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课件 篇1
8.短文两篇
巴金
教学目的
(一)知识储备点
1.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2.了解课文内容。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3.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二)能力培养点
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蕴含的美感。
(三)情感体验点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生人格。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难点: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疑点: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而写与日月无关的东西?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自读课。
诵读,感知文意。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结合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贯通理解两篇文章引用传说的深意,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呖谷(y6ng)一撮灰(cuo1)皓月(hao4)妲娥(heng2)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yang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yang,日出。
二、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作者简介:
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
让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四、精读《日》
学生朗读《日》一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
作品的主题?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开头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因为它是为追求光和热而被灯火烧死的,接着又怀念夸父,因为它是为追赶日影而渴死畅谷的。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颂的是追求光和热的执着态度,是为了得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飞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
三、四两段,对追求光和热的献身精神正面展开议论,指出了生命是可贵的,但为了追求光和热应该不怕牺牲,并且还指出追求光和热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间争得光明与温暖。这里渗透着进步的价值观、生死观的理论原则,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第五段,作者又进一步明确地表示自己的决心。自己愿作人间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飞向日球,失去知觉,化为灰烬,在所不惜。这是作者庄严的宣言,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热情洋溢、感情奔放是巴金作品的突出特色,《日》一文便是凝聚着炽烈的热情的佳作。作者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它蕴含着哲理,奔涌着热情,堪称“字挟风霜”、“声成金石”的艺术精品。
五、指导学习《月》
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月,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提问: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月亮在文章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相关的描写句子有: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作者笔下的月给人的是寒冷、阴冷,让人冷静,不同于日带来的热情洋溢。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
(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三)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六、组织学生讲神话故事
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七、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巴金
日:激情洋溢
飞蛾扑火追求光和热
夸父逐日寄托人格理想
月:细腻幽静使星球再生
嫦娥奔月
巴金家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字,会写“水泥、放晴、明朗”等14个词语,运用联系生活、查字典等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3、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秋天的水泥道的美丽。
4、感悟作者对秋xx前水泥道的喜爱和赞美。
教学重难点
1、会认“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字,会写“金某某、放晴、明朗”等14个词语,运用联系生活、查字典等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秋天的水泥道的美丽。
3、感悟作者对秋xx前水泥道的喜爱和赞美。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每天上学、放学的路是什么样的?请你描述一下。(课件出示几张光秃秃的水泥道的图片)
(出示几张梧桐树叶。)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叶子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一片片叶子像什么吗?
2.师:是呀,在作家张某某的眼里,这梧桐树叶就像金色的手掌,那么铺满这种叶子的水泥道会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张某某,出生于某某,xx海、静人,中国著名儿童文学家。曾就读于某某xx范学校。主要作品有《“啄木鸟”小队》《校园里的蔷薇花》《燃烧吧,篝火》《三个胡大刚的故事》等。
5.助学资料。
梧桐树:别名青桐、桐麻,也属落叶大乔木,高达15米;树干挺直,树皮呈绿色且平滑。原产中国,南北各省都有种植。(课件出示几张搜集的梧桐树的图片)
6.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问题:
(1)金色巴掌是什么意思?
(2)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什么样的呢?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读正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4、同桌合作,汇报交流。
分类写字。
(1)分类出示本课生字:
铺、泥、晶、紧、院、印、排、列、规、则、乱、棕、迟
(2)仔细观察这些生字结构,说一说你们小组合作后共同发现了什么?
(3)指导书写。
左窄右宽:铺、泥、院、排、规、棕。
左右同宽:印、乱、列。
左宽右窄:则。
(4)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晶”“紧”和左右结构的字“规”“则”,学生练某某。
晶:上下结构,注意上部的“日”要写扁一些。
紧:上部稍宽,捺舒展,下部笔画要紧凑。
规:左部最后一笔是一点。
则:左部最后一笔也是点,不要写错。
学生练某某,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把句子抄下来。
6、师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和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用多种方法,如图片理解词语、生活情景理解词语等掌握了词语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指名读一读,说一说。
课件出示:
本文描写了秋天铺满梧桐树叶的水泥道,每一片树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手掌,给水泥道增添了诗意,增添了美。
通过预习阅读,初步学习课文内容,教给学生概括课文大意的方法,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
水洼 脚印 凌乱
雨靴 增添 棕色
1.学生开火车认读。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说一下那条水泥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水泥道很美丽。
生2:这是一条富有诗意的道路,谁看到谁都会喜欢的。
设计意图:
复习词语,巩固对生字词的掌握。同时设计启发性问题“水泥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既回顾了旧知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精读课文,品味感悟。
1、学习第1自然段。
(1)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①请大家小声地读一读第1自然段,找出描写季节和天气的词语读一读。
②找一找哪个词语说明秋雨下的时间很长。
(2)小组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生1:“秋风”“秋雨”交代了季节和天气。
生2:从“一夜”这个词语体会到秋雨下的时间长。
2、小组交流,学习第2~9自然段。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水泥道的相关句子和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写一写。
②抓住“潮湿、亮晶晶”“一角小小的蓝天”谈谈自己发现的美丽。
③还有哪些词语能体现水泥道的美丽?
