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工作中有个重要任务就是撰写教案课件,然而教案课件不是随意写就可以的。必须要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这样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课堂上的知识点。经过出国留学网阅读大量文章的努力,最终选取了《蜜蜂与花的教案》作为最优秀的一篇,文章内容仅用于参考学习之用!
蜜蜂与花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新词,能区分“往常”和“常常”,懂得它们的意思。
3、读懂课文,理解列宁是怎样借助蜜蜂找到养蜂人的,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
4、借助动画演示,抓住第三自然段重点研读,分析列宁的思维过程,练习口语表达。借用媒体,采用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5、学习列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会写“派”“敲”二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读通课文,了解列宁和蜜蜂的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直观呈现,导入课题‘
1、了解蜜蜂。
1)谜语:小小虫儿真可爱,飞到东来飞到西。飞来飞去采花粉,酿出蜜来人人夸。(蜜蜂)
2)学生交流自己对蜜蜂的了解。(大屏幕呈现蜜蜂以及养蜂现场的图片)教师补充介绍,大致了解蜜蜂采蜜的过程。
2、了解列宁。大屏幕出示列宁图片。学生交流列宁的资料。
3、导入课题。
同学们,这小小的蜜蜂有一次竟然帮了列宁一个大忙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吧!(板书课题:蜜蜂引路)
1)质疑课题。预设:蜜蜂给谁引路,是怎样引路的呢?
2)理解“引路”。
设计意图:媒体直观呈现列宁和蜜蜂的相关图片,扩大知识面
二、初读课文,会读6个生字,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大声朗读课文,碰到不认识的生字互相问问。
3、认读生字。
1)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并交流识字方法。
2)指名认读生词。(大屏幕出示词语:莫斯科 附近 派出 谈天 惊讶)注意纠正读音:“斯”读“sī”。
3)检查识字情况。
大屏幕出示:给下列生字宝宝注音。(相同的声旁用不同的颜色提示出来)
撕( ) 府( ) 淡( ) 漠( )芽( )
斯( ) 附( ) 谈( ) 莫( )讶( )
指名读出生字,学生读教师打点击大屏幕出示读音。
4、学生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大屏幕出示:
列宁住在( ),他常常派人去找当地的( )来谈天。有一回,他往常派去的那个人到( )去了,他只好( )去找养蜂人。在( )的帮助下,列宁终于找到了( )。那个养蜂的人( )。
三、细读课文,理解词语,感悟列宁的思维过程。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读后正音,碰到长句子帮助学生断句多读几遍。
2)读了这两段话,你们知道列宁住在哪里,为什么要亲自去找那个养蜂的人吗?
a.结合学生的回答,大屏幕出示莫斯科图片,了解莫斯科是前苏联的首都。简图画出列宁的住处,理解“附近”的意思,说说自己的附近是谁。
b.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
3)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大屏幕出示(用不同颜色区别两个词):
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往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师:这两个词语能互换吗?
预设:不能。因为“常常”的意思是次数多,与它意思相反的是“偶尔”;“往常”的意思是平常。
有谁能给红颜色的词语换一个意思相同的词语吗?
预设:常常——经常 往常——平常
2、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语: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里,那么他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2)思考:第三自然段有几句话?从每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大屏幕出示:
列宁边走边看,发现( )。他仔细观察,只见(
)。列宁敲了敲门,开门的( )就是( )。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发 现:蜜蜂 花丛
仔细观察:蜜蜂 园子 房子
结 果:果然就是)
3)感悟列宁的思维过程。
a.师:同学们,我们继续完成刚才的简图,列宁从家里出来,发现了花丛,花丛在哪里呢?(路边。点击大屏幕,显示花丛和蜜蜂。)当列宁看到路边的花丛,勤劳的小蜜蜂在忙着采蜜的时候,他在想什么呢?
预设:这应该是养蜂人的小蜜蜂吧!我不知道他家住在哪里,但是蜜蜂采了蜜一定会飞回家的,我跟在小蜜蜂的后面不是可以找到他家了吗?
b.师:列宁这样想着跟着小蜜蜂走啊走,仔细观察发现小蜜蜂采了蜜,飞到了附近的一个园子,旁边还有一个小园子。(点击大屏幕,显示园子和小房子)看到这些,他又怎么想呢?
