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乡村调研报告

字典 |

2023-07-31 09:21

|

推荐访问

乡村调研报告

【 liuxue86.com - 实用资料 】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季度或者一年的工作结束后。一般都会写报告,报告有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种,您是不是不太清楚报告怎么写呢?出国留学网的编辑为您提供了一份深入浅出的“乡村调研报告”学习资料,我相信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管理时间!

乡村调研报告【篇1】

  根据xx市美丽xx·清洁乡村活动部署,南美丽办发〔20〕65号文精神,按照县美丽办指示的工作要求。为了反映出横县新福XX村委XX村的群众最盼、最难、最怨、最忧等问题,本人在20年11月对该村开展了X次调研。现将调研工作内容作如下总结:

  20年11月X日,本人对XX村的`群众开展(走访、召开座谈会、面对面谈心)调研工作。其中XX群众反映最盼的具体问题是…,经本人和村委干部研究,其具体解决办法是…;XX群众反映最难的具体问题是…,经本人和村委干部研究,其具体解决办法是…;XX群众反映最怨的具体问题是…,经本人和村委干部研究,其具体解决办法是…;XX群众反映最忧的具体问题是…,经本人和村委干部研究,其具体解决办法是…

  所做的三带三问三帮(即:带政策、带技术、带感情;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帮定规划、帮跑项目、帮解困难)具体事件、事迹。

  我们(挂村责任干部、新农村指导员、村委干部等)通过调研工作要做到三带三问三帮,把XX村的清洁乡村活动打造成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富的民生工程。让更多的群众主动参与到清洁乡村活动中。

乡村调研报告【篇2】

  建始县发展乡村旅游起步较早,xx年业州镇就与旅游局共同发起在野韭池搞农家乐试点,当时由于经验不足,没有做得很有特色。其实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娱乐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它是一个市民需要、农民受益、前景无限广阔的新兴产业。

  一、建始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现状与差距

  我们认为,我县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突出优势。我们也看到,乡村旅游已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优势突出,开发潜力巨大

  1、优越的地理条件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现在的建始无线通信已完全覆盖全县,对外信息交流非常便捷。高速公路即将通车,建始已经融入了恩施州一小时经济圈,铁路也即将通车。建始大部分的乡村距县城都在一个小时以内的车程。加上两条国道、清江水路的立体交通网络将逐渐形成。便捷的交通将为建始县乡村旅游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良好的生态植被,宜人的环境气候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我县山岭纵横、河谷幽深。最高海拔2090米的太平峰,最低的野三口310米,使之立体气候明显。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既无严寒,又无酷暑。70%的森林覆盖率,是最适宜人类和动植物生长的地方。良好的生态和宜人的气候环境为我们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3、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我们除了拥有“人类起源地”的国家级桂冠,还有闻名全国的“南方最大的落叶松基地”长岭岗林场,还有清江发源地之一的野三河,龙骨水瀑布及原始森林,奥陶纪石林代陈沟,山水风光独特的大沙河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原始的自然风貌迷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奇异诱人。与此同时,我县广大农村生态良好的田园风光、山清水秀的乡野村落、风格独具的农家小院,慢节奏的农家生活方式、绿色环保的农副产品、风格独特的农家饮食、热情好客的农民朋友,都是极好的乡村旅游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将为我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无限的商机。

  4、深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民俗民风是打造乡村旅游的重要形式。我们除了拥有蜚声中外的民歌《黄四姐》以外,还有《中国名胜辞典》中推介的石通洞、石柱观等名胜古迹。丝弦锣鼓、闹年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的独具特色重要形式。吴国桢故居、五阳书院等一批历史古迹以及中共湘鄂西地下党革命活动地、官店战场坝苏区、红军树等红色旅游资源;独具民俗特色的汉族、苗族、土家族文化,和善良纯朴、率性耿直、热情好客的民俗民风。这些优秀的地方文化,是乡村旅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二)乡村旅游势头良好,有待于引导

  我县乡村旅游是伴随着人民小康生活的到来而应运而生,沐浴着农村改革的春风春雨而茁壮成长的朝阳事业。

  它的发展现状呈现出几个特点。

  1、因地制宜,农家游乐应运而生。新世纪之初,步入整体小康的城里人到乡下休闲度假渐成时尚,一些农户就根据自己条件,开发出了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如对应城区休闲需求的“野韭池新农村”、红土坪的“xx山庄”、“xxxx”等,对应到风景区观光游客食宿的“黄鹤桥农庄”、高坪的“八角人家”、“偏沟湾农庄”等。因为市场有需求,农家乐一产生就显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几年之间,我县乡村旅游已成稳步发展趋势。

  2、因陋就简,不记成本廉价经营。起步阶段的多数乡村旅游经营者由于资金有限,投入就不大,因而硬件设施都显简陋。一些农户因陋就简上阵,主要靠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虽然收入不多,也使世世代代务农为本农民尝到了甜头。

  3、因人成事,各自为政短线为主。广大农民在完全没有看到过农家乐是什么样子,更谈不上有什么经营经验的情况下,自己认为该怎么干就怎么干,把一个个农家乐办了起来。他们大多以接待一天两天的游客,提供餐饮住宿、棋牌娱乐为主的短线经营。在不断的探索中他们闯出了种田之外挣钱的路子。

  4、因势利导,点多面广渐成气候。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一经出现,相关部门和各乡镇就给予了它足够关爱和照顾。在大力宣扬鼓励的同时,还给予了用地、用电、用水、税费等各方面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扶持,因势利导,全方位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如高坪、花坪召集各农家乐主协商制订服务规范,举办农家乐从业人员的培训等。据统计,我县现有农家乐50多家,接待能力已达上万人。野韭池在双休日和节假日多的时候一天接待游客100多人。

  (三)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

  1、认识不足,市场观念不强。首先是对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认识不够,没有看到乡村旅游广阔的市场前景。认为旅游只是风景名胜区的事,乡村地区没什么可游的,从而忽视乡村旅游的发展。再就是缺乏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忽视有效地保持“乡村性质”和“乡村意象”,出现了建筑城市化、活动简单化等趋向。不少农家乐就是一个“乡村麻将会所”。

  2、基础落后,功能配套不全。目前我区广大农村道路差,还不具备可进入性;还有部分农村农电网未改造,电力不稳定;大部分乡村没有建成集中供水体系,未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厕所的冲水、洗浴条件没有改善,接待游客的硬件设施、景点建设、环境打造等总体上讲还比较差,整个基础设施的配套不全,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要。

  3、缺乏规划,零乱无序开发。因为没有一个规划作指导,各地的农家乐都是由经营者自己谋划、自行设计、自主建设起来的。由于他们各方面的局限,导致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有的甚至造成了浪费,也出现了无序开发、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现象。

  4、产品初级,特色不够鲜明。由于缺乏市场理念、产品定位不准、大都缺乏文化内涵、多数是个体经营,大部分农家乐的规模小、档次低,且多以副业形式开展,故经营效益也不是很好。

  5、没有在“乐”字上做文章。不少村民小农意识浓厚,只注重眼前利益。在农家乐建设和经营中没有在“乐”字上做文章,只顾赚钱,有的还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不是真正的农家乐。

  二、建始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与定位

  如前所述,我县完全有条件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建设形象鲜明、风貌独特、吸引力大、竞争力强的乡村旅游强区。笔者认为,我县乡村旅游总的定位是建成恩施、建始城的后花园。这个总的定位又可分为四个重要的基地:即建成对大都市最具吸引力的观光农业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纳凉避暑重地、户外运动场地。

  (一)四大基地的市场定位

  1、观光农业基地。依托业州的生态农业大观园、现代农业展示区、高山反季节蔬菜示范区、药材种植示范区、生态有机茶园、果园、花卉苗木园、高山牧场、水产养殖场等一系列农牧水产业作载体,不断扩大各片区种养殖规模,提高档次,增强观赏性与参与性。逐步形成大观的大棚时鲜蔬菜,时令水果,反季节蔬菜、药材和高山牧场,其他大小水库的生态水产养殖等一系列极富观赏性和参与性的知名的品牌项目,使之成为建始县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观光农业基地。

  2、休闲度假胜地。依托交通要道、风景名胜区、江河水库、森林草场等生态良好、环境宜人的地方,建设一批度假村、休闲山庄和农家乐。形成对应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职业人群、不同年龄对象消费群体的规模不同、档次不等的休闲度假场所。其中重点是环境的建设、特色的出新和服务的提升,给人以生态良好、环境优雅、独具特色的饮食起居环境,安全卫生、细致如微、热情周到生活与出行服务。使之不仅能留住游客,还要能吸引回头客,甚至能成为他们定期或长期休闲度假的场所,成为他们的第二个家。

  3、纳凉避暑重地。要利用素有“小武汉”之称的花坪、落叶松基地长岭岗等一系列高海拔山区和海拔在800米上下的广大农村地区,夏季的气温要比火炉武汉、重庆低十多度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建设纳凉避暑重地。要根据不同的资源开发各具特色的消夏纳凉项目,如修建森林木屋、湖边草房、岩洞居室、竹林小院、溪边吊脚楼、林间别墅等纳凉度夏的场所;配套开发一些适合夏季的体育健身与游乐的项目,如湖库垂钓、游泳、深潭跳水、溪流戏水、地宫探洞、林间游戏、散步、棋牌等;还可为一些人士提供诸如网上办公、交易、科研、艺术创作的条件,为残疾和康复病人提供疗养、康复治疗的条件,使他们都能较长时期的住下来,轻松愉快的工作和生活。

  4、户外运动场地。依托享誉全国的落叶松基地长岭岗,打造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山地户外运动场所。既可举办如国际国内的山地越野车赛、山地自行车赛、军事体育五项赛、攀岩比赛等正规的体育赛事;也可为广大的“车友”、“骑友”、“驴友”等户外运动爱好者提供活动场地。尤其值得一提的“驴行”活动,他们就特别钟情于像长岭岗等一些空气新鲜人迹罕至的地方。可以设计若干条或长或短、或难或易的线路,沿途群众为他们提供食宿、生活物资补给、向导护送等服务,也是高山偏远地方开展乡村旅游的一条路子。

  (二)典型引导树立样板

  建始县的乡村旅游发展了近十年,但是由于没有很好的引导,大多数都办成了农村饭馆、麻将馆,还有个别办成低级趣味的场所。笔者在长期的旅游实践中,多次到全国乡村旅游办的好的地方考察,河南的重度沟、海南的万泉河、桂林的漓江等,都是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在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的引导下,有效发挥资源的作用,极大地调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在旅游开发和实践中得到实惠。旅游业才能可持续发展。笔者建议在大沙河办乡村旅游试点,大沙河离城区近,生态环境好,时令水果有特色,农家乐也有一定特色。要在交通设施给予支持,即在汪家寨洞出口300米修建大沙河旅游码头(绕过了险滩),让农民打造船,接城里的人们去大沙河,大沙河的自然风光优美、时令水果如釉子、梨子都是优良品种,在大沙河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旅游局曾经在那里做过探讨,要组织当地老百姓学习和打造黄四姐文化品牌。一是政府要在基础设施资金方面给予扶持;如步行道、水利设施等。二是旅游部门要有专人指导,抓好样榜带动全县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三、建始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我们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当坚持四项原则,采取四项策略

