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给学生进行上课前,教师通常会提前准备好教学计划和相应的课件,而且对于编写教案和课件也是游刃有余。好的教学课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呈现知识点和概念,那么如何利用课件来编写教案呢?这篇“小学语文阅读课件”文章显然质量高水平好,推荐给大家参考学习!
小学语文阅读课件(篇1)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第5条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那么,怎么在阅读教学中适当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呢?
首先是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摆正教和学的关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如何处理好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间的关系。我在课堂中加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就在于此。那么,什么是学生合作学习呢?它是指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通过几个学生间的相互协助,共同完成一定的课题和学习任务,以期达到每一位学生在认知、情感、能力诸方面都能积极和谐地发展。这一教学形式,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其组织形式都不够明确具体。我将班内学习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学习动机、交往技能等情况合理搭配,组成14个学习小组,组内包括1名优等生,2名中等生,1名理解、分析较慢的学生,组员在小组中建立积极的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那么,为什么说加强学生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呢?
一.自由发表意见,锻炼表达能力。
学生课堂参与的形式多样,要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效率,改变少数尖子生唱主角的局面,我总是在教学的关键处,重点处,设计学生合作学习的环节。因为,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会消除畏惧心理,乐于发言,乐于读书。比如,在《燕子》一课教学中,我叫学生理解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这句点明中心的话时,就布置了学生合作学习,并且要求一会儿每个合作学习的小组推荐一名还没有发过言的同学来汇报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情况。学生听后,马上投入到热烈的讨论和积极的准备之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一环节的设置,既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生积极性,也为没有发过言的同学创造了发言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二.互相启发学习,提高阅读能力。
张志公说:语文课有一项特定的无可推托的责任,就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进行种种计划的阅读训练,以增减学生具有比较高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指什么?是指通过阅读能够独立地获取知识的技能。由于每个学生的这种技能存在着差异,给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帮助和学习,就能相对地平衡这种差异,提高阅读能力,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比如,如,《忆铁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铁人睁大眼睛,哦?咳!在教学时,我也设计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环节,我提出了:这句话含着什么意思?。学生在讨论时各抒已见。集体汇报时有一个学生说:我从铁人睁大眼睛:哦体会到他批评错了,那位阿姨是个好人,把别人的孩子抱在怀里,而把自己的亲骨肉放在地上从咳字可以看出他很自责,又从可以看出他自责了很多遍,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听了学生的发言我很高心,马上又安排他们合作学习,我又问:既然说是此时无声声,那么,我们就让它变成此时有声吧!铁人他话没说完,但我们知道他心里究竟想些什么?一个学生说:铁人当时在想,我不应该这么快就批评她,我应该先了解一下内情,先了解一下坐在地上哭的那个孩子,到底是谁家的孩子?这样才能决定是批评还是表扬,表示他后悔不及。另一个学生说:他心里想,我不能少做点低水平的事吗?又一个学生说:铁人当时肯定想,我批评错了那位阿姨,我应该回去向她道歉,阿姨却不作声,不辩解,笑呵呵地听着,从急忙、闯进看出铁人想急于向阿姨道歉。最后我根据学生的发言作了小结:我们从这里看到当铁人知道那位阿姨抱着的不是自己的孩子,在地上哭的倒是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他十分地惊讶,他十分地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以后,他是多么地后悔呀!由此而感到深深地自责,从而可以看出铁人是一个严以律己的人。上面这个问题叫学生个体学习后起来回答,答案肯定支离破碎,并且不够全面的,而学生在组长(优等生)带领下积极讨论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解、判断、推理等阅读能力,正如杨再隋教授所说:要体现训练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自身的言语实践活动提高阅读能力。很显然,原来对这个问题根本无从下手的差生通过点拔、启发、讨论,也能大胆举手发言。这样,全体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不就提高了吗?
三.合理分工合作,体现主体之位。
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必须建筑在学生个体学习的基础上,没有个体切实的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完耗时间。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如何,组长至关重要,他们必须经常培训,如:教会他们如何组织协调小组的学习如何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如何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工合作等。在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包括小组讨论和组内朗读课文。讨论内容一般是需要通过互相启发来扩展思维的多维性问题;需要通过反复推敲才能准确把握的聚焦性问题,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有统领全局性的问题;需要通过共同协作来提高学生效率的集体性作业。根据讨论内容的不同,讨论形式可以是诊断式、辩论式、连锁式、分割式等。比如:教学第7册《爆竹声声》一文后,我提出了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我要求小组运用连锁式讨论,即由小组长主持,其他组员依次自动发表看法,再由主持人归纳。当然,学生在讨论时,教师不是局外人,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中教师的巡视、点拨、参与以及要求学生按照规则来交流汇报结果,这些指导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潜心研究,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地解决阅读专题,提高探究性阅读的效率,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性阅读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因为对于探究性阅读来说,探究过程往往比探究结果更重要,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重点词句的研究中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这样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凭自己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在和谐友爱的教学氛围中,乐于参与学习,充分体现了他们是课堂上真正的学习主人。
四.组间展开竞赛,促进主动自学。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一个组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一个同学都学习好为目标。教师则根据合作小组的总体再现进行奖励,学生是因自己与过去比较而获奖励。心理学家格拉塞博士强调:教室里的学习应当充满乐趣,否则学生就不肯下苦功学习。因此,我们在黑板一角画有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积分表,让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使全班学生在学习上出现你追我赶的局面。这样一来,就使小组成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对那些学习动机、毅力、责任心相对较弱的学生会产生积极的群体压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也能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如:为了能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多为小组加分,许多同学就在课前进行自学(有的在组长带领下):轮读课文,进行正音、评价;围绕课后思考练习对课文进行质疑问难;精读课文,分析体会写作方法等。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教师得有目的有步骤地传授预习课文的方法和读书的方法。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会学、乐学,而且使学生爱同学、爱集体,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社交技能,从而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只要我们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着想,为学生服务,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离自能读书的境界不会遥远。合作学习,确能提高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课件(篇2)
本课意图:
这篇课文是根据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改编的,是教学《少年闰土》一文后的想法(《故乡》一文在初中第三册中教学)。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我想许多老师也告诉学生闰土长大后的景况。但我认为这是我们突破教材的关键点,利用几分钟时间还是不够的。《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何增加阅读量?怎样把课外阅读融入到课堂中,把原课文的3课时压缩成2课时?这也是本课值得商议、探讨的地方。
教学的一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人们能否适应这个社会,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基础教育阶段知识掌握的多少,而在于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这个社会的健全人格。本文旨在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是有压力的,它也许会改变许多东西,谁也不能断定一种理想能不能实现。小时候的许多梦想,长大后不能实现,但这正是生活的本质。这跟鲁迅先生写《故乡》一文时的意图差的较远。但我想作为一名小学生,如果通过本文的学习真能体会到现实与梦想、过去和将来的变化,感受到现实生活的压力和挫折,哪怕是一点,已经够了
期望达成的目标:
1、 了解闰土变化的特点。
2、 用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于学习的过程。
3、 能从人物的言行中感受到人物的变化,从变化中感悟生活。
教学流程:导向预读反馈
一、回顾《少年闰土》。激发学生感情。
1、出示图片,背诵《少年闰土》中第一自然断。
2、回顾少年闰土的特点。
(聪明能干、见多识广、能说会道等)
3、出示课题《再见闰土》
二十多年没见了,你想了解闰土些什么?你想像中他应该成了一个怎样的人?
