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初中语文课文优秀教案精选8篇

【 liuxue86.com - 初中教案 】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应调整教案,对于写教案课件有哪些疑问呢?希望这份"初中语文课文优秀教案"能够解决您所遇到的困境,这篇文章旨在为您提供有价值的知识希望它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初中语文课文优秀教案【篇1】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贻诎属等;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之而等,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学习简单事物说明文写法,并进行写作训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

  难点:

  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初读课文

  检查预习情况

  1)关于作者

  魏学伊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2)词语积累

  罔(w?ng)贻(y)有奇(jī)黍(sh?)糁(sh?n)髯(rn)褶(zhě)膝(xī)篆(zhun)狭(xi).

  3)朗读指导

  播放课件:

  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珠/历历可数也

  4)字词把握

  通假字

  播放课件: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诎右臂支船诎通曲:弯曲

  左手依一衡木衡通横:跟地面相平行的(跟竖直相对).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5)词的活用

  播放课件: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竹叶做成的船篷。

  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型发髻。

  (三)精读课本,贯通全文

  理清说明的内容及顺序

  播放课件:

  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核舟作者的时代,姓名和其雕刻工艺的奇巧,提出核舟的由来及其主题。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叙述各部位的人与物的神情状貌。这是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总括核舟上的人,物种类和数字,赞美核舟雕刻者的精巧技艺。

  总结内容:

  作者同对核舟形状和舟上的人物形象的细致描述,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扬了他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伟大成就。

  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

  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语言赏析

  提问:试着赏析下列句子,谈谈从哪些角度赏析?

  播放课件:

  ①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②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③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明确:

  第一句神态描写,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与苏黄形成宣明的对比。

  第二、三句细节描写,细致入微,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得,一个神情专注,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氛围。

  (四)细读课文

  写作技巧

  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如下:

  提问:小组讨论,试着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

  1.以空间为顺序,层次清楚、主次分明。

  2.语言简练、准确、生动。本文中的数词用法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中间没有量词介入,直接修饰名词。

  探究思考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

  明确:

  原因大概有两个:

  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

  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五)研读课文

  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学生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

  点拨:

  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多媒体显示:

  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四句话。

  教师示范分析

  (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

  如(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如

  (3)(4)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学生自选其他一些说明生动的语句,自主品评揣摩。

  教师总结:

  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像的。

  拓展延伸

  按空间顺序口头介绍一件你所喜欢的工艺品。

  教师小结

  《核舟记》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篇幅虽短,仅400余字,却完美地展现了核舟的形象。文章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先概括介绍,然后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顺序具体说明,最后归纳小结。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的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效果: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地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地说明。这给我们作文以极大的启发。

  布置作业

  清朝人宋起凤写的《核工记》与《核舟记》有许多相似之处,试作比较阅读,想一想两文有什么异同。

  参考答案:

  两文非常相似,皆以物为说明对象,又兼有人事。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主体部分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雕刻品,先整体后局部。两文都有观察细致、说明生动的特点,在客观描述中不乏作者丰富的想像。

  不同之处在于:说明对象有别,一为核舟,突出苏轼泛舟赤壁的主题;一为桃坠,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

初中语文课文优秀教案【篇2】

  教学三维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3、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4、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5、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难点:

  理解作者感情以及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各位同学,你们好!今天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我也对同学们为今天这节课所做的预习表示感谢。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杨,我的最大爱好是看动漫,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想请问一下大家,在你们看的动漫里面,有没有以猫为原型的形象?听了大家所说的这些形象,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对我影响很深的动漫形象,请看大屏幕(展示动漫形象图片),不知道你们是否认识?

  我们认识了动漫形象中的猫,那么,我们再一起来看下现实生活中的猫。这只小猫很可爱吧!正是因为小猫的可爱,所以很多人都喂养过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也养过几只小猫,而且在养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猫》,看他领悟到了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

  1.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而三只猫各有什么不同?

  (1)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A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写出了小猫玩耍时的动态和情态。).

  B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

  C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小猫的淘气、顽皮让我们会心一笑!).

  这一组句子,从细小的方面写尽了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顽皮淘气。

  这样的描写,叫做细节描写。它可以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

  (2)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

  2.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

  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3.事情澄清后,我心里十分难过,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齐读第30、31段。

  ―――这是我的忏悔。同时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出现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三)精读

  1、由于我与家人一开始就不喜欢第三只小猫,所以当鸟被咬死后大家的反应是什么?

