的溶解度相等

  B.AgCl的溶解度大于Ag2CrO4的溶解度

  C.两者类型不同,不能由Ksp的大小直接判断溶解能力的大小

  D.都是难溶盐,溶解度无意义

  答案 C

  解析 AgCl和Ag2CrO4阴、阳离子比类型不同,不能直接利用Ksp来比较二者溶解能力的大小,所以只有C对;其余三项叙述均错误。比较溶解度大小,若用溶度积必须是同类型,否则不能比较。

  5.已知HF的Ka=3.6×10-4 mol•L-1,CaF2的Ksp=1.46×10-10 mol2•L-2。向1 L 0.1 mol•L-1的HF溶液中加入11.1 g CaCl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计算得知,HF与CaCl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B.通过计算得知,HF与CaCl2不反应

  C.因为HF是弱酸,HF与CaCl2不反应

  D.如果升高温度,HF的Ka、CaF2的Ksp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答案 A

  解析 该题可采用估算法。0.1 mol•L-1的HF溶液中c(HF)=0.1 mol•L-1,因此,c2(F-)=c(H+)•c(F-)≈3.6×10-4 mol•L-1×0.1 mol•L-1=3.6×10-5 mol2•L-2,又c(Ca2+)=11.1 g÷111 g/mol÷1 L=0.1 mol•L-1,c2(F-)×c(Ca2+)=3.6×10-6>Ksp,显然,A是正确的;D项,由于HF的电离是吸热的,升高温度,Ka一定增大,D错误。

  练方法技巧

  6.

  已知Ag2SO4的Ksp为2.0×10-5 mol3•L-3,将适量Ag2SO4固体溶于100 mL水中至刚好饱和,该过程中Ag+和SO2-4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饱和Ag2SO4溶液中c(Ag+)=0.034 mol•L-1]。若t1时刻在上述体系中加入100 mL 0.020 mol•L-1 Na2SO4溶液,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t1时刻后Ag+和SO2-4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

  答案 B

  解析 已知Ag2SO4的Ksp=2.0×10-5 mol3•L-3=[c(Ag+)]2•c(SO2-4),则饱和溶液中c(SO2-4)=Ksp[cAg+]2=2.0×10-50.0342 mol•L-1=0.017 mol•L-1,当加入100 mL 0.020 mol•L-1 Na2SO4溶液时,c(SO2-4)=0.017 mol•L-1+0.020 mol•L-12=0.018 5 mol•L-1,c(Ag+)=0.017 mol•L-1(此时Q c

  7.已知:25℃时,Ksp[Mg(OH)2]=5.61×10-12 mol3•L-3,Ksp[MgF2]=7.42×10-11 mol3•L-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5℃时,饱和Mg(OH)2溶液与饱和MgF2溶液相比,前者的c(Mg2+)大

  B.25℃时,在Mg(OH)2的悬浊液中加入少量的NH4Cl固体,c(Mg2+)增大

  C.25℃时,Mg(OH)2固体在20 mL 0.01 mol•L-1氨水中的Ksp比在20 mL 0.01 mol•L-1 NH4Cl溶液中的Ksp小

  D.25℃时,在Mg(OH)2的悬浊液中加入NaF溶液后, Mg(OH)2不可能转化为MgF2

  答案 B

  解析 Mg(OH)2与MgF2均为AB2型难溶电解质,故Ksp越小,其溶解度越小,前者c(Mg2+)小,A错误;因为NH+4+OH-===NH3•H2O,所以加入NH4Cl后促进Mg(OH)2的溶解平衡向右移动,c(Mg2+)增大,B正确;Ksp只受温度的影响,25℃时,Mg(OH)2的溶度积Ksp为常数,C错误;加入NaF溶液后,若Qc=c(Mg2+)•[c(F-)]2>Ksp(MgF2),则会产生MgF2沉淀,D错误。

  8.Mg(OH)2难溶于水,但它溶解的部分全部电离。室温下时,饱和Mg(OH)2溶液的pH=11,若不考虑KW的变化,则该温度下Mg(OH)2的溶解度是多少?(溶液密度为1.0 g•cm-3)

  答案 0.002 9 g

  解析 根据Mg(OH)2(s) Mg2+(aq)+2OH-(aq),c(OH-)=10-3 mol•L-1,则1 L Mg(OH)2溶液中,溶解的n[Mg(OH)2]=1 L×12×10-3 mol•L-1=5×10-4 mol,其质量为58 g•mol-1×5×10-4 mol=0.029 g,再根据S100 g=0.029 g1 000 mL×1.0 g•cm-3可求出S=0.002 9 g。

