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新闻课件必备

字典 |

2023-06-07 15:49

|

推荐访问

新闻课件

【 liuxue86.com - 实用资料 】

  教案课件是教师工作涵盖的一部分,因此需要我们教师为自己的教学准备好合适的课件。教案是课程开展的导向,那么在编写教案课件之前,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呢?在这里,我整理了一些“新闻课件”相关的有用信息,相信本页面的内容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新闻课件 篇1

  学习目标:

  1.看看图想想队长小林可能发布哪些新闻。

  2.听录音队长小林发布哪些新闻(老师事先录好)。

  3.根据小林发布的新闻,请你提出看法或问题。

  4.通过小新闻发布会活动,让学生养成关心周围事物并乐于发表看法和提问的习惯。

  重点和难点:

  1.看看图想想队长小林可能发布哪些新闻。

  2.根据小林发布的新闻,请你提出看法或问题。

  3.通过小新闻发布会活动,让学生养成关心周围事物并乐于发表看法和提问的习惯

  4.培养良好的听话、说话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你看到过新闻发布会吗?

  2.揭示课题:听说活动:小小新闻发布会

  二.听一听,学一学,说一说

  1.先小组讨论队长小林可能发布哪些新闻。

  (1)学生讨论。

  (3)学生讨论后交流。

  2.听录音,记住小林所说新闻内容边听边,然后小组讨论,

  (1)听内容。

  (2)小组讨论

  (3)准备向小林提出哪些问题

  (4)筛选看法或提问

  (5)同桌练习说

  (6)学生练说

  (7)学生评议

  3.说一说,新闻。要求:学生养成专心倾听的好习惯。

  (1)学生自由准备。

  (2)指名说

  (3)小组交流

  (4)大组交流

  (5)学生评议

  三.总结全课,激发情感。

  布置口头回家作业,对你的爸爸妈妈开个新闻发布会。

新闻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3、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4、牢记历史教训,树立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奋斗的雄心壮志。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2、让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启发式。

  【教具】幻灯片、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一、导入激趣

  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颁奖词

  二、奥斯维辛集中营介绍

  资料图片ppt、展示:

  奥斯维辛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第一集中营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组成,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第三帝国——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戮。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大罪的历史见证。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兰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40平方千米,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维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莫诺维策营又包括40个小集中营,分布在波兰南部整个西里西亚地区。1940年到1944年,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希特勒的杀人中心,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残杀。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按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结语几方面概括一下这篇新闻的内容。

  一、导语:

  二、背景:

  三、主体

  四、结语:

  2、让我们随着参观者的步伐走进集中营

  (1)、看了视频和课文以后,你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什么印象?

  明确:

  (2)、作者又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犯人”的?你是如何体会到它的可怕的呢?

  明确:

  (3)、在文中第三部分7-15段找出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人们感情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

  四、独立思考,深入分析

  1、这篇新闻与我们常见的新闻在叙事和感情流露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

  常见新闻作品:

  本文不同之处:

  2、文章开头写“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

  内容上:

  写法上:

  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承上启下。

  第二次:呼应前文,突出了文章主题。

  4、这篇新闻的主题是什么?

  五、合作探究

  1、文章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新闻呢?请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并组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原因。

  明确: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成为新闻史佳作?

  六、拓展延伸

  七、课堂小结

  历史大潮滚滚向前,岁月可以冲淡一切,但有些东西却是永远无法忘记的,也是不能忘记的。虽然二战早已经过去,但“奥斯维辛”仍旧在默默地提醒着人们:忘却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要以史为鉴,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我们要团结一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新闻课件 篇3

  一、教材分析

  《录音新闻》这则录音广播稿比较全面地报道了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赞扬了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大力协作、团结奋战,为祖国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歌颂了党的领导。教学中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真切地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本文是一篇录音新闻,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因为录音新闻既不同于一般广播稿,又不同于学生常见的电视新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把握录音新闻的特点,可采用听录音新闻或模拟播音的方法。

