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加法交换律教案合集8篇

字典 |

2023-08-19 14:28

|

【 liuxue86.com - 实用资料 】

  对于刚刚开始工作的教师来说,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不能随便马虎应付。了解学生的反应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课堂的效率。我们为您搜集了一些与“加法交换律教案”相关的资料供您参考,同时也建议您收藏该网页地址以便今后使用。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1)

  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 教学设计

  山东省潍坊市于河街办实验小学王增武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全体学生

  2,学科:数学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了解

  (2)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13

  教材简析本节课的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图片,提取数学信息,提出并解决问题,展开对加法结合律的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及减法的运算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习了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师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正确地用字母或符号来表示这两 个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和律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第1课时

  一、师生合作,探索加法结合律

  1.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谈话: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黄河的知识,了解到了许多有关黄河的信息,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黄河的知识?你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出示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3)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根据相应的信息解决在练习本上。

  (4)小组讨论

  (5)每组出一名同学汇报:

  问题一: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学生在列式解答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a、39+34+2和34+2+39。

  b、(39+34)+2和39+(34+2)。

  问题二: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学生可能出的情况:

  a、3472+1206+786和1206+786+3472

  b、(3472+1206)+786和3472+(1206+786)。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谈话: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符合这些规律呢?下面请大家用“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发现规律”的方法,小组合作交流。

  屏幕出示:思考讨论。

  (1)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试着举例验证自己发现的规律。

  (2)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3)你们的发现一样吗?

  (4)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三个数相加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5)你能试着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这条规律吗?

  板书:(a+b)+c=a+(b+c)

  师指出这条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解决两个问题发现并归纳出了加法结和律。

  二、学法迁移,探索加法交换律。

  那么,加法运算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想不想知道?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吧。

  1.游戏:找朋友。

  (1)在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个算式卡片,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仔细想一想,算一算,它应该是屏幕上哪个算式的好朋友?为什么?

  (2)同学们真棒,很快就为自己的算式找到了合适的朋友,还有谁的算式没有找到朋友?你能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方法给他介绍一个合适的好朋友吗?

  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认为它们是一对算式好朋友呢?(因为它们的得数相同)

  (3)观察比较:

  请同学们再仔细这几组等式,你又有什么发现?(等号两边算式的加数相同,得到的和是

  一3样的,只是加数的位置变了。)

  这是加法的另一个规律----加法交换律。(板书)

  (4)你能用简便的方法表示出这个运算律吗?(a+b=b+a)

  其实加法交换律我们早就会用了,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用过?(在验算加法的时候)谁能结合这个字母算式在说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并认识了两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a+b)+c=a+(b+c)和加法交换律a+b=b+a。那么,学习这些运算律有什么作用呢,你能把它运用到实际的计算当中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试一试好吗?

  2.试一试:

  282+67+33126+235+174

  订正时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那种计算方法更好,为什么?在计算得过程中,你都运用了哪些运算律,运用的目的是什么?使学生明确,正确使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内化,拓展应用(课件)

  同学们真棒,在计算得过程中不仅探索发现了加法的运算律,并能应用这些运算律解决实际的计算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些其他的问题。

  1.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让学生计算第三道题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比较哪个计算简便?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填写的?

  2.自主练习第2题。说说下面的等式是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吗?

  3.看谁算的对又快:382+28+72427+403+397270+560+730。。。

  4.要使计算简便,方框中的数可以是那些?为什么?23+89+()()+14

  8+5864+()+36+125

  四、评价鼓励,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回去后动脑筋想一想,加法中有运算律,减法中会不会也有这样的运算律呢?你能不能用今天学习的发现规律的方法探究减法运算中的运算律?

  课后反思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探索学习。通过对我国第二大河---黄河的分析了解,首先让学生亲切的感觉到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进一步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教学中,通过真实数据的展示,将“保护母亲河行动”与数学学习融为了一体,既能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兴趣。

  附: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a+b)+c=a+(b+c)

  观察:(39+34)+2=39+(34+2)

  (3472+1206)+786= 3472+(1206+786)

  验证:(325+82)+18=325+(82+18)

  (3470+1210)+790=3470+(1210+790)

  ······

  结论:(a+b)+c=a+(b+c)

  加法交换律a+b=b+a34+2=2+343470+1210=1210+347012+31=31+1278+96=96+78······a+b=b+a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运算律。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请仔细观察画面,并根据题中所提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选择相关的已知条件。

  (2)学生各自列式、解答。如果出现两个算式:28+17=45(人),17+28=45(人),让学生交流想法。如果只出现28+17=45(人),提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观察两道算式,得数怎样?

