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乘法分配律教案分享

字典 |

2023-08-11 10:45

|

【 liuxue86.com - 实用资料 】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要知道一份好的教案课件,知识点的设计要有轻重层次。这篇优秀的“乘法分配律教案”小编一看便知道有大用处,参考本文前请先仔细阅读!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1

  各位教师:

  大家好!

  下头,我就《乘法分配律》一课,谈一谈我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意图。

  第一部分:导入部分

  引入数学家波利亚的话:“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我去发现、探索、研究,这样理解更深刻。”其设计意图是,激发孩子们求知的、探索的欲望,为新课的学习创设情境。

  第二部分:主体部分,分三个环节

  环节一:尝试性练习(课件出示的那两道练习题),试用两种方法解题,能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实践证明,补充实例,让学生试探,比直接出示例三更有利于集中注意力解题,突出算式特点,进而为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生成过程与变成特做铺垫,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环节二:教学例3,提出问题——看主题图找已知条件——口述编题——解决问题——梳理算法——发现规律。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观察上头每组算式的结构特点,并经过比较——三组不一样的算式的结果相同,证明三个算式有相等关系——让学生历经确定与归纳推理的过程,进而发现、总结一般规律:左边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右边是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结果相等。——引出乘法分配律结论。这就降低了难度,收“水到渠成”之效。

  环节三:以你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这一设计,巧妙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历经归纳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过程。

  第三部分:总结部分

  让学生谈自我听课的收获。有的同学说,我明白了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有的同学说我会用乘法分配律了,还有的说,我发现利用乘法分配律解题很简便。这就到达了教学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不仅仅如此,教师提出质疑:向学生提出,你认为乘法分配律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最大区别是什么?这一点教师有必要指出,让学生清楚。

  同时让学生也提出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

  如:(1)在乘法与减法的运算中是否存在乘法分配律。

  (2)在除法中是否存在分配律。

  这就是课堂的延伸,知识的延续,学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实际问题。

  最终教师畅谈: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啊!期望同学们尽情地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结束本课教学。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探讨的过程,不断追寻的过程。当然,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最终把一句话送给大家:记录真实的课堂,定格精彩的瞬间,触摸细节的意蕴,让每节课发出自我的声音。多谢大家!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2

   一、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教材第36页的例3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四、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小黑板、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六、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七、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简便)

  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为什么这样算哪?

  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学生计算,并汇报。)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a+b)c=ac+bc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三、练习应用

  (生练习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3

  1.使学生理解的好处.

  2.掌握的应用.

  3.透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潜力.

  1.  口算.

  (27+73)×8    40×9+40×1    14×(10+2)   10×6+10×4

  3.  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导入  :

  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明白了乘法的又一个定律能够使运算简便,你们想明白吗?这就是我们这天要研究的资料.(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

  (__+__)×__=__+__×

  教师提问:像贴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最后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

  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能够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

  教师: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 用字母怎样表示?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启发学生想:能否把算式改成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引导学生比较:(100+2)×43,102×(40+3)这两种算式哪种比较简便?

  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能够使计算简便.

  师生共同总结: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

  ③另外两个不一样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

  上课开始时,我们已经比赛看谁算得快,如(1250+125)×8,老师就是应用的使计算简便。此刻你们会了吗?

  1.  练习十四第1题.

  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3+25)×2=□×□+□×□

  8×(7+6)=8×□+□×□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务必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取题:

  ①28×42+28×29 ②(28+42)×(28+29) ③28×42×29

  ①10×5+8×5+9×5 ②10+5×8+5×9 ③10×5+5×8+9

  5.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一辆凤凰牌自行车420元,一辆永久牌自行车405元.此刻各买三辆.买凤凰车和永久车一共用多少元?

  这天我们学习了,明白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期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计算中能够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练习十四第3题.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方各题.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的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教学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具体问题的思考、试探观察、理解发现、概括规律的全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通过教学,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与归纳的能力,以及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初步简算的能力与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与变式。

  教学关键:

  观察、比较具体问题不同解法的算式特征,从而发现、总结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502=245=322=363=504=6254=31258=

  2、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跟乘法有关的规律。

  生汇报师板书:ab=ba(ab)c=a(bc)

  3、这节课我们继续去探索和发现跟乘法有关的其他规律。(板书:探索与发现三:乘法)

  二、探究新知

  1、老师这有一张方格纸,现在老师可以把它变成一堵镶满瓷砖的墙。(师演示将方格纸贴到教室墙角)估计一下这两面墙大约有多少块正方形的瓷砖?(生估计)

  2、那到底有多少块瓷砖呢?现在打开练习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块瓷砖?

