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方便2013年中考考生及家长查询相关信息,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特别搜集汇总了中考语文辅导教学篇以供参考:
典型诗歌鉴赏1
长相思 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西楼子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漫书 司空图
长拟求闲未得闲,又劳行役出秦关。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有人评论道:“却恨莺声似故山”,一个“恨”字,出人意表,“无理之极”。你同意吗 试作分析。
秋蝉 范成大
断角斜阳触处愁,亭前搔首日悠悠。世间最有蝉堪恨,送尽行人更送秋。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来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你认为这首诗第四联两句中哪一个字最能表现诗人在这一境界中的思想情感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鹧鸪天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白居易
平生心迹最相亲, 欲隐墙东不为身。明月好同三径夜, 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 岂得安居不择邻。可独终身数相见, 子孙长作隔墙人。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 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 疑有碧桃千树花。
少年游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浣溪纱 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一剪梅 舟过吴江 蒋 捷
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对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人间自在啼。
咏史 戎昱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云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 浑
红叶晚萧萧, 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 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 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 犹自梦渔樵。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李白
楚山秦山皆白云, 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 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 白云堪卧君早归。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 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 更添波浪向人间!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夏夜追凉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秋旱方甚,七月二十八日夜忽雨,喜而有作 陆游
嘉谷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泻雨声。
日暮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⑴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
⑵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
日午树阴正, 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浩然②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注:①机,指“机心”,世人为了争权夺利,机心百出,刘禹锡无意于此,所以说“机已息”。
从本诗颔联和颈联中,你可看出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意象)?请结合两联诗具体赏析。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 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
长相思 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此词采用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以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节奏和清新优美的语言,托为一个女子声口,抒写了她因爱情生活受到破坏,被迫与心上人在江边诀别的悲怀。
上片起首两句,用民歌传统的起兴手法,叠下两个“青”字,色彩鲜明地描画出钱塘江两岸山明水秀的江南胜景。接下来两句,以拟人化手法移情寄怨,借青山无情反衬离人有恨,深切道出了有情人诀别时的痛苦。
过片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写行者与送者。临别之际,泪眼相对,哽咽无语。结拍两句含蓄点出了他们悲苦难言的底蕴,并以分别后的一江恨水抒写有情人的离情别绪。古代男女定情时,往往用丝绸带打成一个心形的结,叫做“同心结”。“结未成”,喻示他们爱情生活横遭不幸。不知是什么强暴的力量,使他们心心相印而难成眷属,只能各自带着心头的累累创伤,来此洒泪而别。这两句以景语作结,创造出一个隽永空茫、余味无穷的艺境。
四十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西 楼子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瀑 布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或问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答: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
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3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日 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 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 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⑴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
⑵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
答:(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点出景物1分,说明特点1分。)(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点出“思乡”2分,点出“迟暮”2分。意合即可。)
漫 书 司空图
长拟求闲未得闲,又劳行役出秦关。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有人评论道:“却恨莺声似故山”,一个“恨”字,出人意表,“无理之极”。你同意吗 试作简要分析。
16.看似无理,实在情中。诗人恨鸟不改“乡音”,就是恨人改了“乡音”,就是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把听不到“乡音”之恨,移到不改“乡音”的鸟的身上。使所抒之情更深更曲,出人意表。读来颇有神奇之感。(6分)
《秋蝉》 宋·范成大
“断角斜阳触处愁,亭前搔首日悠悠。世间最有蝉堪恨,送尽行人更送秋。”
长亭送别,本已愁苦;断角斜阳,更添离乱。诗人对日搔头,惆怅满腹,正无处发泄,偏巧蝉声响起,撩乱人心,于是怒气尽迁。“世间最有蝉堪恨”,“恨”什么?恨蝉儿不知离别之苦,恨蝉儿不知依依之情,恨蝉儿不懂惜别后不会再有“大好秋色”了。
