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材料为导向。
《申论》考试涉及到的材料是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考生要想进行《申论》考试,就需要对这个材料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即把握材料的主旨精神。我们做题一切的基础都建立在给定材料把握的基础上。
《申论》考试越来越有一个特点,就是强调答案在材料当中,在材料当中找答案。我们可以看到中央国家机关的题目和北京市考试的一些题目,都是要求从给定的材料中找答案,虽然名义上是分析问题,其实相当于概括问题。这个答案其实还在材料当中,这是我们考生需要紧紧把握的一个问题。很多考生在考《申论》的时候有一个特点,拼凑。200字很快就抄好了。根本就不知道政府要从哪些角度解决问题。它就一条条的想怎么样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凑够了400字了。这种拼凑出来的卷子肯定不可能得出理想得分数。
可能题目里会给你一段比较具体的社会问题,但是答题的时候,一定要和国家的思路,重点的提法结合起来。对具体的申论问题,主要是里想到中共中央主导哪方面的精神,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尽量要把这个问题向这个精神靠拢。这是判断一个试卷优劣的很主要的标志。考生如果明白这个意思,分数至少能提高5分。
二.分析概括、提炼加工。
很多考生看了这八个字可能没有感觉,其实这八个字对我们作题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分析概括,这四个字其实针对的是我们给定材料的内容层面;再一个是提炼加工,这四个字是我们公务员《申论》考试的精神层面,通过一种具体的材料给出反映了一个主题。 如果可以紧密结合这八字方针,答出一份精彩的考卷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三.认清考试角色。
这是对考生社会认知能力的检验,也就是说站在社会的角度对这个社会的认知和把握,比如这个社会是怎么组织的,怎么架构的,怎么运行的。在《申论》考试中往往会给考生限定种种身份,你需要对这种身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提出一种妥当的,符合特定身份的对策。
《申论》考试是作为的科目,考试所有能力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考察我们作为一名公务员的潜力,所以说我们在做试卷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放到一个公务员的角度来阅读分析理解这些材料,把握这些问题。很多考生会问从政府的角度和一般社会群众的角度来说考这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差别在哪里?它是这样一种差别,作为政府工作人员来说你是要积极、认真负责的解决一个问题,而不能煽风点火,推诿责任。比如出了一个社会问题,作为政府的角度来说不能埋怨别人,要想到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发个人的牢骚,我们做一切的一切都要站在政府的角度。
四.斟酌所用词语。
《申论》考试需要用很规范的语言,就是公文式的语言。一定要避免使用口头语言,尤其是当下年轻群体里流传的时髦语言、网络语言一类。这主要在于平时的训练,有了语感,写出的文章就会有政府公文的味道。
申论真题 | 申论答案 | 申论热点 | 申论范文 | 申论答题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