预设:小蜜蜂飞到这个园子里,蜜蜂和养蜂人总是住在一起的,这房子应该是养蜂人住的吧!
c.师:想到这里,列宁怎么做的呢?(走上前去,敲门)开门的果然是哪个养蜂的人。理解“果然”的意思。
e.整体感知列宁找到养蜂人的过程,练习说话。
大屏幕出示:
列宁走出家门,边走边看,当他看到路边花丛中忙碌的小蜜蜂,他想( )。他仔细观察那些小蜜蜂,发现( ),他想( )。列宁想到这里,走到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 )是那个养蜂的人。
3、学习第四自然段,感悟列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
(大屏幕出示课本插图)过渡语:两个人终于见面了,他们会说什么呢?我们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2)分角色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3)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要惊讶呢?你能把“惊讶”换成另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吗?
4)列宁的向导是谁?(蜜蜂)蜜蜂真的能带路吗?(板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四、总结全文。
学生谈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或者说说想对列宁的心里话。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巩固识记6个生字,口头组词。指导书写9个生字。具体过程略。)
蜜蜂与花的教案(篇2)
一、说教材:
《蜜蜂》是人教版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的作者是法国的生物学家法布尔。这是一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的科普说明文,讲的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做的一个试验,最后发现20只蜜蜂有17只都准确无误地飞回了家,这靠的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文章语言简短精练,通俗易懂,实验过程介绍得十分清楚,作者用词精确,观察仔细,值得学生去细细品位,从而对科普说明文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课文介绍实验过程的方法。
2、通过体会“几乎、大概”感受科普说明文中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感受法布尔“勤动手,善思考,细观察”严谨的科学品质和求实的科学作风,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对自然界、对科学知识的热爱。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实验的过程,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从而感受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介绍实验过程的方法。
四、说教法:
为了落实新课程,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了尝试教学、变序教学等多种方法,利用多媒体软件,运用“以读代讲”、“小组交流”、“点拨议论”的方法。
五、说学法: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开始转向追求个体的自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合作学习,研究语言文字,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六、说教学程序:
(一)、揭题导入,了解作者
1、揭题:上节课,我们欣赏了神奇而美丽的花钟,今天,我们要走近可爱的小蜜蜂,去看看它身上又藏着什么特殊的本领。板书:蜜蜂
2、介绍作者:法布尔——法布尔是法国的生物学家,他一生都在研究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各种特点,写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蜜蜂》这篇课文就选自《昆虫记》。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
试验、证实、阻力、推测、沿途、超常、陌生、准确无误
几乎(jī)几个(jǐ)尽管(jǐn)尽力(jìn)闷热(mēn)纳闷(mèn)(多种形式检查读的情况。)
(三)、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或者做了一个什么试验。
2、学习第一小节,了解实验目的。
(1)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呢?读第一小节。
(2)作者因为听说蜜蜂有这样的本领,所以做了这样一个试验,最后得出了试验的结果。这就是科学家们研究问题的方法。
3、初步了解作者的实验过程
(1)默读课文2小节,简单说说实验步骤。与小组同学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试验的过程。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捉蜜蜂做记号放蜜蜂等蜜蜂
(3)讨论:这些过程重要吗?少了其中一个行吗?
4、试验的结果又是如何呢?(“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四)、指导书写
(1)、左右结构的字中,有“论、试、证、误”四个字都是言字旁,一起出示,引导学生观察规律,形声字,左形右声,左窄右宽。
(2)、“途、超”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捺划的指导。
(3)、“袋”是上下结构,上半部分的右下角没有小撇。
蜜蜂与花的教案(篇3)
今天我以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科书第4册第九课《小蜜蜂》一课说说我的教学思想及教学策略。
一、教材分析
《小蜜蜂》是一首德国儿童歌曲,4/2拍,F大调。这首歌仅用了5个音写成。全曲生动地刻画出小蜜蜂为采蜜而繁忙飞舞的形象。“蜜蜂”是学生比较熟悉和喜欢小动物,他们在生活中已通过实物、电视、画片等不同渠道贮存了有关的“蜜蜂”。但对于用音乐来表现“蜜蜂”的学习还是首次。本节课的音乐形象生动而鲜明,非常适合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领会音乐要素(节奏、音色、速度、旋律)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以及音乐感受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2、技能目标:学习歌曲《小蜜蜂》,让学生在清新优美的旋律中,感受所描绘的动物形象,能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用三角铁、双响筒为歌曲伴奏.。
3、情感目标:通过聆听和表演,感受音乐所表现“飞”的音乐形象,感受动物的可爱。
4、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爱劳动的情感。
二、设计意图和理念: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鉴赏是主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中,注意了:
1、体现课改理念,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教师首先注意尊重学生——这一欣赏主体对音乐的独特体验,然后注意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音乐形象与音乐要素之间的关系,使教学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和获得进步的过程。
2、突出学科特点,着眼于学生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音乐课既要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又要达到促进其发展的目的。那么,在感受与鉴赏教学领域的学习中,要逐步引导学生养成安静聆听——学会聆听——能根据音乐进行表现。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3、由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使用的电脑课件主要是直观、形象的简单画面。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坚持以学生主动练习、自编歌词、听辩听唱等学习方式,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乐(le)中学,乐(yue)中做,促使学生热情参与,增强学生对音乐体验。将音乐欣赏与知识、技能的学习融合在一起,将音乐技能的培养与学生的学习信心、合作意识、创造意识等培养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对音乐整体感知能力、音乐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说教法
1、听唱法听老师弹旋律,学生哼唱曲调,给学生以完整、准确的音乐形象。
2、提问启示法提问上,注重启发性,给予学生更多想象与说的空间,不束缚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有话好说,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3、故事引入法讲故事是小学低年级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整个教学环节由一个完整的、有意义的故事贯穿始终。让学生始终陶醉在故事的世界里。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歌曲。
五、说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情景导入
首先播放《野蜂飞舞》,让学生模仿各种飞行动物“飞”进教室。用进教室时听的音乐《野蜂飞舞》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刚才听到的音乐有什么特点。学生会回答“速度比较快”。让学生注意到这首乐曲的速度,播放乐曲《蜜蜂》。聆听音乐《蜜蜂》之前,先设问(屏幕出示):
(1)这首乐曲和你刚才进教室时听到的音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2)这首乐曲的速度是快的还是慢的?
