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背景]
我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持续快速增长后,发展阶段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开始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到发展型新阶段,并带来需求结构的战略性升级。在发展阶段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共同作用下,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开始发生重要变化。中国从生产大国走向消费大国的关键在于政府转型的突破,而政府转型也与经济增长方式、公共需求变化、政府自身建设和行政管理体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此背景下,以调整经济结构为重点,以建设消费大国为主线的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作用凸显,并成为我国经济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历史新起点。
[政策背景]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消费”首次被提到了第一的位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三驾马车”顺序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消费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经济结构的调整,除了“三驾马车”的调整,也要靠科技创新。
200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促进经济增长动力将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比例严重失衡的局面提出来的。实现从“投资大国”、“制造大国”、“出口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变,大幅度降低投资率,提高居民消费率,稳定出口率,是后危机时期我国需求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
【标准表述】
[权威警句]
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人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革分配制度,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
[意义]
国力的强大,既离不开生产,也离不开消费。生产为消费服务是世界强国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真正的强国不仅在于能够为人类创造大量的财富,也有着强大的个人消费实力。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强国之所以强更多地表现在对全球经济的贡献上,而动力主要来自于国民消费。居民消费能力提高到一定水平,中国的进口贸易将会加快增长,国际产品可以在中国获得更大的市场,更多的产品在中国得到消化,而这又有助于减少中国同一些国家之间的贸易顺差。对国内市场来说,居民消费能力高了,可以改变目前靠投资和外贸支撑的经济增长结构,推动中国经济更加健康的发展。
[问题表现]
推进结构调整是解决国内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根本举措。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目前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前三位,成为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最大新兴经济体和世界工业与制造业大国。但我们的发展也付出了很大代价,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长期积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显现,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等方面。
第一,从需求结构看,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多年来,我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在较大程度上依赖国际市场。同时,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消费不足又与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相关,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影响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提高。我国作为一个大国,长期主要依赖投资、外需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大经济的不稳定性,不利于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第二,从产业结构看,主要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与此同时,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已超出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的最高值。产业结构不合理,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和就业压力,也制约着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三,从城乡和区域结构看,主要是城镇化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和区域之间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城乡和区域结构不合理问题,不仅关系到内需扩大和发展空间拓展,也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从要素投入结构看,主要是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主要资源性产品消费占全球总消费的比重,明显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经济的比重。虽然生产的产品有不少是用于出口的,但单位产品资源消耗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同时,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消耗也很大,生态环境的代价也很大。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需要长期面对的重大挑战。
经济结构调整涉及许多方面,上述结构性问题是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的主要根源。未来一个时期,这些结构性矛盾将更加凸显。不调整经济结构,就难以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就难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申论真题 | 申论答案 | 申论热点 | 申论范文 | 申论答题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