  (一)坚持四项原则

  1、突出乡土特色的原则。对于都市人群来说,乡村旅游就在于乡村的特有魅力,既要保持乡村的特有的“土”味和“野”味,也要保持乡村旅游资源的原汁原味。

  2、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要遵循保护性的开发原则。开发是目的,保护是前提。必须要保护好乡村的水、森林、植被等自然资源和农耕民俗等乡村文化资源。要维护好当地的生态资源,防止人为的破坏和污染。

  3、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协调的原则。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在其原有的自然风景的基础上进行的加工改造,因而要使自然美和人工美有机的结合起来,协调二者的发展,使其变得山更青、水更秀。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游览标志标牌的设置等,都要既考虑服务功能的完善和配套,也考虑与乡村景观协调,使之具有浓郁乡村特色。

  4、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注意投入、产出的测算和经营管理,也要注意社会效益,要考虑旅游者的身心健康和获得更多的知识;既要考察接待人数、旅游收入等经济指标,又要考察基础设施改善、民间文化的发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社会指标,做到两个效益的双丰收。

  (二)采取四项策略

  1、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开发资源。要把乡村旅游纳入农村产业发展,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以谋划。要在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制订出我县乡村旅游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发展规划。要对这些地域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作出计划安排,对旅游资源的利用进行统筹协调,对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细致谋划,对旅游景点和接待点进行合理的布局,对旅游风貌的设计加以规范。在规划的引领下,合理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传统饮食和制作工艺等资源,稳步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家乐。

  2、借助各方力量,外引内联开发。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难题是资金问题。首先,政府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移民资金、项目资金等各方面的政策性资金,用于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第二,各金融部门要大力支持,给乡村旅游的各种项目发放更多的就业创业贷款。第三,要大力招商引资,以一些大项目吸引城市资本和工业资本投向乡村旅游的开发。与此同时,要充分调市民和农民的主体积极性,以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通过以项目换土地、土地作价或土地使用权为筹资方式,采用股份制开发等形式吸引外部资金。此外,还可以让村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或以工代资,以劳动力转化为股份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

  3、重大项目带动,辐射引导发展。建始乡村旅游发展应当坚持“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的战略。要利用大项目扩大影响,发挥它们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大批中小项目和农家乐的发展,使乡村旅游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4、加强宣传推介,实施品牌营销。首先要做出如成都的“五朵金花”一样的几个精品项目,紧接着就要大力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借助旅行社等中介机构,以交通便捷、消费低廉、绿色健康、田园风光、农家美食、知青年代、周末休闲、回归自然等等为卖点对外营销。要在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项目进行整体包装的基础上,举办乡村旅游展示会、新闻发布会加以宣传推介,并以各种节庆活动促销,促进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乡村调研报告【篇3】

  北京市乡村旅游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历经自发发展、数量扩张、规范发展和品质提升四个阶段。目前,北京市乡村旅游呈现快速发展与品质提升并进的局面,形成了由乡村景区、民俗旅游村、休闲度假村、观光农业示范园以及乡村节事构成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但是,北京市乡村旅游还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初级观光产品比重大、产品开发同质化严重、产品布局单体化明显、产品标准体系不完整、产品营销方式较落后、乡村环境破坏较严重、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旅游发展资金少。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加速推进北京市乡村旅游从初级观光向高级休闲、从同质开发向差异发展、从单体经营向集群布局的转变,构建乡村旅游的全新品牌、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的规模和质量、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全面升级,北京市应积极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并通过制定《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系列标准规范各业态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北京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不少蜗居都市的现代人开始将目光转向具有清新田园风光和浓郁乡土文化气息的乡村,北京的乡村旅游悄然兴起。这一时期北京市乡村旅游的主要特点是:旅游形式以郊区农村观光、学生郊游和农家乐为主;经营方式以农民自主经营为主;乡村旅游所需的基础服务设施极不完善;尚未出现与乡村旅游相关的规范、标准和制度,乡村旅游处于自发发展状态。

  北京观光农业工作会议之后,作为观光农业的一种类型,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活动迅速发展。这一时期北京市乡村旅游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乡村旅游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到底,郊区已有10个区县开展了乡村旅游接待活动,乡村旅游接待户达到1520户。二是乡村旅游产品逐步丰富。北京郊区已形成食宿接待型、观光采摘型、特色餐饮型、休闲度假型和生态健身型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产品。三是经营理念亟待转变。乡村旅游经营者特别看重菜品质量、味道和价格,而对旅游接待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特色、环境、服务等没有高度关注。四是经营方式趋向多元化。乡村旅游经营方式从农民自主经营逐渐转变为村集体经营、农户自主经营、政府主导经营、混合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

  ,北京政府制定和实施了推进北京郊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221行动计划”,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北京市乡村旅游进入了规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北京市乡村旅游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关标准逐步完善。为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市农委、旅游局会同市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乡村旅游评定标准(试行)和扶持政策。底,市旅游局同市发改委、市农委联合制定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市旅游局会同市农委在《北京郊区民俗旅游村(户)标准》(试行)的基础上,对《乡村民俗旅游村(户)等级划分与评定》进行立项,经过反复调研、专家论证,于4月30日通过北京市和国家技术监督局的批准,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二是市场竞争逐步规范。由于相关标准的制定,这一时期的乡村旅游逐步走上“有序化发展”的道路。

  为促进乡村旅游的结构优化与品质升级,北京市于推出了24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逐步带动了全市乡村旅游的整体提升。这一时期北京市乡村旅游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标准规划。20,北京市旅游局完成了13条“一沟一品”的沟(带)地域乡村旅游规划。二是高视角审视。为促进北京市乡村旅游的升级换代,北京市旅游局完成了多个涉及乡村旅游的专项调研报告,如北京环城旅游乡村休闲度假带研究、北京郊区旅游用地需求与功能配置研究等,这些调研成果已经或将对北京乡村旅游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三是高质量建设。北京市规划建设了一大批投资规模大、旅游品质高、市场前景看好的旅游项目,乡村旅游逐步走上了品牌化发展的道路。

  传统意义上“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的乡村旅游已经不能满足市民对乡村旅游品牌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的要求。近年来通过不断培养,北京市已形成了由乡村景区、民俗旅游村、休闲度假村、观光农业示范园以及乡村节事构成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北京乡村景区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目前,北京郊区共有144处A级景区,其中5A级景区2处、4A级景区42处、3A级景区30处、2A级景区50处、1A级景区20处。

  从分布来看,乡村景区分布呈现北密南疏、西强东弱的特征。重自然景源的乡村景区近郊很少,中郊区集中,形成从北京正北方向延伸到西南方向的环形风景名胜区带;重人文景源的乡村景区近郊集中,以博物馆、游乐园为主,远郊以长城、陵寝、宗教文化景区为主。

  据不完全资料统计,怀柔和密云的自然景区数量排第一位,分别占总量的18%;延庆排第二,占总量的14%;房山、昌平排第三位,占总量的13%;通州的自然景区最少,占总量的1%。北京市重自然景源的乡村景区主要依托资源有三类:一是山脉资源。北京的山按城区的方位来说,分为北山和西山。北部为燕山山脉,层峦叠翠,自西向东直;二是水文资源;三是生物资源。

  北京的人文资源的等级最高,影响最大。在郊区,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长城,明十三陵三处世界文化遗产。A级人文型景区在郊区的分布情况为:房山数量最高,占19%;昌平、密云、延庆、门头沟、通州、平谷、顺义、大兴分别占15%、14%、13%、13%、10%,5%、5%、3%、3%。北京市重人文景源的乡村景区主要依托资源有四类:一是长城资源;二是边贸古道资源;三是皇家陵寝;四是革命遗迹。

  截至年底,北京市已有17000多个农户开展乡村旅游,市级民俗旅游村达到154个,民俗户8713户。全年共接待游客1613.5万,同比增长27.2%,实现收入10.5亿元,同比增长29.2%。北京市的民俗旅游村大致分为八种类型:国际风情型、创意产业型、品牌餐饮型、新村建设型、景区依托型、生态示范型、古村聚落型和民族文化型。

  从分布来看,民俗旅游村主要分布在北京西北部和西南部远郊区县,以怀柔、延庆、房山、昌平为主,近郊几乎没有,其它区域较少。民俗旅游村的地域分布呈现三大特征:一是西南郊区沿河流分布,永定河、拒马河、清水河沿岸都是民俗村密集区;二是西部地区沿交通干线分布,北京通往周边地区的国道如108、109、110、111等国道沿线都是民俗村密集区;三是北部地区沿沟谷带分布,怀柔、平谷地区尤为明显。

  国际风情型民俗旅游村是指具有浓郁的异域乡村风情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怀柔区慕田峪村、海淀区管家岭村等。国际风情型民俗旅游村以国外特有的民俗风情等为核心吸引物,突出对异域氛围的营造,带给游客对异域风情的真实体验,能满足大多数游客追求新、异的心理,并易形成与其它乡村旅游地错位竞争的发展格局,是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重要创新与补充。

  创意产业型民俗旅游村是指依托乡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创意产业所形成的氛围,开发艺术家社区等具有鲜明创意产业特色旅游产品的一类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通州区宋庄镇、昌平区下苑画家村等。创意产业型民俗旅游村把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业有效结合起来,丰富了乡村旅游产品的内容,提高了乡村旅游地的吸引力。

  品牌餐饮型民俗旅游村是指以品牌化的特色餐饮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延庆县柳沟村、怀柔区杨树下村等。游客对旅游地的深层体验,“从味蕾开始”。特色餐饮,是乡村基于饮食传统文化,投入最少,最易于经营的旅游服务。该类民俗旅游村抓住了旅游者对特色餐饮细致追求的心理,从旅游者的“口”入手捕获其“心”,带动乡村旅游地声誉的.快速扩大和旅游者数量的迅猛增长,不仅能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能促进农民卫生意识和环境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村容村貌的改善。

  新农村建设型民俗旅游村是指在旅游资源丰富的村镇,把村镇建设与旅游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国家和地方对于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环境保护、城镇建设等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运用于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解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消除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从而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昌平区郑各庄村、平谷区玻璃台、将军关、挂甲峪和南宅等。新村建设型民俗旅游村把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有效结合起来,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对旅游功能的开发,实现了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双赢,有利于农村环境的整体改善和农民收入的稳步增加,是农村现代化和文明化进程中的历史性迈进。

  景区依托型民俗旅游村是指依托旅游景区(点)开展乡村旅游,把附近旅游景区(点)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并融入一些乡情活动,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海淀区车耳营村、房山区十渡镇、房山区中英水村、怀柔区红螺寺村、昌平区瓦窑村、延庆县西大庄科村、密云县花园村等。景区依托型民俗旅游村以乡村旅游地周边景区的客源为主要客源,并依托这些景区发展旅游服务业,在完善景区服务功能的基础上,能实现乡村旅游接待户自身的致富,从而达到景区发展与自身发展双赢的结果。

  生态示范型民俗旅游村是指以生态环境作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密云县石塘路村、昌平区郑各庄村、昌平区香堂村、昌平区羊台子村、延庆县秀水湾村等。生态示范民俗旅游村以生态环境为核心吸引物,发展乡村旅游业,满足游客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能够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

  古村聚落型民俗旅游村是指以浓厚的古村聚落文化和特色古村聚落建筑为核心吸引物,以保护为主,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门头沟区爨底下村、门头沟灵水村、门头沟琉璃渠村、门头沟沿河城村、门头沟椴木沟村、昌平区长峪城村、延庆县岔道村、密云县遥桥峪古堡民俗村等。古村聚落型民俗旅游村以古村落的特色建筑与文化为核心吸引物,满足游客对古村历史与文化体验的需求,能够在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达到古村落建筑与文化保护的目的。