  凡是此类题都是设溶液的体积为1 L,根据1 L溶液中溶解溶质的质量,计算溶解度。

  练综合拓展

  9.金属氢氧化物在酸中溶解度不同,因此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控制溶液的pH,以达到分离金属离子的目的。难溶金属的氢氧化物在不同pH下的溶解度(S/mol•L-1)如下图。

  (1)pH=3时溶液中铜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_____。

  (2)若要除去CuCl2溶液中的少量Fe3+,应该控制溶液的pH为______。

  A.6

  (3)在Ni(OH)2溶液中含有少量的Co2+杂质,______(填“能”或“不能”)通过调节溶液pH的方法来除去,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使氢氧化铜沉淀溶解,除了加入酸之外,还可以加入氨水,生成[Cu(NH3)4]2+,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一些难溶物的溶度积常数如下表:

  物质 FeS MnS CuS PbS HgS ZnS

  Ksp 6.3×10-18 2.5×

  10-13 1.3×10-36 3.4×10-28 6.4×10-53 1.6×10-24

  某工业废水中含有Cu2+、Pb2+、Hg2+,最适宜向此工业废水中加入过量的______除去它们。(选填序号)

  A.NaOH    B.FeS     C.Na2S

  答案 (1)Cu2+ (2)B

  (3)不能 Co2+和Ni2+沉淀的pH范围相差太小

  (4)Cu(OH)2+4NH3•H2O===[Cu(NH3)4]2++2OH-+4H2O

  (5)B

  解析 (1)据图知pH=4~5时,Cu2+开始沉淀为Cu(OH)2,因此pH=3时,铜元素主要以Cu2+形式存在。

  (2)若要除去CuCl2溶液中的Fe3+,以保证Fe3+完全沉淀,而Cu2+还未沉淀,据图知pH应为4左右。

  (3)据图知,Co2+和Ni2+沉淀的pH范围相差太小,无法通过调节溶液pH的方法除去Ni(OH)2溶液中的Co2+。

  (4)据已知条件结合原子守恒即可写出离子方程式:

  Cu(OH)2+4NH3•H2O===[Cu(NH3)4]2++2OH-+4H2O。

  (5)因为在FeS、CuS、PbS、HgS四种硫化物中只有FeS的溶度积,且与其他三种物质的溶度积差别较大,因此应用沉淀的转化可除去废水中的Cu2+、Pb2+、Hg2+,且因FeS也难溶,不会引入新的杂质。

  第2课时 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的应用

  [目标要求] 1.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2.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

  一、沉淀的生成

  1.沉淀生成的应用

  在涉及无机制备、提纯工艺的生产、科研、废水处理等领域中,常利用生成沉淀来达到分离或除去某些离子的目的。

  2.沉淀的方法

  (1)调节pH法:如工业原料氯化铵中含杂质氯化铁,使其溶解于水,再加入氨水调节pH至7~8,可使Fe3+转变为Fe(OH)3沉淀而除去。反应如下:

  Fe3++3NH3•H2O===Fe(OH)3↓+3NH+4。

  (2)加沉淀剂法:如以Na2S、H2S等作沉淀剂,使某些金属离子,如Cu2+、Hg2+等生成极难溶的硫化物CuS、HgS等沉淀,也是分离、除去杂质常用的方法。反应如下:

  Cu2++S2-===CuS↓,

  Cu2++H2S===CuS↓+2H+,

  Hg2++S2-===HgS↓,

  Hg2++H2S===HgS↓+2H+。

  二、沉淀的转化

  1.实验探究

  (1)Ag+的沉淀物的转化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有白色沉淀生成 白色沉淀变为黄色 黄色沉淀变为黑色

  化学方程式 AgNO3+NaCl===AgCl↓+NaNO3 AgCl+KI===AgI+KCl 2AgI+Na2S===Ag2S+2NaI

  实验结论 溶解度小的沉淀可以转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淀

  (2)Mg(OH)2与Fe(OH)3的转化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红褐色沉淀

  化学方程式 MgCl2+2NaOH===Mg(OH)2↓+2NaCl 3Mg(OH)2+2FeCl3===2Fe(OH)3+3MgCl2

  实验结论 Fe(OH)3比Mg(OH)2溶解度小

  2.沉淀转化的方法

  对于一些用酸或其他方法也不能溶解的沉淀,可以先将其转化为另一种用酸或其他方法能溶解的沉淀。

  3.沉淀转化的实质

  沉淀转化的实质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一般说来,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淀容易实现。

  两种沉淀的溶解度差别越大,沉淀转化越容易。

  4.沉淀转化的应用

  沉淀的转化在科研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锅炉除水垢

  水垢[CaSO4(s)――→Na2CO3溶液CaCO3――→盐酸Ca2+(aq)]

