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析:九年级下册 第17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山东省邹平县码头中学 高会学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这次技术革命中出现的新技术,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技术群。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诸多领域。
第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如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三,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构成了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生产力,如生物工程这一综合性科学技术的兴起。
第四,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科学进步日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主要表现在:
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并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
第二,科技进步使人类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
第三,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科技,提高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科技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对中国而言,既存在机遇,也面临挑战。
三、学法指导
(1)明确概念:本课涉及到较多概念,但都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接触过的,因此在学习基础知识之前要明确这些概念的内涵。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网络:就是利用通讯系统将设立在各地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以其中的一台计算机作为中心。这样,设置在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计算机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加工“联合企业”。网络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满足更多人的信息需要。
生物工程:一般认为是以生物学(特别是其中的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细胞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结合化工、机械、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工程技术,充分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成就,自觉地操纵遗传物质,定向地改造生物或其功能,短期内创造出具有超远缘性状的新物种,再通过合适的生物反应器对这类“工程菌”或“工程细胞株”进行大规模的培养,以生产大量有用代谢产物或发挥它们独特生理功能一门新兴技术。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初,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微生物工程)四个部分。基因工程(又称遗传工程)是其中的核心技术。
基因工程:按照人类的需要把这种生物的这个“基因”与那种生物的那个“基因”重新“施工”,“组装”成新的基因组合,创造出新的生物。这种完全按照人的意愿,由重新组装基因到新生物产生的生物科学技术,就称为“基因工程”,或者说是“遗传工程”。
克隆技术:克隆是英文“clone”一词的音译,在台湾与港澳一般意译为复制或转殖,是利用生物技术通过无性繁殖的手段,从一个细胞获得遗传上相同的细胞群或个体群。利用胚胎分割技术或细胞核移植技术,可以产生遗传上相同的哺乳动物。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其本身的含义是无性繁殖。
(2)分析、讨论法:第三次科技革命在诸多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后,着重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首先搜集有关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更新换代的图片、数据资料,如第一代至第五代电子计算机的图片、计算机运算速度不断提高的数据,等等。从而认识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此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的影响,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对于克隆技术,首先了解引文中“多利”羊的问世及此后一系列克隆动物的诞生,从而感受到生物工程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通过谈论是否应该克隆人这一话题,进一步体会到在发展科技的过程中应具有前瞻性,避害趋利。
(3)列表法:学习本课时,注意知识的纵向联系,联系第一、二次工业革命,进行列表比较:
|
第一次科技革命
|
第二次科技革命
|
第三次科技革命
|
开始时间
|
18世纪60年代
|
19世纪70年代
|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
主要标志
|
蒸汽机广泛应用
|
电力广泛应
|
电子计算机、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
|
主要发明
|
珍妮纺纱机、蒸汽机、汽船、火车机车
|
内燃机、汽车、飞机、发电机、电灯泡
|
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克隆技术、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空间站
|
进入时代
|
蒸汽时代
|
电气时代
|
信息时代
|
(4)图文结合法:图片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直观形象的信息。通过《多利羊》《克隆技术的发展》的图片,来了解生物工程及其取得成果。通过《网络长椅》,来体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对信息化社会的理解。
(5)联系生活实际:从比较熟悉和了解的身边事物入手,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体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特点和影响,如学生熟悉的家用电器、网络技术、交通工具、通讯工具、食品、衣着、日用品,等等。通过身边的史实增强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学习兴趣,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6)论从史出:教材中的观点和结论,要避免生硬地去掌握。要通过多种途径,收集阅读相关的文字、数据和图片资料,通过分析史料,运用逻辑方法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有关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例如教材中“动脑筋”部分关于是否应该克隆人的问题,以此问题为契机进行讨论,由克隆技术的利弊延伸科技的高度发达,给人类带来了种种便利,但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汽车尾气的排放对空气的污染,农药的使用对人体的危害。再如手机带给人们全新的通信观念,但长时间使用手机会造成微波对人脑的轻微辐射,而且手机的工作频率与飞机的导航雷达相近,乘客在飞机升降中使用手机会造成干扰而使飞机偏离航向甚至坠毁。还有,作为生活必需品,城市家庭几乎家家都有电冰箱、空调器。但由于电冰箱和空调器中的制冷剂氟里昂不断泄漏,使大气中的臭氧层受到严重的破坏,造成紫外线对地面的照射强度加大,患皮肤病的人数大量增加等。通过这样的拓展,进一步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科技发展中应当更关注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提高,注重可持续发展,趋利避害。在此基础上用已学过的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
(8)联系时政:第三次科技革命本身就是今天的时政,但是教材的编排没有涉及到目前科技的前沿成果,因此在学习本课内容的时候,注意搜集时政材料,整理有关的前沿科技成果,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如航天技术方面,联系今天的“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四、中考命题分析
随着当今科技与经济发展,三次科技革命越来越来成为中考的热点,涉及到主要知识点是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领域、成果、特点、影响等。题型多为选择题,以图片做命题的切入点。命题趋向于对三次科技革命的综合考查,大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还要注意结合时政,如对于航天科技的考查跟“嫦娥奔月”联合在一起。
五、中考试题分析
例题1.(2007年湖北省荆门市)1914-1938年的25年中,资本主义生产平均年增长率不到1.7%;战后1946-1970年的25年中,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平均增长绿高达6%左右,这最能说明( )
A.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B.第三次科技革命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
C.第三次科技革命比第二次科技革命进步
D.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发展的时间一样长
解析;此题关键在于从题干中提取历史知识,抓住时间词语“战后1946-1970年的25年”可知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从年增长率的变化上可以判断出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
答案:A
例题2.(2007年湖北省十堰市)科技进步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其中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成果是( )
A.乘飞机旅游不再是梦想 B.铁路运输日益繁忙
C.电脑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 D.电灯照亮千家万户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之的灵活运用。题干创设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情景,体现了中考命题的一种趋势,但是对解决问题没多大关系。题干的最后指出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分析备选项提取关键词,明确与每一项有关的科技成就。A——飞机B──火车C──电脑D──电灯。在此基础上链接课本基础知识,可以直接选择答案。
答案:C
作者简介:高会学,山东省邹平县码头中学教师。多次参加编写教学著作,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及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历史学习A、B、C》《历史选择题的特点及解法》在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主办的《中学政史地》杂志发表。《空想社会主义面面观》在海南省考试局主办的《考试报》发表。《2007年中考历史选择题命题特点》在《中学生学习报》发表。《胡锦涛出席八国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美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如何理解“绥靖政策”及英、法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等在《中学生导报??历史快递》发表。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