  民族文化型民俗旅游村是指以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民俗旅游村。典型代表有怀柔区七道梁正白旗村、怀柔区项栅子正蓝旗村、怀柔区老西沟镶红旗村、大兴区巴园子村、昌平区西贯市村、密云县古北口河西村等。民族风情型民俗旅游村以乡村旅游地特有的民族风情为核心吸引物,突出对民族特色的挖掘和展现,将民族文化与旅游有效地结合起来,满足游客体验民族文化的需求,能达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旅游业发展等多重目标。

  目前全市已形成100余处休闲度假村,主要的依托资源有生态农业、温泉、森林、旅游景区(点)、体育设施等。

  从分布情况来看,北京的休闲度假村主要分布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和延庆等山区、半山区区县以及西北六环外侧的平原区和浅山区。休闲度假村的地域分布呈现两大特征:一是近郊平原地带受距离影响形成一个六环附近的度假环带,主要集中在通州和顺义地区;二是中远郊地区具有明显的“环水”情结,在各郊区分别围绕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十三陵水库、金海湖、红螺湖、永定河、拒马河、清水河形成了密集的度假村分布区,而具有一定人文景观或山地景观的地区分布尤为集中。

  生态农业依托型休闲度假村大都采用前村后园,以园养村,以村促园的经营模式,其中90%以上的土地用于种植、养殖业,10%的土地用于休闲、娱乐、康体、会议、餐饮等设施的建设。其典型代表是朝阳区的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

  温泉依托型休闲度假村通过开发地热温泉,建成温泉疗养地、戏水池、游泳池等,使度假者通过温泉浴达到医疗、保健作用。北京郊区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温泉型度假村较多,如位于昌平区小汤山镇的御林汤泉度假村。

  森林依托型休闲度假村即利用森林资源,在森林内或森林公园旁修建的度假村,游客可以在这里呼吸到城市里享受不到的新鲜空气。其典型代表是顺义区的北京绿色度假村。

  景区依托型休闲度假村大都修建在旅游景点周围,游客白天可以领略风景区的秀丽风光,夜晚可以在度假村休息、娱乐。其典型代表是怀柔的神堂峪山野度假村。

  体育设施依托型休闲度假村是以大型旅游设施如高尔夫球场、滑雪场、足球场、羽网球馆等为依托,进行配套设施开发的度假村,主要满足运动休闲的需求。其典型代表是丰台区大井体育公园休闲度假村、大兴区采育阳光休闲度假村。

  旅游地产依托型休闲度假村以房地产开发为依托,大部分是具有异域风情的度假别墅群。其典型代表是密云的瑞海姆田园度假村。

  除上述六种类型的休闲度假村外,北京市还有会议型休闲度假村,如怡生园国际会议中心;狩猎型休闲度假村,如北京天龙狩猎山庄;科普文化型休闲度假村,如地球村等。

  依托特色农产品、农业高科技、牧场、水库等资源,北京郊区已建成各类观光农业园200余个。

  从分布来看,各区县情况相差不大,顺义排第一位,占14%;昌平、怀柔、密云、门头沟居第二位,分别占10%;海淀、房山、大兴,分别占7%;朝阳、平谷、丰台分别占5%。北京市观光农业园的地域分布呈现两大特征:一是市级农业观光农业园主要集中在近郊和中郊;二是近、中、远郊农业观光园项目各异。近郊地区的观光园以科研、观光、采摘、科普、康体为主,以“新技术、新品种、高科技、现代化”为主要特色,充分体现现代农业、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中郊地区的观光园以采摘、娱乐为主。远郊地区的观光园通常依托其它景区存在,项目种类繁多。

  农园观光型观光农业园是指以展示种植业的栽培技术或园艺、农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等为主,建立的观光农园、教育农园、农业农园、市民农园或租赁农园等。其典型代表有朝阳区的朝来农艺园,昌平区小汤山的灿烂阳光少儿农庄、海淀区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等。

  农园采摘型观光农业园利用开放成熟期的果园、菜园、瓜园、花圃等,供游客入园观景、赏花、摘果,从中体验自摘、自食、自取得果(花)农生活和享受田园风光。其典型代表有怀柔区的乡间情趣园、门头沟区的瑞丰花果园和龙泉香杏园等。

  养殖园体验型观光农业园通过饲养家禽、家畜、蜜蜂等,开发参与功能,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典型代表有顺义区的神农卉康蜂情园等。

  渔场垂钓型观光农业园利用水库、池塘等水体开发垂钓、驾船、划艇、食水鲜和水上娱乐等内容的水域旅游活动。典型代表如怀柔虹鳟鱼养殖、垂钓点等。

  生态科技展示型观光农业园利用生态示范区或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吸引游客,使他们在休闲中增长知识。典型代表有昌平区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

  乡村浓厚的乡村气息为市民度过传统节日提供了绝好的背景,乡村因时因地打造的地方性节庆活动也是促使市民到乡村旅游的重要动力。目前,北京乡村节事产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民俗型节事活动,如汤河川满族风情节等;另一类是创新型节事活动,如平谷国际桃花节等。目前北京市主要的乡村节事活动已达60余项。

  民俗型乡村节事是以传统的乡村民俗节日、民俗活动、民俗文化及特殊物产为依托开发的一种乡村旅游产品。典型代表有怀柔区“敛巧饭”民俗风情节等。

  创新型乡村节事是指依托各类乡村旅游资源,通过不同主题创新性开发的一类乡村旅游产品。典型代表有平谷国际桃花节等。

  目前,北京市乡村旅游产品仍以初级观光产品为主,高级休闲旅游产品比重较小,这点在乡村景区和观光农业园两类产品中表现最为明显。从乡村景区来看,北京乡村景区呈现冷热不均的发展特点,大多数冷点景区的旅游活动形式仍是留在浅层面的走马观花式,未深入挖掘该景区所属地区的“地格”,缺乏参与性、休闲性、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从观光农业园来看,数量众多的观光农业园大都侧重观光产品的开发,而对游客迫切需求的教育、休闲、体验等旅游产品重视不够。

  北京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倾向,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体现不足,这点在民俗旅游村、休闲度假村和乡村节事三类产品中表现最为明显。从民俗旅游村来看,目前北京市众多的民俗旅游村真正具有特色的少之又少。通常在一个小景区周围就布局多个民俗旅游村,各个民俗旅游村又未有自己的特色,纯属重复建设;从休闲度假村来看,休闲度假村在建设过程中大都缺乏规划、布局不合理。另外,休闲度假村市场竞争重点只是放在价格及改造升级上,仅仅靠提高档次进行竞争,未从产品特色等更高层面寻求突破,最终必将陷入恶性竞争的循环中去;从乡村节事来看,各区县的乡村节事从名称、内容、受众等方面都缺乏差异性,真正结合各地地域特色和文化开发的成功的节事活动十分鲜见。

  北京市乡村旅游产品仍处在单打独斗的层面,产品多为单体化布局,严重影响了产品的体量和市场影响力。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各乡村旅游接待单位没有意识到联手经营、共拓市场的重要性;二是政府层面缺乏相关的促进政策和联动措施;三是受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各地不具备集群布局的条件。乡村旅游产品的单体化布局导致各地的重复建设、同质开发,造成对乡村旅游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另外,还影响了大体量、高规格、高品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不利于乡村旅游产品的升级。

  目前,北京乡村旅游产品存在的同质化等问题都与产品标准体系不完整有关。北京市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视乡村旅游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如出台了《北京郊区民俗旅游村(户)标准》、《乡村民俗旅游村(户)等级划分与评定》等。但这些标准尚不能改变目前乡村旅游产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品开发类型趋同、产品文化特色不足、产品布局单体化等诸多问题。北京市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经营不规范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旅游项目开办审批不规范,很多项目没有申办报告,没有经专家论证,没有一定的审批手续,自发、盲目发展;旅游项目尚未纳入旅游部门的正式管理范围之内,其开业、停业都较随意;价格不合理,任意定价,价格过高,甚至有蒙客、宰客现象;经营人员素质差,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游客的要求;对旅游项目没有严格的考察和动态跟踪管理,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制度等。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市场营销。目前,北京市乡村旅游在市场营销方面存在四个突出问题:一是由于乡村旅游经营者资金有限,导致营销投入不足;二是由于政府层面缺乏合作,乡村旅游经营者缺乏联合营销意识,导致乡村旅游单体营销;三是由于乡村旅游产品较为单一,乡村旅游经营者水平有限,导致乡村旅游营销方式缺乏创新;四是由于乡村旅游市场分析不足,营销手段单一,导致营销效益有限。

  由于各地的重复建设和不合理开发,导致北京乡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以旅游度假村为例,很多旅游度假村全凭开发商个人的偏好进行设计,无论从环境保护,安全管理上,还是独特个性上都没有周全的考虑。而且,休闲度假村过度密集于景区周边及旅游道路沿线,严重影响了周围环境。另外,很多乡村旅游地在发展中没有认真分析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规划设计,导致产品低层次开发,严重破坏了乡村生态环境。

  较之其他乡村旅游地,北京乡村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从发展乡村旅游的角度看,北京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仍有待升级完善。这不仅表现在郊区道路、郊区停车场、郊区照明设施、郊区环卫设施、郊区医疗救助设施、郊区邮电通信设施等公共设施方面,也表现在乡村旅游接待单位的道路、停车场、餐饮设施、住宿设施、购物设施等旅游服务设施方面。

  无论是开发乡村景区,还是发展乡村民俗接待、开办观光农业园、开发休闲度假村、举办乡村节事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投入资金,用于产品开发、宣传、人员保障等方面。但是,目前由于农民资金量有限,投融资渠道相对较窄,招商引资难度较大,政府支持力度有限等,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还比较缺乏,这也导致乡村旅游产品难以实现升级发展和集群布局。

  为加速推进北京市乡村旅游从初级观光向高级休闲、从同质开发向差异发展、从单体经营向集群布局的转变,构建乡村旅游的全新品牌、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的规模和质量、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全面升级,北京市应积极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并通过制定标准规范各业态发展。具体如下:

  结合区县旅游资源特色,北京市可以开发八类乡村旅游新业态,分别是: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家、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

  国际驿站(International Homestead)指以家庭(户)为基本旅游接待单位,并形成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

  采摘篱园(picking gardens)是指能提供观赏和采摘特色蔬菜、果品或其他特色农作物等休闲活动的高新农业实验基地或种植基地,具有观赏、采摘、学习和科普等综合功能。

  乡村酒店(Rural Hotel)是指具有休闲、娱乐、求知、教育功能的综合性旅游住宿单位。是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景观与住宿、餐饮设施进行结合,能够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体验的经营主体。

  养生山吧 (Wellness Mountain Bar)指依托山地资源,以绿色健康、修身养生为经营理念,从事颐养身心、健康休闲、舒适度假的活动场所。

  休闲农庄(Leisure Farm)是指占地100亩以上,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设施的经营主体。

  生态渔村(Eco Fishing Household)指依托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村容风貌和渔业特色产业,以“鱼、渔”和水体景观为主题旅游吸引物,可提供特色餐饮、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等服务的乡村旅游接待场所。

  山水人家(Natural Village Household)指具有一定规模,以自然山水景观为资源实质、以游山玩水为代表活动,能够为游客提供集观光、娱乐、住宿、餐饮、购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山水环境度假场所。