  二、学习目标 :

  1.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

  三、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四、教学难点:

  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随着科技的发展,火箭上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火箭发射成功的盛况,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视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火箭发射还很不容易,你想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盛况吗?今天我们借助“录音新闻”来回味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

  二、出示目标

  1.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

  三、检查预习

  同学交流积累的词语(给下列字注音):

  翱 硕大 悫 顷刻 停泊

新闻课件 篇4

  教学章节:

  第一章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

  所属学科:

  新闻传播学

  专业:

  新闻学

  适用对象:

  新闻学xx级高本学生

  单位:

  xxxx

  授课教师:

  xxx

  一、课程简介

  《中级新闻采写》是高等院校新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前提和保证,任何新闻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无不从加强、健全新闻采访着手。从一定意义上说新闻采访时整个新闻工作的灵魂。新闻写作能力是衡量记者素质的一个重要条件。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采访的归宿。

  二、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本课程使进入新闻学类的本科自学应考者,在学习新闻学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实际能力,提升采访能力,熟练运用采访技巧完成采访任务。同时,可以掌握新闻不同体裁稿件的写作原理与方法,提升学生的新闻写作水平,为将来从事新闻媒体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中级新闻采写》课程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系统讲授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相关理论、技巧与艺术,包括新闻专业的相关理论、采访的技巧与艺术、各种新闻的写法、消息的来源与查证方法、编辑部的组织运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判断能力讲授采访与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独立采访写作新闻能力,为学生打好从事各种新闻工作必须具备的新闻基本业务基础,使学生具备新闻采访、写作的有关知识。

  三、教学方法

  R讲授型R问答型R启发型R讨论型□演示型□实验型£练习型□表演型

  R自主学习型□合作学习型□探究学习型□其他类型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

  第二节对新闻采访活动本质的探讨

  第三节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五、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课堂引入、知识讲授、课堂练习、归纳总结

  教学媒体

  《第一章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案导学

  出示多媒体课件、课程安排、本节课课程目标

  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收集并讲解有关于新闻采写的全面资料

  教师活动

  使用教材和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内容

  学生反馈

  认真观看多媒体,积极提出问题,多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先初步的了解本章节的内容

  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的工作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能够充分的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

  通过课本,多媒体自主归纳总结新闻采写的知识点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共同探讨新闻采写的重难点的学习和记忆方法

  教师活动

  指导同学高效率的探究讨论

  学生活动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总结新闻采写的学习方法、备考技巧

  设计意图

  通过合作讨论探究加深对新闻采写的了解

  归纳总结拓展提高

  教学过程

  总结教学过程的每个阶段

  教师活动

  归纳学生总结出的结果

  学生活动

  提出并分享自己总结的结论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新闻采写有更深的认识

  六、教学知识点

  1.第一节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

  2.第二节对新闻采访活动本质的探讨

  3.第三节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七、特色创新

  1.讲授与提问结合,课堂活跃,互动度高。

  2.拓展课堂,丰富授课形式,提升学习趣味。

  3.借鉴多种新媒体手段,讲练结合,及时复习回顾,让学生学有所得。

  4.教学方法丰富,线上线下同时进行,为期末考核打下坚实基础。

  八、参考资料

  [1]皮传荣.新闻写作实务.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xx.

  [2]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

  [3]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

  [4]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华夏出版社.20xx

新闻课件 篇5

  一、导入

  1、收看过新闻联播吗?

  2、播音员报道的新闻都是由记者撰写的“新闻报道”。

  3、今天我们要来学做小记者,了解“新闻报道”的写法。

  二、自学例文,了解这则新闻报道

  1、自读,再指名读。

  2、思考,讨论:例文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3、讨论:读了这则报道知道了什么?

