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物理复习课件

字典 |

2023-06-26 08:34

|

【 liuxue86.com - 实用资料 】

  在满足您的要求的前提下,笔者为您量身打造了这份“物理复习课件”精品,请您仔细阅读本页的具体内容。每位教师都需要在开学前准备好他们的教案和课件,因为它们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工具和机制。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认真设计他们的课件和教案。

物理复习课件(篇1)

  一、教材分析

  本册书中,第十七章《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学习电功率、家庭电路等后续章节的必备知识。本章本身就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电学的重点之一。而《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一节十分重视科学方法的渗透,重视科学探究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利用“控制变量法”对“电流、电压、电阻”三者的关系进行一个定性分析,是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因此,这是学生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以及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的进一步总结深入,也是掌握电学最重要规律之一《欧姆定律》的前提。

  同时,本节内容的探究实验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它涵盖了探究的七个基本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深刻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了小组合作的交流意识。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的三个基本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间的关系的实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电流、电压、电阻等电学基本知识,为我们本节对“电流、电压、电阻”三者的定性关系进行探究做了铺垫。但由于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层次有所差别,而且存在一定的能力差距,所以常出现“一听就懂,一丢就忘,一用就错”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目前学生在分析处理问题时缺乏具体的思路与方法。

  根据本学段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针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重点与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详细分析,本节课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发现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从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因此,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与连接实际电路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与此同时,组织好学生运用表格法、图像法等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也是本节的难点之一。

  四、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与学生实际情况分析,为有效突破本节教学重点与难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设置了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掌握连接实际电路的方法与技巧。

  2.过程与方法:

  ①在教师以递进式设问方式的引导下,能够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从而掌握“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②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掌握实验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生自身经历探究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小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

  五、教学方法

  为成功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教与学方面,本节课主要牵涉到以下方法:

  1.教法方面

  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限于探究的形式,而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引导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具体方法包括:递进式提问法、讨论法、分组探究法、师生互动法等。通过学生分组实验,相互讨论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并且通过具体的实验设计掌握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2.学法方面

  本节课的主体是学生,主要内容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得出结论。因此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主要使用的学习方法有:小组实验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学生通过利用各种学习方法,能够顺利完成课堂内容的同时,培养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物理复习课件(篇2)

  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组成。 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 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音叉、光具座、天平、电流表、电压表、弹簧测力计、量筒、量杯、温度计、刻度尺、玻璃杯、水、纸片、盖和底钻小孔的塑料瓶。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学。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有怎样的作用?学习物理为什么要进行控究?怎样才能学好物理?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这些问题。

  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物理学的重要性:

  物理学是:认识世界的科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是产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

  科学精神的科学。(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组成)

  2、学习物理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精神。

  学习物理还对提高科学素质有特殊作用。(强调物理学的重要性,一定要学好物理。)

  (二)怎样才能学好物理?

  1、重视实验和探究性学习。要学会观察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动手动脑的自主学习。

  1、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

  2、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教师讲故事: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并做出什么猜想?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五)、建立家庭实验室。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物理学不仅有用,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科学素质。

  三、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理学是怎样的一门科学,知道了物理学是很有用的,也很有趣的一门科学,知道了学习物理要学什么和怎样学习,初步了解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四、布置作业:

  1.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看物理书,讨论什么是物理学?讨论发生在家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对社会进步的主要作用。

  2.写一篇对物理学的初步认识的小论文。

  一、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组成。

  物理学:认识世界,改变世界,产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科学。

  二、学习物理:学习知识、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三、怎样才能学好物理:1、重视实验和探究式学习。2、注重知识的理解。

  三、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合作。

物理复习课件(篇3)

  一、教学任务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创设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懂得合作、交流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尊重同学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2)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难点:

  理解线速度方向是圆弧上各点的切线方向。

  四、教学资源

  1、器材:壁挂式钟,回力玩具小车,边缘带孔的旋转圆盘,玻璃板,建筑用黄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带有细绳连接的小球。

  2、课件:flash课件——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3、录像:三环过山车运动过程。