④文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的修辞体现了什么?
(2)可以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①课件出示:
啊!多么明朗的天空。(出示晴朗天气的图片)
“明朗”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个词语的?
生1:我知道明朗的意思,就是光线充足,明亮。
生2:用查字典的方法很方便啊,字典就是我们无声的老师。还能用换近义词的方法明白明朗的意思。明朗—晴朗。
师:从“潮湿、亮晶晶”“一角小小的蓝天”这几个词语和短语中谈谈自己发现的美丽。
生1:从这几个词语的描述中我能知道水洼清澈,都能把蓝天映到水洼里了。这么可爱美丽的水洼,镶嵌在水泥道上,也让水泥道更美了。(课件出示课文情景:水泥道上有着亮晶晶的水洼映着蓝天的图片)
师:你还能找出体现水泥道美丽的词语吗?
课件出示:
闪闪发光的地毯 闪着雨珠的叶子 金黄金黄的叶子 金色的小巴掌 凌乱
指名读一读。
②读词语想象画面。
生1:这是一条多么美丽的水泥道啊,“金黄金黄”展现了梧桐树叶颜色美,“闪着雨珠的叶子”让我们感受到梧桐树叶的勃勃生机。
生2:“金色的小巴掌”体现了梧桐叶的姿态美,而“凌乱”体现了梧桐树叶排列的不规则美。
生3:闭上眼睛,我仿佛看到一条美丽的、亮晶晶的水泥道,让我忍不住也想去课文中走一走这条路。
生4:看到“凌乱”这个词语,让我想起我早晨起得晚时忙着去上学,被子也顾不上叠,屋里乱七八糟的样子,那就是“凌乱”吧。
③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谈谈你的体会。
课件出示: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xxxxxxxxxx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某某,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xxxxxxxxxx
④指导朗读:朗读时,语调要优美,用欣赏的语气,语速可略慢。
师:说一说这些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把“水泥道”比喻成“彩色的.地毯”和“印着图案的地毯”,多么富有诗意的比喻,让我忍不住爱上这条道路。
生2:把“梧桐树叶”比喻成了“小巴掌”,多可爱的比喻,我都想去摸摸这个小巴掌了。
生3:“棕红色的小雨靴”被比喻成“棕红色的小鸟”,真佩服作者的想象力,我也能感觉这个孩子的可爱和快乐。
⑤抄写自己喜欢的比喻句。
⑥你也尝试着写一写比喻句吧。
课件出示:
美妙的小雪花呀,像一只只空灵飘逸的玉蝴蝶,扇动着薄某某,降临人间。
那小草的颜色丰富多彩,一片一片连起来,赛过巧手编织的地毯,活生生,自然而又和谐。
⑦课件出示第9自然段。
(要不是怕上课迟到,我会走得很慢很慢的。)
指名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我”会走得很慢?