  3、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4、汇报,师点拨板书。

(1)6+4=10(块)109=90(块)(3)(6+4)9=109=90(块)(2)69=54(块)49=36(块)54+36=90(块)(4)69+49=54+36=90(块)

  5、同学们的方法真不少,这节课咱们重点完成这两个综合算式。(师擦去前两个算式)

  既然这两个综合算式的结果相等,那谁能把它们变成一个横等式。(生汇报师板书:=同时擦掉其余部分,黑板上板书变为:(6+4)9=69+49)

  6、仔细观察等式中的前后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生)

  小结:也就是说两个数的和乘以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乘数相乘。

  师:谁能用语言再描述一下刚才的发现。

  7、有了刚才的发现,谁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生汇报师板书)

  8、是不是等式两边的算式一定相等呢?下面咱们就亲自动手验证一下。(生分组验证)

  9、如果用字母a、b、c分别来表示这三个数,可以怎样来表示这些算式。

  (生汇报师板书:(ɑ+b)c=ɑc+bc)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的又一个规律乘法分配率(补充板书:分配律)

  10、其实我们早已经开始使用乘法分配律了,只不过你们没有发现而以,还记得课前口算的363吗?谁能再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生汇报师板书

  363

  =(30+6)3

  =303+63

  =90+18

  =108)

  11、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是为了让我们的有些计算更加地简便,那乘法分配律能否帮我们进行简算呢?

  (引导完成第49页练一练第1题)

  (10+7)6=_____6+_____6

  8(125+9)=8_____+8_____

  748+752=_____(_____+_____)这说明乘法分配律中等式两边的算式是可以互逆的。(补充板书)

  师:谁能口算出这几道题的结果。(生)只要我们能够细心的观察,巧妙地去运用乘法分配律,相信我们的计算会更简便。

  12、及时练习。(引导完成第49页试一试第1题)

  (80+4)253472+3428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1、判断并说明错的原因。

  (1)(4+7)5=45+7

  (2)115+519=(11+19)(55)

  (3)4599+45=45100+45

  (4)(15+3)2=15232

  (5)814+68=8(146)

  (6)(14+25)43=144+253

  2、第49页练一练第2题。

  (20+4)253537+653732(200+3)

  (二)专项练习

  1、简算:254139101(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829+38(29+1中的1是从哪来的?)

  2、第49页练一练第3题(实践应用)。

  (三)拓展练习。

  1、填一填。a99+a=□(99+□)

  2、简算。

  31697+2316+31645625-5025-625

  四、全课总结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5

  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重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过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进一步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整数范围内的基本运算律,而且有利于他们更灵活地解决计算问题,通过用两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列出的两道算式,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照例子列举出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特点,并用字母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教材有意识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与交流中和掌握乘法分配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积累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感受不完全归纳法,又有利于学生发展符号感,进一步感受数学表达的严谨与简练。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尘埃,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自主发现规律,抽象归纳,并能用符号、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我们每一堂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新的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从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谁知规律,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最后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出示了学生的生活情景图,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乘法分配律。

  合作交流,体会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开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提升思维品质,发展创新意识。

  五一就要举行艺术节的比赛了,为了这次艺术节,教师和同学们都花了很多的精力,这不,施老师正利用星期天,去为舞蹈组的小演员们挑选漂亮的演出服呢?(课件出示商店场景)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充满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地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买这些些服装,施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钱呢?你能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吗?

  请生交流解题思路,并比较哪种解法更简便。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两种解法虽列式不同,但都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在这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得数是相等的呢?

  小结:虽然这两个算式样子不同,但是计算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就可以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1)提出类比问题:如果施老师选择选择的是另两种服装,买的数量都是6件、或8件的,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多少元吗?