  民族风苑(Minority Nationality Cultural Village)是指以少数民族建筑、服饰、风俗生活形式和宗教信仰与生产方式等为依托,集中展示少数民族风情,以提供少数民族风情体验为特色的旅游休闲娱乐综合接待场所。

  为避免乡村旅游的同质化竞争,乡村旅游新业态也应当错位开发。结合各区县的旅游资源特色,近期:朝阳重点发展国际驿站;通州重点发展休闲农庄;房山重点打造养生山吧;大兴重点打造采摘篱园;昌平重点发展乡村酒店;密云重点打造生态渔家;怀柔重点打造民族风苑;延庆重点发展山水人家。远期:在各区县打造多种业态,丰富产品形式,提升产品档次,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升级。

  结合区县的新业态开发水平,北京应该通过打造乡村新业态集聚区,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和典型示范区的建设。如打造“朝阳区国际驿站乡村旅游新业态聚集区”、“通州区休闲农庄乡村旅游新业态聚集区”、“房山区养生山吧乡村旅游新业态聚集区”、“大兴区采摘篱园乡村旅游新业态聚集区”、“昌平区乡村酒店乡村旅游新业态聚集区”、“密云县生态渔家乡村旅游新业态聚集区”、“怀柔区采民族风苑乡村旅游新业态聚集区”、“延庆县采摘篱园乡村旅游新业态聚集区”等。另外,在远期可以结合区县发展实际打造多业态集聚区。

  为便于京乡村旅游的整体品牌及其后期管理,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保护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建议北京市旅游局制定《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系列标准,推进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系列标准应包括由9个部分分别为《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1部分:通则》、《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2部分:国际驿站》、《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3部分:采摘篱园》、《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4部分:乡村酒店》、《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5部分:养生山吧》、《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6部分:休闲农庄》、《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7部分:生态渔家》、《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8部分:山水人家》、《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第9部分:民族风苑》。上述标准应从环境要求、住宿设施、餐饮设施、基础设施、安全要求、服务要求、社会贡献要求等方面对各业态做出具体规定。

  北京市要不断创新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方式,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新业态品牌营销,围绕新业态品牌打造设计营销活动,并实现营销理念、营销手段和营销主体的升级。营销理念升级要求乡村旅游新业态营销以“绿色”为核心,运用绿色营销手段,传播绿色理念,树立乡村旅游的绿色形象;营销手段升级表现为整合多种营销手段,打造全方位营销网络,通过口碑营销、网络营销、事件营销、关系营销、媒体宣传等各种营销方式让游客了解乡村旅游新业态,并运用广泛营销和重点营销相结合的方式强化营销效果;营销主体升级表现为新业态的营销要实现行政和行业主管单位、乡村旅游企业、乡村旅游个体经营者等多主体的合作。

  乡村环境的保护要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必须尊重生态,其文化展现必须传承乡土。因此,乡村旅游新业态产品必须强调“生态性”,要求其对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保护乡村原生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农耕文化,实现开发与保护的有效结合。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做到三点:一是乡村新业态产品的开发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设计,并严重执行新业态标准;二是新业态产品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标准,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三是旅游局等行业管理部门必须做好监督,以保护乡村环境。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增强乡村旅游发展后劲的根本。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旅游局、发改委、财政局、交通委、农委等部门的联合,上述部门应该建立良好的工作协同机制,对乡村旅游地的道路、环卫设施、邮电通信设施、照明设施、污水排放系统、自来水系统、垃圾处理系统及燃气系统等进行规划、完善。各乡村旅游新业态接待单位也应按照标准进行建设,不断完善区域内的旅游接待设施,以保证乡村旅游的接待质量。

  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发展需要强力的资金支持,为此需要不断拓宽乡村旅游新业态的投融资渠道。一方面政府要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新业态产品开发、生态补偿、宣传促销等方面的投资;另一方面也要遵循市场规律,引入社会资本,增加对乡村旅游新业态项目的投资。主要方式有三:一是吸引国际资本进入乡村旅游;二是充分运用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多种金融机构的资金;三是通过宽松的投资环境吸引具有先进经营理念的外来投资者进入。五是政策优惠吸引大项目落地。

乡村调研报告【篇4】

  行政村位于乡北4公里处,辖、积善村2个自然村。全村共有291户,822人,其中五保户6人,低保户104人,特困家庭5户。全村劳力483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285人。村领导班子3人,村党小组5个,共有党员53人。

  全村有耕地2507亩、林地2450亩、草地2571亩。水浇地966亩,机井13眼,全部为管灌,以蔬菜、甜菜种植为主。20××年人均收入2200元,是20××年省级重点贫困村。

  一、村土地流转现状

  目前,该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形式为转包和出租,均为外出务工农户与村留守种植农户之间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到20××年底,全村土地经营权流转188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75%,流转土地农户183户,占全村总农户数的63%:其中较大宗土地经营权流转3起,流转土地农户32户,占流转土地农户17.5%,流转土地面积320亩,占流转耕地17%;其余为农户之间零星的土地经营权流转。

  二、村种植专业合作社规划及运行情况

  20××年初,村支部书记组织村里种植大户、回乡创业能手等人,在三家种植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了“建鑫种植专业合作社联社”。

  合作联社通过积极争取县土地综合治理资金支持,建60平米育苗大棚10个,铺设膜下滴管。目前共接收入社农户35户,入社农户基本为村留守种植农户,共流转土地1247亩。采取自愿入股的形式,每亩交纳股金500元,合作联社统筹建设育苗棚,购买化肥、农药等。

  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集中连片种植,统一管理、销售,收益分红,风险共担,调动了部分有想法,想致富的农民积极性,给全村种植户做了表率,能够有效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并增加农民收入。合作社形式的土地的流转,对土地进行平整和水、电、路、沟的综合整治,以及高效农业设施的引入,对土地的投入不断加大。同时打破了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促进该村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迈进。

  三、存在的问题

  少数村干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理解不彻底,在流转过程中引导不力,方法不当。农户对土地流转政策不够熟悉,思想认识不足,心存顾虑,怕土地流转会失去承包经营权,影响自己的利益,加上农民的恋土情结,宁愿粗放经营,也不愿转出去。

  农村土地流转还处在自发阶段,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缺乏调整的法律依据。政府部门要制定、完善和出台指导土地流转的政策性文件和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使基层在实际操作中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资金短缺是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一大因素,金融部门要本着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为出发点加大信贷支持,行政“建鑫种植专业合作社联社”现有7眼机井配套资金不足,需相关单位给予一定支持。

乡村调研报告【篇5】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监督计划工作安排,5月下旬至7月上旬,农资环工委在苏一中副主任带领下,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外出考察学习、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安仁镇、八都镇、小梅镇、屏南镇、龙南乡、城北乡等10个乡镇,大丘另村、骆庄村、上畲村、大庄村、东书村等16个行政村,分别召开了村干部、乡镇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参加的座谈会,并外出到桐庐县、德清县、婺源县等地学习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将其作为统筹城乡融合、推动“三农”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组织、经费、人员、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力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在建设过程中,以深入开展“六边三化三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活动为载体,注重规划引领、彰显特色、统筹发展,全力打造以“剑瓷龙泉、诗画乡村”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幸福家园和休闲乐园初步显现,我市被评为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

  (一)生态经济发展明显加快。注重农业主导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相结合,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在深化“竹、茶、菌、蔬、畜”等传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农旅融合”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农家乐综合体创建和“剑瓷生态”农家乐旅游精品示范区建设。以产业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的2元、8282元提高到的31511元、14404元,年均分别增长9.4%、14.8%,其中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已连续三年列丽水第一。今年一季度,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8.7%、10.5%,增幅分别列丽水第二和第一。

  (二)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突出我市乡村的生态优势,注重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的有机融合,在保持村庄原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景观小品的建设。经过努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已覆盖全市各行政村并建立了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长效机制,分批建成了15个中转站,实现323个村统一市处理,103个村乡镇统一处理,18个村村自行处理,农村垃圾成堆现象已基本消除;制定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三年共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387个村,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户受益率达到70%以上。

  (三)人居生活环境显著改善。积极推进“六边三化”和美丽森林、美丽河道等建设工作,农村人居生活环境持续改善。今年以来,完成义务植树51万株,绿化造林24706亩,平原绿化850亩,森林抚育5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完成住龙、锦溪、龙南、安仁、城北、宝溪、屏南等7个乡镇26个村公益林扩面90111亩,扩面后全市公益林面积为1714727亩,公益林比重43%。

  (四)特色美丽乡村逐步涌现。先后聘请知名专家和设计团队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的要求,创建了一批地域性品牌,使美丽乡村建设更具“个性”,如:“满坞白云耕不尽,一潭明月钓无痕”的云坞古村下樟村、以打造“江浙之巅第一村,避暑休闲最佳地”的炉岙村、“枫叶红时官埔垟,茶香溢处金观音”的官埔垟村和首届“浙江最美乡村”的溪头村。

  205月27日由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并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指出,美丽乡村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其实,国家相关部门早几年就将安吉模式作为全国推行的样本。安吉样本内容丰富、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虽然取得较大成效,但离上级的总体建设要求,离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距离,存在如下一些主要问题,亟待我市加以高度重视,并尽快着手进行完善。

  (一)思想认识不够全面。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市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范围不广,导致基层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存在偏差。

  一方面是上级下达任务重、时间紧,政府存在追赶进度、大干快上的急躁情绪,有相当一部分群众认为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民生工程,而是政绩工程,是政府行为,导致群众对推进该项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靠、要”依赖思想较为严重,主动性没有得到较好的调动和发挥,存在一定的“上热下冷”、“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同时,政府主导与群众意愿不统一,对美丽乡村的理解不一致,导致部分群众对农村外立面改造、棚舍整治、村庄绿化等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存在抵触情绪。

  另一方面是少数乡镇、村干部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不全面,认为做好农村环境整治、农房立面改造就是建设美丽乡村,而对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存在顾此失彼现象。

  (二)整体规划不够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应规划在先,市政府应针对全市的实际情况进行通盘考虑,并结合各地的特性,编制完整、长远的规划,明确建设目标。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已开展多年,期间虽然聘请了相关院校的知名专家、团队编制过建设规划,制定了-的三年行动计划,也出台了相关专项整治活动的方案,但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实施方案和工作目标,导致这项工作推进缺乏系统性。

  (三)工作重点不够突出。从理论上讲,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仅仅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但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重视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等生活方面的建设和重点线村庄美化、环境治理等生态方面的建设,对如何培养农村创业创新人才、提升新型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农业产业培育、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则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四)建设模式不够灵活。我市地域宽广,各地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经营理念和资源禀赋以及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应因地制宜,呈现多样性。目前,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形式与我市实际市情不够一致,建设过程中大部分资源投入倾向于完成上级交办任务,未能较好迎合群众的需求和期盼,导致各村建设存在同质化现象,未能体现“一村一品一特色”,而且投入的公共资金没有用在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刀刃上,导致美丽乡村建设缺乏持续有力的产业支撑。同时,全市各乡镇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偏远乡镇投入严重不足。

乡村调研报告【篇6】

  建设美丽乡村是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行动和途径,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县委、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选择一批产业特色明显、外部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良好,宜居宜业宜游的小城镇及村庄作为试点,推进全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基于***镇***村比较好的交通区位、生态基础、环境基础、产业特色基础、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把***村作为全县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进行重点打造。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居住景观,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对提升***景区形象,在全县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示范和带动意义。