4、出示中年闰土的图片,初步感受他中年时的形象。(猜一猜)
二、郎读感悟
(图片中的人物到底是谁?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朗读来认识他。)
1、自读自悟
2、交流:图片中的人物你现在认为是谁?你此时心情是怎样的?
3、对比中感悟闰土的变化:外貌、言行等。
(灰黄的脸上已经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4、讨论感受我此时见到闰土的复杂心情。(当我看到闰土变成这样时,心情有什么变化?)
5、为什么闰土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交流感受社会、生活的压力。)
小学语文阅读课件(篇3)
三点三路教学法综合了许多教学法的优点,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自学水平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我市进行三点三路教学法的实验已将近五年。这期间,我们听了不少有关的课,多次参加了有关的研讨会。现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用三点三路教学法谈点体会。
一、理解三点三路是应用三点三路教学法的基础
弄清三点三路的意思,是运用这种教学法的前提。何谓三点三路?三点就是重点、难点、特点;三路说是作者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
重点指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着重理解和掌握的主要内容及其关键部分,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另一方面指通过对重点内容的教学来进行智力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难点指问题不容易理解,掌握有困难,解决难度较大的地方。就阅读教学而言,一方面指文词艰深、语句曲折、含意隐晦的内容和语段;另一方面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时思想受阻,训练受挫,影响教学任务完成的知识点、训练点。特点指事物本身特有之处,独特的地方。就阅读教学而言,指课文的写作特点,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特色,不同体裁的文章,固然风格迥异;就是同一体裁的文章也各有韵味。如:草原写景富于想象,第一场雪写景富于联想;将相和用三件事写人,以组装的形式表现中心,景阳冈以一件事写人,一气呵成,人物形象同样栩栩如生。抓住课文的特点教出特色,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作者思路,指作者的构思,思考的线索,文章材料的安排顺序。教师教路,指教学的基本思路或平时所说的教学结构(教学步骤或教学过程)。学生学路,指学生的学习步骤,过程、方法,也指某项知识的方法规律。
三点是钻研教材的基本点,三路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路线。三点之中,重点、特点是相对固定的,难点是相对变化的、因人而异的。三路之中,作者思路是客观依据,教师教路是主观设想,学生学路是主客观统一的归宿。三路巧妙贯穿,创造性地落实到学路中,就可以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三点三路教学法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最基础、最简明、最切实妥当的模式之一。
现以小语第二册第26课《小壁虎借尾巴》为例作简要说明。这一课的重点: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即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难点:理解壁虎尾巴的作用和特点。特点:(1)借尾巴三段话,结构相同,内容相似;(2)明写与暗写相结合,明写小鱼、老黄牛、燕子尾巴的作用,暗写壁虎尾巴的作用。作者思路:尾巴断了借尾巴尾巴长出来了;或借尾巴的原因借尾巴的经过尾巴长出来了;或借尾巴的原因借尾巴的经过借尾巴的结果。教路:以第二课时来说,重点讲读第三节,小结学习方法:读看想画议。学生运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五自然段,师生共同解决课后问题1之(3)。学路:整体说是:读看想画议;另外是学习结构相同、内容相似、暗写与明写结合这方面知识的方法规律,但因对象是低年级学生,不能讲得过多,应侧重在字、词、句的训练,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掌握三点三路教学模式是应用三点三路教学法的关键
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有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掌握这种教学模式的内容和特点,是应用这种教学法的关键。
三点三路教学模式或教学结构是:辨点探路解疑上路深思识路隅反拓路。
辨点探路的点是指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路是指作者的思路,也指教者的教学思路和学生初读课文的常规的方法。就教师而言,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要提示学习方法,要指点学生自学;就学生而言,要根据学习目标和教师提示的学法自学课文,掌握字词,了解课文大概内容,对不懂的问题提出质疑,并尝试辨点探路。
解疑上路的疑是指学生提出的在初读课文时不易解决的疑难问题,以及教师设置的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问题;路侧重指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过程,回顾小结的学习方法。就教师而言要提出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主要问题,要组织学生读议分析、评价、小结;就学生而言,要认真阅读课文,认真思考问题,认真讨论,积极答问,以达到理解和掌握课文有关字词句段,进而理解和掌握内容的目的。
深思识路的深思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深思中心思想,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深思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特色;深思精彩片断,品尝精妙之处。路侧重指理解和掌握某项知识的方法规律。就教师而言,要围绕文章中心和特点提出问题,在学生答问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就学生而言,要回读课文,要分析综合,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方法,以及运用这种写作方法的规律。
隅反拓路的隅就是类比,举一反三;拓路就是把在深思识路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把课内外结合起来,既有巩固强化的作用,又可以迁移拓宽知识面。就教师而言,要设计有关的训练,并检查评析,同时要适当布置有关的课外活动,把知识迁移到课外。就学生而言,要运用学到的知识,独立完成作业练习,使知识得到巩固,并形成技能,同时要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发展。
以下是本教学模式操作程序简表:
三、注重几个有关的问题,灵活应用三点三路教学法
阅读教学应用三点三路教学法除了要理解三点三路的意见和掌握教学模式内容和特点之外,有几个问题需要恰当处理。
(1)要注意年级特点。就年级来讲,高年级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比较丰富,理解能力比较强,可以直接尝试辨点探路,三点三路的知识可以多讲一点。低年级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比较少,理解能力也比较低,不必直接辨点探路,可以教师点明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教师可半扶半放,引导辨点探路,写作特点要讲得适当。