  (2)要求:每一小组编一题,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比一比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3)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交流反馈,相机板书:

  (4)观察算式,引导列成等式,仿照等式随意举例像这样的情况,是偶然巧合还是有其中的规律呢?大家不妨再举几个例子,再算一算。

  举例,小组交流,挑选几组板书。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引导有效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通过观察、类比列举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所初步感知,形成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而且也掌握了一学习数学的方法。

  (1)观察这些算式,或小声地读一读这些算式,这中间隐藏着什么规律呢?

  学生有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

  通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些算式,根据你刚才的观察,你觉得这些算式中,哪两个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就把它们挑出来,如果有争议可以算一算来验证一下。

  交流反馈有哪几组等式。让生想办法修改那些不能组成等式的,使它们变成等式。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类比列举、观察感悟、反思纠错等多种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动活泼地建构起对数学富有个性理解的过程。

  (1)游戏“交朋友”

  课件出示:(80+2)×4,谁是它的好朋友?(80和20打着伞,一块去和4交朋友,4可最热情了,它和80握握手,又和20握握手,多公平啊,80和20高兴地把伞都丢掉了)

  出示:6×(10+20)(A+100)×5,(42+45)×▲,请生帮它们交朋友

  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各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任何事物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去看,你们反着读一读用字母表示的等式,你能给下面两个算式找到朋友吗?35×8+65×8

  【设计意图】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要比生活更重要。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手成数学模型,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它来源于生活而又远远高于生活。所以,前面的教学环节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有所感悟,但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时,及时数学化,有效地引导学生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报,全班共同校对。

  明确:根据什么这样填写?第1题和第2题在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自己判断。然后请生说说判断的依据。

  让每位学生都用两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指名板演。

  小结:通过长方形周长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也说明了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看到,乘法分配律我们早已不自觉地在运用了。

  让学生各自按运算顺序计算,指定两人板演,共同订正。

  提问:每组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哪一题的计算比较简便?

  小结:有时是先乘再求和比较简便,有时是先求两数的各再乘比较简便,大家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对待。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重练习的层次和坡度。基本练习形式多样,达到了双基训练扎实的效果。由于刚刚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为使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纳入到原有的已有知识体系里,必须进行一定量的、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基本练习。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收获”既有知识的习得,也有情感上的感受及所得,反思的效果很明显。

  两个数的各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2.技能目标:能运用乘法分配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3.情感目标: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使学生愿学、乐学。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的生活与老师小时候相比,变化真大啊!那时候,许许多多的家庭住的都是低矮的土坯房。而现在,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人们经过辛勤劳动,勤劳致富,很多家庭都建起了新房。我们班的小明同学家不久前就购置了一套新房,现正在搞装修呢!咱们快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第48页的主题情景图。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爱生活、爱家庭、爱国家的思想教育。)

  二、探索新知

  (一)估一估

  1.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交流获得的信息。

  2.估一估这两面墙大约贴了多少块瓷砖?

  3.学生思考后组织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意识。】

  (二)算一算

  1.师:这两面墙到底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呢?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呢?

  2.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3.组织交流:请汇报员说说你们小组的想法。(估计有下列两种算法)

  (1)先分别把两面墙的瓷砖算出来,再合起来就是两面墙共贴了多少块瓷砖。﹝板书:49+69=90(块)﹞

  (2)因为两面墙宽的砖是同样多的,都是9块,所以可以把两面墙的瓷砖合成一面墙来计算,它的长是6+4(块),因此一共有(6+4)9=90(块)。﹝板书:(6+4)9=90(块)﹞

  【设计意图:让每个学生经历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习惯和表达能力。】

  (三)比一比

  1.对比两种解法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生:结果相同,都是90块。)

  2.师:结果相同,那么可以把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板书:69+49=(6+4)9﹞

  仔细观察算式的两边,它有什么特点?

  3.学生思考后交流:(生:左边的两个乘法算式中都有相同的因数9,右边把不同的乘数6和4相加后再乘9,得数不变。)

  4.师引导理解。也可以这样想:把不同的乘数理解为个数,即6个9加4个9,一共是10个9,所以两种解法的结果是相同的,都是90。

  【设计意图:探索发现规律,初步体验乘法分配律。】

  (四)议一议

  1.师:你们所看到的会不会是一种偶然现象呢?请你们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验证一下。

  2.学生思考后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师随着学生回答板书算式:如37+77=(3+7)7;4264+4236=(64+36)42等)。

  4.师:从这些算式中你能发现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引导观察、理解:这些算式可以统一用符号△●+□●=(△+□)●来表示,这里●表示相同的乘数,△和□表示不同的乘数(也可以理解为个数)。

  6.师:从同学们刚才举的大量例子中,可以确定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吗?