  一、***村基本情况:

  ***村位于***镇西南部10公里处,淮河南岸,紧临312国道,西距县城4公里,东接***镇**村,西连**乡**村;南与**省**市***接壤;北与**村隔淮河相望。全村辖13个村民小组,18个自然村,总面积4。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785亩,自然特点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全村共427户,总人口1607人。农民纯收入6300元。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党员43名。***村是省级优秀基层党支部,并被评为市级文明新村,20xx年被定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xx年被定为省级生态文明村,新农村建设获得了省政府表彰,20xx年被市文明委评为全市清洁家园行动先进村。

  二、美丽乡村建设优势

  一是区域性政策优势明显。***村所在的***县属于**省“三山一滩”扶贫攻坚区域,是国家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区域,这让***村容易享受到相应政策的扶持,有利于***村建设生态村,建设美丽乡村,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二是生态优势突出。***村总面积4。5万亩,自然特点为七山一水二分田。该村是河南省级生态村,气候宜人,景观优美,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多种作物生长。淮河源主干河道自东至西贯穿全村,一年四季河水不断,水草丰富,形成有一定规模的湿地。境内有笔架山旅游风景区、祖师顶道观名胜旅游地。独特地理条件下的生态、气候、植被等,构成了相对独立的山水相生、植被相连的生态系统,山绿天蓝水清,自然生态优势突出。

  三是产业基础优势突出。传统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特色产业有茶叶、花卉苗木、板栗、中药材和养殖业等,目前已形成了万亩木瓜基地、千亩茶叶种植基地、花卉苗木繁育基地、猕猴桃繁育基地等四大生态基地。此外,***村利用其卧山滨水近城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游、景点游,带动旅游及饮食业的发展,拥有“农家乐”40多家,年均接待游客2万余人。

  四是区位优势明显。***村隔淮河与G312相邻,距离***县城5公里距离,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五是领导重视优势突出。***村是***县的3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之一,20xx年被评为全市“十大特色村庄”,项目建设受到了南阳市及***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多次就该项目的规划、建设、施工组织等方面进行指导。***县委县政府下发文件,专门成立了***县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工作指挥部,为美丽乡村建设做好示范工作。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基层组织健全、坚强有力,干群关系融洽,在申报项目上,利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广泛征求村、组干部,党员、村民代表意见,并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村民已经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主体力量和主力军。

  三、规划发展

  ***村美丽乡村建设聘请具有甲级资质的河南省城乡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进行规划设计,规划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村民的利益及需求,贯穿传统村落的保护,围绕特色产业的发展,突出旅游带动的发展思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村庄。根据***村生态山水资源,将整个村域划分为生态休闲旅游区、新村新貌提升区、户外健身野营区、花卉苗木种植区。通过四区发展,把资源优势变为优势资源,走出一条营造环境、发展旅游、带动农村社区经济发展和居民致富的有效途径。

  四、支柱产业

  一是以苗木花卉种植业为主,培育特色产业。二是以***道教文化和山水文化为依托,开发山水宗教旅游,在***村内规划建设特色小吃一条街,兴建“农家乐”家庭食堂100个,重点宣传推介***烤全羊、***炖鱼、老鸭汤、山野菜等特色菜和特色商品,以及糙米(未精加工的米)饭、锅贴馍、凉面、萝卜丝闷饭等主食。

  五、建设内容及进展情况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环境综合整治;三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

  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道路建设、桥涵工程,绿化亮化工程,给排水、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公厕建设工程等10个项目。

  环境综合整治:主要是房屋整治改造、塘堰整治等2个项目。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主要是***村文化广场项目、旅游服务广场项目、村民广场等3项工程。

  目前,***大桥已建成通车。8公里环村路已全部完成沙石方铺垫,其中2公里铺完柏油,2公里完成水泥硬化。道路绿化面积2000平方米,打造两处可视绿化景观20亩。以徽派建筑为主,完成10户农村房屋改造。完成5口塘堰清淤整修加固。新建公厕5所,完成改厕200户。新建文化广场1处。

  六、资金来源

  ***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投资概算1346万元,资金来源包括:省级补助资金620万元、市级配套资金89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77万元,整合资金460万元。

  七、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委专门成立了***县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工作指挥部,要求县直各部门积极主动去完成各项工作,配好建设。***镇成立了***村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在县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领导下,以美丽乡村建设任务为重心,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做好工程协调、衔接工作,监督督促高标准、高质量、按期完工。

  二是加强部门协调。一要建立健全县相关部门及乡镇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资金和政策整合,形成工作合力和政策的集聚效应,县直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按照“计划对接、规划衔接、项目配套”的要求,加强沟通交流,精心组织施工,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二要加强监管,对内严格要求,对外宣传到位。各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责,主动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和服务,简化审批手续,优化服务质量。

  三是加快资金筹措。一是争取上级奖补资金,集中建设,建出精品,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市、县要足额安排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配套资金;三是整合各专项资金,加强部门衔接与协作,集中使用资金;四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平台作用,引导农民、村集体和社会及个人捐赠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到项目建设。对于整合专项资金,明确专人负责,建立单独账户,单独核算,确保整合专项资金的利用。

  四是严格招标采购。工程项目全部按照招投标法的要求,实行招标采购。首先进行项目的组织工作,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认真设计,对于必须招标进行设计的项目,选择有资质的单位,有水平的专家参与到项目的设计工作。其次对工程建设的招投标,严格按照工程项目招标要求,全部采用公开招标的要求实施,严格按照发布招标公告、编制招标文件、组织评标、中标的程序进行。

  五是加强施工管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方案组织项目建设,发改委、农业局、财政局、环保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实行全程质量监管,保证项目建设质量,执行工程质量终身制,对项目建设工程质量主要负责人、参建单位的领导和主要责任人,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追究制度,组长为第一责任人。

  六是加强资金管理。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对项目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严格审批手续,严禁挪用和挤占。项目实施单位要明确专人负责项目资金管理,做好项目资金的领拨、支出原始凭证归集、审核、报帐等工作。

  八、存在问题:

  一是建设资金不足。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现在向上申报项目,争取了省、市、县财政资金支持,其余部分主要靠镇、村投入,由于我镇、村级经济实力有限,难以保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较大的投入,这直接影响到了工作的进展。

  二是村庄规划有待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与当地的生态、文化、产业相结合,但规划中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上还有待加强,更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

  三是认识不深。部分干部群众强调客观的多,大胆创新的少。强调村庄美化、硬化、亮化、等硬件的多,强调乡风文明的少。有的群众在村庄整治改建中涉及厕所、房前屋后的环境等问题时,总是拖进度;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等方面缺乏力度,农村文化生活单调,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尚未形成。

  四是建设标准有待提高。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主要停留在拆旧拆破、立面出新层面,建设工作的内涵还不深入。基础设施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及时配套,特别是绿化、美化、亮化、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推进不到位。

  九、建议:

  1、因地制宜、完善规划。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把规划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先规划、后施工。一是要凸显个性设计。***村美丽乡村规划结合村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对村庄进行梳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努力打造我县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二是要突出产业支撑。把环境改善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增收。三是要稳步推进。从农民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卫生整治和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入手,按照“富规划、穷实施”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制订实施计划,并逐步引导农民建房向集中居住点集中。

  2、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是注重财政引领。结合县政府美丽乡村建设以奖代补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切实加大对建设工作的投入。二是激发部门活力。深入开展县直部门结对帮促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各联系部门要积极参与***村的建设工作,全力为该村提供物质和财力支持。三是整合各项资源。对国家农业项目、土地整治、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农民创业增收等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保证资金使用统一有序,集中投入,真正实现做一个、成一个。四是开展市场运作。坚持市场导向,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引导企业等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美丽乡村的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五是发挥主体作用。动员村民自筹一点,鼓励在外经商、工作或亲属捐赠一点,支持家乡建设。

  3、建章立制、长效管理。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要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建立美丽乡村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尽快出台村保洁员的管理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书,对乱倒垃圾、违反有关规定者给予警告或经济处罚。建立环境卫生巡查和评比制度,加强工作督查和通报并严格奖惩。三是适时出台村保洁员的保障办法。按照财政拨一点,镇财政拿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办法筹措保洁员工资,确保队伍的稳定。

  4、深入宣传、营造氛围。广大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标语、村庄整治新旧照片对比等形式,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发动工作,使广大群众更直接、更生动地感受到建设所取的成效和带来的实惠,从而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

乡村调研报告【篇7】

  一、乡村旅游开发的发展现状

  近五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扩,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亮点。中国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并正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养、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体的综合型向发展。当前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较的乡村旅游项是以“休闲光观、农事体验”为主要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且乡村旅游开发已经是我国在脱贫攻坚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扶贫作为新时期旅游扶贫作重点之,充分体现了“造式”扶贫式。乡村千亩基地的打造更程度也是为了响应当前脱贫攻坚的号召,以农旅融合发展的式,带领群众持续脱贫致富,实现全康。

  幅员积2.3373平公,全村10个社,总户数459户,总1296,均纯收1500元左右,村民收来源较单,主要以种植和外出务为主。前建档卡的贫困户数有41户112,以疾病、缺乏劳动、缺乏资为主要致贫原

  因。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部分贫困旅游参与意愿强,希望通过旅游改变现状。在旅游开发扶贫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这部分有意愿、有劳动能贫困的扶贫。村千亩基地前已初具规模,但在发展中的过程中还存在些问题。

  二、基地打造存在的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基地的旅游基础设施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是旅游可进性较差。村基地距离县城区车程约1个时,公共交通具班次少,如遇梅花观赏旺季均上千法满游客需求。基地现有停车位规划有限,驾游的游客有时候法找到停车位导致汽车占公路停车,从进步导致出基地交通不畅通、摩托车横冲直撞乱停乱放等交通秩序混乱现象。是基础设施与游客需求不配套。基地内公共厕所、饭店等基础配套乎没有,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不利于及时解决。三是休闲设施尚未配套规划。旅游是项耗体的活动。游客在长时间的步观赏美景或参加活动后需要有个短暂的休息,在基地环线暂未规划适合歇脚的长椅、长凳或休息区。这对于年、孕妇和孩等弱势群体来说分不便。

  ()资投度不够。乡村旅游开发离不开资的持,长期以来农村融发展严重滞后,导致农村融滞后城市融的均衡局出现,缺少投融资渠道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前基地主要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业主参与地流转、提供梅花苗,农户通过地股,可使的资量较少,后续的配套建设需要量资,但融资度和吸收社会资本较难,申请项持资度也不够,这严重影响了基地的打造。

  (三)品牌效应不显著。前基地的标客源主要是县本地居民或者相邻县居民及部分学,均以散客居多。基地还不具备定的知名度,且并没有做过多的宣传。游客出游的的以消遣性旅游为主且购买旅游消费品的意愿并不强烈,梅花本经济效益也未凸显,除了季节性观赏外,没有打造系列梅花产品供游客购买。

  三、千亩基地打造的有效措施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乡村旅游基地基础设施功能要尽快完善,“吃、住、、游、购、娱”六要素要配套,并且提周边村的可进性,改善村现状交通条件,通过加宽提现有道路等级、修建景观道等,从交通上贯穿周边村,提村庄可进性,达到“进的来、散得开、出的去”的效果,加旅游景观交通的规划度,实现“路亦观景,观景亦路”。从充分发挥其地理位置优越性,依靠德遂速建设契机带来的游客促进村旅游业发展。

