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关于选校的问题。根据很多网站和专业人士的指导,大部分人都会去看排名,不管是USNews也好福布斯也好,这些排名会给你一个整体的感觉这个学校是“好”还是“坏”。但是,说句实在话,从目前的经验来看,还有很多同学的反馈情况来看,高的排名并不等于好的学校,好的学校并不等于适合你的学校。个人感觉,用“好坏”来形容是有点幼稚的,而建立在“这个学校有没有名”的出发点上去筛选会让你失去很多宝贵的机会。而且,排名各家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比方说,哈佛跟普林斯顿在USNews上并列第一,但是在Forbes上哈佛就跌倒了第八。影响学校排名的因素有很多,比方说课程的设置,有些学校课程比较有限,所以排名就比较靠后,但是在某些专业上是很有实力的,如果单纯的因为综合排名靠后而错过了好的机会,那就太可惜了。所以,排名只能给我们一个大致的概念,但不能较劲地去抠哪个学校排第10哪个学校第11。另外,不是在泼大家的冷水,常青藤不是给所有人都准备的,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比慕名择校重要得多。更不要抱着买彩票的心理去玩投机的游戏。现实中有很多的例子,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很优秀,北大清华保送的料子,信心满满的放弃高考,狂妄地申请了排名前十的美国学校,没有保底学校,结果全是拒信。所以,择校需要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另外,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一定要知道你希望从学校得到什么,还有就是你也要知道学校希望从你身上得到什么。学校是一个教育机构,不是一个慈善机构,尤其在美国,占有绝对教育质量优势的私立大学同时也是一个盈利机构,没有哪个大学会把精力和金钱放在一个每天只会想着买名牌过奢华生活的人身上。这也是各位在写PS的时候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换个方面来说,如果你是一个名牌包包推销员,结果你跑到一个只想花100块钱买件毛衣的人面前,就算你再怎么努力,再怎么推销,商品再怎么好,但不是人家想要的,岂不是在白费功夫?重点是,这种供求关系要能吻合起来。你要说服学校你就是他想要的那件物美价廉的毛衣。
关于选择私立还是公立大学的问题。我觉得首先得跳出国内的思维方式:凡是公立的都比较有权威比较保险。在大部分情况下,公立的是比较安全。但是,在美国这种资本主义制度下,公立大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出像比尔盖茨那样的顶尖人物,而是要确保大部分美国人能够念得起大学,至少能接受到基础的技能教育。也就是说,你从大学毕业了,起码能当个技术工人。这里请诸位再仔细想想,也就是门槛越低的学校,周围的同学也是以同样,甚至更低的标准考进这个学校的。在许多前100名的学校里,尤其是私立大学,是以培养综合素质为宗旨的。而且,进学校的门槛比较高,想得到好的成绩也比较费工夫,但是你周围的同学基本上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含金量高,将来毕业工作也比较不错,你的人脉也会在必要的时候发挥它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毕业校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未来。如果你实习的时候能够通过校友的帮助找到比较有档次的位子,那无疑对你的整个人生都会有积极的影响。而且,比较飞黄腾达的校友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校捐一些钱,资助学校的学术啦建设啦等等各方面的发展。学校钱越多,越能请得起优秀的老师,越能配备顶尖的硬件软件设施。这也是为什么私立大学教学质量比较高,给奖学金也比较高,排名比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各位同学,各位家长,不要再对“私立”绝对的免疫了,客观的衡量一下。当然,也不是说公立大学就一定比不过私立大学。像加州的公立大学体系都是很出名的。
另外就是关于学校地点的,到底是大城市好还是小镇好。这个我感觉是各有利弊的。在大城市最便利的就是吃穿住行,再就是接触到的人比较多。比方说,想学习政治类的同学,如果能在华盛顿的某个学校念书,肯定会有非常大的帮助。想学习经济的,如果能在纽约,自然也会很有帮助。住在小镇里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体会最淳朴的美国文化,没有大城市的那种压抑,环境不错。就像老外到中国旅游或者居住,想体会淳朴的中国民风,你很可能会向他们推荐乌镇啦、漓江啦、西双版纳这些地方。对于想要练习语言的同学,小镇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这里接触到中国人的机会比较少,不像在加州,50%的机会从你耳边飘过的都是各式各样的汉语方言(只是感觉上中国人比较多)。所以,小镇里的环境会强迫你只能使用英语,自然提高的速度就很快很快,而且也很容易就能跟当地的美国人做朋友,逢年过节都会被邀请到他们家里吃吃喝喝。总的来说生活的比较安静,也相对安全。没有太多花花世界的诱惑,很适合学习。
