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每课要点--13音乐巨人贝多芬
之一
何为,原名何敬业,1922年生于浙江定海,历任报纸记者、刊物编辑和电影文学编辑,193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写过诗歌、小说和散文,1956年后主要从事散文的创作,著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临窗集》等散文集。
本文主要写了"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贝多芬同样令人崇敬。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贝多芬都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本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把贝多芬这样一个伟人还原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重表现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
本文的作者显示了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不但从远到近、由上到下进行描写,秩序井然,而且以形传神,从贝多芬的肖像描写中,表现出了他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他那"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衣饰,"拖在衣服后面的""早已失效了"的助听器,"苦"的脸,蓬乱的头发,都在印证着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然而,与此同时,他那"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的宽阔双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都在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
本文层次清晰,脉络清楚,按照访问的顺序,首先从女佣--贝多芬日常生活的见证人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接着,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最后,作者让主人自己开口,袒露他的内心世界。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
学习本文首先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
一、字
给红色字注音:
门槛( ) 怜惜( ) 深邃( ) 下颏( )
女佣( ) 踌躇( ) 磐石( )
二、解释词语
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踌躇:犹豫
巴望:指望
磐石:厚而大的石头
惹人注目:显眼,引人注意
三、学习本文内容
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2、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
贝多芬的形象: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同学们可以各抒已见,既可以结合贝多芬的情况来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来谈。
3、"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比喻。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4、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这需要联系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来分析。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5、"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6、"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
"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这句话是说,贝多芬虽然因为耳聋,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发生困难,但是这种局限又使他超越形体和言辞,直接感知人的心灵世界,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声,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他,但是音乐不会,音乐永远陪伴他。
7、"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
四、问题探索。
1、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同学们对于他的音乐有什么了解?
2、贝多芬的经历给同学们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之二
一. 教学内容:
《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孙权劝学》
二、重点、难点分析
《音乐巨人贝多芬》
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培养搜索信息的能力;
2、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3、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1、利用工具书或课文注释,掌握生字词。
2、通过独立查找资料,了解这篇课文主要涉及到的五位作家及其代表作,丰富文学常识的积累。这五位作家是:莫泊桑、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
3、认识作者通过恰当的描写,把人物性格特点突现出来的方法。
4、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孙权劝学》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三、新课讲解
《音乐巨人贝多芬》
1、作家作品及相关知识:
(1)作者简介
何为,原名何敬业,1922年生于浙江定海,历任报纸记者、刊物编辑和电影文学编辑,193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写过诗歌、小说和散文,1956年后主要从事散文的创作,著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临窗集》等散文集。
何为的散文,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件进行深入的挖掘,同时,又注意人物和故事的生动性,有较精巧的构思和深远的意境,语言简洁优美。
(2)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出身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音乐。19岁于波恩大学旁听哲学,接触资产阶级革命启蒙思想。1787年起任音乐教师。1792年定居维也纳,三年后出版第一部作品。自此开始创作生涯。1820年两耳失聪,但从未辍笔,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理想,其主要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出人类的英雄气概。晚年处于梅特涅反动统治和封建势力复辟时期,部分作品流露消极情绪,但仍不失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热切向往。其创作继承海顿、莫扎特传统,吸取法国大革命时期音调,鼓舞人心,激励斗志。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戏剧《哀格蒙特》《雅典的废墟》配乐,钢琴协奏曲五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弦乐四重奏十六部,小提琴奏鸣曲十首和弥撒曲两部等。
2、词语积累
正音:
重荷(hè) 流氓(máng) 磐(pán)石 喧嚣(xiāo)
踌躇(chú) 蓬勃(péng bó)
词义:
重荷:沉重的负荷。 深邃:精深;深奥。深沉。
踌躇:犹豫,迟疑不决。从容自得的样子。 磐石:大石头。
愁苦:忧愁苦恼。 巴望:盼望;希望。
锁闭:上锁关闭。 喧嚣:声音嘈杂。
惹人注目:引人注意。
杂乱无章:章:条理。乱七八糟,没有条理。
不见天日:比喻社会黑暗,见不到一点光明。
3、整体把握:
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贝多芬同样令人崇敬。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贝多芬都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本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把贝多芬这样一个伟人还原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重表现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
贝多芬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当有人来拜访他,并希望了解他时,他会感动得流泪;当无端被打扰时,他一样会表现出不耐烦;面对耳聋的打击,他也不免叹息,感到软弱。但是贝多芬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具有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头:作为音乐家,最大的打击莫过于耳朵听不见音乐。但他并没有在耳聋的打击下消沉下去,而是直面这一残酷的事实,一方面尽可能独立地处理日常杂务,另一方面坦然面对耳聋带来的孤独和安静,倾听自己内心的需求和冲动,用“心”观察和思考人生,进而把这种思考付诸音乐,把音乐由娱乐的工具变成了表达的语言,表现心灵中复杂多变的情感和自我的信念、意志,甚至是对世界的观念,传达对自我或大自然神秘的、难以名状的感悟,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使音乐成为思想的载体,心灵的归宿。
本文的作者显示了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不但从远到近、由上至下进行描写,秩序井然,而且以形传神,从对贝多芬的肖像描写中,表现出了他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他那“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衣饰,“拖在衣服后面的”“早已失效了”的助听器,“愁苦”的脸,蓬乱的头发,都在印证着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然而,与此同时,他那“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的宽阔双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都在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
本文层次清晰,脉络清楚,按照访问的顺序,首先从女佣──贝多芬日常生活的见证人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接着,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最后,作者让主人公自己开口,坦露他的内心世界。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
4、深入剖析:
(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比喻。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2)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这需要联系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来分析。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3)“你可能想到我——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作是“倒落了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4)“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
“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这句话是说,贝多芬虽然因为耳聋,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发生困难,但是这种局限又使他超越形体和言辞,直接感知人的心灵世界,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声,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他,但是音乐不会,音乐永远陪伴他。
(5)“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约翰·克利斯朵夫》以集中表现克利斯朵夫的生活遭际和人生追求为基本内容,贯穿在小说中的是克利斯朵夫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性格与贝多芬相似,罗曼·罗兰完成于此前的《贝多芬传》是最著名的贝多芬传记,《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初就是受贝多芬精神的感召而创作的。茨威格的传记作品《罗曼·罗兰》详细地说明了这一点。
(6)“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