  【明确】全家人把罪状都按在它头上

  读我和妻的两句话,应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朗读指导

  2、我们断定是第三只小猫咬死的有什么证据吗?(嘴里好像吃着什么它一定是).

  由一个不确定的依据得出一个肯定的推断,大家觉得合理吗?假设今天咬死芙蓉鸟的是第二只猫,作者会怎么处理呢?(生猜测).

  这个事件告诉我们人们性格上的一种普遍的什么弱点呢?【明确】人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判断是非对错

  3、小说安排第四只猫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说矛盾的激化点,高潮。体现了三猫的无辜,让我发现了自己的错,文中他是怎么表达的。听老师读一下,看看那种表达方式更好

  我开始觉得我错了;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让我们回顾一下强调情感的方法?

  (反复、感叹号、反问语气).

  4、你在文中还能找到表现我悔过的语句吗?(生读).

  针的比喻给你什么感觉?

  【明确】针刺伤口小却深,映衬了这虽然是小事,愧疚极深

  5、刚才大家一致认为家人与我最喜欢的是第二只小猫,那么在这三只猫中对我以后的人生影响最大的是那只小猫,为什么?(第三只猫)请同学们找出这三只小猫亡失后,表现我们的态度的语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比较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明确】好久不养是因为突然间失去了一个亲爱的同伴,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在心。从此永不是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一见到猫就触发了自己灵魂的伤痛

  齐读3034这几节表达作者最深情感的语段。

  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

  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

  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

  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

  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

  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三)感悟学生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

  对于---------------------------------------,我想说:-------------------------------。

  (四)研读。

  深化主题

  1、真相大白后,从我的忏悔中同学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大白后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知错就改,同情弱小,善于自省的人。对于一只猫尚且如此悔过,如果冤枉了人,他会怎么做?他的好友鲁迅先生有没有相似的经历风筝。).

  2、《猫》选自《家庭的故事》发表于1925年,是郑振铎从事小说创作的早期作品。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很自然的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即人应当善待乃至关爱身边的一切微小生命,同时要学会勇敢的反省自我的过失。(板书).

  3、在这个广袤的星球上,人类不是唯一的生命形式,也不是唯一具有情感的生灵。我们一直和千姿百态的动物相伴而生而人类却一直以万物之灵自居我们是否有权主宰其他生命形式的生存方式,甚至主宰他们的生死呢,读了郑振铎先生的《猫》我们是否应该有所反省?

  请同学们说一说。

  布置作业

  写一写读《猫》这篇文章的收获与思考。

初中语文课文优秀教案【篇3】

  教学三维目标

  1.识记并理解生字词,理解诗句内容。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引导学生体会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

  结合创作背景,把握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平时积累了很多好词佳句,你能说出几个

  以山和柳开头的成语吗?当中有两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山重水复柳暗花明都出自同一首诗歌,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宋代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

  (二)初读课文

  预习与交流

  1.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2.背景链接

  《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三)精读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不要笑话农家十二月酿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盛的佳肴款待客人。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时,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从今日起,如果允许乘着月色来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柴门。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请你以四字短语来概括每一句的内容,并简要分析。

  【交流点拨】人情之美(腊酒浑天然醇美足鸡豚待客热情).

  风光之美(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习俗之美(春社近---古风存).

  诗人心情之美(闲乘月---夜叩门).

  2.颔联不仅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且用语浅近,富于哲理,你读到了怎样的哲理呢?

  【交流点拨】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山重水复疑无路逆境完全可以转化为柳暗花明又一村顺境,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和希望的崭新境界。

  (四)研读。

  深层探究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看出了怎样的哲理?

  【交流点拨】对自己眼下困顿遭遇表示乐观豁达。提出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的人生哲理。

  2.你从这首诗歌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陆游呢?

  【交流点拨】尽管怀才不遇,颠沛流离,但仍积极乐观,充满希望。

  课堂小结

  课虽止,境无止,我相信:博览群书的爱国诗人陆游,他那永不放弃的精神永留我们心中;他写下的《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永远激励我们永不放弃;我们还会铭记他要求孩子们多读课外书的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布置作业

  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初中语文课文优秀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表达一个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去发现感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分别为:

  重点:

  ①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②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难点:

  ③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4。教学关键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突破方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家庭生活的温馨回忆,通过教师配乐朗读、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诵读等环节,使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使整个课堂氤氲在浓浓的亲情及和美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之中。这样,学生就能沉浸于文本,培养了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通过组织“鲜花献给可敬的人”这样一个语文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对文字作细致揣摩,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或班级交流方式,对文字进行深刻体味,品味其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三、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亲情氛围。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