生:因为这条路太美了,“我”舍不得走太快。但还是怕迟到,所以赶着去上学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我”是一个爱学习、遵守纪律的好孩子。
3、指导学习第10~11自然段。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文章的结尾为什么重复“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1)教师指名读第10~11自然段。
(2)首尾呼应,再次强调这是秋日美景。
三、运用方法,仿写练习。
1、“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么美丽的发现啊!你在上学的路上或者其他地方有没有看到过类似的景色呢?试着写一写吧,不需要写太长,几句话就行。
2、学生仿写。例文展示:
我出去散步的时候,天开始放晴了。路面多了很多昨夜大风吹下来的树叶,再加上被水粘住了,那一片片树叶落下来形成的一个个美丽的图形,真像昨夜有名画家来门前涂涂画画。从家门口一直到小路的尽头xxxxx(课件出示例文描述的情境图)
3、小组交流。
4、教师评价。
师小结:同学们,只要认真观察,善于用比喻句,你也能写出生动、有趣、可爱的文章。
师小结:本文描写了秋日铺满金色梧桐落叶的水泥道,表达了作者对水泥道美景的钟爱,抒发了作者对秋天、对大自然的热爱。
巴金家课件 篇3
冰心,巴金这个人……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冰心与巴金之间的友情,深入体会纯真友情; 2、激发每一位同学关注和袒露自己友情的勇气和积极性; 3、探讨一些关于友情的问题,培养健康向上的友情观。教学过程:一、1、课前预习课文并思考课后练习;2、收集一些关于友情的诗词和名言警句;3、四人小组寻找有关友情的影视资料和名人友情故事;二、1、导入: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沈阳师范大学的一位硕士研究生,从白雪皑皑的大东北来到美丽温暖的花城,一路上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帮助和支持,也很希望能与在座的各位老师同学建立起一座友谊的桥梁。这使我想起林肯曾说过: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就是他同别人的友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体验这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友情。三、1、展示教学目标 2、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有两位文学巨匠,80年始终不渝的友爱成为耳熟能详的佳话,他们是谁?对了,就是冰心和巴金!《冰心,巴金这个人……》这篇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了,冰心和巴金两位老先生是如何诠释“友情”二字的呢?首先请听一段根据课文内容改编的冰心、巴金之间的对话(这里我将会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巴金和冰心,很有感情地朗读根据课文内容改编的对话内容),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放《高山流水》背景音乐。(6分钟)然后请两位学生回答(8分钟)总结:冰心、巴金,一个住在北京,一个住在上海,人们也许知道他们有许多共同的优秀品质,却未必知道他们之间的莫齿深情,对话向我们展示的是两颗正直、智慧的心灵在相互碰撞中所产生的默契,这种默契,体现了人类最珍贵的友谊。文中在描述冰心与巴金的友谊时说:淡交如水,大道若弦,古人也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他们的友谊是真正的君子之交,像雨后的碧荷,又像清晨的露珠,是纯洁的,超脱的。古人曾说:与势交者、势倾则绝,与利交者、利穷则散。只有在排除利害关系之外,相互尊重、并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友谊才会天长地九。冰心和巴金两位老先生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诠释了友情的真谛。 2、在了解了名人的故事之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现在请看事例,想一想,就如你是B,你会怎么办?(6分钟)事例:A和B是一对好朋友,一天, A对B说:“我昨天路过甲班时某人向我泼水。”“那还得了,今天我帮你收拾收拾!” B说。于是,放学时A、B拦住那人痛打了一顿。假如你是B,你会怎样做?这其实涉及到一个问题:当朋友需要帮助时,你会怎么做?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总结:这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友情观。大家都知道为朋友两肋插刀固然勇气可嘉,但是,江湖义气却万万使不得。当朋友需要帮助时,首先,我们应该思考三个问题,第一,是不是符合法律规范和道德约束;第二,考虑这种帮助是不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第三,如何帮助,也就是帮助的方式。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帮助朋友之前想想这三个问题,进行冷静的思考和理性的分析。 3、同学们对友情是这样理解的,那么,古今中外的名人对友情又有着怎样的理解呢?现在我们进行关于友情的古典诗词、名言警句抢答赛,比赛的规则是:①以小组为单位,每抢答一次得一分;②比赛的优胜组和最佳表现个人将获得一份精美的礼品。古典诗词: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千两黄金易得,知心一个难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名言警句: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鲁迅最好的朋友是那种不喜欢多说,能与你默默相对而又息息相通的人。高尔基人心只能赢得,不能靠人馈赠。 叶芝欺骗的友谊是痛苦的创伤,虚伪的同情是锐利的毒箭。 列宁(有请班长做主持人,最佳优胜组将获得一个电话本和一支笔,希望他们能够通过一支笔和一个本子建立起友谊的桥梁,最佳表现个人将获得一本《求学》的杂志,祝愿他能够在求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6分钟) 4、同学们思维很活跃,知识面也很广,是不是只有名人才能说出如此经典的话呢?