(2)要注意教学一课时与教学一篇课文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一课时授完一篇课文是极少的,三点三路教学模式的应用要按教材和课时实际安排好,多数要从教学一篇课文的整体来考虑,不强求每一节课都要完整地体现四个环节。
(3)注意处理好同其他教学法的关系。教学法之间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我们在运用三点三路教学法的同时,要恰当地用好其他教学的精华。有些教材不十分适宜应用三点三路教学模式,也可以应用其他教学法为主。教无定法,教贵得法。得法应理解为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有机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渗透品德教育,发展智能,提高素质。模式不可成为定式,因为教者和被教者的认识水平有差别。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遵循一定的模式,又要适当地调整某些教学环节和步骤,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教学模式,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应用三点三路教学法教学阅读课,要从本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来考虑,教者要认真弄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和作者思路,以此来设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难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语言文字训练,重视学法指导,重视智能发展,重视有机进行思品教育。教学过程体现了这些特点,就是成功地运用了三点三路教学法。
小学语文阅读课件(篇4)
几年前,在台北的一次会议上,我与几位作家就童年阅读经验这样一个题目进行了座谈。参加对谈的作家,除了我之外都是早慧的天才,他们有的五岁时就看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有的六岁时就开始阅读《红楼梦》,这让我既感到吃惊又感到惭愧,与他们相比,我实在是个没有文化的人。轮到我发言时,我说:当你们饱览群书时,我也在阅读;但你们阅读是用眼睛,我用的是耳朵。
当然,我也必须承认,在我的童年时期,我也是用眼睛读过几本书的,但那时我所在的农村,能的到的书很少,我用出卖劳动力的方式,把那几本书换到手读完之后,就错误地认为,我已经把世界上的书全部读完了。后来,我有机会进了一个图书馆,才知道自己当年是多么样的可笑。
我十岁的时候,就辍学回家当了农户,当时我最关心的是我放牧的那几头牛羊的饥饱,以乃我偷偷地饲养着的几只小鸟会不会被蚂蚁吃掉。当时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我竟然成了一个以写小说为职业的人。这样的人在我的童年印象中,是像神灵一样崇高伟大的。当然,在我成了作家之后,我知道了作家既不崇高也不伟大,有时候甚至比一般人还要卑鄙和渺小。
我在农村度过了漫长的青少年时期,如前所述,在这期间,我把周围几个村子里那几本书读完之后,就与书本脱离了关系。我的知识基本上是用耳朵听来的。就像诸多作家都有一个会讲故事的老祖母一样,就像诸多作家都从老祖母讲述的故事里肖取了最初的文学灵感一样,我也有一个很会讲故事的祖母,我也从我的祖母的故事里汲取了文学的营养。但我更可以骄傲得是,我除了有一个会讲故事的老祖母之外,还有一个会讲故事的爷爷,还有一个比我的爷爷更会讲故事的大爷爷我爷爷的哥哥。除了我的爷爷奶奶大爷爷之外,村子里凡是上了点岁数的人,都是满肚子的故事,我在与他们相处的几十年里,从他们嘴里听说过的故事实在是难以计数。
他们讲述的故事神秘恐怖,但十分迷人。在他们的故事里,死人与活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动物、植物之间也没有明确的界限,甚至许多物品,譬如一把扫地的笤帚,一根头发,一颗脱落的牙齿,都可以借助某种机会成为精灵。在他们的故事里,死去的人其实并没有远去,而是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他们一直在暗中注视着我们,保佑着我们,当然也监督着我们。这使我少年时期少干了许多坏事,因为我怕受到暗中监督着我的死去的祖先的惩罚。当然也使我多干了很多好事,因为我相信我干过的好事迟早会受到奖赏。在他们的故事里,大部分动物都能够变化成人形,与人交往,甚至恋爱、结婚、生子。譬如我的祖母就讲述过一个公鸡与人恋爱的故事。她说一户人家有一个待字闺中的美丽姑娘,许多人来给这个姑娘说媒,但她死活也不嫁,并说自己已经有了如意的郎君。姑娘的母亲就留心观察,果然发现,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就听到从女儿的房间里传出一个男子的声音。这个声音十分地迷人。母亲白天就盘问女儿,那个男子是谁,是从哪里进去的。女儿就说这个青年男子每天夜里都会出现在她的身边,天亮之前就悄悄地消失。女儿还说,这个男子每次来时,都穿着一件非常华丽的衣服。母亲就告诉女儿,让她下次把那男子的衣服藏起来。等到夜里,那个男子又来了。女儿就把他的衣服藏到柜子里。天亮前,那个男子又要走,但衣服找不到了。男子苦苦哀求姑娘将衣服还她,但姑娘不还。等到村子里的鸡开始啼鸣时,那男子只好赤裸裸地走了。天明之后,母亲打开鸡窝,发现从鸡窝里钻出了一只浑身赤裸的大公鸡。让女儿打开柜子一看,哪里有什么衣服柜子里全是鸡毛。这是我少年时代听过的印象最深的故事之一,后来,每当我看到羽毛华丽的公鸡和英俊的青年,心中就产生异样的感觉,我感到他们之间有一种神秘的联系,不是公鸡变成了青年,就是青年变成了公鸡。
离我的家乡三百里路,就是中国最会写鬼故事的作家蒲松龄的故乡。当我成了作家之后,我开始读他的书,我发现书上的许多故事我小时候都听说过。我不知道是蒲松龄听了我的祖先们讲述的故事写成了他的书,还是我的祖先们看了他的书后才开始讲故事。现在我当然明白了他的书与我听说过的故事之间的关系。
爷爷奶奶一辈的老人讲述的故事基本上是鬼怪和妖精,父亲一辈的人讲述的故事大部分是历史,当然他们讲述的历史是传奇化了的历史,与教科书上的历史大相径庭。在民间口述的历史中,没有阶级观念,也没有阶级斗争,但充满了英雄崇拜和命运感,只有那些有非凡意志和非凡体力的人才能进入民间口述历史并被不断地传诵,而且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不断地加工提高。在他们的历史传奇故事里,甚至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一个人,哪怕是技艺高超的盗贼、胆大包天的土匪、容貌绝伦的娼妓,都可以进入他们的故事,而讲述者在讲述这些坏人的故事时,总是使用着赞赏的语气,脸上总是洋溢着心驰神往的表情。
十几年前,我在写作《红高粱》时已经认识到:官方编写的历史教科书固然不可信,民间口口相传的历史同样不可信。官方歪曲历史是政治的需要,民间把历史传奇化、神秘化是心灵的需要,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我当然更愿意向民间的历史传奇靠拢并从那里汲取营养。因为一部文学作品要想激动人心,必须讲述出惊心动魄的故事,必须在讲述这惊心动魄的故事的过程中塑造出性格鲜明、非同一般的人物,而这样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是几乎不存在,但在我父亲他们讲述的故事是比比皆是。譬如我父亲就讲过,我家的一个远房亲戚,一次吃了半头牛、五十张大饼;当然,他的能吃与他的力大无穷紧密相连。父亲说这个人能把一辆马车连同拉车的马扛起来走十里路。我知道我家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远房亲戚,我父亲这样说,是为了增强故事的可信性,这其实是一种讲故事的技巧。后来创作小说《红高粱》时我借用了这种技巧。《红高粱》开篇我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跟随着我爷爷余占鳌的队伍去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其实我爷爷是个手艺高超的木匠,我父亲是个老实得连鸡都不敢杀害的农民。当我的小说发表之后,我父亲很不高兴,说我诬蔑他。我就说,写小说其实就是讲故事,你不是说咱家那个远房亲戚一次能吃半头牛吗我父亲听了我的解释后,明白了,并且一言就点破了小说的奥秘:原来写小说就是胡编乱造啊!