  4。语文活动式教学法:结合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语文活动“鲜花献给可敬的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亲情(约三分钟)

  播放歌曲《让爱驻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感悟亲情(约八分钟)

  1、听读课文,初步感受亲情。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三)、精读课文,探究美点(约二十分钟)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2、采用“我最喜欢的是,因为它美在——— ”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课堂活动设计:鲜花献给可敬的人

  多媒体展示: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的理由。

  (1)学生阅读可以进行小组间的合作。

  (2)交流反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

  (3)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可以献给文中的“我”,因为他孝敬老人,有家庭责任感,在处理家人的分歧时讲原则,不宠爱孩子。

  ②可以献给文中的“妻子”,因为她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③可以献给文中的母亲,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④可以献给文中的孩子,他聪明活泼,也很懂事。

  (4)一个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着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请同学们齐读文章最后一段,感受一家人的温馨幸福。

  (四)、拓展阅读,升华亲情(约八分钟)

  1、多媒体展示作者写作本文的契机之一,为学生阅读思考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内涵作铺垫。

  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明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他还同我一起去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2、朗读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2、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将爱心传递下去》,让学生观看体会中年人的爱心力量。

  (五)、真诚行动,抒发亲情(约二分钟)

  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脚……帮助父母做点家务,陪父母散散步……

  打个电话告诉家人,你很爱他们。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六)、总结全文,表达祝福。(约二分钟)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把下面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初中语文课文优秀教案【篇5】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来自( )学校( )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课文《 》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年级()册第()单元中的第()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 )。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 )作为中/外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意义非凡。

  2、教材特点:

  《 》是( )(体裁)主要写 (主要内容),表达 (中心思想),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课时,我今天要说的是第一课时,在学习《 》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 ),学生们懂得一些( ),有助于学习( )。

  3、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初中学生实际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1)、 知识和能力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所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解本篇课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a掌握朗读方法;通过美读课文,品味语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b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c运用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养成在朗读中学习诗歌的习惯;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d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 )。

  b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培养关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c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2、教学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以及(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

  3、教学难点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 如,初中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有限 或距今时代久远)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

  二,说教法

  根据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a情景导入教学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

  b讨论法:(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发表个人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灵感。

  c讲授法和点拨法:由于初中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较短,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淀有限,要理解( )有困难,所以教学中利用课件补充作者生平有关重要信息和时代背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非常必要。

  d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

  e多媒体演示法,辅以多媒体演示法,展示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配乐朗读,以渲染气氛。

  f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如世界杯短片、配乐诵读、海雕捕食影片等,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共鸣。

  g朗读教学法。新课标重视朗读,要求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明快、质朴优美,在句式上长短整散搭配协调,字字句句都饱含作者的情感,基调欢快,有很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采用(初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独特的意境。指导学生通顺、流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深入体会。并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诵读法。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h教师引导、师生合作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合作交流法,开放学习,课堂应该尊重个性,鼓励创造。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努力搭建一个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和谐的`关系中、轻松的学习中个性得到发展。并且,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取长补短,学会如何与人交流,与其他人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i设疑导学法。(课文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学到什么?步步深入,几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流程,让学生由整体到局部地学习把握课文。)

  j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k比较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让学生在课后以 为专题,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意识)。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把握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优美的情趣。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合作、探究法。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3、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做预习笔记,要用活页纸做感悟笔记,便于整理归类。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难点,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4、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5、

  四、说教学程序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1、 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 )。预计用时两分钟。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整体感知:预计用时15分钟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这样做,既为学生阅读课文扫清障碍,也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补充相关资料,

  1、介绍作者,(名、时、地、作、评)方法上讲究特色,

  2、说明写作意图,

  3、介绍作品的社会影响,

  4、播放有关音像资料。

  然后,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请其它学生边听连圈划每段的关键词语,根据段义,理清文章脉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边引导学生归纳文章脉络,边完成如下板书:

  理由: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3、 研读赏析:预计用时10分钟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教师以多媒体出示如下一组思考题,请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班级交流,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给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4、 质疑问难:预计用时5分钟

  教师启发:这篇课文中,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待学生提出问题后,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养成学生参与意识,养成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习惯。

  5、 拓展延伸

  1围绕中心,补充材料: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让阅读与写作互相促进。

  2教师介绍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课下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储备。

  6、 课堂总结:预计用时3分钟

  通过教师的总结,使本课知识要点化,系统化,给学生以强化记忆。

  7、 布置作业:

  1选用5个本课所学词语,写一段话

  2关于学后感悟

  注意:量,分层

  五、 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课文优秀教案【篇6】

  教学三维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难点:

  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二)初读课文

  预习与交流

  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次:停留,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风正:风顺。悬:挂。残夜:夜将尽未尽。

  2.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3.背景链接

  《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三)精读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点拨】.