不是!从上次同学的作业中我发现了很多充满灵性、富有智慧的.语言,让我眼前一亮。现在请欣赏同学的经典语句,并叫相应的同学读出来。 5、平时我们看电影、电视放松自己,娱乐身心,那么,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友情的影视呢?生答:《香樟树》、《山鸡故事》、《不能没有你》、《难兄难弟》、《兄弟连》、《红苹果乐园》。(3分钟) 6、你知道哪些著名的、感人的名人友情故事呢?(5分钟)生答:桃园三结义、高山流水、歌德席勒、鲁迅瞿秋白、马克思恩格斯。 7、你有自己的好朋友吗?你与好朋友之间又感人的故事吗?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5分钟) 8、(真情告白)也许,为了追求理想,我们不能与好朋友天天在一起,如今新年到了,你想对好朋友说些什么呢?请用笔写下来。(5分钟) 9、老师寄语:相识是缘,相知是福,成为挚友是幸,我愿与每一位同学成为好朋友,共同谱写一曲人间至真至纯的友情之歌。 10、结束语:友情是写不完的、说不完的。歌德说:恋爱中的男女都是诗人,而我要说:友情中的男女都是诗人。你们写的一定是人世间最美的诗篇。真正的友情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结束也不会随空间的阻隔而淡忘,它只会永远燃烧在我们心中! 板书设计:体验友情 好好休息,尽情享受淡交如水,大道若弦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巴金家课件 篇4
设计说明:课文用一个小孩的眼睛去发现梧桐叶落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的美景,体现了孩的天真烂漫。
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小作者观察到的每一个景点,体会比喻句的妙用,感受到小作者的观察细致,想象丰富。
学前准备
1.观察每天行走的水泥路。(学生)
2.自学生字、制作生字卡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词语,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精读感悟
(用时:10分钟)1.自读课文,了解作者观察到的每个景点。
2.理解词语:明朗、亮晶晶、湿漉漉、熨帖、凌乱。
3.欣赏文中的比喻句。
4.根据课文内容释题。1.作者观察了明朗的天空、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亮晶晶的水洼、金黄的叶。
2.联系课文内容和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
3.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指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4.“金色巴掌”指梧桐树的叶,课题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6.仿写词语。
亮晶晶________________
7.仿写比喻句。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个金色的小巴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赏析美句(用时:20分钟)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美景的句,用“”画出作者高兴的句。
(学生读后,课件相应出示)
2.欣赏、体会这些句中的美。1.美景:(1)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一掉下来,被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2)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3)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2.高兴:(1)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
(2)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8.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水洼
()的地毯
()的巴掌
()的天空
()地走着
()地歌唱
三、总结仿写(用时:10分钟)1.多美的水泥道啊,你们喜欢吗?
2.你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小练笔:用几句话写下你上学或放学看到的景色。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本文的小作者观察细致,想象丰富,语言也很优美。教学中,我注重对重点句的理解、感悟,先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字的优美,再去想象欣赏美丽的图案,让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片段
◆抓住重点语句,感受水泥道的美丽(教学重点)?
师:一条普通的水泥道,作者却认为它很美丽,你能感受到这种美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读课文,小组交流)
(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代表交流)
生1:我认为水泥道很美,水泥道的小水洼都映出小小的蓝天了,蓝天都铺在水泥道上,不美吗?
生2:水泥道的美在于梧桐树叶的装饰,金色的树叶落满地面,这种图案很美。
生3:我从文中的两个比喻句中感受到了水泥道的美。一句是把梧桐树叶比作我们的手掌,同学们伸出自己的手掌看看,美吗?一句是把铺满落叶的水泥道比作一块彩色的地毯,真美啊!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准确,你们读书很认真,还有吗?
生:梧桐树叶落在水泥道上,是自由落下,随意地贴在地面上,虽然不规则,但这也是一种不对称的美。
师:是啊,看来同学们也喜欢上了这条水泥道,和作者一样,你们能找出写作者喜欢水泥道的句吗?
(生齐读倒数三、四自然段)
(板书:小心地走着、仔细地数着、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师:由于作者的细心观察,把水泥道描绘得像一幅图,你能画下这幅画吗?