  其反应方程式是CaSO4+Na2CO3 CaCO3+Na2SO4,CaCO3+2HCl===CaCl2+H2O+CO2↑。

  (2)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解释

  在自然界也发生着溶解度小的矿物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矿物的现象。例如,各种原生铜的硫化物经氧化、淋滤作用后可变成CuSO4溶液,并向深部渗透,遇到深层的闪锌矿(ZnS)和方铅矿(PbS)时,便慢慢地使之转变为铜蓝(CuS)。

  其反应如下:

  CuSO4+ZnS===CuS+ZnSO4,

  CuSO4+PbS===CuS+PbSO4。

  知识点一 沉淀的生成

  1.在含有浓度均为0.01 mol•L-1的Cl-、Br-、I-的溶液中,缓慢且少量的加入AgNO3稀溶液,结合溶解度判断析出三种沉淀的先后顺序是(  )

  A.AgCl、AgBr、AgI B.AgI、AgBr、AgCl

  C.AgBr、AgCl、AgI D.三种沉淀同时析出

  答案 B

  解析 AgI比AgBr、AgCl更难溶于水,故Ag+不足时先生成AgI,析出沉淀的先后顺序是AgI、AgBr、AgCl,答案为B。

  2.为除去MgCl2溶液中的FeCl3,可在加热搅拌的条件下加入的一种试剂是(  )

  A.NaOH B.Na2CO3 C.氨水 D.MgO

  答案 D

  解析 要除FeCl3实际上是除去Fe3+,由于pH≥3.7时,Fe3+完全生成Fe(OH)3,而pH≥11.1时,Mg2+完全生成Mg(OH)2,所以应加碱性物质调节pH使Fe3+形成Fe(OH)3;又由于除杂不能引进新的杂质,所以选择MgO。

  3.要使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Pb2+沉淀,可用硫酸盐、碳酸盐、硫化物等作沉淀剂,已知Pb2+与这些离子形成的化合物的溶解度如下:

  化合物 PbSO4 PbCO3 PbS

  溶解度/g 1.03×10-4 1.81×10-7 1.84×10-14

  由上述数据可知,选用沉淀剂为(  )

  A.硫化物 B.硫酸盐

  C.碳酸盐 D.以上沉淀剂均可

  答案 A

  解析 PbS的溶解度最小,沉淀最彻底,故选A。

  知识点二 沉淀的转化

  4.向5 mL NaCl溶液中滴入一滴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继续滴加一滴KI溶液并振荡,沉淀变为黄色,再滴入一滴Na2S溶液并振荡,沉淀又变成黑色,根据上述变化过程,分析此三种沉淀物的溶解度关系为(  )

  A.AgCl=AgI=Ag2S B.AgCl

  C.AgCl>AgI>Ag2S D.AgI>AgCl>Ag2S

  答案 C

  解析 沉淀溶解平衡总是向更难溶的方向转化,由转化现象可知三种沉淀物的溶解度关系为AgCl>AgI>Ag2S。

  5.已知如下物质的溶度积常数:FeS:Ksp=6.3×10-18 mol2•L-2;CuS:Ksp=6.3×10-36 mol2•L-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温度下,CuS的溶解度大于FeS的溶解度

  B.同温度下,向饱和FeS溶液中加入少量Na2S固体后,Ksp(FeS)变小

  C.向含有等物质的量的Fe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S溶液,最先出现的沉淀是FeS

  D.除去工业废水中的Cu2+,可以选用FeS作沉淀剂

  答案 D

  解析 A项由于FeS的Ksp大,且FeS与CuS的Ksp表达式是相同类型的,因此FeS的溶解度比CuS大;D项向含有Cu2+的工业废水中加入FeS,FeS会转化为更难溶的CuS,可以用FeS作沉淀剂;B项Ksp不随浓度变化而变化,它只与温度有关;C项先达到CuS的Ksp,先出现CuS沉淀。

  练基础落实

  1.以MnO2为原料制得的MnCl2溶液中常含有Cu2+、Pb2+、Cd2+等金属离子,通过添加过量难溶电解质MnS,可使这些金属离子形成硫化物沉淀而除去。根据上述实验事实,可推知MnS具有的相关性质是(  )

  A.具有吸附性

  B.溶解度与CuS、PbS、CdS等相同

  C.溶解度大于CuS、PbS、CdS

  D.溶解度小于CuS、PbS、CdS

  答案 C

  2.当氢氧化镁固体在水中达到溶解平衡Mg(OH)2(s) Mg2+(aq)+2OH-(aq)时,为使Mg(OH)2固体的量减少,须加入少量的(  )

