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出国留学 wwww.liuxue86.com)日前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报告》指出,目前中国已成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中国海外留学生有望掀起新的“回国潮”。留学话题一直是网上讨论的热点话题,针对《报告》中反映的新动向、新趋势,新华网记者独家采访了《报告》主编、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博士,他对网友关心的一些话题阐述了观点。
“回国潮”体现我国经济环境优化
《报告》显示,从2000到2011年,海外留学生回归人数的平均年增长率为23.66%。按此增长率估算,2012年我国海外留学生回国人数将增长到23.03万人次,累计回国人数达到104.87万人次。2017年海外留学生回国人数有望增长到66.6万人次。
新华网记者:据您的研究,当前是否呈现新一轮“回国潮”趋势?这说明什么问题?
王辉耀:进入21世纪后,中国海外留学生回国人数增速更加明显。2008年和2009年,留学回国人员数量增长率超过了50%。2011年回国18.62万人,同比增长37.7%。留学回国就业集中在大城市,就业单位以事业单位和外企为主,大部分集中于高科技产业。
2011年底至2012年初,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海归课题组在2642名海外留学人员中进行了一次大样本海归人才情况调查。海归就业城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和北京,分别占37.3%、31.8%,其他城市总共占30%。留学生回国后将近有三分之一的人员去了大学或者科研机构,另外他们还集中于服务业、生物工程和医药、制造业、新能源和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行业。
“回国潮”的涌现一方面体现出我国经济环境的优化,在一项调查中发现,90%的“海归”认为祖国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经济机会是他们回归的最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说明我国吸引留学人员回国的政策产生了良好效果。
“尖子生”留学并不代表中国教育的失败
《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33.97万人,占全球总数的14%,居世界第一。2010年中国高中及以下学历学生出国留学人数为7.64万,占当年出国留学总人数的19.8%。2011年高中生出国学习人数为7.68万,占当年中国总留学人数的22.6%。高中毕业直接出国读本科的人数显著增加,出国读中学的人数也大幅增长,高考弃考人数增加。
新华网记者:据北京教育考试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高考统考生人数为70857人,高考语文等学科评阅的试卷总量为6.8万人,说明有将近2000名高考生选择放弃高考。根据平时的媒体报道,许多应届高中毕业生,特别是名校“尖子生”放弃高考准备留学的人数激增,甚至成为一种现象。有网友提出,“尖子生”放弃高考留学海外代表了中国教育的失败,对此您怎么看?
王辉耀:应届高中生放弃高考选择留学,确实反映出教育本身存在问题。近年来香港大学与内地名校抢夺尖子生,就反应出香港教育的国际化、考试考核等体制的科学化、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的先进性。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国内高等教育机构都希望办成综合型、研究型大学,而劳动力市场却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欠缺,造成教育的培养功能失去现实意义。
但是,不能简单的说这就是中国教育的失败,中国教育也有自身的特色,是值得肯定的。教育的提升是一个渐进过程,我们应当多反思,借鉴他国的经验,特别是利用学成归来的海归人士,多听取他们的意见,令中国的教育体制更加完善,教育质量和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新华网记者:您认为,是哪些因素导致低龄化留学人数增多?您如何看待留学和年龄的关系?
王辉耀:留学低龄化的出现,有国际形势原因,也有国内形势原因,同时个人留学动机改变也促使低龄留学人数增加。
从国际方面讲,全球化带来的国际人才培养趋势的加强,国内外教育水平的差异、部分留学输入国签证政策放宽,都导致有留学需求的低龄群体选择出国深造。
从国内形势方面讲,首先,公民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和众多富裕家庭的产生,使很多家庭有更多金钱用于教育投资,增强了出国留学的可能性;其次,外企大量在中国登陆,对专业人员的需求大量增加。留学成为众多学子“开眼看世界”的重要方式和成为国际化人才、进入外企的必由之路。在我们对有出国意向的被调查高中生中,“增强职业综合竞争力”(出国留学 wwww.liuxue86.com)排在留学原因的第二位;此外,民众出国留学意识逐渐开放,有利的政策推动,留学机构的大力宣传,都是导致低龄化留学的原因。
从个人动机方面讲,排在首位的留学理由是“接受更好的教育”,占比为67%;家长为使孩子成为国际化人才,愿意为孩子投资,鼓励和支持孩子留学;也有部分家长和孩子想通过留学移民。
我个人认为,留学低龄化对学生本身有利有弊,一方面,年龄小的孩子适应力强;另一方面,过早去国外独立生活,由于学生价值观没有形成,缺乏判断能力,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有些高中生甚至初中生出国留学完全受家长所安排,缺乏主动性,这样留学质量也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