(学生画出这条美丽的水泥道)
赏析:这一教学片段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品读文中重点句,以读促悟,学生通过读,品味了语言的美感,想象出了一条美丽的水泥道。文内容。
学习重点认识生字、词语。
学前准备1.观察每天行走的水泥路。(学生)
2.制作生字卡片。(学生)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问题导入(用时:5分钟)1.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每天上学、放学走过的水泥路是什么样的?用一句话概括。
2.今天,我们要欣赏到一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你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吗?(板书课题)1.学生交流走过的水泥路的样。
2.齐读课题。1.用一句话概括你走过的水泥路的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识字(用时:15分钟)1.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重点指导“凌、增、棕、靴”的读音和“铺、印、图、迟”的笔顺。1.学生熟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2.同桌用自制的生字卡片识字:
加一加识字:案、规、图
熟字加偏旁识字:
甫(铺)尼(泥)完(院)
非(排)贝(则)尺(迟)
谜语识字:三天(晶)2.给加点字注音。
水洼()凌乱()
增添()棕色()
3.比一比组词。
洼()综()
娃()棕()
列()愉()
烈()偷()
三、熟读感知(用时:15分钟)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自己喜欢的句。1.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自己喜欢的句。4.同桌互讲课文主要内容。
四、课堂小结(用时: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按结构归类复习生字。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归纳字的结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读拼音写词语。
shuǐnítúàn
()()
páilièɡuīzé
()()
教学反思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较多,学生随文识字,还采用多种方法识字,最后又按结构归类巩固识字,效果较好。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感受文中的优美句。
2.练习写话。
学习重点理解相关句,感受作者的语言美。
学前准备教学课件。(教师)
巴金家课件 篇5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我”在上学路上看到的深秋美景:雨后初晴,道路两旁的水泥道上铺满了金色的梧桐落叶,整条道路上就像铺上了一块色彩绚丽的地毯。全文充满着童真童趣,饱含着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为儿童发现生活中的美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课文结构清晰。第一、二自然段以“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开头,写经过一夜秋风秋雨,天放晴了,“我”背着书包去上学;结尾呼应开头,第十、十一自然段仍以“一夜秋风,一夜秋雨”结尾,写“我”第一次发现门前水泥道真美。首尾呼应,使课文浑然一体。第三至七自然段写“我”在上学路上观察到的景物,对铺满金色落叶的水泥道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
课文描写细致,层次分明。既写观察到的景物,又写感受与心情。其中第五自然段写梧桐树叶掉落;第六自然段整体描写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第七自然段描写水泥道上的每片落叶。而第八自然段则写“我”走在水泥道上的愉悦心情。
学情分析:
三上学生已积累了多种识字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识字能力。在阅读积累方面,也形成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对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理解难懂的词语”,学生在低年级对词语的理解方法也有所接触。教学中,我们重唤醒、点拨和引领。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认读“洼、印”等6个生字;会正确、规范地书写“铺、泥”等13个字;会写“金色、水泥”等17个词语。
2.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4.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会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教学重点:
1.正确识字、写字。
2.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
2.能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巴金家课件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教学思想的确立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结果。说课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今天我要说的是20xx年感动中国的文坛巨擘、世纪老人——巴金的《短文两篇》。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我的设计:
一.说教材:
1、《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两篇充满意趣的散文诗。寻常的事物却因多情的作家激起心灵之声。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反弹琵琶,借“飞蛾”“夸父”“嫦娥”这些意象寓示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生活的一种希望,信念,也是他理想的化身。
2、据“课标”:学生对课文内容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3、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散文诗的朗读。
●能力目标:积累的迁移,培养想象创新的能力。
●德育目标:评价作者的理想及价值的取向。
二、说教法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A.创设情境法B.疑读法C.议读法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A.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对图画、幻灯片、故事进行感性认识并有所启示,合理联想想象.!读文章找答案来进一步读课文。
B.小组竞赛法:在既定的评分标准下,竞赛。
C.讨论法:小组讨论对文章质疑解答。
课时安排:2课时,设计一课时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三分钟演讲“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的故事。
2、展示学生所绘的图,课件幻灯。(目的:设置情境,引发联想)
3、是否有所启发?有何感悟?(目的:学会自主思考,找寻答案)
(二)欣赏朗读(目的:对刚才所遇到的问题,自主找寻答案,有据可考,引发新一轮的探讨。)(5分钟)
(三)学生互相推荐疑难字词。幻灯展示,加深印象。(3分钟)
(目的: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词汇积累,便于记忆)
(四)感知作者简介,了解文章背景(2分钟)
(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主题与写作背景的关系)
(五)分组朗读,设置评分等级。(5分钟)
组别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
级别BBAC
等级
A.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准确朗读流利,无错读,有充分感情.
B.声音洪亮整齐,咬字基本准确,个别误读,有感情.
C.声音较洪亮,不够整齐.误读,感情平淡.