  A.MgCl2 B.NaOH C.MgSO4 D.NaHSO4

  答案 D

  解析 若使Mg(OH)2固体的量减小,应使Mg(OH)2的溶解平衡右移,应减小c(Mg2+)或c(OH-)。答案为D。

  3.已知常温下:Ksp[Mg(OH)2]=1.2×10-11 mol3•L-3,Ksp(AgCl)=1.8×10-10 mol2•L-2,Ksp(Ag2CrO4)=1.9×10-12 mol3•L-3,Ksp(CH3COOAg)=2.3×10-3 mol•L-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等体积混合浓度均为0.2 mol/L的AgNO3溶液和CH3COONa溶液一定产生CH3COOAg沉淀

  B.将0.001 mol/L的AgNO3溶液滴入0.001 mol/L的KCl和0.001 mol/L的K2CrO4溶液中先产生Ag2CrO4沉淀

  C.在Mg2+为0.121 mol/L的溶液中要产生Mg(OH)2沉淀,溶液的pH至少要控制在9以上

  D.向饱和AgCl水溶液中加入NaCl溶液,Ksp(AgCl)变大

  答案 C

  4.已知下表数据:

  物质 Fe(OH)2 Cu(OH)2 Fe(OH)3

  Ksp/25 ℃ 8.0×10-16 mol3•L-3 2.2×10-20 mol3•L-3 4.0×10-38 mol4•L-4

  完全沉淀时的pH范围 ≥9.6 ≥6.4 3~4

  对含等物质的量的CuSO4、FeSO4、Fe2(SO4)3的混合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向该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最先看到红褐色沉淀 ②向该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最先看到白色沉淀 ③向该混合溶液中加入适量氯水,并调节pH到3~4后过滤,可获得纯净的CuSO4溶液 ④在pH=5的溶液中Fe3+不能大量存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练方法技巧

  5.含有较多Ca2+、Mg2+和HCO-3的水称为暂时硬水,加热可除去Ca2+、Mg2+,使水变为软水。现有一锅炉厂使用这种水,试判断其水垢的主要成分为(  )

  (已知Ksp(MgCO3)=6.8×10-6 mol2•L-2,Ksp[Mg(OH)2]=5.6×10-12 mol3•L-3)

  A.CaO、MgO B.CaCO3、MgCO3

  C.CaCO3、Mg(OH)2 D.CaCO3、MgO

  答案 C

  解析 考查沉淀转化的原理,加热暂时硬水,发生分解反应:Ca(HCO3)2=====△CaCO3↓+CO2↑+H2O,Mg(HCO3)2=====△MgCO3↓+CO2↑+H2O,生成的MgCO3在水中建立起平衡:MgCO3(s) Mg2+(aq)+CO2-3(aq),而CO2-3发生水解反应:CO2-3+H2O HCO-3+OH-,使水中的OH-浓度增大,由于Ksp[Mg(OH)2]

  6.某温度时,BaSO4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提示:BaSO4(s)Ba2+(aq)+SO2-4(aq)的平衡常数Ksp=c(Ba2+)•c(SO2-4),称为溶度积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提示:BaSO4(s) Ba2+(aq)+SO2-4(aq)的平衡常数Ksp=c(Ba2+)•c(SO2-4),称为溶度积常数。

  A.加入Na2SO4可以使溶液由a点变到b点

  B.通过蒸发可以使溶液由d点变到c点

  C.d点无BaSO4沉淀生成

  D.a点对应的Ksp大于c点对应的Ksp

  答案 C

  解析 由溶度积公式可知,在溶液中当c(SO2-4)升高时,c(Ba2+)要降低,而由a点变到b点c(Ba2+)没有变化,A错;蒸发浓缩溶液时,离子浓度都升高,而由d点变到c点时,c(SO2-4)却没变化,B错;d点落在平衡图象的下方,说明Ksp>c(Ba2+)•c(SO2-4),此时是未饱和溶液,无沉淀析出,C正确;该图象是BaSO4在某一确定温度下的平衡曲线,温度不变,溶度积不变,a点和c点的Ksp相等,D错。

  练综合拓展

  7.已知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

  MmAn(s) mMn+(aq)+nAm-(aq)

  Ksp=[c(Mn+)]m•[c(Am-)]n,称为溶度积。

  某学习小组欲探究CaSO4沉淀转化为CaCO3沉淀的可能性,查得如下资料:(25℃)

  难溶电

  解质 CaCO3 CaSO4 MgCO3 Mg(OH)2

  Ksp 2.8×10-9

  mol2•L-2 9.1×10-6

  mol2•L-2 6.8×10-6

  mol2•L-2 1.8×10-12

  mol3•L-3

  实验步骤如下:

  ①往100 mL 0.1 mol•L-1的CaCl2溶液中加入100 mL 0.1 mol•L-1的Na2SO4溶液,立即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向上述悬浊液中加入固体Na2CO3 3 g,搅拌,静置,沉淀后弃去上层清液。

