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部长苏敬勤教授,就中国商学院发展的若干热点话题进行探讨与交流。
EMBA并非是一个学历奢侈品
越是企业高管越应该EMBA
“把真正有培养潜质、有培养前途的人纳入到这个EMBA的培养体系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现在,企业高管有一个EMBA学位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标配,人们是不是更在意它表面的学历奢侈感?事实显然并非如此,苏教授表示,即使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在经历过EMBA的课堂后,你也可以明显感受到他管理思想的变化,因为EMBA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过程,而这个理论的形成,不是哪位教授的思想,也不是哪个企业的经验,而是无数企业的案例、数代理论体系的综合。用苏教授的话说,“EMBA项目参照国外经验,它不是学术型的,它实际上是带有人文性质和技能性质的一个学位”。
担任企业高管或者是大型企业的中层干部,已经具有很好的管理的能力和潜质,他们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国际的中坚力量。以他们为对象开展的EMBA项目,是很重要的一个举措。所以从2002年开始,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的EMBA项目,大工有幸成为首批30所EMBA授权的院校之一。与全国如此多的名校竞争,并且跻身前列,其中的酸甜苦辣,苏教授与他的前任、同事们全都接受、沉淀下来,呈现在业界面前的,是一个个丰硕的成果。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是大工对EMBA教育非常注重的一点。“它不是学术型的、理论型的一个硕士学位,特别是企业的高管,他本身已经具备了相当丰富的工作经验,要把这个工作经验和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遇到现实问题,他知道从什么角度来分析问题,从什么角度来解决,除了原有经验之外,辅之以理论指导,这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点。”苏教授表示。
同时苏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可以明显看出我们出现了一些缺失,比如说创新能力的缺失、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包括我们管理过程中精细化的、具体性的一些问题,我们不能在破坏资源与环境当中发展,这些都是EMBA教育应该提供和帮助企业解决的一些问题。EMBA教育,首先要确定的教育目标就是全球化设计,同时还要助推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企业家能够在世界商业的范围内抗衡,这也是EMBA教育的使命。
哈佛真正的优势在哪里?
非名师,非名气,而是系统性!
“哈佛的案例不一定是最好的,哈佛的设施不一定是最好的,哈佛的教授也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它的系统是最好的”
主持人问,现在经济全球化,教育也在全球化,苏教授也在哈佛访学过,您怎么看目前中国整体的EMBA教育现状?跟国外比差距的地方,或者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面对这个问题,苏敬勤教授提出一个非常精辟的观点,“哈佛真正的优势在哪里?不一定是它的设施,不一定是它的教授,但是它的系统是最好的!”
对此,苏教授解释说,一般人看名校,可能看的比较多的是师资,看的是学员,中国商学院有几个优点是国际商学院很难具备的。第一,学员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学员所在的企业,增长速度很快,企业越做越大是我们的优势。第二,与国际上著名学院的课程体系相比较,我们的课程体系实际上并不落后。那么我们差的是什么呢?是一个体系,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经常说哈佛的案例不一定是最好的,哈佛的设施不一定是最好的,哈佛的教授也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它的系统是最好的。系统这个工作是需要很多年扎扎实实努力做的,对于国内比较好的商学院来讲,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应该会达到国际商学院的水平。个别优秀的商学院,我认为甚至可以进入国际一流商学院行列。
同时,苏教授还表示EMBA 学员在培养过程中,商学院、企业家、大企业的互促互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商学院发展得好不好,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东西,就是我们学员能否将目前的高增长企业,发展成世界著名的一流的大企业。这个过程是互动的,只有顶尖的商学院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企业家。我个人的估计,到本世纪中叶,国内商学院可以具备这样的能力与条件,能够培养出世界一流的企业家。到那个时候,我觉得我们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整个中国商学院的发展都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苏教授对中国的商学院发展愿景充满希望。
选择大工EMBA需要理由吗?
有理由,只要你不怕更严谨
“在管理研究领域,大工更具竞争力,这是一种历史形成的底蕴和文化,大工中美现代管理教育的30年,也代表了中国现代管理教育的30年”
现在全国能够开展EMBA学位培训的院校非常多,这已经成为一个竞争的红海,大工有什么特别的吸引处?