物理复习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速度的计算

  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

  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讲授新课

  1.速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

  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

  单位:m/s或者是km/h

  例题:书本23页

  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

  练习:20m/s=54km/h=

  例题:书本24页

  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平均速度:v=s/t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

  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

  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

  (四)作业

  1.书本26页第一、四题

  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

  (五)教学后记

物理复习课件(篇5)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了解近视眼与远视眼的调节。

  基本教学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制作眼睛模型,通过讨论、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眼睛成像原理以及眼镜的矫正方法。

  凸透镜、烧瓶、水、牛奶或墨水、平行光源或多媒体课件、凹透镜。

  1.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什么?

  2.为什么有的人要戴眼镜才能看清物体?

  眼睛能看到物体是由于眼球相当于一架照相机,利用了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

  近视眼是由于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面而看不清,可以用凹透镜来矫正。

  远视眼是由于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面而看不清,可以用凸透镜来矫正。

  眼睛就好似一架照相机,你知道是如何看物体的吗?

  明确利用眼球模型(或多媒体课件、挂图)观察分析,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时,我们就看见物体了。

  我们是如何看清远处与近处的景物的?

  明确讨论分析,看远处与近处景物通过调节晶状体形状,使景物的像始终落在视网膜上就看清楚了。

  探究探视眼的矫正。

  明确由于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使晶状体变凸,或睫状体调节能力降低,远处的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前面,形成近视眼。引导学生设想用凹透镜将光线发散,使远处景物传来的光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能看清远处的景物。

  探究远视眼的矫正。

  明确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近处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后面而看不清。引导学生设想用凸透镜将光线会聚,使近处物体传来的光线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的物体。

  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各自的度数不同,镜片相同吗?

  明确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眼镜度数不同,眼镜的凹凸程度不同。度数越深,焦距越小。

  (1)眼睛就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像是倒立的。(填“正立”或“倒立”)。

  (2)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需利用凹透镜来矫正。

  (3)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远视眼需要利用凸透镜来矫正。(远;近;凸透镜)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了解了远视眼与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本节课通过制作眼球模型了解眼睛结构及成像原理,观察了远视眼与近视眼的矫正方法,运用了讨论的探究方法。

  1.目前,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小红到医院做了治疗近视的准分子手术,摘除了戴了几年的眼镜,你知道准分子手术是怎么回事吗?

  2.老花镜的“度数”等于它的焦距的倒数乘100,你能替爷爷测出他的老花镜的度数吗?

物理复习课件(篇6)

  【教材分析】

  《科学之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的开篇,是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课。序言为科学探究奠定了基调,让学生了解物理课程性质、内容、学习方法、以及物理学的重要性是一个主要任务。“科学之旅”主要由有用有趣物理和怎样学习物理两部分组成,教材安排了很多实验,通过几个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验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的基础,对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培养他们创新精神有重要意义。教材设计演示实验和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在活动中,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研究的范围;了解观察、实验是研究物理的重要方法;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密切联系实际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手段。增加了“伽利略对摆动研究”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课本渗透了STSE思想,强调科技的社会意义、科技人文意识和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和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物理现象,但学生没有把这些现象和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也很少或没有尝试用物理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初一生物课等学习上已经接触科学探究,对科学探究环节有所了解。物理实验对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而言,既新鲜,又神秘,这正是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好时机。

  【教学目标】

  1、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培养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通过观察和实验,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3、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问题,初步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

  4、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感受科学家科学精神。

  【德育目标】

  1、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能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2、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掌握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

  难点:注重学生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赏性,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准备】

  PPT课件、视频

  教师演示器材:特斯拉线圈+环形灯管+灯泡一套、矿泉水瓶+钉子+笔一套、空气压缩引火仪

  学生实验器材:漏斗+乒乓球+纸巾12套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领略物理之美】

  环节1:阅读章首图内容,大海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需要我们去发现,物理是怎样一个世界,需要我们去探索。

  环节2:科教微视频:物理学研究什么?