  ()加融资投度。尽快制定整体规划,可性案,按照“多渠汇流”的原则,多渠道解决乡村旅游融资难问题。是积极向上争取资,根据政府投资向,明确重点,做好配套作,积极筹划符合上级投资向,能体现地特项规划。是积极引导当地群众投资,在“吃、住、、游、购、娱”,动员当地群众参与投。三是积极招商引资,与实雄厚的业主合作,吸收社会资本参加项开发。

  (三)打造品牌形象。树旅游品牌形象必须要认清并解决现存的问题。对内积极加强旅游配套建设,提升旅游档次,对外加宣传度。可制作宣传册从源头上保护环境,拒绝乱折枝、乱扔垃圾等不明为,为基地打造个更加舒适的态环境。通过、电视、播报纸等多媒体集中宣传扩知名度吸引更多新鲜的客源市场,打造品牌态旅游村,同时政府部门加强指导度和管理作,励当地居民参与发展态旅游,切实保障他们的利益,提并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乡村调研报告【篇8】

  为贯彻落实党_,积极研究反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推动农村统计工作更好地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根据市统计局统一安排,县统计局组织调查专班,于2018年5月21日-24日,赴__镇__村、__镇__村、__镇__村,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调研方式,了解三地乡村振兴方面的成功经验,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思路。

  一、调查问卷情况

  对3个村90人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9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乡镇干部占6%,村干部占13%,村民占63%,其他人员占_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知晓率88.89%。按照调查问卷涉及的内容,统计情况如下:

  (一)对乡村振兴感兴趣的是

  选择产业兴旺感的有26人,生态宜居21人,乡风文明14人,治理有效9人,生活富裕20人。

  (二)认为家乡变化最大体现在哪些方面(多选)

  认为工作机会多了有28人次,房子大了30人次,村里道路变好变宽了81人次,医疗方便了66人次,上学容易了33人次,其他5人次。

  (三)家里每年负担最重的是

  选择医疗保险的19人,请客送礼的25人,教育费用的13,生活费用的16人,农业生产投入的12人,选择其他的5人。

  (四)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

  15人选择培育新型产业,21人选择发展集体经济,24人选择提高居民的文化教育素质,7人选择优化居住环境,2人选择增加就业,21人选择提高居民收入。

  (五)认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多选)

  选择资金80人次,人才70人次,土地9人次,技术53人次,市场35人次,其他3人次。

  (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最期盼的是(多选)

  选择提供资金扶持的60人次,提供技术帮扶的39人次,提供就业机会的20人次,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14人次,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的16人次,改善住房条件的4人次,提高收入水平的19人次,处理好垃圾和污水的35人次,提高村务公开透明度的6人次,改善孩子教育条件的13人次,保护发扬乡村传统文化的30人次,其他2人次。

  (七)如果有培训,最想参加的培训

  选择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的41人,外出打工技能的6人,国家有关政策的17人,销售、营销技术的11人,借贷知识的2人,环保知识的12人,其他1人。

  二、经验与启示

  __、__、__三村在发展上,立足本村实际,咬定目标、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走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村发展之路。

  (一)产业发展好。__村矿产资源丰富,由矿起家,现已经形成以磷化工业为主,水电、白酒、旅游、配套餐饮服务业为辅的五大产业。__村种茶历史悠久,在茶上做文章,几乎家家有茶园,成规模的茶叶加工企业有3家,打造出了优质茶叶品牌,产品早已走出国门,远销海外。__村抢抓省委、省政府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机遇,争取省、县补助资金350余万元,利用区位和自然优势,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模式,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农业农村生态乡村旅游。

  (二)生态环境美。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_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个村都大力发展旅游。2014年、2015年__村、格兰坪村先后被农业部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以前贫穷落后的__村,如今利用自身自然资源优势,按照“农业、农村、农民、旅游”四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思路,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发展乡村旅游。旅游发展起来了,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村民收入,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干部和村民的素质、改变了村容村貌。

  (三)乡风民风优。振兴乡村,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不能让传统乡村文化被破坏、被取代。要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深入实施道德建设工程。2014年__村出台《婚丧喜庆事宜管理办法》:对村民婚丧嫁娶等喜庆事宜办理中吸烟、喝酒等方方面面作了明文规定,进行了限制,在网络上被定格为“史上最牛村规”。为进一步提高村民素质,增强村民家庭文化氛围,提升村民幸福指数,还大力实施“十个一”文化工程、家训家教家风教育、评选十佳婆媳、十佳公婆、十佳儿女、五星文明户、四世同堂家庭、无烟家庭、无酗酒家庭等。

  三、主要制约因素

  (一)发展资金欠缺。资金的短缺是乡村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村级的财政转移支付保障不足,乡村建设只能挤压村级资金,村庄保洁、路灯电费等村级公共服务支出也没有全额纳入财政转移支付保障范围。另一方面是农村土地的增值收益被部分调拨,削弱了通过资源交易取得建设资金的能力。

  (二)人才回流难。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来支撑,但是优秀人才不愿回乡,使得乡村发展缺少活力和后劲。村干部是党和国家农村方针政策的直接执行者,但村干部岗位吸引力不够强,存在后备不足、无人愿意干的窘困局面,学历高、能力强、素质高的年轻人不愿意当村干部。

  (三)公共服务资源差。在各级集中优势资源,积极打造本区域重点学校、重点医院的背景下,农村成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的“末梢”,资源极为匮乏。很多村的小学数年前已经撤并,村民们只能将小孩送到其他村里小学或者镇里上学,有的干脆就地买房、租房,加重了农村教育的负担。村级卫生室都一般只有1名医生,要负责全村的基本卫生服务。与中心医院的专科医生相比,村卫生室的全科医生工作量更大,待遇却偏低,影响了优秀医生到乡村服务的积极性。

  四、几点建议

  (一)乡村振兴,人才为先。农村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严重不均衡,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差异悬殊,导致人才从农村流向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_约。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另一方面,招贤纳士,大力实施“三乡”工程,优惠的政策留住人才,掀起我要去农村的新热潮。

  (二)因地制宜,精准规划。县级或者乡镇统筹制定乡村规划,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当前农民增收压力加大等新情况的出现,说到底都是农业供给侧出现了问题。要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引导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特色产区集聚。加强农产品品牌质量建设,实施品牌培育计划,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优质农产品区域品牌。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新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三)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合作经济”、“乡村旅游”、“集体股本”等多元化发展途径,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发展合作经济,积极鼓励村级组织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采取“支部+企业+基地”等形式,开展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推动乡村旅游。充分利用乡村自然资源,结合各自特色优势,以“节会”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观光、采摘园、“农家乐”等项目,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创新集体股本,鼓励各村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建立村集体股本,通过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等市场化的办法和手段,参与收益分配,激活资源要素,壮大集体经济。

乡村调研报告【篇9】

  XX区人民通过几十年艰苦不懈的奋斗,使公路从无到有,不断延伸,公路技术等级不断提高,公路交通事业不断发展,交通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十五”期,全区多渠道筹措资金1.5亿元投入到公路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对主要县道、重要乡道、旅游通道、开发区道路进行了全面硬化,实现了乡乡通水泥路的目标。何市三级客运站建成投入使用,XX二级客运站(XX市东门汽车客运站),也即将投入运营。公路交通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十分显著的。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XX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过多,目前交通环境的改善还是低水平的,全区远郊乡镇公路大循环和近郊乡镇公路小循环的目标还未实现,公路网化程度还较低。据统计,在全区413.5公里公路中,除国、省道5条38公里已全部硬化,8条县道56.3公里还有6.5公里未硬化,29条乡道162公里只硬化了9条35.4公里;64条村道157.2公里硬化了11条16.7公里;XX区境内自井管养道路总里程23条52.722公里,其中省道4条22.663公里,县道3条15.636公里,盐道16条14.423公里。公路主干道虽已建成,但“毛细血管”还不畅通,农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公路技术等级普遍偏低,多数乡村公路不仅是低级路面,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断头路,乡村公路不畅仍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是从国家发改委获悉,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投入1000亿元资金加大对全国乡村公路的改造和升级。交通部表示,今后力争用五年的时间,全面改造农村公路,让农民兄弟走上水泥路或油路;四川将从今年起,每年安排1亿元对完成县通乡、乡通村油路或水泥路的地区给予“以奖代补”。这些新的措施和政策出台,都为进一步搞好农村公路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二是当前农民群众建设乡村公路的热情高涨,要求建设改造乡村道路的呼声迫切。因此引导好村民“一事一议”,辅之以政策和适量资金支持,就能掀起农村公路建设的高潮,使“星星之火”达到燎原之势。

  一是目前农村公路技术等级普遍偏低,交通环境的改善还不够高。以大安区为例,在全区391公里公路中,硬化率仅占26.1。据统计,多数乡村公路不仅是低级路面,而且还有相当一部份是断头路,乡村公路不畅仍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是由于公路重建轻管的观念较为突出,长期以来对乡村公路路面养护投入极少(有些乡、村根本没有投入),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加之少数群众整体利益意识差、法制观念淡薄,致使乡、村公路的路产路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害,乡村公路的路状极差,车辆通达程度低。尽管公路修到了家门前,车辆也很难行至家门口,一些群众仍然要步行几里或几十里的山路才能乘上班车,公路的运输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未真正发挥出来。

  三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公路建设欠帐过多,交通部门和乡镇均相应背上了较为沉重的债务袍袱。目前公路建设、养护资金还未真正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安排,对交通建设项目都是采取的“以奖代补”政策,因此,要妥善处理好公路建设的负债问题已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大力筹资继续投入农村公路建设,更是难上加难。

  国家要求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各地计划和公路建设部门必须做好乡、村油路的改造和道路升级的前期勘察设计、规划工作,争取在20xx年初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我区早规划、早部署,就能获得比较优势,能够最大限度地争取中央、省、市的农村公路建设补助资金,从而促进农村公路建设。

  一是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中央、省、市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的历史机遇,加快交通事业发展,努力提高通达深度,提升公路等级,强化公路养护,构建农村公路体系目标,促农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是基本原则:采取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量力而行、适度超前、先通后畅再联网,着重提高通达深度,逐步提高路面等级,逐年完善,升级上档。

  三是主要目标:乡道以改建油路和水泥路为主、村道以新建土路、改建泥结碎石路为主。20xx-20xx年,规划改造县际和农村公路共427.59公里,总投资13405万元。其中改建县道4条13.119公里、乡道30条164.471公里,村道250公里(其中新建土路100公里、改建泥碎路250公里)。全区实现通乡公路全面硬化,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农村的交通环境将会得到根本改善。具体任务是:

  1)县、乡道建设:

  总长177.59公里,总投资10605万元,其中水泥砼路面93.527公里,沥青路面84.06公里,按技术等级分三级及以上的24.739公里,四级的152.9公里。分年实施规划为:

  1、20xx年,计划投资3977万元。其中改造县道3.973公里,改造乡道44.547公里,共计48.52公里。

  3、合理配套项目资金,明确资金缺口统计办法。各乡镇情况不同,项目配套资金来源不同,建议区政府要摸清底子,统筹管理。对村级道路建设资金缺口应按路建账,要有统一统计方法,必要时通过审计,明确每条路实际缺口资金数额。以利有效发挥有限的公路建设资金效益。

  4、注重工程质量,建管并重。对乡村公路建设要加强监管,规范操作,保证质量。明确养护责任,落实管护好已修建的道路,努力延长公路使用年限。对xxxx8年村级公路养护资金要按每公里1000元拨付到位,由乡镇政府落实养护责任,及时进行补助,确保已建成乡村公路全部得到有效管护。