  ③再加入蒸馏水搅拌,静置,沉淀后再弃去上层清液。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由题中信息知Ksp越大,表示电解质的溶解度越______(填“大”或“小”)。

  (2)写出第②步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计第③步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补充第④步操作及发生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

  (2)Na2CO3+CaSO4===Na2SO4+CaCO3↓

  (3)洗去沉淀中附着的SO2-4

  (4)向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沉淀完全溶解并放出无色无味气体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教材新增加的内容,题目在设计方式上为探究性实验,既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又注重了探究能力的考查。由Ksp表达式不难看出其与溶解度的关系,在硫酸钙的悬浊液中存在着:CaSO4(aq)===SO2-4(aq)+Ca2+(aq),而加入Na2CO3后,溶液中CO2-3浓度较大,而CaCO3的Ksp较小,故CO2-3与Ca2+结合生成沉淀,即CO2-3+Ca2+===CaCO3↓。既然是探究性实验,必须验证所推测结果的正确性,故设计了③④步操作,即验证所得固体是否为碳酸钙。

  8.(1)在粗制CuSO4•5H2O晶体中常含有杂质Fe2+。

  ①在提纯时为了除去Fe2+,常加入合适的氧化剂,使Fe2+转化为Fe3+,下列物质可采用的是______。

  A.KMnO4 B.H2O2 C.氯水 D.HNO3

  ②然后再加入适当物质调整溶液pH至4,使Fe3+转化为Fe(OH)3,调整溶液pH可选用下列中的______。

  A.NaOH B.NH3•H2O C.CuO D.Cu(OH)2

  (2)甲同学怀疑调整溶液pH至4是否能达到除去Fe3+而不损失Cu2+的目的,乙同学认为可以通过计算确定,他查阅有关资料得到如下数据,常温下Fe(OH)3的溶度积Ksp=1.0×10-38,Cu(OH)2的溶度积Ksp=3.0×10-20,通常认为残留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1.0×10-5 mol•L-1时就认定沉淀完全,设溶液中CuSO4的浓度为3.0 mol•L-1,则Cu(OH)2开始沉淀时溶液的pH为______,Fe3+完全沉淀[即c(Fe3+)≤1.0×10-5 mol•L-1]时溶液的pH为______,通过计算确定上述方案_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

  答案 (1)①B ②CD (2)4 3 可行

  (2)Ksp[Cu(OH)2]=c(Cu2+)•c2(OH-),则c(OH-)=3.0×10-203.0=1.0×10-10(mol•L-1),则c(H+)=1.0×10-4 mol•L-1,pH=4。

  Fe3+完全沉淀时:Ksp[Fe(OH)3]=c(Fe3+)•c3(OH-),则c(OH-)=31.0×10-381.0×10-5=1.0×10-11 mol•L-1。此时c(H+)=1×10-3 mol•L-1,pH=3,因此上述方案可行。

高二化学教案 篇9

  教学重点: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平衡移动。

  2.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设计:

  【复习】师生共同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相关知识。

  (1)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

  醋酸钾溶液呈 性,原因 ;

  氯化铝溶液呈 性,原因 ;

  (2)下列盐溶于水高于浓度增大的是

  A. B. C. D.

  【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讲解】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

  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 越高。

  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 越低。

  【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

  【讲解】

  (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 ,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

  【设疑】如何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讲解】根据盐的组成及水解规律分析。“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作为常规判断依据。

  分析: 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酸碱性的相对强弱?

  【讲解】“越弱越水解”

  例题:分析 溶液与 溶液的碱性强弱?

  ∵ 的酸性比 酸性强。

  ∴ 水解程度大于 水解程度。

  ∴ 溶液碱性强于 溶液碱性。

  【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讲解】电解质水溶液K存在着离子和分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定量关系,也存在量的大小关系。

  (1)大小比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据多元酸分步电离,且越来越难电离分析。如:在 溶液中,

  ;

  ②多元弱酸正盐溶液,根据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 溶液中,

  ;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比较,要进行综合分析,要考虑电离、水解等因素。

  (2)定量关系(恒等式关系)

  ①应用“电荷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如 溶液中,阳离子有 和 ,阴离子有 , , ,根据电荷守恒原理有:

  ②应用“物料守恒”方法分析。

  电解质溶液中某一组份的原始浓度(起始浓度) 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如:

  晶体 中,

  在 溶液中:

  【例题】在 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讲解】溶液中存在二个守恒关系

  a.电荷守恒,即

  ………………(1)

  b.物料守恒,即晶体中:

  在溶液中S元素存在形式有三种: , 及

  ∴ …………………………………(2)

  将(2)-(1)得

  综上分析,关系正确的有A.C.D。答案:[B]