  28+17和17+28的得数相同,说明这两道算式是相等的,可以写成等式:28+17=17+28(板书)。

  (2)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写出等式后,老师讲故事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比较一下等号两边的算式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4)同学们都发现了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5)你能创造两个符号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把你们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学生说老师板书。

  (6)我们发现的规律就可以写成a+b=b+a(板书),这个规律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加法交换律。谁来说说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用语言怎样表达?

  二、教学加法会合律

  1、解答例题,发现规律。

  (1)(课件出示例题)提问:要求算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怎样列算式?

  组织学生讨论得出:

  ①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28+17)+23=68(人)

  ②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28+(17+23)=68(人)。哪种计算简便。

  (2)提问:依据上面两道算式可以写成怎样的等式?

  学生回答后板书:(28+17)+23=28+(17+23)

  出示练习:(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一定要先分别计算,再根据计算结果填符号。

  (3)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等号两边算式的加数相同,加数的位置不变,只是运算顺序不同,等号左边的算式是先把前两个加数相加,右边的算式是先把后两个加数相加,得到的和是相等的。也就是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2、呈现运算律。

  如果用a、b、c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后板书:(a+b)+c=a+(b+c),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谁能看着加法结合律的字母表达式,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加法结合律?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每一个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指名回答。其中75+(48+25)=(75+25)+48运用的是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先把括号内的48和25交换位置,再运用加法结合律把先加后肉个加数改为先加前两个加数。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填一填,再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一组题一组题地计算。

  (2)提问:为什么每组两题的得数相同?每组中哪道题计算起来比较简便?为什么觉得简便?运用什么运算律。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1)在做第4题时,大家觉得先把和是100的两个数加起来,下一步就容易了,那么什么样的两个数和是100呢?请做第5题,把和是100的两个数连一连。

  (2)提问:什么样的两个数和是100?(十们上和是9,个位上和是10)

  四、全课总结

  1、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两条运算律?你能它们的字母表达式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的意思吗?

  2、教师总结。

  五、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题。

  六、结束下课。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教学加法交换律。

  1、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又即将举行了,学校的同学们都在做充分的准备。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请学生回答。

  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两个问题:

  在黑板上张贴: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们能马上口头列式并口算出结果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追问: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45(人)

  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

  4、你们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吗?教师继续板书:2817=1728

  这是一个等式,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个等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同桌交流并汇报)

  5、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6、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算式,从中你们发现什么规律?(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符号或文字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

  教师巡视,并作相应的辅导,板书学生回答的一些符号表示的算式。并追问:你这样表示,每个符号分别表示什么?

  7、同学们都自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你们的发现,那你们想不想把这些算式都统一呢?国际上一般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这些算式能够怎样来表示呢?板书:ab=ba。

  8、教师小结知识点: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教师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学生齐读一遍。

  9、其实加法交换律我们早就会用了,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用过?(在验算加法时用的就是加法交换律)

  二、学习加法结合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第二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2、你们会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的板书:

  (2817)23=68(人)

  28(1723)

  (2823)17

  28(2317)

  (2317)28

  23(1728)

  交流不同的算法。

  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2817)2328(1723)

  (为了看得清楚,我们给2817添上括号)

  4、观察或计算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

  (2817)23=28(1723)

  5、出示:下面的Ο里能填上等号吗?口算或计算一下。

  (4525)13Ο45(2513)

  (3618)22Ο36(1822)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6、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们从中有了什么新的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学生小组交流后大堂再交流。

  7、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

  板书:(ab)c=a(bc)

  a、b、c各代表什么?(ab)c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

  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女生代表交换律,男生代表结合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出示小黑板)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第1行。

  4、插入“朝三暮四”的故事,来听个“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只桃子。几年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只桃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只桃子,不知道你们同意不同意?”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象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只,晚上再给你们三只,这样该可以了吧?”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桃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的在地上翻滚起来。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哪些想法?