其实也不仅仅是上了岁数的人才开始讲故事,有时候年轻人甚至小孩子也讲故事。我十几岁时听邻居家一个五岁的小男孩讲过的一个故事至今难忘,他对我说:马戏团的狗熊对马戏团的猴子说:我要逃跑了,猴子问:这里很好,你为什么要逃跑狗熊说:你当然好,主人喜欢你,每天喂给你吃苹果、香蕉,而我每天吃糠咽菜,脖子上还拴着铁链子,主人动不动就用皮鞭子打我。这样的日子我实在是过够了,所以我要逃跑了。我当时问他:狗熊跑了没有他说:没有。我问他:为什么他说:猴子去跟主人说了。
在我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中,民间戏曲、尤其是我的故乡那个名叫猫腔的小剧种给了我深刻的影响。猫腔唱腔委婉凄切,表演独特,简直就是高密东北乡人民苦难生活的写照。猫腔的旋律伴随着我度过了青少年时期,在农闲的季节里,村子里搭班子唱戏时,我也曾经登台演出,当然我扮演得都是那些插科打诨的丑角,连化装都不用。猫腔是高密东北乡人民的开放的学校,是民间的狂欢节,也是感情宣泄的渠道。民间戏曲通俗晓畅、充满了浓郁生活气息的戏文,有可能使已经贵族化的小说语言获得一种新质,我新近完成的长篇小说《檀香刑》就是借助了猫腔的戏文对小说语言的一次变革尝试。
当然,除了聆听从人的嘴巴里发出的声音,我还怜听了大自然的声音,譬如洪水泛滥的声音,植物生长的声音,动物鸣叫的声音在动物鸣叫的声音里,最让我难忘得是成千上万只青蛙聚集在一起鸣叫的声音,那是真正的大合唱,声音洪亮,震耳欲聋,青蛙绿色的脊背和腮边时收时缩的气囊,把水面都遮没了。那情景让人不寒而栗,浮想联翩。
我虽然没有文化,但通过聆听,这种用耳朵的阅读,为日后的写作做好了准备。我想,我在用耳朵阅读的二十多年里,培养起了我与大自然的亲密联系,培养起了我的历史观念、道德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起了我的想像能力和保持不懈的童心。我相信,想像力是贫困生活和闭塞环境的产物,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人们可以获得知识,但很难获得想像力,尤其是难以获得与文学、艺术相关的想像力。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这样的作家,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写作,写出这样的作品,是与我的二十年用耳朵的阅读密切相关的;我之所以能持续不断地写作,并且始终充满自信,也是依赖着用耳朵阅读得来的丰富资源。
关于用鼻子写作,其实应该是另外一次演讲的题目,今天只能简单地说说。所谓用鼻子写作,并不是说我要在鼻子里插上两只鹅毛笔,而是说我在写作时,刚开始时是无意地、后来是有意识地调动起了自己的对于气味的回忆和想像,从而使我在写作时如同身临其境,从而使读者在阅读我的小说时也身临其境。其实,在写作的过程中,作家所调动得不仅仅是对于气味的回忆和想像,而且还应该调动起自己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等全部的感受以及与此相关的全部想像力。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色彩和画面、声音与旋律、苦辣与酸甜、软硬与凉热等等丰富的可感爱的描写,当然这一切都是借助于准确而优美的语言来实现的。好的小说,能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仿佛进入了一个村庄、一个集市、一个非常具体的家庭的感受,好的小说能使痴心的读者把自己混同于其中的人物,为之爱,为之恨,为之生,为之死。
这样的小说要写出来很不容易,我正在不懈的努力。
小学语文阅读课件(篇5)
【摘要】在世纪之交的信息时代的今天,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为了顺应这一必然趋势,我们只有在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倡导新型的教学模式,才能满足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本篇论文将通过具体案例探讨网络环境下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
【关键词】网络环境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资源
一、引言
网络是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以拥有的海量信息、资源的共享,友好的界面,交互的便利而日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网络教学已逐步走入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亮点。网络课程将呈现的学习内容通过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有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作为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的东风东路小学,我们已经建立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室,开通了校园网,创建了属于学生自己的BBS论坛,这为我们探讨网络环境下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提供了丰富的硬件环境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与传统的阅读教学相比,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有以下的不同:
不同于以往传授灌输教师主导的教学。
不是单学科、脱离情境的班级封闭环境下的授课式教学。
课本不是教学的全部,而强调生成性、创造性学习资源的教学。
学习不是个体行为的教学,而是进行协作交流的教学。
不同于以往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型的教学。
二、网络与跨越式发展实验研究
网络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还可以扩大学生学习的空间、时间,提供学习的各种工具,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这也是双基培养中的永恒主题。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是切实提高学生全面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还有信息素养的融合。新课标把多读多写提到了重要位置,语文教学的跨越式发展正是在这个前提下,充分挖掘新教材内容宽、形式宽的特点,通过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超越教材、科学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重组教材,从而为学生搭建了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舞台,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实现网络环境下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的语文教学跨越式发展的实验研究。
三、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的模式
教学模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程序。它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的,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信息技术为构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最佳的手段。通过一年多网络阅读教学的实践,我在把握了《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教学的三个维度目标的基础上,在达到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对非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进行了传承和创新,初步探索出一套网络环境下阅读教学的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可称为五环两点一线式阅读教学模式,:五环指的是教学的五个环节,可用创感品扩打五个字来概括;两点指的协作交流和评价反馈,是该模式的两个基点;一线指的是以读带讲为主线。该模式过程见下表:
下面,以小学语文新教材第一册阅读课《我多想去看看》为案例,做进一步的阐述。
四、实践案例
《我多想去看看》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充分利用形象注重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了解到身处南方的孩子,很少有人去过北京亲眼目睹过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所以我就事先找了一段庆祝我国五十周年国庆升旗仪式的录像片,在引出这段录像之前,我用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的谈话,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激发了学生急于看录像,抒发观感的欲望,调动了学生的情绪。
(二)整体感知,自主发展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其主动学习的前提,因而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切实重视并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老师充满激情的诵读配乐诗歌之后,让学生想想:小作者多想去哪儿?他想看什么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同时还激发了学生自己也想读一读诗歌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自己练读课文,带着自己的喜好去读、去思考、去领悟。你喜欢诗歌中的哪一个语句,为什么?这种属于阅读个性表达的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也为后来上机创作自己的作品打下了基础,很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在自主地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发现和创造过程中,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获得知识、智能、心理、个性的发展。
(三)品词析句,点拨启导
这一环节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它在第二环节的基础上,在大家都说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分享了每个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之后,让学生提出诗歌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深入、参与程度更加广泛。这一环节是学生自己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合作性,建立起一个学生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纠正,师生间、生生间互动的课堂立体结构。其次,在本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语言的积累运用。学习语言重在积累,重在运用。我充分发掘这首诗歌的语言训练因素,努力实现具有综合性的课堂。我设计了以下两个内容:1、引出诗歌中的隐性人物妈妈,设计妈妈和孩子对话的情境,将口语交际引入课堂。2、自编歌曲,利用课间热身活动唱课文,注重跨学科的联系,既再次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印象又愉悦了孩子们的身心。再者,在本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自我评价语言的设计和对学生相互间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的功能,如:这位同学很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中去理解、感悟语句,真会学习。这位小朋友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是个聪明的孩子。小朋友,请你仔细欣赏他们的表演,给他们打打分。你觉得他这句话说得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谁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最后,在此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教师的地位和当然的责任。教师是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的适时、适度的点拨、启发、引导和激励,指导学生在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全面的语文素养。
(四)扩展资源,阅读积累
实施新课程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怎样开发好课程资源,巧妙地加工利用课程资源可以体现出教师语文教学的素养和智慧。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课本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如果把课本看成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那就有背于大语文的观点了。于是我在阅读教学中,采取两手抓的方法,先找准课本拓展的切入口,然后再将课本拓展开来,既重视课本这一重要的语文教学的载体,不忽视课本的作用,又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课本,根据每一篇课文的风格和特点,寻找选择与课本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贴近儿童生活的文章。如儿歌、故事、寓言、童话等等,让教材活起来。并将这些补充的资源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注重每堂网络课的阅读质量。
在本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选择与课本相关的阅读材料实现了对教材的拓展。如果按照惯例,仅仅从课文的题目选择拓展材料,无疑内容和层面都显得狭窄而无太大意义。因此,我选择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目的的爱国篇,从旅游者角度出发的诵读北京名胜篇这两个方面来组合阅读材料,制作成学生感兴趣的、带有拼音注释,方便学生阅读的电子文本,这样就大大拓宽了阅读的层面,对教材进行了适度的超越,有效而成功地完成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在这一环节中,我还注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阅读的积累。不仅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还在阅读中扩大识字量,帮助学生积累了语言、积累了文化、积累了精神,为习作打好基础。
(五)打字表达,读思结合
其实,无论是自读自悟还是合作讨论,都应该有一种读完说完之后想主动表达的习惯。如果说阅读是一种积蓄,那么说和写就是在倾吐积蓄。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也就是一种将阅读与训练思维、激发表达相结合的过程。这是我们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阅读就是要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进行心灵的对话,情绪的感染;思想的熏陶,思维的跳跃;情感的升华,智慧的启迪------
值得一提的是,网络学习始终不能取代语文基本功的训练,电脑也始终不能取代老师,我们应该利用网络的信息化环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出更多更有效的语言实践环境。
1、在这五个环节中,以读代讲是贯穿始终的主线。
《新课标》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读带讲是我们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有效的方法。在读中领悟、传情、培养语感。情是阅读教学的根,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核心。在读中使情感、想象、角色、思维参与其中。于永正老师就特别强调:学生读不熟课文就不开讲,语文教学是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情、读出意、读出境、读出神,在读中理解、积累和感悟。可见,学生的朗读训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那么,我在实际运用这种方法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有以下的优点:
(1)通过学生朗读传递出来的信息有利于调控教学;
(2)通过课堂上各种朗读形式的运用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变换课堂节奏。
(3)通过课堂上朗读的训练有利于展现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
当然,课堂上的以读带讲,关键还要读出味道,读出巧妙来。读并不是一味地死读,也不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呆板地读,应该是多形式的、有层次的、有目的地逐步推进读。通常我在阅读教学中会根据教学的进度和深入,体现以下几个层面。比如我所执教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它也是在网络环境下运用五环两点一线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一堂比较成功的低年级阅读课。在这个课例的设计上,读的第一个层面是:认读。第一课时,让学生在10分钟之内初读课文,做到能够读正确、连贯。能达到五不,不填字、不错字、不掉字、不重字、不破句。这五个不字看起来简单,但让全班同学都达到这种水平并不容易。因此,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特别是读书有困难的学生。
读的第二个层面就是边读边想,进入情境,给学生再造想象的空间。例如:生读:小狮子说:我爸爸和妈妈是林中的大王,凭着他们的地位我会生活得很好!