D.声音较小,不够整齐,误读,错读,没有感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把握两篇文章的不同感情基调)
(六)创写教学(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代表发言)(15分钟)
1、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根据课文内容扩写“这是一篇写日的文章”这个句子。(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整体上多角度理解课文)
2、寻读课文,续写“我从中发现了……”这个句子。(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内涵。
3、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请同学从中品析、欣赏、感受。就课文内容,写一句欣赏的话。(活动目的,让学生对课文美点进行赏析)
(七)比较阅读《日》《月》,小组讨论、质疑、答疑。问题组幻灯显示。(5分钟)
(八)学生小结。(让学生主动回顾课文知识点,畅谈心得。)(5分钟)
(九)作业:对问题组思考。
板书:
飞蛾扑火―――追求光{理想,舍生取义
嫦娥奔月――改变现状(寒冷)
夸父追日―――追求热{理想,勇于牺牲
巴金家课件 篇7
一、说教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两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都有关于恐龙,但是说明的对象又有所不同,又结合班级情况和单元重点。在重难点上不必面面俱到,只是重在培养他们阅读说明文的能量从而积累知识。
二、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就以上目标结合新学科课程标准我将本课的重难点设计如下:
1.教学重点: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三、说学情。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文介绍克隆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克隆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生物常识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四、说教学方法:
我先说教法:说明文是相当枯燥了,因此必须抓住某一方面来提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上必须让学生自己找到感兴趣的问题加以提炼。故,在教法上我多用默读,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在相对有难度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本文作为阿西莫夫——科幻之父的科普问,尤其是语言方面更有许多值得体味的地方。
我再说学法:教育学家指出“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需要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五、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设计为两个课时,今天我讲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
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篇短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筛选重要信息,比较两篇短文在内容
上有什么不同联系?
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三)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教师巡视各组,掌握讨论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然后选交流成功的两个小组介绍阅读成果。
明确:1.《恐龙无处不在》,说明对象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角度为: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这两句话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第二部分为2~7段,介绍恐龙无处不在是大陆在漂移。2、3段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4、5段写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6、7段作者思有所获,“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第三部分为8~12段,简明介绍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
第四部分为13~15段,再次聚焦南极恐龙和其他生物,确证这一推断的正确性。总之,全文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推进,表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
2.《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为“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文章的写作思路如下: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为2~6段,探讨恐龙大灭绝,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为7~11段,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部分为12~17段,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教师总结: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道好称奇,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
六、布置作业。
1.课余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有关“板块构造”“恐龙灭绝”的资料介绍,进一步了解这一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科研动态。
巴金家课件 篇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巴金、冰心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2、体会冰心与巴金之间的友情,深入体会纯真友情。
3、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小标题的作用。
三、课时安排:2课时
二、解题:作者,巴金、冰心其人其作品:巴金(1904~) 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长篇小说《灭亡》,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寒夜》、《火》、《憩园》、,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散文集《随想录》,担任过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被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冰心与巴金是两位文坛巨人,一个住在北京,一个住在上海,人们也许知道他们许多共同的优秀品质,却未必知道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让我们通过吴泰昌去了解两位文坛巨星那纯洁而又真挚的友谊。
三、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概括三个部分的主要事情。
2、生字词:钦佩(qǐn) 慷慨(kǎi) 聘任(pìn)
压抑(yì) 缔结(dì) 惦念(diàn)
领衔(xián) 笃厚(dǔ) 应酬(chóu) 滞(zhì)留 吴文藻(zǎo)
胡e(jié)青 靳(jìn)以 张僖(xī) 笃(dǔ)
淡交如水,大道若弦:意思是君子交往,平淡如水,不为名利,不尚虚华。
写作者与冰心一道给巴金发贺电,祝他80大寿。
写冰心和巴金之间真诚亲密纯朴的友谊。
写冰心和巴金互引为人生“知己”的故事及原因。
四、研读课文:
1、作者认为冰心的“巴金这个人……”这句话包含很多东西。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巴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从冰心的片言只语中勾勒巴金轮廓:辛苦、勤奋、认真(一辈子),(为人)讲真话。
(2)从巴金行为片段:不拿工资;不报销飞机费;倡导建现代文学馆,并带头捐款;担任冰心研究会会长。
2、本文选取了冰心和巴金交往的典型事例,表现了这两位文学巨匠纯真的友谊。文章写了哪些事来表达冰心与巴金之间的友谊?请列举事例说明。
--①互相祝寿;②互相安慰;③互相支持;④互相勉励;⑤互相学习。
4、本文运用了三个小标题来结构全文,假如把这三个小标题都去掉,你会如何整合本文的三个部分?将你修改后的文章与课文比较一下,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以小标题的形式组织文章是现在较为流行的一种文章结构形式,它的好处是一目了然,层次感非常强。但也有缺点,文章的整体性被削弱,同时标题的拟定是一个难题,标题拟不好反倒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五、总结:冰心、巴金,一个住在北京,一个住在上海,但两颗正直、智慧的心灵在相互碰撞中所产生的默契,这种默契,体现了人类最珍贵的友谊。古人也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他们的友谊是真正的君子之交,像雨后的碧荷,又像清晨的.露珠,是纯洁的,超脱的。友情是写不完的、说不完的。歌德说:恋爱中的男女都是诗人,而我要说:友情中的男女都是诗人。你们写的一定是人世间最美的诗篇。真正的友情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结束也不会随空间的阻隔而淡忘,它只会永远燃烧在我们心中!