  三、明白新闻报道的框架

  1、我们读了例文,就能对这次男篮比赛情况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呢?自读习作3第二部分,发现报道的写作特点。

  2、讨论

  1)、例文各部分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2)、归纳,板书: 标题:题目突出重要内容

  导语:交代结果

  主体:事情经过

  结尾:补充交代

  四、指导写好一次体育比赛或学习竞赛

  1、可以组织一次拔河或跳绳比赛等。

  2、学生口述比赛情况,注意体现出报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为什么等因素。

  3、指导确定标题,突出重要内容,然后按导语:交代结果;主体:交代事情经过;结尾:补充交代这一格式开始落手报道内容。

  五、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要求报道的事件清楚,重点突出,语言规范。

新闻课件 篇6

  一、创设情境:

  1、学生展示合作完成的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介绍,包括震撼人心的图片,配上《辛德勒名单》音乐,让学生入境。

  2、假如你是一名记者,来到这个曾经的集中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一切,你会选择什么角度来报道奥斯维辛,或者你会将镜头对准什么呢?

  二、研读文本:

  1、标题设疑

  本文的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疑问:为什么说没有新闻?

  既然没有新闻,为什么还要写?

  作者写了些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文本。

  2、解决第三问:“作者写了什么?”

  镜头一:参观者的反应和神态

  镜头二:奥斯维辛周围的自然景物

  镜头三:废墟上的雏菊花

  镜头四:年轻姑娘的微笑

  3、总结

  写法:正如焦点访谈所说的“新闻就是用事实说话”,但有一类新闻,会把人类永恒不变的情感因素掺杂其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就是这类新闻的典范之作。

  角度:将镜头对准参观者的反应和奥斯维辛集中营四周的景物,体现了作者的情感。表现了一位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和道德责任感。

  4、回到开头的问题“奥斯维辛到底有没有新闻?”

  一样的景点,一样的游客的震惊愤怒,这里阳光明媚,的确没什么新闻。那作者为什么要写呢?用文中的话来说,“非写不可的使命感”齐读6段。“这种不安的心情是什么?”担心人们遗忘历史。

  三、拓展延伸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罗森塔尔1958年写的,那我们今天读这篇新闻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罗森塔尔希望人们不要忘记历史,希望这类惨剧永远不要发生,可是这半个世纪来,人类又有过多少战争,种族之间经过多少野蛮的屠杀,人类怎样才能杜绝这一悲剧重演呢?

  四、以《集中营生还者的一封信》结尾。

  希望同学们在培养学习能力的同时,永远不要忘了培养健全的天性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做一个大写的人!

新闻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使学生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展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2。讨论交流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开启地狱之门,和作者一起到有“人间地狱”之称的奥斯维辛作一次地狱之旅。

   二、幻灯片展示一

  游览过程:

  毒气室和焚尸室——怒放的雏菊——死囚牢——女牢房——试验室——纪念长廊——微笑的女孩——绞刑架

  1、看到“雏菊花在怒放”,你想到了什么?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2、面对照片中注视着你的眼睛,面对女孩的微笑,你的感受和理解是怎样的?

  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

   三、关键句理解

  1、“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在文中几次出现,各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1)强烈反差,奠定基调;

  2)首尾呼应,寄托提醒。

  2、为什么作者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设置悬念,引导读者;

  2)承上启下,巧妙过渡;

  3)突出主题,回环照应。

  3、是作者亲自参观这些地方吗?如果不是,记者的眼光又是落在什么上面的?

  众多的参观者(游客)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从而产生感受、反应;记者(罗森塔尔)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四、幻灯片展示二

  直观感受参观者的表情

   五、技巧探究

  1、这篇新闻与一般注重时效性和客观性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不同点一般报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时效性最新发生的事件时效性不强

  报道内容客观事件个人感受

  情感倾向客观个人情感浓厚

  2、这篇报道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现在请大家以评审委员会的身份给它写一则颁奖词

  奥斯威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人工厂”而为人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罗森塔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的框框,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博物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他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因此,我代表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把本届普利策新闻奖中的最佳消息奖颁发给《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

   六、拓展讨论:

  幻灯片:在地狱之门的思想者(罗丹)

  1、一个走在人类文明前列的的德意志民族为什么会犯下滔天罪行?怎样看待人类文明与罪恶的关系?