  随堂练习

  1.在 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2.为了除去 酸性溶液中的 ,可在加热搅拌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再加入适量盐酸,这种试剂是( )

  A. B.

  C. D.

  3.下列各物质中,指定微粒的物质的量为1:1的是( )

  A. 中的 和 B. 的纯水中 和

  C. 中电子和中子 D.明矾溶液中 与

  4.下列溶液加热蒸干后,不能析出溶质固体的是( )

  A. B. C. D.

  总结、扩展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其影响原理。

  2.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

  (1)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除去 溶液中混有的 。

  3.扩展

  泡沫灭火剂包括 溶液(约1mol/L), 溶液(约1mol/L)及起泡剂。使用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溶液和 溶液的体积比约是 。若用等体积、等浓度的 溶液代替 溶液,在使用时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 ;若用固体 代替 溶液,在使用时也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 。泡沫灭火器内的玻璃筒里盛硫酸铝溶液,铁筒里盛碳酸氢钠溶液,不能把硫酸铝溶液盛在铁筒里的原因是 。

  板书设计:

  1.水解的一般规律

  (1)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可作为盐溶液性质(酸性或碱性)的常规分析方法。

  (2)越弱越水解。

  ①碱越弱,对应阳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强,对应弱碱阳离子浓度越小。

  ②酸越弱,酸根阴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碱性越强,对应酸根离子浓度越小。

  (3)水解是微弱的。

  (4)都强不水解。

  2.外界条件对盐水解的影响

  (1)温度(实验1)

  (2)溶液的酸、碱性(实验2)

  3.盐类水解利用

  (1)应用水解知识,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方法:加酸( ),抑制 水解。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 溶液中混有杂质 。方法:加热,促使 水解,使生成 除去。

  4.典型例题

  5.扩展

  探究实验

  本节教学中以“是否盐溶液都显中性?”为设问,以实验探究形式引入教学,在本节课后,也可做进一步的探究活动,如:在了解正盐溶液的酸碱性的本质后,提出问题“酸式盐的水溶液是否都显酸性?”

  用pH试纸分别测 NaHSO4、 NaHSO3、 NaHCO3三种溶液的pH值,找出答案,并讨论分析原因。

  分析:结果是有的酸式盐显酸性,有的酸式盐却显碱性,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讨论分析,拓宽知识面,活跃学生思维。

  探究习题

  一题多变

  原题 :在氯化铵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Cl-]>[NH4+]>[H+]>[OH-] (B) [NH4+]>[ Cl-]>[H+]>[OH-]

  (C) [ Cl-]=[NH4+]>[H+]>[OH-] (D) [NH4+]=[ Cl-]>[H+]>[OH-]

  变题一:100毫升0.1摩/升盐酸与50毫升0.2摩/升氨水溶液混和,在所得溶液中( )

  (A) [Cl-]>[NH4+]>[H+]>[OH-] (B) [NH4+]>[Cl-]>[H+]>[OH-]

  (C) [Cl-]=[NH4+]>[H+]>[OH-] (D) [NH4+]=[Cl-]>[H+]>[OH-]

  变题二:将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和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 [NH4+]>[Cl-]>[H+]>[OH-] (B) [NH4+]>[Cl-]>[OH-]>[H+]

  (B) [Cl-]>[NH4+]>[H+]>[OH-] (D) [Cl-]>[NH4+]>[OH-]>[H+]

  变题三:一种一元强酸HA溶液加入一种碱MOH反应后,溶液呈中性,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

  (A)加入的碱过量 (B)酸与碱等物质的量混和

  (C)生成的盐不水解 (D)反应后溶液中[A-]=[M+]

  答案:

  A;A;B;D。

  点拨:通过改变设问角度,改变化学过程,改变或增减已知条件,能大大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一题多变有效的两种形式为:⑴对同一知识点,按思维层次递进一题多变。⑵对同一知识点进行题型变换和条件变换。

  上题中,按照思维层次的递进原则进行设计,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高二化学教案 篇10

  目的要求:掌握中和滴定的原理

  初步学会滴定管的正确操作]

  了解中和滴定的全过程,为学生进行定量实验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中和滴定的操作

  教学过程:

  引入

  化学定量分析的方法很多,而滴定法是其中最基本、最简单的一种,但是滴定的手段有很多种,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滴定方法(如: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络合滴定),而酸碱滴定是滴定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掌握此种滴定法是化学定量分析的重要手段。

  板书

  第五节 酸碱中和滴定

  一.一.酸碱中和滴定

  1.原理

  提问

  (1)在一定量的碱溶液中,滴加酸,正好中和时,碱和酸应该有什么定量关系?