师:哎呀!小狮子多骄傲呀!小朋友们,如果你就是这个懒狮子,你的爸爸妈妈这么了不起,你会觉得怎么样呢?好,咱们来比赛,看谁能把懒狮子骄傲的感觉读出来。
这个片段中我用我的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以及我的表情,都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暗示,让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通过再造想象,还原成真实的生活画面,做到入情入境地读。
读的第三个层面是移情读。这是学生将课本语言内化成自身语言,就好像演员对剧本的二度创造。因此,我通常会在学完课文之后,为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设计课本剧表演的环节。学生对这个环节最感兴趣,表演起来参与的积极性高涨,情趣盎然。例如:我们在学习完《两只小狮子》课文后,先让小朋友在自己的学习小组里分好角色,谁是旁白,谁是狮子妈妈,谁是------,然后开始分工合作表演。旁白在出来汇报演出的时候,还要做好主持的工作,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演出任务,他们不但要熟悉课文内容,还必须背好自己的台词,加上合适的动作表情,这样演起来才逼真。可以说每一个表情、动作、话语都是源自他们内心情感的迸发。这中移情读,表演读的方法是一种将自己的情感、理解、个性融入到朗读中去,达到书入我心,我心入书的境界。
的确,对于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我总会想出各种方法让学生练读。特别是在拓展阅读环节,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进行自主阅读,浏览网上阅读材料的时候具有的随意性和不持久性,及时通过各种有趣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提高他们阅读的速度。像比赛读,邀请小伙伴读,表演读,带着问题读,选择精彩片段读,抒发感想读,明白道理有收获地读------都是常用的阅读方法。
2、始终没有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
电脑不能代替老师,老师的角色在网络环境的教学中显得更为重要。我觉得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得越充分,这两者是辨证统一的。
3、语文学习综合性、生活化的体现。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有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将阅读教学与认识世界,体验情感、感受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仍不能忽视生活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百科全书,应将我们的语文学习生活化,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理解、运用、巩固语文知识。
五、结束语
《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已列入课程。传统教学将识字、阅读、写作分开,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忽视对学生潜能的开发。而语文教学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识字、阅读、写作三者合一,在拼音教学中就同步运用拼音输入法教学生在电脑上打字,为学生的创作表达奠定了基础。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可创造因素,提供孩子创造思维的舞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这才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正是在以上理论的指导下,在网络环境下建立的这一五环两点一线式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模式,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符合小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因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阅读课件(篇6)
阅读《凡卡》(片断),完成后面作业。
凡卡呵了一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戳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他们叫我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1、凡卡称老板的孩子为小崽子带有的感情。
A、亲热B、蔑视C、仇视D、喜爱
2、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的捞字意思是。
A、从水里取东西B、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
C、顺手拿或拉D、得到机会
3、文中打发的意思是。
A、派(出去)B、使离去C、消磨(时间、日子)D、安排、照料
4、把第二段分成两层,第一层应到。
A、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
B、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
C、只好摇那个摇篮。
D、我再也受不住了。
5、简答。
节选部分是从哪几方面写出凡卡当学徒的痛苦生活的?◆
小学语文阅读课件(篇7)
教学内容:阅读中词语的理解及中心句和过渡句的把握。
教学目的:1、让学生掌握词语理解的技巧;
2、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如何把握文章的中心句和过渡句。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及把握文章的中心句和过渡句,并能够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独立地解决类似的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播放课件:阅读中词语的理解、中心句和过渡句的查找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先一起来做个语文游戏——填词
展示课件:
种语言
遇见未来的话叫-----(预言)
应允别人的话叫-----( )
非常著名的话叫-----( )
不满抱怨的话叫-----( )
写在书前的话叫-----( )
表示决心的话叫-----( )
2、这是一道词语解释题,我们平时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只有理解词语的意思,才能够正确地运用词语,才能更好地读懂文章。所以,首先就让我们一起来复习词语的理解。
二、教方法、学方法
(一)词语的理解
展示课件:(一)词语的理解
1、师:词语的理解是我们在阅读理解一篇文章的时候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那么,在我们平时学习语文进行阅读的时候,一般都采用哪些方法来理解阅读文章中词语的含义呢?
2、生:同义词换词;联系生活等。
3、师:老师在这里也总结出一些有关如何理解词语的方法和技巧。
4、(播放课件,同时引导学生读)
理解词语的方法有:1、拆分组词法2、同义换词法 3、联系生活法
4、就地取材法5、联系上下文
5、生:(对着多媒体屏幕齐读“方法”)
展示课件:
(1)、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静,非常沉着。
(2)、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3)、过去的日子如青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6、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些句子,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理解这些句子中的词语。
7、生:(对着多媒体屏幕齐读句子)
8、师:现在我们就用刚才所说的5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来解释这些词语。
9、师:说一说你解释了哪个词语的意思,你用了哪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呢?
10、老师引导学生解释其余的词语。
11、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了哪几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再说一说,读一读。
12、引导学生总结(老师扳着手指头数着):拆分组词法 同义词换词法联系生活法
13、师:还有哪种方法没有用到?(就地取材法 联系上下文) 现在我们就用这两种方法来理解下面的词语。
14、展示课件(并引导学生读):
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的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15、师:说说哪句话可以解释“张冠李戴”呢?(引导学生指出句子)这种理解方法就是“就地取材法”。
16、师:张冠李戴用来形容读书不认真,这段话里还有哪个词说明读书不认真?(囫囵吞枣)
17、师:我们按字面怎么理解“囫囵吞枣”这个词呢?(指名学生解释词语)这个解释是它正确的意思吗?
18、师小结:我们在理解一个词语的时候,不仅要根据字面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这个词语在一句话中的真正含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联系上下文。当然,解释词语的方法不仅仅这几种,而是多种多样的。在我们解词时,一定要灵活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词语的意义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
(二)中心句和过渡句的查找
1、师过渡:刚才我们讲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我们常说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一篇好的文章往往都离不开中心句和过渡句,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复习“阅读中中心句和过渡句的查找”。
展示课件:1、文章的中心句是指能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句子。
2、文章的过渡句指文章中用一定词句和段落,提示前后意思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有机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地由上文转入下文,这就是过渡句.