  总结:物理学研究内容:物理是研究力、热、声、光、电、磁、核等物理现象和规律的自然科学。

  【板块二:感受物理之趣】

  有趣实验一:隔空也能点灯是真的吗?---------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实验

  1、提出问题:老师也像同学们一样喜欢上网,最近老师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说法,隔空也能点灯是真的吗?

  2、让学生猜想是真的吗?

  3、将已经通电的特斯拉线圈藏于展示台下面,将灯泡和或环形灯管靠近,灯亮。

  4、同学想知道是什么神秘道具吗,老师拿出神秘线圈(特斯拉线圈)

  有趣实验二:水不会从窟窿里流出来是真的吗?-----------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实验

  环节1:老师提出问题:如果用针或钉子扎个孔,将针或钉子拔出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猜想:流出/不流/流一会不流……..等猜测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环节2:老师在原来上面实验步骤换更粗的笔扎孔,再次实验

  环节3:老师在瓶子四周扎孔再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第一次实验现象:水流一会不流;第二次实验现象:水不流;第三次实验现象水仍然不流

  环节4:教师打开瓶盖,一个漂亮的小喷泉流出,盖紧瓶盖,喷泉不喷。教师可以打开盖子再拧紧盖子几次,一个律动的喷泉形成。

  (设计意图:该实验打破学生已有最常见认知:水会从窟窿流出现象,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简单的现象蕴含着神秘的科学道理,等待他们去探索。老师通过环节的巧妙设计,让学生感受物理之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_。)

  图1:盖上盖,钉子扎孔图2:拔出钉子图3:换用粗笔扎孔后拔出图4:四周扎多空,打开瓶盖形成小喷泉

  有趣实验三:空气压缩引火-----教师+学生参与演示

  活动1:老师拆开空气压缩引火仪,给同学展示看构造,让后让一个同学将棉花放入引火仪中,快速按下活塞,棉花燃烧。

  活动2:再让其他同学重复实验

  (提示注意:该实验现象棉花燃烧时间比较短,需要学生认真观察,第一次实验部分学生会没有看到现象,需要再次实验,部分学生击打活塞较慢,不易燃烧,需要改进击打方法)老师借助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要学会认真观察,学会改进方法,不怕失败,一定成功。

  有趣实验四:吹不走的乒乓球------------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实验

  活动1:四个组同学,用漏斗口向上托起乒乓球,比赛看哪组同学能把乒乓球先吹吹出去?

  活动1图活动2图

  活动2: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用力向下吹气,并将手指移开,乒乓球会下落吗?

  (提示注意:实验前让学生先猜测结果,实验结束后,看结果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一致。提醒同学们不仅要善于思考,还要勤于动手)

  以上述实验和活动基础上,启发学生列举生活中有趣的现象和提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不要停留在好奇层次上,鼓励学生向更高的探索求真的目标前行。

  总结:人类创造了文字,发明了汽车,登上月球,在各个领域不断探索着,究竟是什么东西驱动着我们探究着未知的世界呢?人们会对特定的事物感到好奇,一定有某种东西激发着我们,将我们引向各自而着迷的对象-------答案:就是物理,万物之理。

  【板块四:认识物理之用】

  环节1:微视频物理学与人类文明-----认识物理在生活生产中巨大作用。

  环节2:学生交流讨论物理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带来的环境问题,认识到科学在发展过程利和弊,引导学生用科学辩证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世界。-----STSE思想渗透

  环节3:自制玩具:小魔术:手指控制陀螺--------教学方法:教师演示

  这个小制作,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物理,让物理为我所用,再次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自制的可自动控制的手指陀螺(目前中学生比较喜好的玩具之一),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励学生要学好物理的愿望,也为下一板块学好物理方法做好铺垫)

  【板块五:体会学好物理之法】---------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

  环节1:阅读课本第5页,怎样学好物理?

  环节2:阅读课本第7页,伽利略对摆动研究,初步体会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过程和科学精神

  讨论回答问题:

  (1)伽利略怎样观察吊灯摆动,发现值得注意现象?

  (2)提出什么疑问?做出什么猜想?

  (3)怎样设法证实自己猜想?

  (4)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这说明了什么?

