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方便2013年中考考生及家长查询相关信息,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特别搜集汇总了中考语文辅导教学篇以供参考:
中考诗歌鉴赏题复习指要
诗歌鉴赏类的考题通常放在阅读理解或积累与运用部分,一般为两个小题,所占分值4分左右。取材以课本内(含读本)为主,也有取材于课外浅易材料的。以考查古代诗词为主,近年来语言美、立意好的现当代诗歌也开始进入考卷。考试内容以赏析诗词的内容、主题、表达技巧为主,也有适当拓展,如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中考古诗词考查有两个明显的转变:一是由对一般性识记和理解的考查转向以欣赏能力为重点的考查;二是由单一的客观性选择题转向以主观性表述题为主的多类型考查题。
一、对古诗词的赏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段话包含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学习古诗词的目的,即“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二是学习的方式,即“积累、感悟和运用”。解读古诗词都是建立在对诗词内容、意旨的理解之上,如果没有理解,也就不可能有赏析。只有反复阅读,理解了诗的内容,才能做对题目。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多读,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仔细品读,把握整首诗表达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其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并能作简单的分析和评价。其次要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诗句的表达效果。
综合近几年的中考试卷,常见题型有:
1. 炼字“诗眼”型
常见的题目形式: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从哪一句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题目解读;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这种题型要求品味出古人炼字妙在何处。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例1】(2006年江苏省盐城市卷)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指津:第1小题考查对诗句表达技巧的理解。炼字这类技巧的赏析主要是从它的表达效果方面去谈自己的理解——谈所用字的准确、形象、意蕴。第2小题考的是对诗歌主题(意旨)的理解。主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此诗所用到的一些意象“月”“行舟”等,并结合诗中的一些关键词“游”“怜”“送”等,就能达到理解诗歌意旨的目的。
参考答案:(1)“尽”“入”“下”“结”“怜”等。如:“尽”字意思是山消失了,表达了刚从三峡顺流而下的诗人望见荆门山一带广阔的原野风光顿生的喜悦开朗之情。“下”是动词,月亮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落,想象奇特。(2)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整体赏析型
常见的题目形式:解释某一句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解释诗词的含义,指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目解读:考查对诗歌主题或情感的理解归纳能力,即有没有理解全诗表达的感情,或作者阐述的某种哲理,或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的某种总结。
【例2】(2006年浙江省金华市卷)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2)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思路指津:第(1)题考查的是对诗中意象含义的领会。要准确说出其“意”,一是要了解景物的特点,“浮云”是飘动、遮住视线的;二是要结合诗中具体的诗句——“浮云遮望眼”,“望眼”是长远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望到的是未来、是希望。可推知“浮云”指的是前进路上的困难、挫折、障碍等。第(2)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先找表达哲理的议论性、抒情性诗句——最后两句。分析后找到“不畏浮云”的原因——身在最高层。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不被眼前的景象迷惑。
参考答案:(1)指困难、挫折、障碍等。(2)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或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3. 表达技巧型
常见的题目形式有;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有什么作用;请选择一个角度说说你的理解。
题目解读: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是诗人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常见技巧有:(1)抒情方式,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2)表现手法,有小中见大、化虚为实、动静结合等;(3)修辞手法,有对偶、拟人、夸张、双关等。考查对诗句写作技巧和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
【例3】(2006年江西省卷)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①。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②。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些:语气词。②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上阙在描写春天的景象时,有哪几处词用得非常传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是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简短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指津:第(1)题是对诗歌内容总的概括,而且用与《西江月》比较的方法限定了概括的方向。从两首诗中景物的特点,我们很容易得到答案:都是描写农村景色。第(2)题考的是对诗歌艺术形式的领会。题干中“上阙”限定了范围,“春天”提示了内容,要求写出用得传神的词。几个动词非常传神地表现了各种景物的情状,又很新奇。第(3)题为开放题,答案不统一。从景物描写的角度、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
参考答案:(1)农村(田园、乡村)风光(2)破、鸣、点(3)最后两句既是描写,又是作者饱含情感的表现。前句以“城中”“愁”等字眼作为后句情感的反衬,目的是为了突出乡村景物的“喜”。这个“喜”中包含着作者的喜爱、欣赏、流连之情。莫看城中开着桃李,它们却在愁风愁雨呢,结尾笔锋一转,说真正的春天却在那野菜花上,同上阙的春意前后呼应。此词结尾两句用的是比兴手法,城中桃李实指南宋君臣在敌人面前的妥协投降,而溪头荠菜花上的春色则暗示真正的力量在老百姓身上。言近旨远,平中见奇。“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平凡的事物往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天是属于它们的!