关于选专业:其实在美国,大二之前是可以不定专业的,因为在美国人看来,大学的前两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很多人都没有真正的清楚自己究竟想去做什么,或者能去做什么。所以,学校有很多的能够影响你人生规划的项目和课程。对于大U有什么活动,我没有实际的经历过,妄自地下定论不是很合适。我只能介绍介绍自己的经验。比方说今年暑假,我没有回国,在学校有两个跟自己专业有关的research assistance的工作,还有就是参加了一个为期五天的Leadership Conference。这个活动有点像夏令营,但是学生是报名后筛选出来的。我们这个队伍有80个人,加上老师大概100个人。在五天的时间里,学校组织我们到离学校2个小时远的度假村,要求是不允许带任何通讯工具。听起来比较无聊,但是那几天的生活很纯粹也很充实。对我们这批被高科技奴隶的一代来说,抛开互联网,丢开手机,重新投入到人与人的交流中是很尤为重要的。同时,social justice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话题。我们这些拥有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自然对于social justice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是,因为大家生活在一起,我们有了更多直接交流的机会,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看似简单的一个概念。总的来说,文理学院的教育宗旨不是单纯的技能培训,尤其是对于人文科学的教育上,他们更注重的是你作为一个未来的领导者,需要具备什么养的素质去领导别人。很多人对于美国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几乎所有人都感觉得到,美国的家长一直都教育自己的孩子“任何人都可以当总统,你也可以”,或者至少说 “I hope you to become a leader, not a follower”. 所以,他们对于领导人的理解跟中国人要求的内敛是完全不一样的。很多人把它诠释为狂妄,我个人感觉这种“人人都要当领导”的思维未免不太现实。但是,一个环境适合一类人,如果在美国用中国的方式去适应社会,那就显得很困难。同时,内敛也是很多中国人到了美国后致命的弱点,不擅长表达自己,也不擅长鼓励自己,交不到朋友,结果是个人才也被埋没了。回到选专业的问题上,我感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喜欢自己做的事情。很多人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投资回报率上,也就是说,家里并不是相当富裕,花这么多钱出来念书是为了将来要靠你找个好的工作支撑这个家。其实我本人就属于这种情况,家里并不富裕,但是比较幸运的是我的专业应用范围还是很广泛的,而且也是我最最喜欢的。像有一些同学最大的爱好是写诗或者学哲学,这让很多家长感到头疼,他们也想方设法“开导”自己的孩子去选择工商管理,信息技术,生化专业等等。我只能说,人毕竟要把“活着”放在第一位,如果你的家庭不能保证你一辈子都衣食无忧地走遍四海地去写作去参悟哲理,那就先保证有个饭碗能够支撑你的这个爱好,如果没有基础的生活保障,那任何爱好都无从谈起。好在,在大多数的美国学校里,你可以选择double major(专业、主修)或者有个minor(兼修、辅修)。在我们学校,很多人都在谈论unusual combination,也就是说,一个学习音乐专业的人很有可能同时学物理,或者同时修艺术和政治,像修政治和经济的就比较常见了。没有人规定你选择了某个专业后就只能选择另一个相似的专业,这也是文理学院(可能大U也是这样吧,我不太肯定)的优势之一。如果你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换专业还是比较容易的,只要你能完成规定的课程修完固定的学分就可以。这样,在“工作”和“爱好”两者之间就能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另外,如果学校没有你想学的专业,完全可以自己设置自己的专业,叫做self-design major。这里有一个list,是我们学校的一些主要的专业,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