  环节3:视频中学生发明故事:中学生索楠卓玛发明指顶式创可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新闻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细细体会科学家探究问题的历程,感受科学探究精神,通过观看同龄学生发明故事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勤于动手,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总结学习物理方法:

  1、实验需要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2、规律总结: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回归应用: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板块六:体验物理之乐】------课后实践活动

  1、【查一查】:

  (1)查阅资料:物理科学家故事,感受物理学家研究问题方法,物理学家探究问题的科学精神

  (2)查阅资料:物理学发展历程

  2、【做一做】:

  (1)观察实验:冰棍“冒”出白气向上飘还是向下落?为什么?

  (2)动手实验:技术宅---两分钟科学小实验

  (3)动手制作:推荐“技术宅小制作”视频

物理复习课件(篇7)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⑴概念:

  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重力: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其中g=9.8N/kg,粗略计算的时候g=10N/kg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2、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说明: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②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F1l1=F2l2也可写成:F1/F2=l2/l1。

  1.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3.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3.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4.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5.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6.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7.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8.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例如:樟脑丸变小,冬天结冰的衣服干了);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例如:霜、冰花、雾凇)。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

  4.三种杠杆:

  (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杆,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定滑轮)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动滑轮重的几分之一。(忽略摩擦阻力)

物理复习课件(篇8)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0.1秒17米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1、2、3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高三第一轮复习物理教案

物理复习课件(篇9)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会作力的图示.

  2.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会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重心的概念.

  3.了解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作力的图示.

  2.重力产生的原因,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

  [知识探究]

  一、力和力的图示

  [问题设计]

  做一做以下实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总结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1)小钢球在较光滑的玻璃板上做直线运动,在小钢球的正前方放一磁铁,小钢球靠近磁铁时;

  (2)在与小钢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

  (3)分别用手拉和压弹簧.

  答案

  (1)小钢球的速度越来越大;

  (2)小钢球的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

  (3)用手拉弹簧,弹簧伸长;用手压弹簧,弹簧缩短.

  力的作用效果有: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要点提炼]

  1.力的特性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我们谈到一个力时,一定同时具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又是施力物体.

  (3)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说明只要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了,不管是速度的大小还是速度的方向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发生变化.

  3.力的表示方法

  (1)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力.

  ①线段的长短(严格按标度画)表示力的大小;②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③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物体用一个点表示).

  注意(1)标度的选取应根据力的大小合理设计.一般情况下,线段应取2~5个整数段标度的长度.(2)画同一物体受到的不同力时要用同一标度.

  (2)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二、重力

  [问题设计]

  秋天到了,金黄的树叶离开枝头总是落向地面;高山流水,水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无论你以多大的速度跳起,最终总会落到地面上……试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答案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正是由于地球的吸引才会使物体落向地面,才会使水往低处流.

  [要点提炼]

  1.重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产生原因: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但不能说成“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3.大小:G=mg,g为重力加速度,g=9.8m/s2,同一地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不同地点重力的大小因g值不同而不同.(注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物体是否受其他力无关)

  4.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向下不是垂直于支撑面向下,也不是指向地心).

  5.作用点:在重心上.

  (1)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2)重心位置与质量分布和物体形状有关,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重心可以不在(填“可以不在”或“一定在”)物体上.

物理复习课件(篇10)

  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平均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和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在上学路上,有的骑自行车、有的步行、有的坐公交车,如果同时出发, 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

  2.操场上,进行百米赛跑时,又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的?

  3.一位百米运动员的成绩是12s,而一名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30min.怎样比较他们的运动快慢呢?

  (二)、合作探究:

  师:什么是速度?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式中各字母的意义、单位又是什么?

  2.通过换算说明m/s和km/h之间的大小关系。

  练习:换算下列单位:“桑美”台风的速度可达60m/s= km/h ,一列火车的速度是144km/h= m/s.

  师:简单分析课本例题1板演解法,(强调小标题的加法及单位的统一)

  例题1:解 刘翔的速度:v1=s/t=110m/36 00s=8.52m/s

  因此,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速度快。

  小刚骑自 行车以5m/s速度上学,经20min到达学校,小刚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

  师:实际生活中你见到的运动都有哪些?它们都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而直线运动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描述,粗略计算时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一样,即 v=s/t.

