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解知识点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 尔 赛 │ 华 盛 顿 体 系
|
巴黎和会 |
召开目的 |
直接目的:为了宰割战败国,瓜分战利品。 |
||||
根本目的:对战后世界重新安排,确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 |
|||||||
控制会议的三巨头
|
参加会议共27国,但操纵会议的是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这“三巨头”。 |
||||||
凡尔赛和约 |
领土 问题 |
法国收回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
|||||
德国承认奥地利的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 |
|||||||
军事问题 |
禁止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
||||||
不得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人; |
|||||||
莱茵河东岸50公里范围内为非武装区,德国不得设防。 |
|||||||
凡尔赛和约 |
殖民地问题 |
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移给日本。 |
|||||
赔款 |
另外设立赔款委员会,另行确定德国的赔款总数和方式。 |
||||||
凡尔赛体系 |
《凡尔赛和约》与协约国同奥、匈、土、保分别签订的和约一起构成。 |
||||||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
|||||||
国际联盟 |
来历 |
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正式提出。 |
|||||
成立 |
根据《凡尔赛和约》的相关规定,1920年在日内瓦正式成立。 |
||||||
实质 |
由于美国未参加,它成为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
||||||
华盛顿会议 |
召开 原因 |
巴黎和会仅调解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在亚太的矛盾仍尖锐,美日矛盾成为这一地区的最主要的矛盾。 |
|||||
主导国 |
美国、英国、日本。 |
||||||
主要内容 |
四国协定 |
英、法、日、美四国签署,英日同盟寿终正寝。 |
|||||
五国条约 |
规定英美日法意五国主力舰比例为 5∶5∶3∶1.75∶1.75。 |
||||||
九国公约 |
宣称“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 |
||||||
实质:确认了门户开放政策,为美国扩张提供了方便。 |
|||||||
日中协定 |
日本被迫归还山东,中国的主权得到了部分恢复。 |
||||||
华盛顿 体系 |
华盛顿会议确立的在亚太地区的新秩序,构成华盛顿体系。 |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评价 |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但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
2.经济大危机
资 本 主 义 世 界 经 济 大 危 机
|
繁荣与危机 |
相对繁荣 |
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繁荣时期。 |
|||
繁荣背后潜伏危机 |
人民的消费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引起生产过剩。 |
|||||
过度采用分期付款方式刺激消费,加剧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
||||||
过分的股票投机,使股价虚高,加剧了金融的风险。 |
||||||
最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无法避免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
||||||
危机新特点 |
时间长 |
1929~1933年,共5个年头,超过了以往危机。 |
||||
范围广 |
地理范围广: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
|||||
行业范围广:从金融业开始,波及到工、农、商等经济部门。 |
||||||
破坏性大 |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1/3,贸易总额减少2/3。 |
|||||
深远影响 |
经济危机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
|||||
国际局势紧张,一些国家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以缓解危机。 |
||||||
美国罗斯福新政 |
背景 |
前任政府采用传统缓解经济危机的办法,无任何实际效果。 |
||||
主要内容 |
(重点)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使经济恢复有了资金保证。 |
|||||
(核心)调整和恢复工业:颁布了《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了企业之间公平竞争的规章,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此外,政府还举办大型公共工程,以工代赈,拉动消费,增加就业。 |
||||||
让农民缩减耕地面积,销毁过剩农产品,损失由政府给予补贴。 |
||||||
特点 |
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前提下,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
|||||
目的 |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通过局部调整生产关系,以消除经济危机。 |
|||||
作用 |
经济 |
大大缓解了经济危机,经济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 |
||||
政治 |
阶级矛盾得到缓和;避免了美国的法西斯化;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得到了调整、巩固和发展。 |
|||||
影响 |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后来被许多国家所仿效,影响了许多国家的经济政策,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
|||||
局限 |
它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
3.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法 西 斯 势 力 的 猖 獗
|
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 |
背景 |
经济 |
经济危机对战败国,特别是经济脆弱的德国打击特别大。工业生产下降40%,外贸锐减。 |
|
社会 |
经济危机使阶级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
||||
在民主制度下已无法解决现有矛盾,寻求建立集权统治缓解危机。 |
|||||
政治 |
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纳粹党,利用人们的不满趁机崛起。 |
||||
通过欺骗宣传(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骗取人民的信任。 |
|||||
还得到了军队和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 |
|||||
夺权 |
1933年,纳粹党在大选中获胜,党首希特勒成为新政府总理。 |
||||
不久,希特勒又攫取总统权力,集总统和总理大权于一身,称为元首。 |
|||||
纳粹党夺取德国政权,标志着世界战争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
|||||
内外政策 |
内 |
制造国会纵火案,进而解散一切工会和政党,实行独裁统治。 |
|||
强化专政机器,打击、迫害反法西斯和进步人士。 |
|||||
加强思想控制,毁灭人类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 |
|||||
掀起大规模迫害犹太人的狂潮。 |
|||||
外 |
撕毁《凡尔赛和约》,疯狂扩军备战,准备发动侵略战争。 |
||||
意大利法西斯的建立 |
背景 |
战后经济衰退,政治混乱,中央政府瘫痪,工农运动高涨。 |
|||
夺权 |
墨索里尼组织法西斯政党,1922年向罗马进军,夺取政权。 |
||||
政策 |
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企图恢复罗马帝国的疆界。 |
||||
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 |
背景 |
由于日本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受经济危机对打击非常大。 |
|||
法西斯势力篡权 |
法西斯势力集中在军部,通过恐怖手段逼迫政府法西斯化。 |
||||
军部内少壮派发动的“二二六政变”虽失败,但军部控制了新政府。 |
|||||
新政府加紧对外侵略的准备,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
|||||
侵略 |
1931年侵略中国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
||||
法西斯结盟 |
1937年,德、意、日结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轴心国集团”)。 |
||||
“轴心国”集团的形成,使世界大战的爆发为期不远了。 |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