(3)这种速度的乐曲能够让你联想到什么样的动物?
学生带着问题聆听音乐《蜜蜂》,之后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出学生们回答的小动物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会飞。然后从速度出发,引出将要欣赏的音乐《蜜蜂》。(在聆听《蜜蜂》之前的设问,同样提醒同学们注意这首乐曲的速度,再由这首乐曲的速度联想到会“飞”的动物,从而引出曲名《蜜蜂》。)再次播放乐曲〈蜜蜂〉,引导学生跟随音乐张开“翅膀”飞舞起来。屏幕出示“蜜蜂”曲名,请学生回答蜜蜂的模样。接着屏幕出示蜜蜂图,和学生一起观察小蜜蜂,看看刚才的同学回答得是否正确。并一起讨论小蜜蜂辛勤劳动,采集花蜜,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从“你喜欢小蜜蜂吗?你会唱小蜜蜂吗?”入手,请一学生唱一唱他所知道的小蜜蜂的歌曲,从而引出今天所要学唱的歌曲《小蜜蜂》。[ Gz85.cOm]
(2)整体感知,学习探究。
教师播放歌曲录音,学生闭上眼睛认真聆听三遍歌曲,每一遍都带着不同的问题聆听。第一遍问:听了这首歌曲你的心情是这样的?第二遍时:歌曲有几段呢?第三遍时:你能用歌声模仿小蜜蜂的声音吗?(每一遍聆听前都设问,使每一遍聆听都具有挑战性,在不知不觉中,这首歌已深入学生心中。)接下来,教师有感情和动作进行范唱。给学生想起来唱歌表演的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表演欲望,让学生感到要尽快学会这首歌,然后象老师那样表演出来。用听唱法学习歌曲,请学生用“嗡”来模唱旋律。鼓励学生注意自己的演唱姿势和声音、情绪。教师再以不同的形式检验学生的演唱。如:指名唱,接龙唱等形式,并及时做指导和鼓励。教师从声音、音准、等方面做指导。对唱的好的同学发小蜜蜂的头饰作为奖励。这样,不但提高大家的兴趣,并且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用这样的方法学好旋律。教师再以故事的形式引入歌词的学习。出示课件,在茂密的大森林里,有一只小蜜蜂讲述它的故事——既歌曲的歌词。在演唱歌曲时把学生带入童话的世界里,学生乐学的氛围立即呈现。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唱的会更加感情充沛。因为有了具体的形象和感情基础,会让学生情不自禁的进入角色的。唱歌词的时候,用慢速指导学生唱好八分音符的小节,同时对“飞回蜂房”四个字的演唱要即使强调和纠正。在唱好歌曲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用唱名唱谱。这样既降低了唱谱的难度,又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3)小组合作,激发创造力。
本课的教育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能用打击乐器奏出强弱、长短不同的音。教师再次播放乐曲伴奏,和学生一起表演蜜蜂劳动的情景。之后教师拿出打击乐器。让学生分别判断出各打击乐器的声音特点,再分组合作练习为歌曲配伴奏。教师做适当的指导。小组派代表给大家展示编配的结果。其他学生做演唱,再给予适当的评价。
(4)师生共舞,结束总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学着小蜜蜂的样子,一起采蜜吧。师生一起带上小蜜蜂的头饰在音乐的伴奏下,边唱边舞。最后,师生用英语互相道别。
六、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头饰、三角铁、双响筒、钢琴、课件
在这里课件的设计意图是给学生创设童话般的情景,使正直喜欢动画世界的孩子们在玩中学,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粗浅认识,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蜜蜂与花的教案(篇4)
【执教】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小朋友,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和近的一座小山上。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
生:园子在花丛的和近。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和近?