  1、匀速直线运动特点:快慢不变,即每时刻的速度一样。它的大小不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有关。

  2、变速直线运动特点:快慢变化,用平均速度描述,但是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 ,它的大小指的是那一段时间内或那一段路程内的速度。

  课本P19 2、5。

  1、一个做匀速直线 运动的物体,前4s运动了20m,该物体的运动速度是

  m/s,第9秒的速度是 m/s,第9秒通过的路程是 m,前9秒通过的路程是 m.

  2、一列车长200m,以 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长1600m的大桥,求列车完全过桥所用的时间?

  1.学生交流困惑及体会。

  ⑴运动有快有慢,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速度(velocity)这个物理量。

  ⑵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 120m,则它的速度为 m/s,其物理意义为 。

  3、一个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 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

  4、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s/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理复习课件(篇11)

  作者:李洪烈 作者单位:无 简介:本课件供课堂教学使用,在开始画面点击右下角的箭头按扭即可停止音乐,再点击一次此按扭即可进入课件主菜单,注意时间有限,本人只做了第一单元,其他单元有待开发。点击第一单元按扭即可进入课件主体。然后一直点击下一页即可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点击“演示”按扭可动画模拟演示实验,另外还有许多文字按扭在这里不详细说明,大家自己去试吧!当进入原子结构动画演示时,课堂教学已基本完成,点击课堂检测按扭进入检测画面,直接点击选项,然后按提交,即可进行电子评分,对回答较好的同学可以给与鼓励画面(点击“鼓励”按扭),鼓励画面下方的返回按扭可以返回检测画面,另外进入下一页前,请点击“停止背景音乐”按扭,此音乐用来在给学生思考是以便欣赏一边做题。最后进入作业布置,点击提示按扭可以出现动画模拟演示。言毕,说明较长,劳烦了!

相关课件:

物理复习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想了解更多实用资料网的资讯,请访问: 实用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4961549.html
延伸阅读
随着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签署合同已成为避免经济损失的重要手段。然而,如何起草一份全面而规范的合同呢?栏目小编的文章涉及到“服务业合同”,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该主题。欢迎仔细阅读,仅
2023-06-26
包装车间述职报告(篇1)时间就这样很快的过去了,回首我来到我们包装的车间的时候,也刚刚好是一年的时间,这一年来,我从一个新手到而今的老手,也是经历了很大的成长,变化很多,现在就我这
2023-06-26
“节日激情己退,生活回到原味,继续工作疲惫,自己身体宝贵。”我们花时间整理了假期刚结束收心句子,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提高,分享我们看到的好句子是一个好习惯。句子是
2023-06-26
入队申请书篇1基本情况:1.人员情况:小学教研室共有教研员12人。其中语文3人,数学3人,英语、思品、社会、自然、劳技、幼教各一人。今年暑假将有两人退养。小学教研室属缺编运行状态。
2023-06-26
区域总结活动【篇1】区域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活动。推动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能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区域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学习活动,让幼儿在
2023-06-26
复习课件【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归纳总结。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提高中考
2023-06-22
根据您的要求我们对“物理的课件”进行了细致的编辑工作,欢迎你来品鉴本文。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案是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
2023-04-24
拼音复习课件篇1一、复习,创设情境导入1.复习所有的声母,先认读卡片上的声母,再背一背。2.创设情境导入:小朋友们表现得真棒!为了奖励大家,陈老师决定带大家去一个好玩的地方,(.课
2023-04-30
教案课件是老师在教学中极为关键的教具,我们应当认真制作每一份教案课件。精心制作的教学课件可有效提升老师的授课效果。编辑为你整理了关于“中考语文复习课件”的文章,希望能对你有所裨益,
2023-05-15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教学过程中应该在教案课件中促进学生的学习,什么样的教学课件才是好的?出国留学网的编辑为您搜罗了“初中物理
2023-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