2、师:我们在阅读中如果能掌握中心句和过渡句在文章中出现的特点和规律,就能较快地找出中心句和过渡句。从而比较容易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那么,在阅读中如何查找中心句和过渡句呢?
一般中心句出现在文章的哪个位置呢?常见的过渡方式有几种? (播放课件并引导生齐读)
中心句的位置:
1. 从题目去找。
2. 从总起句去找。
3. 从结尾上去找。
4.从议论句上去找。
小学语文阅读课件(篇8)
师:初次见面,可以很冒昧地问大家一个问题吗?最让你钦佩的人是谁?
生:我最钦佩的人是司马迁。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他虽然含冤入狱,却是那样的坚强,写下了五十多万字的巨著《史记》。
师:身残志坚,值得敬重。
生:我钦佩的人是飞人刘翔,他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了百米短跑的世界冠军,为中国人争了光,让外国人不敢小看我们。
师:扬眉吐气!壮我国威!谁敢不服气!
师:同学们敬佩的大多是名人。有一位叫章武的作家,他对一位偶然相遇的普普通通的扫路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想了解事情的经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课题。)
(学生自读课文。)
【评:在这个崇尚英雄、追逐明星的时代,一位普普通通的扫路人何以让人产生敬意?陈老师通过一种悬念的制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引发了学生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学生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进行验证,进行期待。于是这种询问、验证、期待,成为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内驱力。无痕中,陈老师巧妙地运用了阅读期待的艺术。】
师:从哪里看出作者对这位扫路的老人怀有深深的敬意?能找到根据吗?
生:(读)我紧紧地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这说明我对扫路人很喜欢,30年后还要来看望他,说明他对老人已很有感情。
师:谁能体会到这种感情?读读看。
(一生读。)
师:交情好像一般,感情还不够深。哪个词语最能体现我对扫路人的
敬重之情?
生:紧紧地抓住说明作者感情深挚,说明他们两个人的心靠得越来越近
了。
师:两颗心靠得越来越近了!你体会得多好呀!多深哪!愿意读一下给大家听听吗?
师:给你这一读,这回是紧紧握住双手喽!我觉得这句的再字你读得挺重的,为什么?
生:再就是又一次的意思。下山后他还要回来,30年以后还要来,这么长的时间都没忘记这位扫路人,可见扫路人在我心中位置很重。
师:对!一个紧紧,一个再字,确实表达了作者对扫路人的敬意!还有吗?
【评:在目前人文满天飞的语文课堂,如何让学生把阅读的触角降临在文本的大地上,亲吻语言的馨香,咀嚼语言的滋味,触摸语言的体温,掂量语言的轻重,辨别语言的色彩,玩味语言的意蕴。这是阅读教学中亟待加强和给与重视的问题。教学中,陈老师已经在进行自觉的实践。】
师:那么到底扫路人哪些地方让我如此敬佩呢?请大家默读一下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读)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山。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已是暮色中了,说明天快要黑了,扫路人却要一级一级地扫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真是太累了,让人敬佩!
生: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就连游客们都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这就说明石阶太长太高,还很危险,游客们都提心吊胆的,而这位老人每天都要在这里扫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我觉得老人的勇敢令人敬佩!
生:我觉得老人之所以这样默默无闻地扫路,给游客一个美好的环境,他不图什么奖励,也不图什么表扬,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心!
师:说得多好啊!一颗爱心!一颗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爱心!因为有了这颗火热的爱心,再大的工作量,他也不觉得累;再危险的工作环境,他也不动摇;再艰苦的生活条件,他却怡然自乐。这真是一位
生:了不起的扫路人!
生:伟大的扫路人!
生:令人惊叹、让人钦佩的扫路人!
生:顶天立地的扫路人!
(掌声响起。)
师:好!顶天立地!这个词用得好!在书中这个词是写
生:天游峰的。
师: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指天游峰很巍峨很高大。
生:从字面上看,就是头顶着天,脚踩着地。我觉得这是夸张,就是说天游峰很高,很有气势。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那为什么说是顶天立地的扫路人呢?
生:我想这是因为扫路人的精神太伟大了,他的精神顶天立地!(热烈的掌声。)
生:他的品质太高贵了,让人敬仰!所以说他顶天立地!(掌声再度响起。)
生:他的心灵太美好了,虽然年事已高,本该退休了,却还在这样为人们付出自己的辛劳。所以看着他,就像面对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一样。(热烈的掌声。)
师:精彩啊!精彩!你们高水平的发言,同样的顶天立地!好,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顶天立地的扫路人。我抬头望了望,读
【评:扫路人哪些地方让我如此敬佩呢?陈老师以一个大问题顺着学生课始的阅读期待,搭起整课教学的研读框架,避免了琐碎问题的追问,并以这个大问题拉动全问的语言材料,默读、思考、交流、转换、朗读、品味,引领学生以语文的方式在揣摩言语的同时感受到文本的意蕴,在心中树立起扫路人的精神丰碑。于是有了学生对顶天立地一词从描写天游峰到感悟是扫路人精神、品质、心灵写照的鲜活理解和生动演绎。】
师:对于这一节,谁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最后一句为什么说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倒抽了一口气,就是说作者看到扫路人这样不怕危险,不顾劳累地扫石阶,感到很惊讶!很佩服!
师:他的解答你同意吗?
生:我有点同意。
师:就是说还有点不满意?
生:我觉得既然是表示作者的惊讶。那为什么不说我不禁惊讶起来了呢?
师:你又提出了一个更有价值的新问题!我请大家都来思考一下,如果换成我不禁惊讶极了或我不禁惊呆了呢?行不行?
生:我觉得可以。因为意思都一样吗?而且又读得通顺。
生:我认为不能换。虽然意思是一样,都是说作者很惊讶,但直接说出来了,反而没有倒抽了一口气给人的印象深。
师:为什么倒抽了一口气印象就深?
生:因为倒抽了一口气让你感觉到自己的呼吸了,就跟感觉到自己的心跳一样!(掌声响起!)
师:这就是我们中国语言的无穷魅力!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说惊讶也可以,但看不见摸不着,不太好体会;说倒抽了一口气就形象化了,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说表示害怕,还可以说成倒抽了一口冷气,吓得浑身起鸡皮疙瘩,脊梁骨发麻。我们要学习和运用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法。下面,我们再回到前面的大问题,扫路人还有哪些品质让人敬佩?大家再找找看。
(学生自由快速地读课文。)
【评:此环节教学妙趣横生,令人拍案击节。妙在学生在阅读中自觉地关注了言语本身,妙在学生自发地产生了问题,妙在教师自如地展示了问题解决过程,起到了引领者的必要责任,更妙在学生在语言的比较揣摩中悟到了语言的内蕴魅力形象化表达带给人的真切感受。谁说文本的人文只能靠教师大段语言的铺陈去激发?谁说文本的内核只能靠大量使用媒体手段去渲染?让学生关注言语本身,关注表达方式,切实进行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同样能让学生领悟到文本的人文价值,同时领略到言意融合给阅读带来的整体震撼。】
师: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我觉得这是一位非常朴素的老人。
师:从哪里看出?