  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途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陈陈相因,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四)研读。

  深层探究

  1.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交流点拨】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

  【交流点拨】作者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五)小结。

  通过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首诗主要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并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诗歌

初中语文课文优秀教案【篇7】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概括说明的内容

  2、赏析生动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品味本文生动、准确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3、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难点:

  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嫩嫩的,绿绿的。从嫩嫩的,绿绿的我们就知道是春天到了;现在的小草呢?枯死了。从中我们知道这是冬天。

  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大家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

  检查预习情况

  1、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2、扫清字词障碍。

  多音字

  连翘(qio)衰草连天(shuāi)观测(guān)风雪载(zi)途

  翘起(qi)鬓毛衰(cuī)玄观(gun)记载(zǎi).

  落叶(lu)丢三落四(l)落枕(lo).

  差异(chā)差遣(chāi)差错(chā)参差(cī).

  重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

  萌(mng)发:萌芽、发芽。农谚(Yn)衰(shuān)草连天

  次第:一个接一个。

  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y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簌(s):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n)迹:这里指各种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销:消失。匿:隐藏。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周:绕一次。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草木荣枯:指植物的茂盛、枯萎。

  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语:鸣叫。

  风雪载(zi)途:风雪满路,风雪遍地。载:充满。

  年年如是:年年像这样。是:代词。此,这样。文言文中是用法:一为代词,二为判断动词。

  (三)精读课本,贯通全文

  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结构。

  1、先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再合并成几个意义段。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7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11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12段: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

  2、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师小结:[课文主旨]文章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四)细读课文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至3自然段)。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列问题: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答案:

  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答案:

  时间顺序,[春、夏、秋、冬,所以是时间顺序。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3、本段的结构是:

  答案:

  先分后总。主要的说明方法是:摹状貌、举例子。

  4、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5、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

  明确: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总:文章第一段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

  (二)阅读第二、三自然段,回答:

  1、思考这两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哪两个方面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的?

  答案:

  草木候鸟两个方面。从植物写到动物。

  师小结

  第二自然段: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都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十分亲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布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享受。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

  3、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提示:

  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4、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说明:什么是物候?分析时抓住第3自然段第一句这些自然现象中的这些指第2自然段中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总结:第一部分总结: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4、5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段意: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2、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提示: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避免损失。观测手段:活的仪器,即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3、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子。作用: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例子是: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三、学习第三部分(6至10自然段).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什么?这几个因素能否对换,为什么?

  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不能对换。这几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的。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2、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作用: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2)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作用: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3)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作用: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4)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作用: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师小结:

  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11、12自然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有哪些意义?

  答案:

  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②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五)研读。

  品味语言

  1.找出你最喜欢的好词好句,并说说理由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2、把各种花次第开放改为各种花竞相开放行不行?为什么?

  答案:不行。次第是一个接一个之意,竞相是争先恐后之意,不能突出不同类的花按时令依次开放的特点。

  3、如果将大地渐渐地沉睡中苏醒过来中的渐渐去掉,语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案:去掉后就不能说明连续而缓慢的过程。

  4、燕子翩然归来与燕子归来有何不同?

  明确:燕子归来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了。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如果只写燕子归来就显得平板了。

  理解文章主题。

  师小结:[课文主旨]文章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拓展延伸

  在浩瀚的宇宙,在无际的星空,每个人仅是一滴水、一粒沙,只有融入自然,才有价值:只有浪淘水洗,才能展现自己的光辉。本文告诉我们,人类不仅有了新的时间起点,而且还应该有新的空间。希望人类能够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链接一:除了本文讲述的语言之外,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请模仿本文1、2段的文字,写一段话来介绍它。

  链接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多媒体显示: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八千多只虫。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链接三:你了解竺可桢吗?课后以走进竺可桢为主题开一一个故事会,更好地了解竺可桢,从而获取科学的正确的观察态度和治学方法。

  链接四:现在我们还在研究物候学,这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和未来有什么意义呢?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堂走向课外,不但关注书本还联系现实生活,这需要老师充分地引导学生在自然与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不断地感悟语文和学习语文。

  教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一,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布置作业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以春夏秋冬某一个季节的特点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能适当描述物候现象,文体不限,不少于300字。

