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两面都是玻璃墙的会议室,我抬头看了看墙上的挂钟:离面试正式开始的时间还有两分钟。虽然之前认真准备了,我还是感受到等待的不安和对未知的担忧。
约翰从门口走过,拿起手里的文件向我扬了扬,说:“请稍等,我马上过来。”我定了定神,迅速地最后浏览了一遍简历。
几分钟后,身着白衬衫与黑西裤的约翰走进会议室。他没有像我预想的那样握手和寒暄,而是对我报以友好的微笑。他用橡皮塞固定好门,看看手表,笑着告诉我,我们有一个小时,虽然也许用不了那么长,但时间充裕总是好的。我按照面试的固定程序,递上简历,开始介绍自己。
鉴于上一轮和公司职员将近3小时的车轮面试经历,我等待约翰针对我的简历提问。谁知他一开口,就完全打乱了所谓的“规程”。首先,约翰对我们专业的毕业生的主要去向连续发问,随后又将话题转到了中美高等教育的差异上。
足足有十来分钟,他像是完全忘记了这是求职面试;而我,短暂的“迷糊”阶段过去之后,也决定跳出程序的束缚,紧跟他的话题。于是,我们从他当年的中国同学,聊到中国的市场趋势;从我当初选择留学,聊到公司的发展定位;从我的专业研究,聊到我的管理风格。
面试进行到一半时,约翰顿了顿,问道:“你喜欢你的国家,是吗?”在当时那种放松的交谈环境中,我脱口而出:“是的,我非常爱我的国家。”每个留学生都不止一次面临这样的问题。但当这个问题从你潜在的美国老板口中问出时,有人便不免担心强烈的国家、民族认同是否会成为求职的隐性障碍。我想说,我来自一个伟大的民族,华夏文明早已印刻在我的生命里。我也相信,坐在我对面的人,会为看到一个懂恩情的人而心生敬意。
面试的最后,我向约翰提了几个我关心的问题。和CEO交谈的妙处在于,他们往往不会纠结于你的知识、技术细节,因为那已在简历和前面的面试中体现得很清楚了;他们是一群有想法、有抱负的人,会带你走上更高的层次,将一幅更广阔的图景呈现在你面前。
这场面试让我颇有感慨。我非常同意面试需要经验与技巧,但看过求职攻略里按部就班的程序,甚至有针对面试高频问题的“标准解答”后,我开始怀疑“依照用人单位的要求打造和包装自己”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面试官会用你预料不到的话题打破你辛辛苦苦编织的“理想答案”,然后在最自然的交谈里了解真实的你。所以,最重要的是做好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