暮 过 山 村 贾 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来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明人评这首诗幽深奇异为“五言独造”。你认为这首诗第四联两句中哪一个字最能表现
诗人在这一境界中的思想情感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6分)“亲”字。(2分)一、二联先极写人烟稀少的山野的寂静给行人带来的恐惧,三、四联再写来到未遭战火的和平宁静的山村时的喜悦,一个“亲”字,表现了诗人这种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和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之情。(4分)(第二问如答一、二联写“人烟稀少的寂静”给1分,“行人恐惧”给1分。三、四联写来到未遭战火的和平宁静山村的喜悦,给1分,写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给1分。)
渔家傲 记梦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①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②去。
注:①漫有,徒有,空有。②三山,传说古代东方大海中的蓬莱、方丈、瀛洲这三座仙山。
上片“闻天语”一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梁启超评论本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你对梁启超的评论有什么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16.起过渡作用,将上片梦境描写与下片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联系起来。这首词用浪漫主义开篇,描写神奇梦境,中间写与天帝对话,末尾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表达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之情。全词气象壮阔,感情豪迈,不像她的婉约词,而有苏亭词的豪放风格。梁启超的评论是恰当的。(意思对即可)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⑴本首诗就体裁而言属于七言绝句,就内容而言属于送别诗。
⑵诗贵凝练含蓄,试品味“两地秋”的内涵。
诗的前两句是写送行。千种离情,万般愁绪,一齐涌上诗人心头.“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诗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
⑶诗的三四两句情景交融,写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试简要分析。
答:“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写望中所见。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情景交融,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白居易
平生心迹最相亲, 欲隐墙东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 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 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 子孙长作隔墙人。
元八,名宗简,字居敬,排行第八,河南人,举进士,官至京兆少尹。他是白居易的诗友,两人结交二十余年。卜邻,即选择作邻居。宪宗元和十年(815)春,诗人和宗简都在朝廷供职,宗简在长安升平坊购了一所新宅,诗人很想同他结邻而居,乃作这首七律相赠。
诗的前四句写两家结邻之宜行。“墙东”、“三径”和“绿杨”,都是典故。“墙东”用“避世墙东王君公”典(事见《后汉书·逸民传》),“三径”语出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都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绿杨”一句,则借南朝陆慧晓与张融比邻旧事,表示欲与元氏卜邻之意。这四句说:你我是生平最知心最亲密的朋友,彼此志趣相同,都渴望隐居生活而不谋求自身的功名利禄。既然如此,就让我们结为邻居吧,到那时,明月清辉共照两户,绿杨春色同到两家。这几处用典做到了“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颜氏家训·文章》)。诗人未曾陈述卜邻的愿望,先借古代隐士的典故,对墙东林下之思做了一番渲染,说明二人心迹相亲,志趣相同,一定会成为理想的好邻居。
后四句写自己卜邻之恳切。诗人对朋友说:暂时外出,尚思良侣偕行;长期定居,怎可不择佳邻?必欲择邻,我舍君而求谁,君弃我其谁属?一旦结邻,不但终身可时常相见,子孙后代也能永远和睦相处,岂不是更加令人神往?暂出,定居,终身,后代──衬托复兼层递,步步推进,愈转愈深;“岂得”,怎能也;“可独”,何止也──反问一句,紧追一句,叫人不能不生实获我心的同感。四句貌似说理,实为抒情;好象是千方百计要说服人家接受自己的要求,其实是在推心置腹地诉说对朋友的极端的渴慕,表现出殷切而纯真的友情。
颔联“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驰骋想象,描绘出明月在天、绿柳拂地的两幅画面,抒写自己对结邻之后的情景的美丽憧憬:在明月的清辉之中,“三径”那几株青松会显得格外苍郁深沉,那夹径黄花也不减其清芬淡雅。还有那两家同饮的一池清水,闪着鱼鳞般的银光,那池边春风吹拂的杨柳,细软的长条轻轻地蘸着池水。在这幽美的境界中,挚友──诗人和元八,或闲庭散步,或月下对酌,或池畔观鱼,或柳荫赋诗,恬然陶然,优哉游哉。这两句诗总共十四个字,竟能描绘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启发读者展开如此丰富多彩的想象,使人不能不惊叹于对仗和用典的巨大修辞效用,不能不服膺于诗人那妙笔生花的语言艺术。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 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 逆风吹浪打船声。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遇刺身死,白居易上书要求严缉凶手,因此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他被撵出长安,九月抵襄阳,然后浮汉水,入长江,东去九江。在这寂寞的谪戌旅途中,他想念那早五个月远谪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的好朋友元稹。在漫长水途中,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伴着荧荧灯火,细读微之的诗卷,写下了这首《舟中读元九诗》。
这首小诗,字面上“读君诗”,主题是“忆斯人”,又由“斯人”的遭际飘零,转见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诗境一转一深,一深一痛。“眼痛灭灯犹暗坐”,已经读了大半夜了,天也快要亮了,为什么诗人还要“暗坐”,不肯就寝呢?读者自然而然要想到:由于想念微之,更想起坏人当道,朝政日非,因而,满腔汹涌澎湃的感情,使得他无法安枕。此刻,他兀坐在一个小船内。船下江中,不断翻卷起狂风巨浪;心头眼底,象突然展现一幅大千世界色彩黯淡的画图。这风浪,变成了“逆风吹浪打船声”;这是一幅富有象征意义的画图,悲中见愤,溶公义私情于一炉,感情复杂,容量极大。
凄苦,是这首小诗的基调。这种凄苦之情,通过“灯残”、“诗尽”、“眼痛”、“暗坐”这些词语所展示的环境、氛围、色彩,已经渲染得十分浓烈了,对读者形成一种沉重的压力。到“眼痛灭灯犹暗坐”,压力简直大到了超过人所能忍受的程度。突然又传来一阵阵“逆风吹浪打船声”,象塞马悲鸣,胡笳呜咽,一起卷入读者的耳里、心中。这声音里,充满了悲愤不平的感情。读诗至此,自然要坐立不安,象韩愈听颖师鼓琴时那样:“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了。诗的前三句蓄势,于叙事中抒情;后一句才哗然打开感情的闸门,让激浪涡流咆哮奔鸣而下,让乐曲终止在最强音上,收到了“四弦一声如裂帛”的最强烈的音乐效果。
如果你反复吟哦,还会发现这首小诗在音律上的另一个特点。向来,诗家最忌“犯复”,即一诗中不宜用重复的字,小诗尤其如此。这首绝句,却一反故常,四句中三用“灯”字。但是,我们读起来,丝毫不感重复,只觉得较之常作更为自然流泻。原来,诗人以这个灯字作为一根穿起一串明珠的彩线,在节律上形成一句紧连一句的效果。音节蝉连,委蛇曲折,如金蛇盘旋而下,加强了表达的力量。
中考相关信息请关注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