  引出

  H+ + OH == H2O(中和反应实质)

  n(H+)== n(OH-)

  根据此种关系,我们可以通过酸碱相互反应来测知未知液浓度

  (2)不同酸碱的定量关系

  HCl + NaOH === NaCl + H2O

  1mol 1mol

  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1mol 2mol

  H3PO4 + 3NaOH ==== Na3PO4 + 3H2O

  1mol 3mol

  (3) 溶质的物质的量(mol)=物质的量浓度(mol/L)x溶液体积(L)

  n = cV

  阅读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使用一种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溶液跟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溶液完全中和,测出二者的体积,根据化学方程式中酸和碱的物质的量的比值,就可以计算出碱或酸的溶液浓度。

  例题1

  在未知浓度氢氧化钠溶液0.23L,需加入0.11mol/L的盐酸溶液0.29L才能完全中和。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板书

  (1) (1) 定义:用已知物质的量的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

  (在化工生产和化学实验中,经常需要知道某种酸或减的标准浓度,例如:在实验室有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溶液,怎样测定他们的准确浓度呢?这就需要利用上述酸碱中和反应中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来测定。)

高二化学教案 篇11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现行高中化学试验修订本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同时为学生了解各类化学电源及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很好教材。

  二、学生状况分析与对策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学习评价的依据。教学大纲对原电池的原理作了C级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了解原电池的用途;能力、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处理

  一、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原电池的原理和组成条件,其中原电池的原理也是本节的难点。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便于教和学,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采用实验“铺垫”创设问题情境,把以往“照方抓药”式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在实验中留有“空白”、“开发区”,如在实验中要想验证是否有电流产生等问题,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可用电流表、小闹钟、音乐卡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领略创新成功的喜悦。同时除实验外,还采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肉眼看不见的电子运动情况,这样可降低教学难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探究法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中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疑问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去分析、去主动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及组成条件,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学法——实验探索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人曾恰当地用这么几句话概括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得,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在课堂内增大学生的活动量和参与意识,每两人一套实验装置,通过认真实验,仔细观察,自己分析铜锌原电池的特点,归纳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学手段实验探究,问题探究辅助教具:计算机、实验仪器及药品等无论运用哪一种媒体,都不能让其仅起着教师讲课的演示工具的作用,避免学生“享受”现成结论,而应使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过程

  教学内容教材处理及设计的依据

  导课:引入一个医学小故事

  探究1: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2: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3:将锌片、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设疑:为什么上述实验都是锌片上有气泡,铜片上无气泡?

  探究4: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设疑:

  ①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

  ②铜片上产生了氢气,是否说明铜能失去电子?

  ③写出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离子方程式。

  ④H+得到的电子从哪来?

  ⑤锌失去的电子如何传递到铜?

  探究5:如何证明装置中产生电流

高二化学教案 篇12

  主题1 课题1 关注空气质量

  【学生活动】 阅读知识支持

  【板书】 3 吸烟——不可小看的污染

  【讲解】 :吸烟也是严重污染室内空气的因素。烟草燃烧释放的烟雾含有烟碱、一氧化碳、醛类、苯并(a)芘等多种有害物质。

  【动手空间】 烟草烟雾中有害化学成分的检验

  ① 按课本组装使用装置,点燃香烟,用大号的医用注射器从装置尾部抽气,使烟雾

  依次通过各试管。

  ② 检验是否含有醛类:取下装有蒸馏水的A试管,从中取出5L溶液加入另一试管,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2L,用酒精灯加热后,观察发生的现象。

  ③ 检验是否含有一氧化碳:观察B试管中新鲜动物血的颜色的变化。

  ④ 检验是否含有烟碱:取下装有酒精溶液的C试管,直接滴入几滴HgCl2,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注意事项】 ① 凝固了的血液不易与一氧化碳发生作用,因此动物血液要用新鲜得,且要

  加入抗凝血剂(如柠檬酸钠溶液)。

  ②HgCl2有剧毒,使用时务必十分小心。

  【实验现象】

  a 在步骤②中,现象时加热后的试管产生了红色沉淀,结论是香烟燃烧产生的

  烟雾中含醛类。

  b 在步骤③中,现象时新鲜的动物血液的盐酸由深红变为鲜红色,结论是香烟

  燃烧产生的烟雾中含有一氧化碳。

  c 在步骤④中,现象时试管内产生了白色沉淀,结论是香烟燃烧产生的烟雾中

  含有烟碱。

  【讲解】烟碱(nictine)又称尼古丁,时存在于烟草中的一种生物碱。

  危害:烟碱是使人吸烟成瘾的物质。少量眼镜能引起中枢神经兴奋,大量烟碱则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甚至使心脏麻痹而导致死亡。烟碱会减弱人体的免疫功能。

  烟雾中的.一氧化碳极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素结合,从而减少血液的载氧量,增加心脏负荷。

  【思考】了解了关于室内空气污染的相关知识,我们该如何注意保持室内的清洁卫生,为自己和家人营造一个空气清新的居住环境呢?

