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届校友重聚策划委员会联席主席
这封电子邮件在我和室友、朋友们之间掀起了一波电子邮件热潮。“你要去吗?”“呃,可能吧。”“不,你绝对应该去!”“好吧,我会考虑一下。”让人们来参加的最好方法就是同学压力。哈佛让校友来帮它干“脏活儿”。无论哈佛在外人看来多么受人敬仰和享有声望,校友看它却是很不一样的视角。即便是最好的大学邀请你去重聚,并不意味着你自然而然就该去。你去,是因为你想见朋友,因为你想看看每个人在做什么。你不会因为哈佛叫你做什么就去做。你做,是因为你的朋友们在做这件事,你不想错过。
不“正式”的活动安排
每隔几周,我的同学都会发来简短、活泼的电子邮件,提醒我去注册。从网站上可以看到哪些同学已经回复参加了。我看了名单,几乎认识的所有人都要去重聚活动,那我为什么不去呢?但活动有些费用。当然,一年挣6位数的银行从业者不在乎付这近300美元的活动门票费和额外的机票旅店费;但对于我们这样曾在非营利组织里打拼的人,对于从研究生院毕业不久的朋友们来说,一个周末就花掉大把银子并不是心甘情愿的事。因此,我们犹豫再三,辩论掏钱买包含所有活动在内的通票和单买单项活动门票的优劣,甚至还设想偷偷溜进去。我们听说,没票直接进入活动现场是相当容易的。我真的考虑过这样做,但最后决定,既然我实际上是有收入的,还是应该为参加的活动埋单。我认识好些人不花钱“蹭”了活动,并且没遇到任何麻烦。不管怎么说,“偷溜”是五周年校友重聚经历的一部分,因为我们可以说是最穷但又最好玩的一群校友。重复一遍,这都是为了好玩。像一位朋友所说的那样,哈佛并不会因为你偷偷溜进去而羞辱你——如果让你恼羞成怒,有朝一日你非常成功了,却再不参加校友活动咋办?
校友重聚活动从周四晚上,一个重建联系的联谊会开始。然后便渐入佳境。真的几乎没什么“严肃”或“正式”的活动——它们主要都是社交性的。周五,大家可以选择继续在波士顿或哈佛游玩,但大多数都只是跟朋友一起随便逛逛。周五晚上是“正式”的开幕活动,一个有专业美食服务、有DJ和巨大白色帐篷的户外派对。但这也不算真的正式——没有领导讲话,没有繁文缛节。你只是走进去,然后开始和朋友、和同学聊天。从傍晚直至凌晨(我们大约凌晨1点离开的),我们聊天、大笑、跳舞。有时候由于太久没见过一些人以及有些人之前根本就素未谋面而有些小小的尴尬,但最终都被一种集体归属感和开心所取代。哈佛盛会结束后,大家还在酒吧、饭店、宾馆意犹未尽地继续派对。
我们中大多数人的周六从哈佛三百年剧场外、混杂在日光之中的午间野餐开始。野餐持续了好几个小时,一直到下午晚些时候。仍然没有正式的辞令或典礼,只有简易自助午餐、一张张餐桌和随意的聊天——在周五晚上的派对跟周六晚上的正式舞会之间,我们需要放松和养精蓄锐。野餐之后,我们寻机去本科时所在的社团组织的重聚活动。然后就是准备周末最大的活动——鸡尾酒会。它今年在艾略特楼,我从前自己的宿舍楼举行。
闪避不及的怀旧浪潮
大家为鸡尾酒会而兴奋,因为这是盛装打扮,是像昔日一样在学院里打成一片的机会。每个宿舍楼每年都有冬季正式舞会和春季正式舞会,这鸡尾酒会让我们对那些旧时光无限怀念。为舞会做准备让我想起我和室友们如何从一间屋窜到另一间屋,帮助彼此搞定礼服、发型和化妆。然后,步入郁郁葱葱、绿荫成影的艾略特楼庭院,让我想起有一年穿的那条引人注目的红色缎面礼服裙,想起另一年迷恋的某个约会对象,想起毕业典礼前夜甜涩参半的在哈佛的“最后一舞”舞会。我们回到了这儿,五年间增长了智慧,但一举一动仍会卷起闪避不及的怀旧浪潮,冲击出那么清晰的回忆,带我们回到曾经更加年轻,可以说更加无忧无虑的自己。
这些小小的、不断回闪的片段,联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强烈的精神纽带,与在母校的经历联系在一起。这其中有校友重聚的力量——它有让校友自发地在脑海中形成这样的情感纽带的力量。你会希望校友认为勾起他们怀旧之情的是自己,而非哈佛。这是校友重聚的成功之处——并非立即去敛财,而是精心编织出离校已久的校友与大学之间解不开的情结。
但重聚不全是乐子与游戏。不幸的是,毕业后有4位同学去世。为了纪念他们,哈佛在周日早上举行了追思会,这样2007届校友可以向朋友、向同学聊表敬意。正如在家庭中、在紧密联系的圈子中一样,我们想要向那些属于我们中的一员,却已离开我们的人致意。即便与那些亡故的同学没有私交,我们也为失去同届年纪轻轻的校友而遗憾和悲伤。
当我们聚集在另一幢宿舍楼——柯克兰楼吃最后离别的早午餐时,任何最初的尴尬感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环顾朋友和同学们拿着托盘盛着食物坐在庭院里或者长长的餐厅桌子旁,似乎一切都没有改变。我们熟悉餐厅周边的路,知道饮料机的确切位置,知道热菜在哪儿,水果在哪儿,刀叉勺子在哪儿。我们在桌旁坐了数小时,像以前那样徘徊不散。但许多事情已经改变。它们还会继续改变,使我们一年年与曾经四年的共同经历渐行渐远。但重聚是恒定不变的事,我们总是可以指望它把我们带回那段共同经历,不管这次“穿越”多么短暂。重聚是感性的事,从来不是仪式性的或是正式的。大多数人不会支持他们没有感觉的事。他们支持有着某种情感或相关联系的事。从这一点来看,哈佛非常成功,我不认为它最终在获得校友支持上的卓著成就“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