  让学生通过故事得出:猴子很愚蠢,因为总量不变,只是老人采用了加法交换律。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男生做第一行,女生做第二行。表扬女生快,知道为什么吗?

  使学生初步感受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6、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师:你能很快地找出哪两片树叶上的数的和是100吗?

  学生在书上连线,同桌相互校对。

  师:看来,在计算过程中,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看到数字就能很快地判断出能不能凑成整百数。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教学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

  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

  的问题意思。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理念。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几组算式,从中总结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学生能较快的体会出这两种加法的运算律,但在总结、交流加法的结合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应适当的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记忆加法的运算律,提高学生掌握能力。学生的记忆方法过于单调,教师应在开发学生思维上多下功夫。几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丰富,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从验算中明白了其理论依据,从故事中分析出了其中蕴涵的运算律,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在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第4小题时,注意让学生说清应用的运算律,这样才能为以后教学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作好铺垫。很可惜,我引导得不是最合适,学生自己发现的不多。整节课,由于新授部分花时较多,显得稍有拖沓,导致了有些练习来不及处理。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4)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教材开篇就给于我们一幅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情境图,画出了旅行途中记录行程的情景。考虑到学生对自行车上的记录仪表比较陌生,所以画了一个仪表表面的放大图,并让小精灵作提示性介绍,进而打造出三道例题,分别求李叔叔上下午的路程和、前三天的路程和、后四天的路程和。其中小精灵说的话: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个星期。对于解答例1无关紧要,但能为后面引出例2、例3埋下伏笔。例1和例2提供了概括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具体事例。

  例1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解答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都在主题图中。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并交流。学生说出40+56和56+40这两个算式,一般不会有困难。由此引出加法交换律。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加法交换律,感觉表述比较麻烦。顺水推舟引出符号、图形等得出加法交换律:a+b=b+a。之后,进而引导学生体会用字母能更简单明了地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例1下面的做一做可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编排,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且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例2同样采用图画表示题意。图中将李叔叔笔记本上的内容加以放大,从中可以看出分别记录了三天各行了多少千米,并提出求这三天所行路程和的问题。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可以得到加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结合律的过程,与例1相仿。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看着例2的插图叙述图意。学生可能会提出疑问,例1算得的结果是全天一共骑了96千米,怎么这里第一天骑的路程却是88千米?对此,教师可以让看懂了的同学说一说这是怎么回事。即例1求的是第三天一共行了96千米,到现在李叔叔一共骑车旅行了三天。理解了题意,并搞清了条件和问题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通常,会有学生按顺序计算,也会有学生发现后两个加数能凑成整百数,所以先相加。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与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结果相同,都是这三天行的总路程,所以可以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接着,学生举例时完成课本第29页用符号表示的填空时,也可能出现这种现象。如(a+b)+c=a+(b+c)。对此,教师应给予肯定,同时指出:加法交换律前面已经总结,这里总结不交换加数的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公式推导的教学,培养学生深刻的思维品质和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并推导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并会应用。

  教学难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随着学生的回答,多媒体从左往右展示线段图,出现大括号与问题: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多媒体展示:从右往左再现线段图。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生:等于65+25)

  78+64=______

  ⑥完成课本第28页下面的做一做:

  300+600=______+______+65=______+35

  2.加法结合律。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比较: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三、练习巩固

  1.指出下面哪几道题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2)用凑十法7+9=6+(1+9)(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3)~(7)为教材练习五第4题(略)。

  2.连一连。

  想一想:最后一组连线的依据是什么?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3.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

  五、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五第1题、第3题。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5)

  设计理念:生活经验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宝贵财富,也是他们进行数学探索的基础。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数学的再创造,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教材从情境引出例题,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加法交换律,使学生经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经历探索运算定律过程,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1.导入故事《朝三暮四》,引发学生思考。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4=7(个)4+3=7(个)3+4=4+3

  2.创设问题情景。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尝试解决问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根据学生解答板书: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40+56=56+40

  引发猜想:是否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

  二、在举例中验证规律

  1.交流:有了猜想,我们还得验证。你打算怎么验证?