  2、莫泰利的诗

   七、结语

  希望我们能够终结罪恶,开启幸福和平的天堂之门。

新闻课件 篇8

  《短新闻两篇》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基本知识: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基本特点是简洁、客观、及时。

  2.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事实;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情况。

  3.学习新闻报道简洁有力的语言特点和运用现场景物寓意抒情的写法。

  4.探讨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和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

  1.按照新闻的结构形式梳理新闻的基本事件,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

  2.体会本文取材角度和选材特点。

  3.揣摩文中的重要语句,理解新闻写作将情感融入于叙事中的写法。

  4.分析文章中新闻性和文学性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中对照、反衬手法和描写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闻知识:

  1.新闻结构:①标题(主题、副题)。

  ②导语:在新闻开头,紧接新闻后的一句话和一段话。③主体:导语后,新闻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是新闻事实相关的背景信息。

  ⑤结语:做后一句话,阐述新闻所述事实的意义。

  2.新闻的要素:五个“W”和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因).

  3.新闻的特点:及时性、真实性

   二、自主阅读

  1.画出本文结构。

  2.《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了哪些新闻事件?

  明确:按照时间顺序,三次降旗,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3. 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梳理参观过程:

  参观顺序:概述——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灰砖建筑——长廊照片——地下绞刑室

   三、师生探究

  1.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

  ①第二段景物、人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蒙蒙细雨”烘托气氛,衬托出殖民者内心的伤感和愁绪,表现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面色凝重”“注视”,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末任港督黯然神伤的样子和失落感,从侧面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主权后的自豪感。

  ②历任港督的离任和彭定康的离任有何不同?

  明确: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意义不同,是具有标志性的最后一次。交代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收回香港后中国人的无比兴奋。

  ③为何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经被称为“日不落帝国”,香港回归祖国,表明在中国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山了。

  2.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①开头“阳光明媚的景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反语,美好的景象与不热金卡的历史形成反差,告诉人们在和平祥和的时代不应忘记历史。

  ②四个“不该”、两个“永远”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痛恨之情,表明了忘记纳粹历史罪行是可怕的。

  ③作者写历史时写了那些场景?为何要写的这么详细?明确:地点和位置、牢房、毒气室、焚尸炉、不育实验室、纪念墙、绞刑地下室。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和叙议结合的方法,给人以逼真的现场感和内心的情感,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参和在场景中,将愤怒的情感压缩在冷静的叙述中,使文章更真实,更有感染力。

  ④结尾部分有何作用?

  明确:再次描绘了不热金卡的美好景象,照应了开头,表达了作者对幸福和和平的向往,深化了主题。

新闻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使学生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展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2。讨论交流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开启地狱之门,和作者一起到有“人间地狱”之称的奥斯维辛作一次地狱之旅。

   二、幻灯片展示一

  游览过程:

  毒气室和焚尸室——怒放的雏菊——死囚牢——女牢房——试验室——纪念长廊——微笑的女孩——绞刑架

  1、看到“雏菊花在怒放”,你想到了什么?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2、面对照片中注视着你的眼睛,面对女孩的微笑,你的感受和理解是怎样的?

  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

   三、关键句理解

  1、“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在文中几次出现,各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1)强烈反差,奠定基调;

  2)首尾呼应,寄托提醒。

  2、为什么作者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设置悬念,引导读者;

  2)承上启下,巧妙过渡;

  3)突出主题,回环照应。

  3、是作者亲自参观这些地方吗?如果不是,记者的眼光又是落在什么上面的?