  7.师: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8.组织交流后板书:ac+bc=(a+b)c

  【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体验探索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体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简洁美。】

  三、巩固新知

  1.填一填。课件出示

  (1)6012+4012=(60+40)()

  (2)288+728=(+)8

  (3)(40+4)25=()25+()25

  (4)(100+3)15=()()+()()

  【设计意图:使学生熟悉乘法分配律的结构特点,为运用乘法分配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2.辩一辩:下面的算式对吗?为什么?

  (1)3648+3652=(48+52)36

  (2)1638+1562=(38+62)16

  (3)(25+30)40=2540+3040

  (4)(125+80)8=1258+80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明确只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特点才能进行简便运算,突破难点。】

  3.试一试:简算下列各题。

  (1)(80+4)25(2)3472+3428

  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演板,集体评析计算要点。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夯实基础。】

  4.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第49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四、拓展应用。

  1.想一想:怎样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1)363(2)10235

  学生思考后组织交流。

  2.简算下列各题:(1)2541(2)9945+45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灵活解题能力】

  五、总结全课

  今天你有什么新收获?请你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大家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运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7

  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幻灯片中的练习,学生自主完成。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8

  本课题教时数:25本教时为第19教时备课日期11月14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二、学习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作业

  1.口算

  (6+4)3=(8+2)2=

  63+43=82+22=

  口算得数。

  提问:第一行的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行的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揭示课题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与这两个加数分

  别同这个数相乘后再相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

  1.学习例5

  (1)出示例5

  (2)请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3)比较这两种方法。

  (4)再出示第88页的题目。学生进行计算。

  2.归纳乘法分配律。

  这三组算式,每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从中看出什么规律吗?

  (1)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

  (2)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a+b)c=ac+bc

  1.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老师进行指导。

  2.练一练第2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老师进行讲评。

  3.练习十八第1题。

  学生先做,然后组织交流。

  4.提问:谁再来说一说,什么叫做乘法的分配律?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乘法的分配律?

  练习十八第2题。

  课后感受

  根据长方形的周长引入新课,学生学的比较自然,但真正在运用中并不是很正确。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9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八册 P64 — 65 页的《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资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资料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资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本事、比较本事和概括本事。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本事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之后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可是学生的概括、归纳本事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资料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智能目标:

  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本事,增强 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能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尘埃,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难点:自主发现规律,抽象归纳,并能用符号、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我们每一堂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新的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从获得必要的数学,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谁知规律,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最终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进取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动参与,乐于探究。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出示了学生的生活情景图,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并经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乘法分配律。合作交流,体会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开工,充分调动学生的进取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光和机会经过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提升思维品质,发展创新意识。经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进取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五一就要举行艺术节的比赛了,为了这次艺术节,教师和同学们都花了很多的精力,这不,我们学校教舞蹈的叶教师正利用星期天,去为舞蹈组的小演员们挑选漂亮的演出服呢?(课件出示商店场景)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充满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很多的数学信息,并主动进取地带着自我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买这些些服装,叶教师一共要付多少元钱呢?你能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吗?

  请生交流解题思路,并比较哪种解法更简便。

  经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两种解法虽列式不一样,但都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在这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得数是相等的呢?

  小结:虽然这两个算式样貌不一样,可是计算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就能够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1) 提出类比问题:如果叶教师选择选择的是另两种服装,买的数量都是6件、或8件的,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多少元吗?

  (2) 要求:每一小组编一题,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比一比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3)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交流反馈,相机板书:

  像这样的情景,是偶然巧合还是有其中的规律呢?大家不妨再举几个例子,再算一算。

  举例,小组交流,挑选几组板书。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引导有效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经过观察、类比列举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所初步感知,构成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并且也掌握了一学习数学的方法。

  (1)观察这些算式,或小声地读一读这些算式,这中间隐藏着什么规律呢?