  2.学生举例验证,教师巡视指导。

  三、在比较中概括规律

  1.同学们仔细观察列举出的等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并给它命名吗?(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加法交换律。)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用语言表达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怎样表示既简单又清楚呢?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符号、字母或图形表示两个加数。

  四、在类比中拓展规律

  1.引导学生由加法类比到减法、乘法和除法,并自觉形成关于减法、乘法和除法中是否有交换律的三个新猜想。

  2.学生选择部分猜想,举例进行研究。教师参与,适时给予指导。

  3.交流: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你们是怎么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教师板书若干例子,进而得出结论。

  4.探讨:减法和除法中有交换律吗?学生交流后,引导思考:为什么只要举一个反例就能推翻猜想?

  五、在应用中深化规律

  1.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2.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学得最好。

  (1)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300+600=()+()()+55=55+420 ()+65=()+35

  (2)仔细看一看,下面的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

  270+380=380+270 b+800=800+b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写写试试吧。

  25+49+75=()+()+()

  学生写出算式以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哪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在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一道计算起来比较简单?说说你的想法。

  六、在反思中深化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一说自己表现最好的方面。

  (责任编辑付淑霞)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6)

  一、复习。

  口算

  13脳3095梅19360梅60420梅3

  11脳4092梅4690梅1890-15

  指名回答。

  二、新课。

  1、出示P56的图。

  四(1)班的体育活动课开始了,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开展了哪些活动?

  如果让你选择,你选择参加哪种活动?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开展了哪些活动?

  出示: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

  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跳绳的有多少人?(2)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出示第一个问题。

  (1)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板书:28+17=45(人)17+28=45(人)

  提问:这两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结果怎么样?

  28+17和17+28有怎样的关系?

  板书:28+17=17+28

  提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把28和17交换位置相加,和怎样?

  根据这些特点,你还能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同桌讨论)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等式。

  观察一下,同学们说说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得到:加数不变,加数的位置变了,和不变。

  (2)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一发现吗?

  (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展示学生的表示方法。

  学生(1):△+○=○+△

  学生(2):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学生(3):a+b=b+c

  师: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追问:a+b=b+a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3、出示第二个问题。

  (1)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学生回答,师板书:

  (28+17)+23

  提问:这种算法你是怎样想的?

  28+(17+23)

  提问:这种算法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两种算法都是求的什么?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它们的结果有什么关系?

  得到:(28+17)+23=28+(17+23)

  出示P57的题组。

  提问:你能看出每组里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地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

  得到:加数相同。

  (2)请大家在练习本上计算一下,看看每组里两个算式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在○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让学生回答练习结果,老师在○里板书等号。

  提问:在这几组算式里,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在上面的例子里,你发现了什么?

  把你的发现表示出来,同桌交流。

  指名口答(请三名学回答)。

  师: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表示为:

  (a+b)+c=a+(b+c)

  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追问:(a+b)+c=a+(b+c)表示的是什么律?

  这个字母式子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这里的a、b、c表示任意三个数,这个字母式子表示三个数相加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补充说明:在连加运算中,只要改变运算顺序,就是运用加法结合律。

  4、小结。

  (1)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指出: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都是加法的运算定律,所以我们刚才学习的是加法的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2)提问: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的交换律?什么是加法的结合律?

  (3)指出:在连加运算中,只要交换加数位置,不改变运算顺序,运用加法交换律;只要改变运算顺序,就是运用加法结合律;如果既改变加数位置,又改变运算顺序,那么既运用加法交换律,又运用加法结合律。

  三、想想做做。

  1、P58第1题。

  让学生说说这些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注意提醒的是第四个等式,先交换48和25的位置,在应用结合律改变运算顺序,既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又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2、P58第2题。

  先让学生填一填,再指名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3、P58第4题。

  先算一算,再比较。

  4、P58第5题。

  让学生连一连。

  四、布置作业。

  P58第3题。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a+b=b+c

  (a+b)+c=a+(b+c)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7)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本节课以学生喜欢的故事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本课围绕“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方法展开,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

  不足之处:

  1.创设生动活泼的数学情景,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投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3、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因此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也应该让学生多举些列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例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金州新区五一路小学

  谷 云 2011年11月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一、情境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吧?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项体育活动?