4. 语言表述型
常见的题目形式: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或用自己的语言将诗中图景描绘出来。
【例4】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题目解读: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考查扩充性描写的能力,再现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这种类型的试题带有一定的开放性,是针对诗歌语言凝练丰富的特点而设计的,让学生把凝练的诗歌语言转换成富有表现力的现代白话文。考查的不仅是对诗的理解,还有学生的表达能力。
思路指津: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想象和描写能力。想象是解答这种题目的关键。在深刻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应该尽可能在全诗的基调范围内,想象更多的细节和景物。找准最能体现诗句主旨、氛围的关键词作为描写点,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细致生动地描绘,尽可能再现和重塑当时的情境氛围。原诗中的“沉舟”“病树”“千帆”就是描写的对象,可以运用修辞手法,把这些点描绘得形象具体。
参考答案: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畔仍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仍有万木争春。它昭示我们,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从近几年的中考诗词鉴赏命题情况来看,主观的表述、赏析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从应对角度来看,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1. 广泛积累,掌握尽可能多的古诗词。
2. 了解诗词的背景知识及提示信息。例如诗人的生平,作品的思想感情、艺术风格、题目及注释等。
3. 掌握必要的典故和惯用的意象。
4. 借助以上知识和信息,体验诗人情感,品味诗歌意境。
二、对新诗的鉴赏
新诗是用分行押韵的形式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通过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发挥丰富的联想,最集中、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由此我们可以了解新诗的三个要素:
语言要具有音乐一样的旋律、美感,并以之作为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便是新诗的经典之作,它将韵律与日常语言完美结合,十分巧妙地运用叠词与反复,读起来琅琅上口又回味悠长。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新诗更是直接倾注了诗人浓烈的情感。我们在读新诗时也要注入情感。在情感的波涛中进行联想想象,把诗歌的情感引入我们的心田。如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抒发了诗人对周总理的深挚感情。
意象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如余光中《乡愁》一诗中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便寄托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1. 古今结合
【例5】欣赏下列诗歌,完成(1)~(3)题。
【甲】乡愁(节选)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乙】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________、________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老树等对应物上。【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_________。
(2)品读【甲】、【乙】两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谈谈欣赏的理由。
最欣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欣赏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放飞思绪,想象【甲】诗中的“我”,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乙】诗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
“我”的心理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断肠人”的倾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解读:类似的考题我们很少见到,此题将古诗与现代诗比较考查,明显呈现出考查考生综合能力的趋势。这道题既考了学生一般性的理解能力,也考查了赏析能力和开放思维,可以说本题思维活动的跨度相当大。
思路指津:由于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其意象之间的跳跃有时很大,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欣赏的时候,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想象,将其融合到一起,而这融合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感受、体味的过程。
参考答案:(1)坟墓 海峡 家国之思(2)最欣赏的句子示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理由:“浅浅的海峡”和人们渴望早日团聚的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抒发了浓浓的爱国思乡之情。(3)“我”的心理活动示例:妈妈,原谅不孝的儿子,我回来迟了,我多么想念您啊!“断肠人”的倾诉示例:“回家的感觉真好!”
2. 现代诗歌
【例6】(2006年湖北省恩施课改实验区卷)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你认同这种看法么?
我不期望回报
汪国真
给予你了 我便不期望回报
如果付出 就是为了 有一天索取
那么,我将变得那么渺小
如果,你是湖水 我乐意是堤岸环绕
如果,你是山岭 我乐意是装点你姿容的青草
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 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
(1)这首自述性哲理小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崇高精神和人生境界?
(2)请依照第2节诗的句式和内容写两句诗。
题目解读:这首诗的内容并不是很难,但是对于考生的能力考查却并不低。它不仅有一般的语意解读,还有深层意义的理解。由此将考生的语文能力由诗本身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思路指津:对于那些用得灵动且能充分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我们称为“诗眼”。我们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寻找这个诗眼。如“不期望回报”“付出”“崇高”这些词语体现了诗人的高尚品德和思想境界。
参考答案:(1)诗中表达了深刻的哲理,感悟人生的价值,尽量多地不求索取地为社会、为他人做些事情,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充实、美丽。(2)略
【真题演练】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全诗以“_______”字统摄,形象鲜明,意境开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的兴奋,惊叹仰慕之情。“_______”一字炼得极好,写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景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写诗人由望岳产生登岳的意愿,道出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这首词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农村生活画面?
(2)作者描写小儿,用了“卧”这个动词,很有情味,试分析其妙处。
参考答案:
1. (1)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割 (2)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英雄气概,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并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2. (1)茅草盖的小屋,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碧清可爱。两位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语调柔和亲昵。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只有我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爬着卧着剥莲蓬玩。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2)“卧”字用得极妙,一个天真、活泼、顽皮的小儿形象跃然纸上。
中考相关信息请关注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