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的招生简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哈佛招生没有公式可言,高中学业非常重要,但招生委员会还会考虑许多其他标准,例如社区服务、领导才能、课外活动和工作经验,招生委员会不设任何限定。我们信赖中学教师、学校辅导员、校长和校友所提供的关于考生的杰出品德、战胜逆境的能力以及其他个性人格的证明,这些都会影响招生委员会的决定。
笔者理解,哈佛大学的标准就像是“道可道,非常道”的哲学概念,如果都把所有标准清楚地罗列出来,就容易被一些急功近利的人刻意追求,反而埋没了真正的优秀人才。
高中平时成绩很重要
哈佛大学招生部主任威廉·菲兹西蒙斯曾经花了一年多时间对美国大学展开调研,他的结论是,美国大学过分依赖大学入学考试分数是在扭曲中学教育,鼓励让学生进行考试竞赛,并助长学生和家长把数十亿美元花在准备考试的补习行业中。
菲兹西蒙斯表示,“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分数相比,高中平时成绩及其他单科统考成绩更能预测学生在大学能否成功”,因为精心准备的大学入学考试所取得的好成绩含有虚高成分。
哈佛大学没有规定录取分数线,并且经常拒绝大学入学考试的满分“状元”,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成绩不重要。美国学校对高中学生4年所修课程的成绩有一个年级综合排名。根据哈佛大学公布的数据,该校录取的学生中有95%在高中年级排名中处于前10%,75%的学生大学入学考试成绩接近满分。
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一年可以考多次,取最好成绩,但哈佛大学表示,考两次以上的成绩将会打折扣。为考高分“折腾”,这可不是哈佛大学想要的学生。
任课教师推荐最有力
哈佛大学招生委员会相信,教过申请者的教师,尤其是近两年的任课教师,会提供最有价值的推荐意见。
在美国,推荐信一般不和学生本人见面。笔者的女儿因为被学校推荐参加一项奖学金的评选,需要补充材料,才破例看到档案中两位高中老师所写的推荐信。
给女儿写推荐信的是高中的历史老师和化学老师。历史老师海斯汀很有名气,在2003年被评选为全美社会学科最优秀的两名教师之一。她教过我女儿一年,给出的评价是:“全A的成绩并不足以说明她的天赋,她是非常有才华的学生、深度思考者,有真正的智能、卓越的分析与写作能力、强有力的辩论口才……”最后的结论是:“我从教30多年,如果要排名的话,她是我所教过学生中最优秀学生的前5名。”我女儿高中平均成绩在年级排第5名,但是那一年哈佛大学只在该校录取了她一个人,我想历史老师的评价功不可没。而另一位化学老师的推荐信虽然也都是写好话,但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在美国,学校最看重推荐信的可信度,其次才是推荐者的身份。我女儿在大学毕业后希望继续深造,哈佛大学一名实验室负责人给她写了一封推荐信,但还是被拒绝了。对方给出的理由是,“他写推荐信时,你才到实验室工作不到两个月,他对你的了解有限,写得再好通常也不太管用”。
要能适应大学压力
对每个学生的申请材料,哈佛大学至少会有两名招生委员会的教师仔细阅读,然后在招生会议中讨论表决是否录取,录取工作要经历几个月的时间。
哈佛大学一位参与招生工作的教师这样解释招生材料各部分的功能:通过统考分数,包括选修大学预科课程的成绩、高中成绩、大学入学考试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业表现;通过学生简历、学校评语、老师推荐信和校外活动表现来评估学生的学术潜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才能等;通过学生的自传、作文,可以了解学生兴趣、理想及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由面试来考查和确认学生的思维、表达等综合素质。
这位教师表示,他们会非常认真地对每个申请哈佛大学的学生作出评估,以便挑选最适合的学生。哈佛大学想尽量录取有潜力、不会被淘汰的学生。因为美国大学名校的学习生活要比高中时紧张得多,如果不能适应大学的节奏或考试不及格,校方会建议其休学一年甚至退学。
美国“高考”出身哈佛大学
“学术能力评估考试(SAT)”是美国高中生进入大学的敲门砖。虽然现在哈佛大学强调招生不看重大学入学考试成绩,但是它与哈佛大学的渊源却鲜为人知。
20世纪30年代,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詹姆斯·科南特开始考虑招收公立学校的优秀平民子弟,并希望避免社会经济背景对奖学金评选的影响。于是,哈佛大学副校长亨利·乔安塞找到心理学家伯林翰,并被其“智力测验”模式所吸引。科南特也很欣赏这种与被试者所学课程完全无关的智力测验。
随后,科南特和乔安塞接手这一考试工具。该考试最初用于奖学金评选,随即推广到所有申请者的录取中。1938年,哈佛大学向美国大学理事会的会员学校发出倡议,建议他们采用“学术能力评估考试”。二战后,美国大学急剧扩张,这项考试因其在测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显著效果,最终获得多数大学的认可。
1948年,以科南特为首任主席的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成立,作为大学理事会的合作方为其提供大学入学考试服务。从此,“学术能力评估考试”成为美国的“高考”以及国外学生申请美国名校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