  (2)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A、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B、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C、男生跳绳和女生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D、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2)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3)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在哪里?

  (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师: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都是求的跳绳的总人数。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连接这两道算式?(等号)板书:28+17=17+28

  这是一个等式,读一读。

  (4)你能照样子说出一个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指名学生回答说,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

  (5)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6)从这些例子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7)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它们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谁愿意上黑板写?(学生写,教师了解学生写的情况)。

  (8)观察板演的等式,问:等式中的符号代表什么,如:○+□=□+○,教师就提问:□和○都代表什么,○+□=□+○表示什么呢?(代表任意的数)

  小结: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可真多!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2、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第1排的两题填好。

  96+35=35+□204+□=57+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46+59=46+5990+10=5+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

  (3)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计算加法找出了一条规律(加法交换律),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加法的另一条规律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同学们根据例题这幅图再算一算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会列式吗?

  (1)指名回答,板书:28+17+23

  第一步先求什么?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给28+17添上括号,表示参加跳绳的总人数:(28+17)+23,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

  (2)还是这个式子28+17+23(板书)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应该怎么办?教师添上括号:28+(17+23),添上括号后表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

  (3)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把它写成怎样的等式?

  板书:(28+17)+23=28+(17+23)

  (5)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教师当场板书)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3、归纳加法结合律:

  (1)观察这三个等式,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2)你能用字母a、b、c代表这三个加数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独立写一写)板书:(a+b)+c=a+(b+c)

  a、b、c代表什么?(a+b)+c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

  (3)小结: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4、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想想做做2后两排。

  (45+36)+64=45+(□+□)

  560+(140+70)=(560+□)+□

  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知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还知道了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下面的等式各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8)+48

  (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女生代表加法交换律,男生代表加法结合律)

  2、想想做做4

  38+76+24(88+45)+12

  38+(76+24)45+(88+12)

  请每个同学选一组题独立完成。

  反馈提问:为什么每组两道题的得数相同?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想了解更多实用资料网的资讯,请访问: 实用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5100130.html
延伸阅读
生命是珍贵的,我们一定要珍爱生命,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宣传防火工作。根据大家的需求,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2023年最新防火灾倡议书”范文,可供大家参考与借鉴,希望能帮助到大家。202
2023-08-19
电视剧《一路朝阳》是由曹凯执导,李兰迪、王阳、王菊领衔主演的都市励志情感剧,开播之后大家都评价都还不错,喜欢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出国留学网为大家整理了“《一路朝阳》剧情介绍”,一起来
2023-08-19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写报告。当被告知要写一份报告时,一定要弄清楚这份报告需要涵盖哪些内容,出国留学网的编辑为大家推荐一篇题目为“路基路面实习报告”的
2023-08-19
我们为了解答您的疑虑精心整理了闺蜜送花留言简短句子的详细介绍,特别感谢您花费时间浏览这份资料。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工作中写留言/赠言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留言/赠言是
2023-08-19
下面的介绍将会帮助您全面认识“重阳节敬老院慰问致辞范文”,谢谢您的喜爱和支持我们会更加努力望多多关注我们的网站。对于全球化的世界,语言的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发言会是一个有利于与会者
2023-08-19
我已经花费了很大的心血为您准备了“加法交换律教案”,非常期望您能够欣赏并获得启发。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必须在上课前认真准备的重要任务,因为教学效率和水平往往直接反映在教案课件中。因
2023-06-24
根据您的要求,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整理了《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上课前,老师必先会准备一份教案。教案是老师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活动的需要。敬请您阅读本文!数学
2023-04-16
写好一份高质量的教案要怎么做呢?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教案就好像课堂内容的凝结,值得反复推敲。在写教案的过程中我们会反复思考教法,学法,根据您的要求,出国留学
2023-06-17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要知道教案课件写的越好越充分,老师教学水平也不会很差,怎么样的教案才算是好教案课件?找到了有
2023-05-13
以下是由出国留学网收集整理的《乘法交换律教案》。老师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学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老师上课要根据教案课件来实施。相信本网页内容能为您提供帮助!乘法交
2023-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