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沙治沙”问题背景:
土地沙化是我国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3.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6%,分布于18个省份的498个县。沙化土地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分布于30个省份的889个县,影响全国近4亿人口的正常生产生活。土地沙化,不仅恶化生态环境,导致自然灾害频发,而且破坏农牧业生产条件,加剧沙区贫困,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
总书记近日在宁夏考察工作时指出,要大力加强防沙治沙工作,依靠广大群众,运用先进技术,努力实现从“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转变。要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抓紧抓好,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确保已经取得的成果得到巩固、已经确定的计划稳步推进,扎实努力,长期努力,使生态环境不断有新的改善,为建设祖国西部绿色屏障作出贡献。
2007年3月,国务院召开全国防沙治沙大会,总理总理接见与会代表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的讲话语重心长,简洁深刻,饱含着对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忧虑之心,饱含着对沙区人民生产生活的关切之情,饱含着对治沙工作者的殷切期望。防沙治沙,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防沙治沙”存在的问题:
一、沙化危害现象突出,沙化面积范围广。目前全国沙化土地面积高达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土地沙化吞噬着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制约着沙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冲击着工农业正常生产和交通安全运营,影响着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去年春季我国出现了18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沙尘暴和强沙尘暴过程11次,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大,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凸显了土地沙化形势的严峻性。
二、沙化有局部扩展的趋势。虽然全国土地沙化趋势总体上得到遏制,但局部地区土地沙化仍在继续扩展。青藏高原、黄河首曲、石羊河下游、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等地区土地沙化面积仍在增加,致使当地生态状况持续恶化,且日益严重地威胁到全国的生态安全。另外,全国还有近32万平方公里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如果利用不当,极易成为新的沙化土地。
三、现阶段的沙化治理难度很大。在全国现有的沙化土地中,具备治理条件的还有50多万平方公里。如果按现有的治理速度,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治理。特别是下一步需要重点治理的沙化土地,沙化程度更重,自然条件更差,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四、治理成果脆弱,极易反弹。一些已治理的地区,植被刚开始恢复,稳定性差,如果得不到有效巩固,土地沙化极易反弹,就会前功尽弃。一些地方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后,后续产业没有发展起来,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就会导致毁林开荒、毁草种粮回潮,再次造成土地沙化。
五、人为隐患依然较多。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的要求日益提高。沙区生产方式落后,滥樵采、滥开垦、滥放牧、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问题较为严重,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相当突出。另外,一些地方防沙治沙工作存在着薄弱环节,措施不力,执法不严,破坏生态的行为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六、全球气候变暖给防沙治沙工作增添的更大压力。过去100年,全球气温持续升高。受此影响,我国西北地区蒸发和干燥度呈增长趋势,冰川面积持续减少,草原退化速度加快,绝大多数湖泊水量入不敷出,正向萎缩方向发展,有的甚至干涸消亡,成为新的沙尘源。未来100年,全球气温仍将持续变暖。这不仅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大,而且可能使干旱区范围扩大、荒漠化加重。持续干旱将威胁现有植被的存活,也增加恢复植被的难度。这表明,今后我们在防沙治沙工作中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更加复杂的局面、更加繁重的任务。
“防沙治沙”工作的重要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既十分必要,也非常紧迫。
第一,这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土地沙化是我国国土生态安全的主要威胁和重大隐患。只有把土地沙化问题解决好,国家的生态安全状况才能好转,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才有保障。
第二,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防沙治沙,有利于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生产发展,因地制宜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有利于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绿化美化农村环境,实现村容整洁,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
第三,这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沙区国土面积广阔,人口数量众多,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只有尽快改善沙区生态状况,加快沙区经济发展,才能增进沙区人民福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四,这是我国履行国际公约的应尽义务。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是我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树立我国对国际事务高度负责的大国形象,进一步巩固我国的国际地位,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必须加强防沙治沙。
申论真题 | 申论答案 | 申论热点 | 申论范文 | 申论答题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