面对这个尖锐的问题,苏教授很自信,也很坦白,“我很实事求是的讲,现在北京、上海地区的几所名校的EMBA教育,在地域、学校品牌、师资等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大工也并不逊色,我认为,选择大工就是选择我们的治学精神和态度,作为工科院校我们这方面是非常严谨的,这对学员今后的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在管理领域方面,大工也是更具竞争力的,这是一种历史形成的底蕴和文化,众所周知,我们的MBA是全国第一家开办的,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国家领导人亲自促成的,我们的案例教学库也是国务院领导特批的。2010年在大工成功举办了中美现代管理教育30周年庆典活动,这也是中国现代管理教育的30年历程,这种时间所积淀的院校竞争力,不是速成可以达到的。”
在MBA、EMBA教育上,大工有很多个第一,大家都已经很熟悉。尤其是在全案例教学方面,大工付出最多,学员的受益也最明显。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案例教学,我们的案例共享中心不是看着玩的,是实际解决问题的,我们有好几门课程做到了全案例教学。老师讲案例,然后学员讨论,讨论之中就会发现学员理念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思维方面有哪些缺陷,知识方面有哪些不足,再有针对性的进行点评,这样一来就能把学员的提高落在实处。否则请个名师讲得再好,再精彩,实践上也只是一个单向的知识传播过程,而真正的分析问题、决策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通过单向传输解决不了的。长时间大规模的采用这种全案例教学,学员的能力就会比原来提高一个层次。在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能力等各方面都有提高,这也是我们EMBA教学方面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庆幸:我和我的前任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不能满足,必须不断向前,这就是现实
“这些年来,我们走在了一个正确的道路上,这条路走对了,我们才能团结起来,把事情做得更好”
主持人:这几年大工商学院发展得非常快,在国务院对30所院校的评估中优秀率在全国排名并列第一,您也是全国十大最受尊敬的商学院院长之一。这些年里你成就感最强的事情是什么,挑战是什么?
对此,苏教授很有感怀,也很幽默,“每个人都不太一样吧,我个人是一个成就感非常低的人,我的笑点也很低,一下子我就笑起来。但是如果说成就感,真的没有什么太多的成就感,因为总是觉得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我们的缺陷和不足也很多。当然,这并不是否定我们现在的成绩,而是同国外优秀的院校比起来,总觉得后面不断有一根鞭子。”
“哈佛商学院在信息化方面每年有2000万美元的投入,工作人员96个人,你想象不出为什么需要那么多人,但是你看了以后会发现确实是物有所值。还有师资方面,比如英文授课,发音、韵味尚在其次,能够自如地讲出案例,通过这个案例让学员领悟其中的妙处,获得知识,才是更重要的”。
这么多年,让苏教授非常欣慰的事情是什么?“经过这么多年,不光是我个人,包括我的前任、我的同事,我们走在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上,这是我唯一值得欣慰的事情。我认为走对路是最重要的,路走对了,才能团结起来,把事情做得更好”。苏教授说这也是这么多年唯一觉得还可以的地方。
采访接近尾声,苏教授最关心的中国商学院自身如何应对竞争的主题。“商学院竞争现在已经白热化,根据国家学位办精神,将不仅是236所培养院校,未来拥有硕士学位的院校都可能有MBA授予权,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如果不办出特色将难以为继?我们不可以停步,不可以满足,必须不断向前,居安思危,这就是现实。”
名词解释
高校的大学部制
“学部”这个词也是一个对单位的专用术语,在中国目前鲜为人知,但是在国外,日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很多大学均设有学部。中国高校推行学部制改革,有人称之为高校的“大部制”改革,大连理工大学是比较早的,但不是唯一的。目前看,“学部制”至少有两种模式:综合性大学更多地倾向于按学科门类设置学部或大门类学科设置多个学部;多科性大学更多地倾向于按学科群设置学部。大连理工大学的“学部制”改革就属于后者。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由原来的管理学院和经济系两个单位合并组建而成,是以学科群为单位进行重组,这个学科群就是管理和经济学科群,这个学科群下又分成三个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同时还有一个MBA/EMBA教育中心,形成学部下的“三院一中心”的架构体系。
通过这样的学部制改革,把相邻的学科整合在一起,一方面能够发挥学科群资源整合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对加强学校领导和管理起到推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