巴金家课件 篇9
8、短文两篇
北仑区紫石中学胡俊杰
一、教学目标
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对比阅读、分析《月》。
3、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学课文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指导思想:
1、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看导语,介绍作者巴金。
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1927年旅居法国。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1927年旅居法国期间,创作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1931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在《时报》连载,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被译成20多种文字。1934年写了《神》、《鬼》、《人》三部短篇。长篇小说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憩园》、《寒夜》)。译有赫尔岑回忆录《往事与随想》。1978年底—1986年8月,创作了五卷本散文《随想录》。1958年─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1994年《巴金全集》26卷全部出版。到1994年6月,共写作并出版了120部著作,还翻译了62部外国作品,出版了54部巴金研究专著。
1981年提出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设想。1985年3月主持开馆典礼,并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图书、杂志、报纸、手稿、书信、照片、文物捐给了文学馆,共7665件。1994年又捐出了1927年他在法国主编的《平等》杂志,23期合订本,是国内孤本;两位著名的无政府主义革命家于1927年6月和7月由美国狱中写给巴金的亲笔信;1950年在波兰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和平大会的纪念册,上面有巴金征得的几十位世界名人的签名,是“国宝”级的文物。
1982年获意大利卡森蒂诺研究院授予的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4年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被授予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和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90年获苏联最高荣誉勋章──苏联人民友谊勋章,同年还获第一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1993年4月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颁发的“资深作家敬慰奖”,同年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评委会授予巴金和以巴金为主席的中国作家协会特别奖。1994年4月,首届文学界为纪念其90华诞举行了“巴金与二十世纪研讨会”和《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巴金》大型图片展览。1998年获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最高奖项——杰出贡献奖。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巴金星”。
夫人:萧珊。原名陈蕴珍。曾就读于上海爱国女中。1944年5月8日结婚,1973年因病在京逝世。儿子:李小棠。在上海市政协文史研究室工作;女儿:李小林。《收获》编辑部副主编。
二、检查预习
理解生字,请学生注音:旸、姮、皓、浸
三、朗读课文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个别学生朗读,全体大声齐读。
三、创写教学
1、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
活动内容:请同学们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扩写“这是一篇写
日的文章”这个句子。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多角度的理解课文内容。
2、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
请同学们读课文,续写“我从文中发现了……”这个句子。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地探究课文的内涵。
3、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
请同学们从品析、欣赏、感受等方面入手,就课文内容说一句欣赏的话。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赏析。
四、内容探究
1、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却写这些与日月无关的东西?
2、作者为什么在《日》中,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而在《月》中,又提到了冷?
3、理解光明和寒冷特殊的含义。
4、在《月》中,第四段大段的月下感受与有什么联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联系两篇课文,找出贯穿两者之间的中心思想。
第二课时
文本探究:
6、“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7、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8、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9、“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文的《日》有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10、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1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12、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这种意境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13、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神话传说)。
14、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巴金家课件 篇10
(一)新课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文中的“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2、诵读课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文中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并体味其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自主学习: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向学生提供以下资料:
①作者简介
②写作背景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语设计:
繁星是常见的,引起过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你一定也观察过天上的繁星,你是怎样观察的?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好,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女学生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让星星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五四运动之后,有一位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呢?(板书课题)
二、指名学生介绍巴金和写作背景
(口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余同学:
① 用波浪线勾画出写巴金三次观察繁星的时间、地点和三次看星感受的词句;
② 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词句;
③ 理清文章结构。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要求学生先回忆自己观察繁星的方法和感受;再看看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并与之比较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参考答案)
①“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那四颗明亮的星星是头,下面几颗……看,那个三人还在跑呢!”
