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指导
1.如何学习中国近代史
从这本书开始同学们将学习中国近代史。也许这段历史,不像中国古代史的学习那样让你兴奋、充满自豪感。但这段历史,却能激发你奋发拼搏的精神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识。如何来学好这段历史,请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你要认真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初步了解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基本特点。
第二,在掌握了前者的基础上,要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近代中国百余年的历史发展,呈现出两条鲜明的主线:其一是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的主线;其二是中国近代化的主线。这两条线索就像是穿铜钱的线,把散落的历史知识串连起来。以这两条线索学习近代史,会轻松不少。
第三,除了认真听老师讲之外,还要勤于思考,不仅知道“是什么”,更要了解“为什么是这样”。
第四,学习课本外,还要多读书,也可以从网络、影视作品中学习近代史。现在的影视作品中有很多近代史的题材,比如电视剧《北洋水师》、电影《我的1919》等,都将有助你更好地学习近代历史。
2.归纳记忆《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前面所学的《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可以按照割地、赔款、通商等来记忆。《辛丑条约》的记忆比较复杂,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经济上,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
第二,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第三,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第四,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3.试题讲评
(1)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含义是( )
A.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
B.中国社会一半是半殖民地的,一半是半封建的
C.独立主权部分丧失,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D.政治上半殖民地,经济上半封建
分析:准确回答本题需要正确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个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逐步形成的。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变化,到《辛丑条约》的签订,这种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入一个独立国家,夺取侵略权益,从政治上、经济上加以控制,使其国家主权遭到破坏,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成为虽有本国政府但主权不完整的半殖民地国家。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用武力打开一个封建国家的大门以后,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夺取侵略特权,输出商品和资本,掠夺原料,将这个封建国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使其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和资本主义因素发展,形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半封建社会。所以该题正确答案是
C。
(2)马克思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需要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下列四项中,属于俄国得到的“好处”的是()
A.对库页岛进行行政管辖 B.俄国从圆明园抢得大量财物
C.沙俄强占中国伊犁
D.获得2 100万元赔款
分析:该题考察的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它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对中国侵略的特点。回答这种题,首先要把资料反复阅读,最好把你认为的关键字标上记号,比如能给你提示的时间、国家;其次,搞清考题让你回答的是什么,这里的“好处”指的是沙俄获得的侵略权益;第三,筛选选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火烧并抢劫圆明园的是英法侵略者,而沙俄强占我国伊犁发生在1871年,
2 100万元赔款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只有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中规定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割让给沙俄,所以该题正确答案应为A。
(3)材料解析中的图片题
下面四幅图片你认为最恰当的对比组合是
①华尔 ②左宗棠 ③邓世昌 ④瓦德西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③──①④ D.①②③──④
本题考察的是历史人物,这组图片中的人物都在外国侵略或者中国人民抗争中出现过,同学们首先要知道他们都参与了哪些重要事件,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美国人华尔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洋枪队”的首领,参与镇压太平军,后被太平军击毙;左宗棠是清朝的官员,面对外国的侵略,他临危受命收复新疆,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邓世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为国捐躯,是民族英雄;瓦德西是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的统帅,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从他们的所作所为来看,正确选项是C。(4)材料解析题中的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旗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材料二:“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三:慈禧太后庆祝60寿辰,当时有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材料四:1891年,应日本政府的邀请,李鸿章让丁汝昌率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等六艘军舰访问日本。一时军容之盛,国际侧目。但当东京湾防卫司令东乡平八郎应邀上中国旗舰定远号参观时,他便觉得中国舰队军容虽盛却不堪一击。原来他发现中国水兵竟在被视为庄严而神圣的两门主力炮的炮管上晒衣服。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1)材料一的诗句反映的是哪场战争的哪次战役?发生的时间是哪一年
?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描述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足壮海军威”。
(3)材料三中的“割地求和”说的是什么事情?“割地”具体是什么地方?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中国失败的原因。
分析:此类综合题不仅考察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考察分析史料并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多阅读几遍史料,注意先把提供时间、地点、人物等的关键词句找出;第二,注意史料中对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的评价或态度;第三,仔细审题,归纳概括,答其所问。
参考答案
(1)甲午战争黄海海战1894年
(2)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后舰身中弹过多,严重倾斜,弹药也将用尽。他命令致远舰开足马力向日舰撞去,不幸被击沉,邓世昌与舰上二百余名战士壮烈牺牲。
(3)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中国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指的是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4)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统治者只顾个人、不顾国家,腐朽堕落,制度不完备,管理松懈等等。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