  众多的参观者(游客)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从而产生感受、反应;记者(罗森塔尔)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四、幻灯片展示二

  直观感受参观者的表情

   五、技巧探究

  1、这篇新闻与一般注重时效性和客观性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不同点一般报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时效性最新发生的事件时效性不强

  报道内容客观事件个人感受

  情感倾向客观个人情感浓厚

  2、这篇报道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现在请大家以评审委员会的身份给它写一则颁奖词

  奥斯威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人工厂”而为人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罗森塔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的框框,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博物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他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因此,我代表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把本届普利策新闻奖中的最佳消息奖颁发给《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

   六、拓展讨论:

  幻灯片:在地狱之门的思想者(罗丹)

  1、一个走在人类文明前列的的德意志民族为什么会犯下滔天罪行?怎样看待人类文明与罪恶的关系?

  2、莫泰利的诗

   七、结语

  希望我们能够终结罪恶,开启幸福和平的天堂之门。

新闻课件 篇10

  【教学目的】

  1、知识和能力:

  了解新闻的记叙要素、结构和特点。

  2、过程和方法:

  以这则新闻为例,学习新闻的记叙要素、结构和特点;在阅读中,学会运用假设比较的方法品味新闻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自己对新闻的认识出发,尝试着评价新闻。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说说你对新闻的印象

  最近国内外有哪些重大新闻?从哪里可以得知新闻?我最喜欢的新闻类节目是什么?

  二、铺垫:有关的新闻知识

  1、学生齐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介绍什么是新闻的六要素(结合课后练习一),然后请学生就《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进行分析:

  明确: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分中、西、东三路军

  时间:22日22时

  地点:九江到江阴

  事情起因:渡江作战

  事情经过结果:中路军突破安庆渡至繁昌已渡过三十万人;西路军渡过三分之二占领贵池等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大部渡过南岸,遇敌抵抗较顽强,最后歼敌控制江阴封锁长江。切断无锡段铁路。

  3、穿插:为什么不按东西中的顺序来介绍?

  明确:按时间中路军最早发动进攻,西路军和中路军的战况相似较易,按难度东路军的情况最复杂所以这样安排。(新闻的真实性)

  三、深入:了解新闻的结构

  1、利用课后的练习二,掌握新闻的结构。

  2、背景:你知道这则新闻的背景是什么吗?(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来完成)

  3、标题、导语和主体的掌握分别:

  问题设计:你能试着用一句话介绍这则新闻的内容吗?

  你能试着用几句话介绍这则新闻的内容吗?

  你能试着用一段话介绍这则新闻的内容吗?

  四、联系:关于新闻的特点

  1、引用报纸上的明星的假新闻、过时的旧新闻来问学生,你喜欢吗?为什么

  2、明确:新闻的特点是内容真实(新闻的灵魂核心),及时(新闻不是旧闻)。

  课后实践:去报纸上找你喜欢的新闻,根据我们学到的关于新闻的相关知识,选取一个或几个角度对你读的新闻进行点评。

  五、模拟“普利策”

  关于普利策奖:普利策奖由美国著名记者约瑟夫·普利策创立,主要分为新闻奖和文化艺术奖。普利策生前立下遗嘱,将财产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普利策奖,奖励新闻界、文学界、音乐界的卓越人士,该奖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

  1、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找到的新闻投影给大家,可以从某一个角度来分析点评。

  2、组织同学互相评价,模拟普利策新闻奖给今天展示的新闻颁奖:

  具体奖项可以设:

  最吸引眼球奖(标题出众)、最优美文字奖(文字准确)、最及时奖(作用及时)等等。

  六、新闻就在你的身边

  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来写一则身边的新闻,报道开学至今学校或班上某人、某事或某项活动。

  【相关链接】

  1、建议用动画演示解放战争的形式。

  2、报纸假消息:比如说“罗家英暴死”“刘亦菲变性”等等。

新闻课件 篇11

   一、创设情境:

  1、学生展示合作完成的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介绍,包括震撼人心的图片,配上《辛德勒名单》音乐,让学生入境。

  2、假如你是一名记者,来到这个曾经的集中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一切,你会选择什么角度来报道奥斯维辛,或者你会将镜头对准什么呢?