②按时间顺序。标志有“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③第一部分(第一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二段):描写“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三~第四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如学生将第3,4段内容分开为“在海上的每一天观看的情景与感受”,“有一夜看到的情景与感受”,也应加以肯定、认可)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师生互动)
1、研究比较三次看繁星的情景与感受有什么不同。讨论为什么不同。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教师点拨:这个不相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2、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什幺样的感情?
教师点拨:把繁星比作朋友,是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时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觉得它们正友好地对“我”霎眼,同“我”小声地说话,突出了舒心、安详、陶醉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3、阅读第4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那个天上的巨人”指什么?
--指英国人指给“我”看的天上那个像巨人般的星座。
②怎样理解“?”
--一是那个星座有着像巨人在跑似的形状,二是因为“船在动,星也在动。”(此题如学生提出其它理由,只要合理即可)
4、体会“看,那个巨人还在奔跑呢?”中“看”和“呢”的表达效果。
教师点拨:一个“看”字,呼唤读者,感情上与读者直接交流,更能引人注意,一个“呢”字,表示动作正在继续,显得更加生动。
5、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精妙之处,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教师点拨:十分生动形象的写出自己与大自然的融合,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
五、总结全文并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3段;
2、查找搜集有关星星最新信息的资料,结合文学分小组出一份手抄报。
巴金家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开阔眼界,比较中外诗歌的艺术风格,提高鉴赏水平。
2、鉴赏诗歌中采用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分析《致大海》中诗人的思路,把握感情线索,理清结构。
2、体会《篱笆那边》中诗人不循章法,意象奇特,韵律多变的风格特征。
3、把握《我愿意是急流》中的画面感和抒情性相结合的特点的。
第一课时
致大海普希金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阅读评点法。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4、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曾经怆海难为水大海的美是永远也说不尽的。面对辽阔的大海诗人会情不自禁的放声高歌,我们学过曹操的《观怆海》,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1.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俄罗斯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2.背景介绍:《致大海》写于1824年。18xx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二、研习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a、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节-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节-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节-15节)。
3、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的。
三、具体研习
1、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2、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3、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这里隐秘的愿望即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4、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四、欣赏品味
1、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因而诗人在第3节中不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求。
2、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这里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地南高加索。我曾想永远地离开是指诗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寻求那自由的生活。进而诗人想象离开囚禁之地时的狂欢之情,并用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这一形象的诗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创作,再也不必担心遭到监禁,但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因而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苦恼心伤!
3、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这里的歌者指拜伦。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为自由而战的革命者,因而诗人对他十分崇敬,认为他虽已离开人世,但他的桂冠棗诗人作品与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诗人充满激情地呼告大海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为伟大的诗人而歌唱!诗人在这里缅怀拜伦,赞美拜伦,正是赞美为自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4、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恼心伤,这时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棗峭岩,海湾,闪光,阴影,波浪,带到荒漠之乡棗第二次流放的地方。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
五、课堂训练
根据本课的体裁特点,主要进行诵读训练,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进一步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划出诗歌诵读时的停顿与重音。
六、课堂小结
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溶注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
附:有关材料
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799年11月9日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统治,就任第一执政。18xx年放弃共和制度,建立法兰西帝国,自任皇帝,恢复等级制度和贵族称号,实行分封制。拿破仑执政期间对外战争频繁,多次打败数量上占优势的欧洲各国联军。18xx年初反法同盟军队攻入法国境内,4月,拿破仑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18xx年3月从厄尔巴岛逃出,在法国人民和军队的拥戴下重返巴黎。驱逐了复辟的波旁王朝,6月,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同盟打败,再次被迫退位,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卒于该岛。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出生在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家庭,18xx年剑桥大学毕业后,在贵族院获取了世袭议员的席位,但却受到歧视。带着一种愤懑的心情离开了祖国,先后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马尔他等地。当时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正在发展,这大大开拓了诗人的社会政治视野,孕育了后来的《东方叙事诗》。18xx年拜伦回到英国。这时英国中部北部爆发了路德派领导的纺织工人暴动,并遭到了残酷的镇压。拜伦怀着对工人群众的深切同情,为被迫害的工人辩护,严厉斥责政府的暴行。并发表讽刺诗《〈制压破坏机器法案〉制订者颂》真实地反映英国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方式惨无人道的杰作。18xx年拜伦离开英国,先后到瑞士、意大利,并参加意大利有名的烧炭党的秘密组织,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这一时期创作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唐璜》。1823年意大利烧炭党运动遭到了失败,拜伦离开意大利前往希腊去参加希腊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1824年4月9日诗人在暴风雨中骑马外出巡视,感受风寒,4月19日不幸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