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暑假,很多留学在外的中国学子也回到了故乡。而即将到来的秋季开学,又有一批新的中国学生即将踏上异乡开始留学生涯。
国外留学生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是如何适应异国的风土人情,如何调整学习和生活状态的?最近,一位美国女孩拍摄的一组中国留学生的照片和相应的文章在网上引起了关注。
这位美国女孩眼中的中国留学生抽中国烟、说汉语、打麻将,她在文章中说道:“因为中国学生喜欢待在一起,加上语言障碍,他们真正接触美国生活的渠道,可谓少之又少。虽然人在美国,却仍是在通过教材了解着美国文化。”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下面看我们从留学生林同学那里了解下留学美国。林同学毕业于重庆一中,2010年高考,她考出了理科564的分数,高出一本线31分。这个分数对于很多考生来说,都是个不错的分数了。“但是这不是我平时的水平,不甘心读个普通的一本,和家人商量了准备出国。”林同学说。
事实上,在林同学高三的时候,她的父母就曾考虑过让她出国念大学但是为了不影响林同学的高考心情当时并没有说出来。查到分数后,她没有像其他考生一样忙着填报志愿,而是报了托福班,马不停蹄地开始学英语(论坛),准备托福考试了。2个月后,她考出了托福89分的成绩。考完托福后,林同学又念了美国大学课程,以GPA4.0(平均分超过95分)的分数拿到了美国东北大学商学院金融学专业每学期6000多美元的奖学金。
对于美国女生黛西霍尔多夫描述的中国留学生,林同学说:“黛西霍尔多夫镜头下的中国留学生都是俄亥俄大学的,这所学校不太好,排名在美国100名以外,这所学校里中国学生非常多。这些学生里,有一部分语言没过关就过去了,有些托福才考了60分就可以出去。但是这样的语言水平想学好专业课,融入当地生活是很有难度的。”林同学说,“有些学生会在美国学一年甚至两年的语言才能开始真正上大学。俄亥俄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是两回事,有些学生怕是被中介忽悠过去的。”
对于中国留学生喜欢待在一起的说法,林同学肯定地说,不光是俄亥俄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如此,很多美国的其他高校也是如此。大一的时候,林玉洁开始上数学、统计、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因为在国内上过一些全英文的课程,所以适应起来还比较快。
相比上课,让林同学感触更深的其实是一种“中国圈”、“欧洲圈”、“美国圈”分明的现象。
怎样跳出中国圈子,打入美国圈子
看到这样的现象后,林同学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下这么一段:其实,到了美国以后,你会渐渐发现,所谓的和美国人打成一片是相当困难的。人,都有一个共通的特性,喜欢和有共性的人交往。在这边,美国人有自己独立的圈子,欧洲人有欧洲人的圈子,印度人周围也都是自己国家的人,当然,中国人也不例外。我并不是说不和native(当地人)交朋友,这是必须的,但是,当你发现困难的时候,我们需要正确看待。不要觉得说自己没有美国的哥们儿,就很差劲什么的,完全不是,这只是自然现象。
发现了这样的“圈子”现象之后,林同学开始思考怎样跳出中国圈子,打入美国圈子。“可是谈何容易呢?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现在能做的,就是练好口语。多和美国学生搭讪。”林玉洁说。
提早去教室,挨着美国学生坐。“我一般都是提前十几分钟到教室,挨着美国学生坐,然后跟他们随便聊聊。”林玉洁说,“其实很多美国学生都是问一句答一句,我不问,他们就不说话。但是刚来美国的时候超级想找美国人说话,甚至当时给自己的鼓励就是‘不要脸地说,又不会少块肉’,想提高口语,想交朋友,那就要大胆。
“终于有一次,一名叫Kat的女孩对我不是那么‘冷漠’,那天我同样是坐到了一名美国学生的旁边,我主动搭讪,之后我们一起聊了作业,聊了租房子,她很热情,很愿意同我交流。而在之后一次作业交流中,我又认识了另一位美国女孩,她数学不好,我就帮她讲解数学题,她很感谢我。之后在图书馆遇到,我们都会抽空聊上一阵。”
上课讨论和其他国家学生走到一组
在美国高校,上课小组讨论的表现是要与出勤率一起
计入这门课的期末总分的。而在小组讨论中,小组的组合方式是自由组合。
“也就是比较熟悉的学生自己凑成一组。这样,中国学生就难免要和中国学生凑成一组,可是这样并不利于交流和学习。这个时候,有些中国学生就会鼓起勇气和其他国家的学生走到一组。”
与其他国家的学生走到一组有不少好处。在《国际贸易》这门课上,林玉洁与其他两名中国学生、一名日本学生、一名美国学生组成一组。“有一次讨论课题是选择一家公司,然后设计一个开拓海外市场的方案。美国学生立刻就有了主意,选择了宝马开拓在印度的市场。在同他的交流中,我们学到了美国的市场文化和思维,受益匪浅。”
“另外,出国前一定要把口语练好,不然想打入美国社会就太难了,只能跟中国学生打交道,说中国话,那出国又有什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