生:因为书上说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和近的一个园子里,说明花丛离园子不太远,所以我知道园子在花丛的和近。
师:对。(边说边画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
师:(板画房子)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生: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把蜂箱放在房子旁边。
生:所以列宁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板画蜂箱)小朋友们真聪明,自身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和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养蜂人的家,因为养蜂人在园子里放了许多蜂箱。
生:齐鼓掌。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方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师: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师:对了,还要一边看一边想。那么,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师:读得很好。列宁在观察什么?
生:列宁在观察蜜蜂飞行的方向,看这些蜜蜂飞到哪儿去。
生:列宁看见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和近的一个园子里。
师: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生:因为这些蜜蜂已经飞到家了。
生:要是没有到家,它们还会继续往前飞。
师:对了。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生:这所小房子是养蜂人的。因为养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养蜂人为了照看蜜蜂,总把蜂箱放在自身旁边的。
师:对了。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这句话说什么?
生:列宁亲自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证明列宁的观察是完全正确的。
师:对了。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干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师:对了。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
生:(读第三段课文)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和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方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说得好极了。
(师生鼓掌)
师: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我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
生:读第四段。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生:热烈争论。
我说是养蜂人在说话,因为他张大嘴巴笑嘻嘻的,看见列宁来很高兴。
书上说养蜂的人是惊讶地说。可是图上的养蜂人已经不惊讶了,笑嘻嘻的。说明他的话已经说过了,这时候是列宁在说话。
我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书上“列宁笑着说”,图上的列宁正在笑,所以是列宁在说话。
我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儿来的。”养蜂人听了恍然大悟,也高兴得笑起来。
师:现在老师根据书上说的扮演一下,你们看到底是谁在说话。(师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朗读,扮演后)谁在说话?
生:(齐呼)列宁。
师:小朋友,你们很聪明,不只读懂了课文,还像列宁一样会观察,会考虑,真能干!老师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微笑着告诉养蜂人,是你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生:因为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今天突然来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养蜂人感到很惊讶。
生: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惊讶又激动。
师:对了。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好,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读得好。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纷纷举手。都想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生高兴地笑了)
师:读得很有感情,真好。小朋友,什么叫向导?
生:向导就是带路的人。
师: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齐)蜜蜂。
师:对了。是蜜蜂。但是你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生:列宁有丰富的知识,他很了解蜜蜂,知道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蜂房去。列宁跟着蜜蜂走就找到了养蜂人的家。
生:列宁是靠动脑筋,想方法,仔细观察找到养蜂人的。
师:对了。列宁是靠动筋,想方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点评】
发展认识、发展思维、发展语言的统一
──《蜜蜂引路》课堂教学研讨
浙江省杭州市教委教研室钱正权
朱雪丹老师的阅读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这就是以发展同学的认识和思维为重点,来设计教学过程。这一特点在《蜜蜂引路》一课的教学片段中得到充沛的体现。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朱老师重点指导同学学习第三段。她设计了一个引导同学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这种设计是符合同学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一开始,教师请同学默读整段课文,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教师一边听同学发言,一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协助同学在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教师把重点放在同学认识事物和考虑问题的能力上,并不单纯以同学答案正确为目标。如教师要同学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同学说花丛在路边,理由是课文里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中有许多蜜蜂。”
同学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教师引导同学对课文的局部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考虑问题的。如教师问同学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同学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朱老师改变了有些教师习惯于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对于发展同学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当同学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考虑的方法以后,教师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身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方法找到养蜂人的。
发展认识、发展思维离不开发展同学的语言。朱老师在同学阅读理解过程中十分重视语言。一是重视听和说的训练。口语训练的要求,随着阅读理解的加深而逐步提高,由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等各在什么地方说一二句话,到围绕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一段话。二是重视词语教学。朱老师的词语教学很有特色。她不是让同学孤立地记忆词义,而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并通过反复运用加深理解。这样教,不但词语活学,而且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词语“发现”、“观察”、“果然”、“向导”等都是这样教学的。以“向导”为例,当同学懂得向导就是带路的人,课文里指的是蜜蜂以后,教师问: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从而把同学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领悟到列宁有丰富的知识,靠动脑筋、想方法,善于观察,利用蜜蜂采了蜜要回蜂房这个特点才找到养蜂人的。三是重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形式多样,有的由朗读引出要考虑的问题,有的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是指导同学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受到教育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