乡村调研报告【篇10】

  如何借助沪渝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即将建成通车、省委省政府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国家扩大内需等机遇,以旅游景区和小城镇为依托,加快发展适合我县特色的乡村旅游业,促进全县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我局于4月8日—5月5日,组织专题调研工作专班,深入到业州、高坪、红岩、花坪、景阳等乡镇实际调查走访,并到恩施、咸丰、利川等旅游业发展较快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县市学习考察,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建始县乡村旅游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一、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概述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生产形态、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为对象,进行观光、度假、娱乐或购物的一种旅游形式。从乡村旅游发展上而言,其主要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对于我县而言,在加快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村就业岗位,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有效扩大内需及拉动消费,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以旅促农、以旅带农、以旅富农、以旅富农,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新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消费者的普遍青睐,成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催化剂。

   二、建始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我县自然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区位条件优越,旅游资源开发起步较快,这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显现出了美好的发展前景。

  1、自然生态资源丰富。丰富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态植被,宜人的气候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我县山岭纵横、河谷幽深、流泉飞瀑、植被繁茂、景致众多。这里有闻名全国的南方最大的落叶松基地——长岭岗林场,有原汁原味原生态的野三河,有清江画廊之称的景阳河,有奥陶纪石林代陈沟,有山水风光独特的大沙河等等。县内最高海拔2090米,最低海拔308米,立体气候明显。加之我县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森林覆盖率达70%,是最适宜人类居住地,有湖北后花园之称,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民俗文化底蕴深厚。独特的民俗民间文化是打造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我县除了拥有“建始直立人”这一世界级特质旅游文化品牌外,这里还有蜚声中外的民歌《黄四姐》,有收入《中国名胜辞典》中的石通洞、石柱观等名胜古迹,有被誉为土家交响乐的丝弦锣鼓、闹年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政要吴国桢故居、朱和中故居、五阳书院等一批历史古迹。同时,我县属于少数民族集聚地。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善良纯朴、率性耿直、热情好客的民俗民风,是乡村旅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3、交通区位条件凸显。沪渝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即将建成通车,318国道、209国道、清江黄金水道贯通全境,全县已构成立体型交通网络。我县已融入了恩施州一小时经济圈,建始大部分的乡村距县城都在一小时车程内。乡村旅游的客户群主要是大都市生活人群,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将为建始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气,从而为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4、地域人文环境优越。我县广大农村生态良好的田园风光,山清水秀的乡野村落,风格独具的农家小院,慢节奏的农家生活方式,绿色环保的农副产品,风格独特的农家饮食,热情好客的乡村居民,这些都是极好的乡村旅游资源,适宜打造出高质量的旅游产品。

  (二)旅游景区开发起步较快,发展平台初具

  我县旅游业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野三河景区由武汉志顺房地产公司投资开发,规划总投资2.2355亿元。该景区地跨花坪、景阳、高坪三个乡镇,规划总面积155平方公里。野三河景区现已步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计划于2011年试营业,2012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业界认为是湖北省最具成长的旅游景区之一。云雾灵山景区由恩施今大集团投资开发,规划总投资1.32亿元,规划总面积100多平方公里,景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启动,计划2011年底试营业。该景区是恩施州最具后发优势的城郊公园,景区所在的代陈沟村已申报为湖北省旅游名村。长岭岗林场则是最具开发潜力的度假旅游圣地。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必将为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平台。

  (三)乡村旅游发展业已起步,发展势头良好

  我县通过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发展观念得到了较大的转变,一部分农户依靠自家的基础条件,开办起了农家乐,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便应运而生,成为我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形式。2000年,业州镇就与旅游局共同发起在野韭池村办起了农家乐试点。随着城里人到乡下休闲娱乐渐成时尚,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如对应城区休闲需求的“野韭池农家乐”、红土坪的“泳丰山庄”等,对应景区观光游客食宿的“黄鹤桥农庄”、对应新农村建设的高坪“八角人家”、“偏沟湾农庄”等。为引导乡村旅游的规范发展,高坪、花坪等乡镇还召集各农家乐主协商制订服务规范,举办农家乐从业人员培训等。据统计,我县现有农家乐100多家,每年农家乐综合接待收入近千万元。农家乐从一产生就显现出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三、建始乡村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认识不到位,思想解放不够。根据调查走访,目前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上,对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认识不够,没有看到乡村旅游广阔的市场前景。我县现有的农家乐,基本上都是农户借助自己家的优势和基础条件,自发的发展起来的,乡镇政府和旅游职能部门缺乏强有力的引导和指导,在发展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认识不足,忽视了乡土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特征和基本依托点,盲目引进都市化的旅游产品形式,盲目建设现代化的接待设施,出现了建筑城市化、活动简单化等趋向,乡土特色不明显,致使以农家乐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出现了盲目趋同发展的现象。

  二是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不到位,缺乏科学指导。我县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上,主要由经营者自己谋划、自行设计、自主建设起来的。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目前还处在散乱状态,绝大多数农户一般是在原有基础设施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出现了无序开发、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现象,不利于乡村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是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不到位,发展活力不强。近几年来,我县乡村旅游业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从目前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而言,仅仅只能提供餐饮住宿、娱乐为主的短线经营服务。

乡村调研报告【篇11】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东莞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组织有关委员前往市内有关镇街、广州市从化区、惠州市博罗县以及浙江省杭州市、湖州市、嘉兴市开展专题调研,学习借鉴省内外先进经验做法,并召开专题协商座谈会,通过专家、政协委员、提案者与部门、镇街之间的协商交流,积极建言献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最终形成了《抓好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关于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调研报告》。

  一、亮点与成效

  近年来东莞市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全域创建广东省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市为抓手,坚持基础整治和建设提升并举,推进村(社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精细化管理机制基本建立

  一是推行考核测评制度。以第三方考核为主要形式,建立健全“周检查、月通报、季考核、年总评”的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考核奖惩制度体系。对全市33个镇街(园区)人居环境建设各方面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二是创新管理模式。部分镇街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加强精细化管理。塘厦镇以田心社区为试点,推行“街长制”,由社区“两委”干部担任街长,负责定期巡查村庄的街道、巷道,重点关注街巷的乱搭建、卫生死角、乱摆卖等卫生乱象。

  三是落实奖惩机制。部分镇街将村(社区)的考核得分作为以奖代补的评级标准下发卫生费,如东城街道明确90分以上的村(社区)可奖补90%,85—89分的可奖补80%,80—84分的可奖补70%,80分以下的需要检讨说明。

  2.环卫保洁基本全覆盖

  调研组走访的所有村(社区)均实现生活垃圾常态化转运,配有保洁员开展卫生保洁工作。大部分镇街实行市场化运作,由镇街统一招投标聘请保洁公司对村(社区)进行保洁。按照干净整洁村的标准,大部分村(社区)在村道、街道、巷道摆放垃圾桶、垃圾车,部分村(社区)设有垃圾池,并建有垃圾中转站。东坑镇丁屋村,几乎家家户户门前摆放有垃圾桶,村民将垃圾放到垃圾桶,由保洁员进行清运。

  3.传统文化保护得到重视

  围绕“记得住乡愁”,很多村(社区)注重民居、民俗等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如大朗镇巷头社区,建有村史馆、毛纺织展馆等公共设施,展馆以时间为轴线,通过照片、视频、族谱、报刊、生产生活工具等叙述从先民迁移定居繁衍到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发展变迁。塘厦镇龙背岭社区,作为典型的传统客家村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较好地保存了客家传统民居建筑。麻涌镇麻三社区,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民居、文物等传统建筑进行不同程度的修缮和保护。

  4.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调研组走访的村(社区)均建有休闲公园、广场、文体活动中心等公共活动场所。如厚街镇桥头社区,建有多个休闲公园、篮球场、停车场等,村民公共休闲空间进一步扩大;东城街道周屋社区,建有多个休闲公园等便民设施,丰富了村民日常休闲娱乐生活;厚街镇宝屯社区,每个自然村建有休闲公园,人均绿化面积超过20平方米;石排镇下沙村建有文体活动中心,便于村民开展文化活动;大朗镇巷头社区,建有图书馆、木偶戏等非遗保护学习培训基地、社工中心等文体活动场所。所有村(社区)均建有公共厕所,部分对其进行升级改造,有的有多个标准化一级公厕。

  二、问题与不足

  尽管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不足,与“80%村(社区)达到干净整洁村”的目标仍有不少差距。

  1.村庄规划缺失,未建立整治台账

  除少数幸福村居或美丽乡村样板外,大部分村(社区)尚未完成规划编制,没有详细的村庄规划公示。针对“三清三拆”工作,大部分村(社区)没有做好相应的摸底工作和建立任务清单,缺少工作台账,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缺少总体规划。多数村(社区)未将村内需要拆除的废旧房屋、棚舍等登记造册,也未在应拆房舍上做相应的拆除标记,甚至部分废弃、危旧房屋没有做好标识。有的村(社区)虽然对违章建筑进行了标识,但没有进一步处理。大部分村(社区)没有宣传“三清三拆”工作的内容和展示工作进度。绝大部分村民不了解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相当部分基层干部认为人居环境整治就是单纯的搞好环境卫生。

  2.整治成效一般,新旧村差距明显

  在调研组所到的22个村(社区)中,除了塘厦镇龙岭背社区、樟木头镇官仓社区、东坑镇丁屋村、寮步镇坑口社区、东城街道周屋社区、麻涌镇麻三村人居环境整治总体情况相对较好以外,其他村(社区)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效一般。新村与旧村人居环境建设差距较大。新村规划建设、各类配套设施完善,巷道整齐、打扫难度低,卫生总体做得较好。老村存在脏乱差现象,“三线”乱搭,房前屋后、道路两边的草丛中有较多生活垃圾,较多废弃危旧房甚至残垣断壁尚未拆除。

  3. “三清理”不彻底,存在垃圾围村现象

  对于垃圾处理工作,部分村(社区)干部群众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只要把自家房前屋后打扫干净即可,缺乏总体意识。调研组走访的所有村(社区)都存在卫生死角,边角地、闲置地、民房之间的巷道等有垃圾堆放,部分民房前后生活生产工具乱堆放现象比较严重。河道、沟渠、池塘等水域的清理工作有待加强,多个村(社区)在河岸有垃圾堆积、水体有漂浮物,沟渠水体黑臭,严重影响村容村貌。

  4.应拆未拆较多,“三拆除”力度不足

  在调研中发现,村(社区)乱搭乱建的现象比较严重。主要巷道、房前屋后、商铺均存在超出房屋建设范围的遮阳或遮雨棚;部分存在配合农业生产活动而搭建的田间地头窝棚。老村应拆未拆的废弃、危旧房屋存量较大。部分村(社区)干部和群众对拆除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对于乱搭乱建违章建筑定义不清楚。有的群众认为在自家房屋边缘搭建临时建筑是合理的,也是有必要的,但也有的群众认为,这样侵占集体土地,也影响村容村貌。

  5.过于依赖保洁公司,整治机制未完善

  当前,我市多数镇街实行统一招投标的方式,聘请保洁公司开展村(社区)保洁工作。村(社区)保洁工作由镇街和保洁公司负责,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村(社区)的财政压力和工作压力。但由于镇街是业主,村(社区)对保洁公司的监督力度明显不足,缺乏良好的反馈渠道和机制。部分村(社区)干部认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点就是“监督、督促好保洁公司进行保洁工作”,村(社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效全看保洁公司。