   二、研读文本:

  1、标题设疑

  本文的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疑问:为什么说没有新闻?

  既然没有新闻,为什么还要写?

  作者写了些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文本。

  2、解决第三问:“作者写了什么?”

  镜头一:参观者的反应和神态

  镜头二:奥斯维辛周围的自然景物

  镜头三:废墟上的雏菊花

  镜头四:年轻姑娘的微笑

  3、总结

  写法:正如焦点访谈所说的“新闻就是用事实说话”,但有一类新闻,会把人类永恒不变的情感因素掺杂其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就是这类新闻的典范之作。

  角度:将镜头对准参观者的反应和奥斯维辛集中营四周的景物,体现了作者的情感。表现了一位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和道德责任感。

  4、回到开头的问题“奥斯维辛到底有没有新闻?”

  一样的景点,一样的游客的震惊愤怒,这里阳光明媚,的确没什么新闻。那作者为什么要写呢?用文中的话来说,“非写不可的使命感”齐读6段。“这种不安的心情是什么?”担心人们遗忘历史。

   三、拓展延伸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罗森塔尔1958年写的,那我们今天读这篇新闻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罗森塔尔希望人们不要忘记历史,希望这类惨剧永远不要发生,可是这半个世纪来,人类又有过多少战争,种族之间经过多少野蛮的屠杀,人类怎样才能杜绝这一悲剧重演呢?

   四、以《集中营生还者的一封信》结尾。

  希望同学们在培养学习能力的同时,永远不要忘了培养健全的天性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做一个大写的人!

  想了解更多实用资料网的资讯,请访问: 实用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4922124.html
延伸阅读
开学的广播稿(篇1)甲:我们在播种乙:我们在期待甲:我们长大了合:我们开学了甲:新年的钟声还在耳边萦绕乙:长大的喜悦还在心中蔓延甲:我们又回到了往常的生活乙:我们又来到了这熟悉的校
2023-06-07
仓储保管合同篇1订立合同双方:存货方:_________地址:_________邮码:_________电话:_________法定代表人:_________职务:________
2023-06-07
笔者汇总了大量资料,最终写成这篇“上岗述职报告”。作为实现企业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关键工具之一,文档写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模板范文是我们写作中非常有价值的借鉴对象,优秀的模板可以提
2023-06-07
最新学前幼师职业生涯规划【篇1】一、自我分析1、我的性格,兴趣我的性格开朗,主动向上。可能是性格不喜急,我做事总是慢悠悠的,喜欢计划好之后再进行。自我认为有一定的抗压能力(跟曾经经
2023-06-07
今日返岗上班,忽见领导办公室挂一横扁:专治各种疑难杂症。祝:返岗快乐!我们的编辑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假期收心的文案经典,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每天大量的信息来往于手机上,有一件颇有“
2023-06-07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学过程中应该在教案课件中促进学生的学习,如何写优质课的教案?经过出国留学网小编反复协调和推敲我们决定推出这篇故乡
2023-04-22
拼音复习课件篇1一、复习,创设情境导入1.复习所有的声母,先认读卡片上的声母,再背一背。2.创设情境导入:小朋友们表现得真棒!为了奖励大家,陈老师决定带大家去一个好玩的地方,(.课
2023-04-30
推荐一篇读后受益匪浅的文章题目为“咏鹅课件”,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教案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保障。
2023-05-10
出国留学网的编辑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溶解课件”的文章,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写好教案课件,可以确保重
2023-04-26
天鹅课件篇1一、说教材。文章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两个场景,一个是老天鹅带头破冰的特写镜头,一个是天鹅群集体破冰的热火朝天的场面。所以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通过生动的
2023-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