高二化学教案 篇13

  1、确定本周课程教学内容

  内容和进度:第二 节 醛、酮及习题讲评

  第一课时:(1)以乙醛为例学习醛基的化学性质;甲醛的反应及相关计算。

  第二课时:学生分组实验:乙醛的银镜反应、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简单介绍酮的性质。

  第三课时:《步步高》 醛的练习讲评。

  第四课时:《步步高》 酮的练习讲评

  2、教学目标:

  认识醛类的结构特点和性质主要通过醛类的典型代表物──乙醛,介绍了乙醛的氧化反应和加成反应,主要通过实验来归纳乙醛的性质;结合乙醛的结构特点,复习和应用核磁共振氢谱图;结合乙醛的加成反应,进一步认识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教学重点:乙醛的结构特点和主 要化学性 质。

  教学难点: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3、资料准备: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步步高》、实验药品、仪器、视频

  4、新课授课方式(含疑难点的突破):

  第一课时 醛

  学生已经掌握了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掌握了羟基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及其在化学反应中可能的变化,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在对比羟基和醛基官能团结构的基础上,运用“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推测乙醛 可能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探究乙醛的化学性质,落实“性质反映结构”的观点;最后通过小结醛基的结构和性质,帮助学生迁移到醛类化合物,并掌握醛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首先提示讨论乙醛的结构特点,推测乙醛可能的化学性质,

  然后开展实验探究,探 究乙醛的还原性。探究乙醛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与银氨溶液、与cu(oh)2反应的实验现象和反应规律。讨论小结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学习:边讲、边讨论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讨论反应规律,1 mol 醛基(—cho)可还原2 mol ag+或2 mol cu(oh)2,醛基(—cho)转化为羧基(—cooh)。

  迁移提高:根据乙醛与 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规律,写出甲醛、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题:下列有机物中,不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

  a.hcho b.ch3ch2cho c.hoch2ch2oh d.ch3cooh

  答案:c、d

  小结:乙醛的反应中“官能团转化”的基本规律:

  第二课时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3-5】乙醛的银镜反应

  实验关键:为使生成的银能很好地附着在试管壁上,可先在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加热煮沸1 min,以除去试管壁上的油污;硝酸银溶液要新配制 的,若放置太 久或酸性太强实验效果都不佳;氨水要稍过量一点,保证反应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配制银氨溶液时,向硝酸银溶液中滴加氨水的过程中,应先产生白色略带棕色的沉淀,然后再继续滴加氨水使沉淀溶解;若溶液始终澄清,则说明药品的浓度、用量有问题,或试剂放置太久不宜再用。

  【实验3-6】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实验关键:乙醛与新制cu(oh)2的反应,需要在较强的碱性条件下进行。因此,naoh要大大过量于cuso4。试剂要用新制的cu(oh)2,否则cu(oh)2悬浊液会吸收空气中的co2转化为碱式碳酸铜而影响实验效果。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高中化学教案 | 高二化学教案 | 高二化学教学计划

  想了解更多高中教案网的资讯,请访问: 高中教案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4919750.html
延伸阅读
作为一名老师,总可不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高中重要时期更要为孩子们提前准备好,我们如何写高中教案呢?以下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分享高中教师教案,欢迎阅读。高中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2023-06-05
为了迎合您的需求出国留学网制作了这份精心设计的“高中音乐教案”,相信你参阅以后一定会有所收获。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会对
2023-06-02
老师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学课件,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健全教案制度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条件,我们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教案课件呢?您可以在以下资源中找到涉
2023-06-01
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严格按照教案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授课效果,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了解“幼儿园高矮教案”不妨看看出国留学
2023-06-01
高中英语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①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熟悉“发表看法,提出建议”的口语技能,高中英语教学案例。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组织
2023-06-01
将文本和表格书写形式合二为一是比较常见的教学设计书写方式,前端的教材和学情分析等一般采用文本形式。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最新高二化学教案人教版范文(合集6篇)”,仅供
2022-04-13
进入下一个学习阶段后,我们不仅在学习新知识,还要复习以前的旧知识,肯定会累,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精选高中高二化学教案设计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
2022-04-13
化学教案包括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工作、教学过程及练习题等。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通用高中化学教案优秀模板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
2022-04-01
说到底,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知足,要使自己学一点东西,必需从不自满开始。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通用范文高三化学教案人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通用范文高三化学
2022-04-11
高一是高中三年学习的起点,也是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转折点。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任务都是新课,所以教学难度可能略大。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精选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仅供参考,
2022-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