  大部分村(社区)没有额外的卫生保洁费用支出。但从目前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来看,完全依赖保洁公司,整治效果并不理想,“脏乱差”现象的背后是保洁设施和保洁机制的不完善,按照“干净整洁村”标准,目前保洁员及相关清洁设备配置数量仍然不足。

  6.意识有待提高,群众参与度不高

  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与群众的卫生保洁意识有较大关系。当前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难点在于群众的素质、意识跟不上。部分村(社区)商业区较多,餐饮店众多,不少群众随手乱扔塑料盒、塑料杯、纸巾的现象严重。同时,有的群众反映外来务工人员的卫生意识较差,村(社区)卫生保洁工作难度较大。另外,人居环境整治宣传工作力度不足,群众知晓度、参与度较低,很多群众对此不知情、也不参与,政府“一头热、村民一头冷”的现象比较突出。

  三、经验与做法

  1.广州从化、惠州博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经验

  一是精品示范,强化打造标杆样板的带动作用。惠州博罗县依托罗浮山,高起点高标准编制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七星耀罗浮”的村庄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情况下,因地制宜,根据实际定位和特色,引进相应项目,建设示范样板,带动全县乡村振兴工作。从化区坚持把规划作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先手棋”,通过“依托特色小镇建设,组团连片,辐射一批”的方式,精心打造具有岭南风格的特色小镇,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公共发展。

  二是广泛动员,激发村民建设家园的内生动力。惠州博罗县多个村庄结合自身实际,联合村小学开展“小手拉大手”人居环境整治宣传教育工作,培训学生树立环保理念,增强环保意识。鼓励学生争当“宣传员”,把环保知识带回家,引导家长树立榜样,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日常清洁行动,为美丽乡村建设作贡献。从化区组建由在职领导干部、退休老干部、优秀基层干部和专家学者等组成的新时代文明宣讲队伍,开展走村入户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持续深入开展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宣讲活动。村党支部书记带头示范,带动广大村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开展最美乡村、最美庭院、最美家庭等活动,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三是完善机制,压实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责任。从化区从20xx年起,建立起“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制度,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美丽乡村建设输送骨干力量,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博罗县部分街道通过强化督促检查,压实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责任,由镇政府抽调党政办、纪委、农办、环卫公司等多个单位组成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检查组,督查各村的整治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督导整改。督查结果全镇通报,表彰先进,督促后进。部分镇街通过签订三包责任书压实工作责任,由镇党委与村党组织签订《创建干净整洁村责任书》,各村与村小组签订《创建干净整洁村责任书》,村小组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并将该项工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

  2.浙江省部分城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经验

  一是坚持持续有序推进。浙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经过4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示范引领阶段(20xx—20xx年),选择1万多条行政村,全面推进村内道路硬化、垃圾收集、卫生改厕、河沟清淤、村庄绿化,五年共投入600多亿元,建成1181个全面小康示范村、10303个环境整治村。第二阶段即整体推进阶段(20xx—20xx年),把整治内容拓展到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整治和农房改造,形成农村人居条件和生态环境同步建设的格局,三年对17283村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基本完成第一轮村庄整治。第三阶段即深化提升阶段(20xx—20xx年),启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着力把农村建成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家园、市民休闲乐园,全省共创建58个美丽乡村先进县。第四阶段即转型升级阶段(20xx年以来),以“产村人”融合、“内外魂”并重、“居业游”共进为基本要求,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一时美向持久美、外在美向内在美、环境美向发展美、形态美向制度美转型,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二是坚持人居环境整治。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浙江一条重要举措就是“三清一拆”,即开展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用地违章建筑。对农村地区,提出所辖100%村(社区)达到“无违建村(社区)”标准的目标,具体包括无存量违法建筑、无新增违法建筑、无非法“一户多宅”等8项标准,要求改拆后土地利用率达60%以上,做到即拆即清,宜耕则耕,宜绿则绿,宜建则建。

  如杭州市桐庐县,第一,推进基本环境整治。重点是拆除“三房”(危房、旧房、附房,特别是废弃的猪圈、茅房和乱搭乱建的临时建筑)、美化墙体、整理杆线。第二,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开展村道硬化和垃圾、厕所、污水革命,并全面整治村内沟渠,达到“流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效果。第三,完善环境绿化美化。推进村庄道路绿化和庭院绿化建设,见缝插绿,实施岔道和空地整理美化,清理围墙乱贴乱画,实施拆墙透绿。推进公共环境美化工作,消除房屋周边杂物,清理积存垃圾,消灭卫生死角,美化房前屋后;整合村内空闲地,建设文化娱乐、健身器材等公共配套设施,美化公共场地;对旧建筑采取针对性的保护和整治,在拆除破旧、文化价值低的建筑同时对有价值的建筑翻新修葺,美化历史建筑。

  三是坚持分类梯次创建。浙江主要分三步梯次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第一步搞好村庄环境卫生,垃圾、污水、厕所革命三大战役同时展开,引导村民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建设农村生态之美。第二步加强农房风貌引导,推进美丽庭院建设和美丽乡村示范创建,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从治理脏乱差向优化布局转型,从村点向连线成片转型,打造农村形态之美。第三步深入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挖掘讲述好乡村故事,塑造好文明新风,促进整乡整镇美丽乡村、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等多级载体创建,实现外在美向外在美与内在美并重的转型,打造农村人文之美。

  比如嘉兴市各地自然资源和发展基础不同,对全市村庄整治创建分不同层次来推进,再推动逐步提升创建的内容和水平。目前全市90%的村庄首先达到“净化、洁化、序化”即干净整洁的要求,其余10%的村庄在达到干净整治基础上推动建成美丽乡村,在这10%的美丽乡村中,再进一步推动提升创建层次。选择有故事可讲、有文化底蕴、有特色资源可挖掘的约100条左右的村庄发展乡村旅游。

  四、建议与对策

  1.注重美丽乡村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结合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我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城市,应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结合,加强系统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积极探索,以更高标准的要求,全域推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一是瞄准建成宜居宜业宜游地区的目标。珠三角地区作为沿海发达地区,有条件率先开展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东莞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市,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视。这既是发展契机,又是全新的挑战,必须瞄准目标,整体推进,努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美丽乡村的样板和示范。二是解决“垃圾围村”问题。全面开展“三清理”,加大力度清理村(社区)存量垃圾,消灭卫生死角,清理房屋周边杂物,美化居住环境。全面整治村庄沟渠、河道、池塘,推进村庄道路绿化和庭院绿化建设,见缝插绿,实施岔道和空地整理美化,全方位整治闲置地、边角地垃圾堆积问题。三是加大力度拆除村(社区)废弃危旧房、乱搭乱建违章建筑。明晰界定违建标准,并向群众广泛宣传,增强群众整治违建的意识。四是大力整治“三线”乱象。加强与电网、通信运营商沟通协调,出台整体“三线”整治与建设方案,整合各类财政补贴,集中整治农村“三线”蜘蛛网问题,并实现电网、通信等更新迭代发展。

  2.注重创新基层治理与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相结合

  一是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我市有着特殊的人口结构,大部分村(社区)外来人口远超本地村民,村情、民情复杂。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外来村民认识到建设美丽乡村的权利和义务。将外来村民纳入基层治理体系,共同为村(社区)建设出谋划策、献计出力,促进共建共治共享。二是建立长效管护机制。降低对保洁公司的依赖,推广道滘镇对村(社区)环卫保洁实行市场化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按照干净整洁村的标准和实际村庄的保洁需求,配足保洁员,镇街和村(社区)的两委干部、全体村民做好监督工作和管理工作。三是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学习浙江省,省内清远市、梅州市等地“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经验,通过村规民约、成立乡贤理事会、评选文明户、强化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强化群众对村内事务的评议作用,营造“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氛围,引导群众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

  3.注重人居环境整治与城乡要素统筹融合发展相结合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我市大部分农村已经“非农化”“城中村化”。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不能把城市和农村割裂开来。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推进全域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但是建设美丽乡村也不能完全按照城市发展的思路,应做到“求同存异”。

  一方面,求“同”。建立健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要坚持用城乡一体的理念,规划建设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将村公共服务站、党群服务中心同市、镇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同网融合,实现村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市镇各级提供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存“异”。要保留农村的良好生态环境和乡土风貌,传承好村庄的优秀文化基因。尤其是在“三拆除”中,对有文物价值的民居、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确保修旧如旧,尽量保持原貌。

  4.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相结合

  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保证农民利益不受损是开展工作的基本原则,同时美丽乡村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都对农村的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产业的提档升级必须跟上整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要充分利用好“三旧”改造政策,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下定决心“三清三拆”,开列正负面清单,正确引导村民,化解历史矛盾,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该拆除的拆除,该升级的升级。

  鼓励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实施村级工业园连片整合、连片改造。通过升级改造工业园,改善村级工业园的投资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优质产业和高端人才集聚,推动村级工业园可持续发展,切实让群众看到清拆的好处,享受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红利。

  同时,立足提质增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决治理田园污染问题,从土地流转入手,通过产业准入、生态环境准入标准,落实土地转租同环境整治联动一体责任,加快推进土地向高端种养业流转集中。开展代耕农摸查,制定合理政策,加强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妥善处理代耕农的安置、赔偿问题,确保不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想了解更多实用资料网的资讯,请访问: 实用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5048998.html
延伸阅读
为了更贴合您的需求,我们对“主管竞聘报告”进行了编辑。大多数成功的人都依赖于实践中的辛勤付出,无论在日常学习还是工作中。报告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能为我们更好
2023-07-31
以下是出国留学网编辑整理的“熄灯迟检讨书”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在人生不同的境遇和成长的阶段里,检讨书的出现是比较频繁的,写检讨不能流于一般的套路。我们欢迎您来到我们的网站上阅读希望
2023-07-31
当所有的人,离开我的时候,你劝我要耐心等猴。你有写出好句子的经验吗?生活工作中,没有网络是不行的,好的句子你一定会过目难忘。以下是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愤怒说说心情短语,希
2023-07-31
你想好怎么写范文?我们可以去挖掘一些网上写得不错的范文供自己参考。范文能大大的缩短我们的写作时间,出国留学网在这里为您搜罗并整理了“执法中队业务组长述职报告”的相关内容,我们乐意为
2023-07-31
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母爱,是润物的细雨,是相伴你一生的盈盈笑语,是你飘泊海角天涯的缕缕思念。母亲节悄然来临,让我们把心中美好的祝福立马送出去吧,若要写好母亲节祝福语要怎么做呢。
2023-07-31
身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深刻认识到我们必须从基层做起,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我们必须进行实地考察、就地分析,那么你知道如何撰写一份调研报告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调研报告
2023-07-17
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对于职业人,我们经常会使用到报告。写报告的格式要注意什么呢?经过周密的考虑栏目小编为您挑选了“乡村教师调研报告”,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大家解决一些
2023-07-13
乡村振兴一般指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于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乡村振兴调研报告范文(大全2
2023-01-30
俗话说,只有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每当我们的任务结束后,一般都会接触到写报告。在写报告时要紧扣主题,切记脱离主题,长篇大论。我们在写报告时需要从哪些方面考虑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乡
2022-11-28
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篇1自贡市政协外事联谊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市外事侨务旅游局、市委农工委、市农牧业局等单位的配合支持下对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
2023-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