  学生有自我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

  经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此刻教师给每个小组供给了一些算式,根据你刚才的观察,你觉得这些算式中,哪两个能够用等号连起来就把它们挑出来,如果有争议能够算一算来验证一下。

  交流反馈有哪几组等式。让生想办法修改那些不能组成等式的,使它们变成等式。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经过解决问题,类比列举、观察感悟、反思纠错等多种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本事,生动活泼地建构起对数学富有个性理解的过程。

  (1) 游戏“交朋友”

  课件出示:(80+20)×4,谁是它的好朋友?(80和20打着伞,一块去和4交朋友,4可最热情了,它和80握握手,又和20握握手,多公平啊,80和20高兴地把伞都丢掉了)

  出示:6×(10+20)(A+100)×5,(42+45)×▲,请生帮它们交朋友

  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你能用自我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一样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能够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任何事物都能够从正反两方面去看,你们反着读一读用字母表示的等式,你能给下头两个算式找到朋友吗?35×8+65×89×18+9×282

  【设计意图】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要比生活更重要。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手成数学模型,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它来源于生活而又远远高于生活。所以,前面的教学环节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有所感悟,但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时,及时数学化,有效地引导学生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4)、(125+11)×8=____×____+____×_____

  (5)、276×38+276×62=____×(___+___)

  如果计算的话,(4)、(5)你会选择左边的算式还是右边的算式进行计算,为什么?

  一块长方形的桌面,长68厘米,宽32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说你喜欢哪种方法)

  ①(125+9)×8 ②128×31-28×31 ③43×5+46×5+11×5

  小结:有时是先乘再求和比较简便,有时是先求两数的和再乘比较简便,大家要根据实际情景的不一样,灵活对待。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不仅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并且注重练习的层次和坡度。基本练习形式多样,到达了双基训练扎实的效果。由于刚刚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为使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纳入到原有的已有知识体系里,必须进行必须量的、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基本练习。

  今日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收获”既有知识的习得,也有情感上的感受及所得,反思的效果很明显。

  65×5+45×5 =(65+45)×5 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其他购买方案:

  想了解更多实用资料网的资讯,请访问: 实用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5079328.html
延伸阅读
有效地处理文档可以增强我们的信息管理技巧,如今范文已被广泛认可为现代世界里不可或缺的必备特质。如何在范文中全面的展现自己呢?出国留学网编辑针对您的需求精心打磨出一篇内容完备的“述廉
2023-08-11
1."红包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红包是万万不能的。"2."收到红包后,我就像一只小鸟,飞啊飞啊飞不停。"3."若干年后,我依然收到这个红包,那时我已经变成了大佬。"4."这个红包,就像
2023-08-11
只有父爱无条件,只有父亲节献礼折扣,给你的英雄,最诚意的回馈和感谢。出国留学网的编辑为您准备的“折扣文案”信息希望对您有所启迪,分享一些让人感到自信和勇气的句子吧?在日常的生活中,
2023-08-11
元旦,问候不嫌迟不嫌早,祝福不嫌多:祝你机会多,代价少;收获多,烦恼少;多分享,少沮丧;朋友多了,感情少了;快乐多,郁闷少!~~你喜欢这种句子吗?根据你的需要,编辑精心整理了元旦祝
2023-08-11
专业认知实践报告篇1一转眼的时间,我们就度过了大一的这段美好时光,期间,有快乐,有悲伤,有激情,也有过痛苦,也彷徨过,迷失过,可是我们最后都挺了过来。大家都说大一是一个过渡期,让我
2023-08-11
笔者就“乘法分配律教案”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收集整理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教案课件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必须保证内容的完备性。只有制定出周全的教案,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教
2023-06-17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篇1乘法分配律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比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如何使学生掌握得更好,记得更牢?我想学生自己获得的知识要比灌输得来的记得更牢。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购
2023-03-22
教师施爱在严爱与宽爱之间。备好教案是实现教学任务的第一步。教案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你知道什么样的教案才能切实有效吗?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欢迎你阅读和收藏
2023-02-12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11、直接出示:师口述:张阿姨买5件夹克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你们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独立)指名板演2、组织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022-12-13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怎么写篇1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难点是理解乘法分
2023-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