生:因为他穿了一套褪色的衣服,说明衣服已穿了很多年了,已经很旧了;而且人是精瘦的,说明他生活条件也不好。
师:生活条件好的人都得是胖子?(众笑。)
生:不一定。
师:再往深处想一想,从褪色的衣服、精瘦两个词还能体会到什么?可以讨论讨论。
生:从精瘦可以看出,老人是在辛勤地劳动,因为整天劳动就不容易发胖,而且整天在山上风吹日晒的也容易变瘦。(掌声。)
生:褪色的衣服不但说明老人艰苦朴素,也看出这是老人长期在外劳动造成的,风吹日晒才会褪色的。
生:老师,运动鞋也说明了老人是扫路人,穿运动鞋干起活来才能方便。
师:可见,无论是褪色、运动鞋还是精瘦,都非常准确地反映出老人是扫路人这一身份。你看只有一句话,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多么恰当!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师:来!我们继续走近这位老人。
生:读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师:注意!瘦削(xuē)不是瘦削(xiāo),读!再读!是炯(jiǒng),读!再读!是(yǒu)黝黑,不是yōu,读!再读!
师:读了这一段,你又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的老人,因为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有神身体肯定很好。
师:你从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出了老人的健康,会读书,会思考。
生:这是一位善良的老人,因为书上说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生:这是一位勤劳的老人。因为面色黝黑,说明他长期在外风吹日晒,瘦削和前面的精瘦一样,也说明他不停地劳动着。
师:谁来概括一下?
生:这是一位健康的、善良的、勤劳的老人。
师:能用上四个字的词语吗?
生:这是一位身体健康、勤劳善良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勤劳善良、神采奕奕的老人。
生:这是一位心地善良、吃苦耐劳、精神矍铄的老人。(热烈的掌声。)
【评:从精瘦、运动鞋、褪色的衣服等词体会到老人的身份与形象,这是学生在对文本的深入研读中,意象得到了饱满和圆足。这时候,需要借助有关词语去固定、去充实、去梳理这份意,使意得以立起来,使意得以有声化或有形化。此处让学生用词语去概括老人的特点,将心中感悟到的老人形象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从意到言的转化。不创设这样的言意转化,学生心中的意就会消解、就会模糊、就会生涩、就会淡化。陈老师适时地把握住了言意互转的契机。】
师:我很奇怪,对老人的两次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分开写呢?放在一块儿写不是更省事吗?
生:第一次描写是概括地写,第二次写得很详细。
师:你说得没错!但为什么不放在一块呢?
生:一口气写在一起太罗嗦了。
师:是吗?
生:在一块写也不是罗嗦。因为两段话加在一起字数也并不多。因为第一次写的是穿的衣服之类的,后面是写老人的脸和眼睛的。
师:穿着和五官不能放在一起写?
生:也不是。
(学生面露难色,一时说不清楚。)
师: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刚才有同学说了,第一次主要写了穿着,第二次却很细致地描写了老人的眼睛、眉毛、脸色。那这两次描写的内容能不能颠倒过来呢?再读读这两段话。
(生自由读第3节和第8节。)
生:因为第一次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也不太在意。所以这时候只能从衣服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
(掌声响起。)
师:很有道理!接着说。
生:第二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
(掌声再度响起。)
【评:王尚文先生说,一个人的创造性常常表现为一种问题意识,即首先表现在对文本言语形式的不断探询与追求。目前许多的阅读教学都停留在文本精神层面的掠过,很少能进入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层面。此处教学,引导学生据意识言,认识和品评言语表达方式的功能和优劣,不仅内化了文本的意,而且内化了文本的言,积累了言语材料,储存了言语的表达形式。对当下的阅读教学来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师:精彩呀!还能从文中的哪句话里看出老人的豁达乐观?
生:(读)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明明已经很累很辛苦了,他却这样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像游山玩水一样。说明他对工作很满意,很快乐,很乐观。
师:正因为老人有这种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正是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我想到了这样几句话:知足者常乐!(板书。)还有一句是一个工厂的宣传语: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我想,大家肯定也有很多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好吗?
(生写感受。)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
生: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读了《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我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生:读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懂得了:人不能太计较自己的得失,不要老是抱怨什么,而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好好工作。
生:学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想起了一句话:对于一个不满足的人,没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
生:既来之,则安之!
生:自信快乐生活,踏踏实实做人。
生:乐观一些,生活永远都会对你微笑!
【评:学生将心中的意转换为口头、笔下得体的言,这是一种创造,在这以言表意的转换中,学生经历了语言的痛苦而将意固定下来,明晰起来,丰满起来,于是学生在言语不断丰妙的同时,精神世界也变得丰韵起来。语文学习就是在这样言意互转的过程中,促进了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总评:
语文的核心和关键是什么?是言和意。那言是什么?意是什么?魏星老师认为,言,不仅指静态的、共性的、符号性的语言,更多的是指大量的、动态的、充满个性的、充满鲜活个性的言语,这其中既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和文学常识,又包括从古至今数不胜数的言语表达技巧和艺术。意,不仅指思想、概念、鉴识、数理等逻辑思维,更多的是指印象、情绪、想象等形象思维和情感、思想、意念、理想等心理活动以及人性、人情、人道内在的心灵世界。
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过程。李维鼎先生在著作《语文言意论》里更是指明了开展言意互转过程是语文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旦建构起以上的理念,愚以为,本课的教学将视角瞄准了语文本体,坚持言语实践中的言意互转,着力于言和意的转化,不仅让学生了解课文说了什么,更关注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怎么说、写),演绎出阅读教学崭新的境界。
输理并审视本课教学过程,不难看出言意互转的三处痕迹:
1、据言得意,感受老人的可敬形象
阅读理解的首务在于对意义的追寻,而对意义的追寻始于对言语的感知。本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读书体会作者对这位扫路的老人怀有敬意的理由,从精瘦褪色的衣服豁达开朗倒抽一口气等语言来品读老人形象,在追问和揣摩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意逐渐明晰和丰满,于是一个怀有爱心的老人形象树立了起来,一个顶天立地的老人形象树立了起来,一个艰苦朴素的老人的形象树立了起来,一个健康、善良的、勤劳的、精神矍铄的老人的形象树立了起来,一个豁达乐观、默默奉献的老人形象树立了起来。老人形象的不断圆足,得益于教师引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熟读、精思、生发,得益于对学生文本语言的想象、涵泳、玩味。
2、据意识言,体会老人形象的塑造
大多的阅读教学都只停留在据言知意的阶段,而至于这意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即文本的言语形式却很少关注。本课教学的意义之处就是呈现了阅读教学中这不可忽略的环节据意识言。
陈老师以强烈的语文意识和高超的实践智慧抓住课堂上学生对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的质疑,展开了淋漓尽致的导引过程。于是学生在比较品味中体会到了原来对一个老人的形象感知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形象的表达方法,是用了侧面描写,明白了作者对于老人两次外貌分开描写的用意,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从而体会到作者以言表意的方式和方法,这样不仅内化了言语作品的意,而且内化了言语作品的言,真正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统一。
3、以言表意,沉淀心中的老人形象