初中语文课文优秀教案【篇8】

  一、说教材

  (一)课文特点、地位及作用:

  《人生寓言》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两则寓言都依据辩证逻辑构想而成的。本单元内容上紧承第一单元,仍以人生为主题。但侧重点稍有不同,第一单元侧重人生感悟,本单元侧重人生理想和信念,而且在前一单元的基础上,上了一个台阶,内容比较深沉、严肃,理性的成分浓厚得多。这样的编排,可以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一个层次。

  本单元教学要求,与上一单元既有延续性,又有所提高。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要求熟读课文,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在阅读方法方面,要继续练习朗读,提高朗读水平,并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据此,我确立了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要求,结合新课标“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要求,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审美、闲适、慧心、心旷神怡、得失之患、险象迭生多愁善感等;

  (2)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4)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的王子》构思奇妙。

  2、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解寓意,学习精美的表达。体验反思,提升效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三)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哲理美的理解;(重点)

  2、理解《白兔和月亮》中对人类的讽刺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难点)

  二、说教法

  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教读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1、教师创境导入、指导诵读、深入研读、合作精读、对比阅读等,使学生能够较准确、流畅地复述故事,品味其精美的语言特点和深刻的寓意;

  2、抓关键词语、句子的方法,按设疑——探究——释疑——质疑的程序展开,以问题引思路,以疑问求深入,大胆倡导有疑而问,提倡“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伟大”的精神;

  3、设境法、点拨法、积累法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如请你复述、请你品味、小试牛刀等尊重学生,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不拔高,不灌输,拉近与学生的感情距离,这也可以叫做感情法。

  三、说学法

  初一新生对寓言的学习有了一点点基础,但理解也仅仅限于浅层次上。特别是以人生为主题的寓言,理解上更需要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据此,本节课堂上从朗读、复述、抓关键词语句子入手,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师生共同探究,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阅读中领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明理,在练习中巩固,在质疑中创新。逐步理解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资料助读,预习反馈

  1、简要介绍寓言及作者周国平;

  2、字词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内容。

  (说明: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首先指名学生介绍,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争取由学生自主介绍完整,教师做总结,帮助学生进行文学常识和字词的积累,体现了这一要求。)

  (三)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读出语气和情感,学生体会;

  2、自由诵读两则寓言,思考以下问题:

  1)《白兔和月亮》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加以概括。白兔从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四)自由诵读,请你复述

  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进行两则寓言复述,教师简要评价。

  (说明: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完整准确,突出要点”的复述能力,该环节的设置可以很好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达成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五)深入研读,请你品味

  以小组为单位,深入研读课文,从中摘录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加以体会和交流。

  (说明:本项目的设置本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理念,依据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并且很大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完成体会语言的教学任务)

  (六)合作精读,质疑探究

  (七)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将两则寓言连贯起来思考,进行比较阅读,你有什么启发?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结果。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

  想了解更多初中教案网的资讯,请访问: 初中教案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5119462.html
延伸阅读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按质按量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想要更全面地了解“初中体育大班教案”的相
2023-08-25
初中历史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及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各项措施;知道幕府统治面临的各方面危机和明治维新的具体内容及历史作用
2023-08-24
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教案编写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先导,老师应该从什么方面去写教案课件?编辑不遗余力地制作出了这份让您满意的“乘法的初
2023-08-22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篇1)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理智对待学习压力和考试焦虑?学习压力和考试焦虑是学偶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许多学生存在学习压力过大的情况,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及时解
2023-08-19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要是还没写的话就要注意了。教案是完整课堂教学的灵魂。出国留学网编辑花费了不少时间搜集整理了“初中心理教育教案”的相关内容,我们感谢您的阅读和收藏也希望
2023-08-16
考虑到你的需求,出国留学网的编辑特意整理了“初中语文课文教案范文”,敬请您阅读并收藏本文。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同时还需要每位老师都重视
2023-03-12
初中语文课春的教案篇1一、明确教材地位,把握教学内容《女娲造人》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都是以想象见长的文学作品,体裁涉及神话、诗歌、童话、寓言。因此,
2023-05-27
教师在授课前准备教案课件是展示工作责任感的一种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教案课件可以草草写就。教案是教师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怎样编写呢?经过精心策划,“初中
2023-05-16
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教案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关键。在我看来“初中语文教案”是众多文章中的绝美之作,您在阅读本文以后相信有所收获
2023-06-02
出国留学网觉得初中语文教案是一个值得您关注的话题不妨一读。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教案课件很重要,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通过学生反应,教师能知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状况
2023-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