学生在据言知意的过程中,意开始酝酿。一个可敬的老人形象已在眼前鲜明起来,同作者一样,学生对这位老人也怀有深深的敬意之情了。情动而辞发,意的充盈,心中便有了表达的欲望。这时候,就必须以言的介入来实现意的完行。陈老师深谙此道。一是要求学生用四个字的词语来概括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随着学生言语的生成,老人的形象便留在了学生的心里,这是学生自己心中的老人形象,是学生自己的语言与心中的意粘合的老人形象,因此是内在的,是刻入心灵的。二是在教学的结尾,让学生把阅读的想法写下来,此处的表达,是糅合了本课文本阅读的全部意义之后的一个升华。如果第一次的辞发是读出言里之意,作者之意,那么此处的辞发则是读出言外之意,言之不尽之意,读出学生自己心中的意。于是这个老人已不仅仅是一个可敬的老人,而是化作了学生心中不计较得失、不抱怨、脚踏实地、好好工作、自信快乐生活、踏踏实实做人、乐观一些生活会永远对你微笑的人生信念。学生的心意因有了言语的生成,便将本课的意化作了精神的使者、心灵的细胞。阅读教学需要这种嵌入心灵的言意融合。
据言知意,据意识言,以言表意,就在这言意互转的过程中,学生的言语智慧得到了螺旋式的提高。
小学语文阅读课件(篇9)
《语文标准》在阅读目标上强化感受性、体验性,是为了纠正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存在的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也反映了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课程观。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我们不但要注重情感的体验,还要力求真实。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收获。下面我就结合《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情境,引导阅读初体验。第一步:利用大家熟悉的故事《狼来了》引入,同学们不愿意跟故事中的男孩交朋友,原因是他是一个不诚实的孩子。从而导入新课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认识一位新朋友《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第二步:我在黑板上画了五个空花盆,前面四个,后面一个。利用课前生字复习的机会,我把学生认读过的背面有生字的花适时贴在了前面的四个花盆中,生字复习好了,黑板上就出现了四盆鲜花。这时,我问学生们:喜欢吗?学生们都说:喜欢。我又说:后面这是个空花盆,什么花也没开,你们喜欢吗?许多同学都说:不喜欢。第三步:我贴出课文插图二,然后说:可是你们看,有一个皇帝跟你们相反,不喜欢开满鲜花的花盆,偏偏喜欢空花盆,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先看图,然后说说,再带着这个问题把《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仔细读一读。第四步:观看动画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学生兴趣盎然,对课文的阅读有了初步体验。
二、巧抓题眼,变序阅读再体验。在教学中,我抓住题眼空,采用对比教学,设计了几个问题:1、为什么雄日的花盆是空的?2、看见雄日的空花盆,国王是怎么说的?3、为什么国王喜欢空花盆?4、雄日的心情前后有什么不一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这样,不仅依靠集体的力量解决了问题,而且对文本内容有了更深的情感体验,个性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涌现。
三、启发思维,激情表演又体验。为了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多一点思维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更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我结合课文设计了以下思维点:1、雄日的花种不开花时他是怎么做的?2、看见别人都捧着开满鲜花的花盆,雄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3、当国王询问雄日时,雄日是怎么回答的?4、当雄日成了国王后是怎样治理国家的?先是小组内讨论,并分角色表演,作到人人参与,大家都不放过表现自己的机会,个个真情流露,然后是全班展示表演,真可谓是激情四射,妙语连珠,小学生们的思维在表演中得到激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在这一刻充分得以贯彻,同时更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诚实的可贵。
四、拓展延伸,以人为本真体验。在这一课的最后,我没有忘记由课堂向课外拓展延伸,我知道大家都愿意与诚实的雄日交朋友,也都愿意做一个诚实的人。让学生知道美不一定就是好,空不一定就是不好。最后送给大家两句陶行知老爷爷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从而体会到做人的真谛诚实。
因此说,在实施新课程的征途中,我们要时刻贯穿新理念,把阅读的情感体验抓好、抓实,向着追求真实的目标迈进,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小学语文阅读课件(篇10)
一、这是一篇侧重于指导阅读的读写例话。通过这篇例话的学习,要使学生明白:阅读文章,不仅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要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激活创造力。
二、例话以《匆匆》和《三克镭》为例,说明阅读的时候,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想开去,可以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的人和事。
三、读写例话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自学例话,联系自己学习《匆匆》和《三克镭》这两篇课文进行思考,想想自己是怎样想开去的,抓住了哪些内容想开去。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互相启发,从中领悟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老师要注意引导点拨,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注意帮助学生把方法总结出来。
四、教师要把例话的精神贯穿于整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开始摸索到逐步掌握,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还可以通过由课文内容想开去的有关专题性学习和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把这项训练延伸到课外,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阅读课件(篇11)
案例1:一位教师在执教《荷叶圆圆》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做了一个画面艳丽、配乐朗读、课文文字闪现三者结合的课件。一开课,教师让学生打开书本,同时放了这个课件,要求学生边听边欣赏。同学们的眼睛不知该看哪儿,只得一会儿看看书,一会儿又看看多媒体,既不敢大胆地看书,又不敢大胆地看多媒体,在书本、多媒体之间忙个不停。
【反思】课堂教学应该减轻学生的视力负担。人们常说:一心不能二用,我们的眼睛也是一样,只能在同一时间专注于某一事物。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他们更是难于在同一时间兼顾文本和多媒体,所以只能游离于文本与多媒体之间,结果是什么也没看仔细、什么也没看清楚。教师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应该提出明确的视角目标,让学生专注于此目标,全神贯注地观察,轻轻松松地思考,不受其他视角目标的干扰。
案例2:在执教《荷叶圆圆》时,这位教师为了让学生初读课文时有所思,在学生初读课文前提出问题:荷叶有哪些朋友?他们把荷叶当成自己的什么? 它们又是以怎样的姿势出现在荷叶身边的?听着这么多的问题,一年级的孩子一脸茫然。
【反思】课堂教学应该减轻学生的听觉负担。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但是,如何让课堂提问更有效却是教师很少考虑的问题。很多教师课堂上的提问多而杂,让学生听了不知所云。就如这位教师,他连续提了三个问题让一年级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这三个问题让一年级的孩子一下子记住非常困难,只能给学生增加读书时的心理负担。如果学生有了阅读负担,那就很难达到课标中提出的喜欢阅读,感受阅读乐趣的目标了。当然,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在读之前提问题、提要求是可以的,但必须根据孩子的心理特征,提些精炼的、孩子感兴趣的问题。上述那位老师可以提荷叶的朋友是怎样和他玩的呢?这样,一个玩字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一个问题替代三个问题,能够吸引学生专注思考。教师一定要研究课堂提问的艺术,不要让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
案例3:一位教师为了把教师的讲台变成学生的展台,在执教《画风》一课时,反复为学生提供读课文的机会,凡是点名读课文的同学都站在讲台前朗读。一位同学坐在第六排中间,当点到他读课文时,他立刻站起来,周围四个同学也不得不挪动凳子,让这位同学过去。这样,等这位同学站到讲台前就用了近一分钟的时间。
【反思】课堂教学应该减轻学生的肢体负担。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现在的课堂都有很多的游戏和活动,学生一会儿走下座位寻找朋友表演,一会儿到讲台上做游戏,一会儿站起来读书,一会儿躺下来体验。这样的课堂的确很活跃,但是如果不适度的话,学生的肢体忙个不停,没有更多的心思专注于文本。同时大量的时间在活动、游戏的过程中浪费,就如上面这位教师,让孩子都到讲台前读课文,结果中间环节就白白浪费了一分钟。课堂上用一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可以的,但学生的活动量不能太大,并且活动一定要组织好。
给学生减负不仅是作业量、作息时间、书包重量等内容,我们更应该在课堂细节上减轻学生的眼睛、耳朵、肢体等方面的负担,从而减轻学生心理上的负担,让学生轻轻松松欣赏、轻轻松松阅读、轻轻松松思考,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