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事谨当,德高望重的初唐宰相
高士廉
位高权重 慎行如一
唐朝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正月的一天,京师长安崇仁里的一座简朴的私宅内传出阵阵哭声。这家的主人因病去世,管家连忙派人飞马入宫,禀告当朝皇帝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闻听此讯,悲痛欲绝,吩咐手下人速备车马,要亲自前往吊唁。司空房玄龄一听说李世民要亲往吊唁,大惊失色。因为李世民这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服用丹药,按照传统的说法,服丹药时严禁沾染丧葬之身,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房玄龄拼死阻拦。李世民语含哽咽地说道:“我岂不知服药之时切勿临丧。我这次去,不单单是尽君臣之礼,实在是我们故旧情深,我又是喊他舅舅的人,于情于理怎能不去!你不用再多说了。”于是率数百骑出皇宫兴安门。一行人行至延喜门时,又有一人飞马赶到,此人是死者的亲外甥、李世民的妻兄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拦在马前,泣不成声:“陛下千万不能去!为天下苍生、吏民百姓着想,一定要珍重身体。我舅舅逝世前特别告诉我,如果他不治身亡,让我一定阻拦陛下亲往吊丧,否则舅舅的在天之灵将永无安息之日。万请陛下体谅舅舅的一片赤诚之心。”李世民不允,喝令让道。长孙无忌不仅不让道,反而伏在马前,悲痛地大声说道;“陛下如执意要去,就请放马从臣的身上踏过!”李世民没法,乃含泪还宫。随即颁诏,赠死者为司徒、并州都督,加谥号为文献,并命其葬于自己的昭陵之侧。同时吩咐,自己将来百年之后,立于太庙,要死者陪同进入,以享后世子孙四时之祭。出葬那天,灵柩从横桥经过,唐太宗李世民登上旧城的西北角城楼,瞻望送行,哀恸欲绝,心里默默地祝愿死者早日安息。
令唐太宗如此挂怀的这位死者,就是唐初宰相、德高望重的高士廉。
少负盛名 家世显赫
高士廉名俭,字士廉,渤海人(今河北景县)。其曾祖父高飞雀在北魏获赠太尉;祖父高岳在北齐任宰相,受封为清河王;父亲高励也曾任北齐宰相,受封为乐安王。出生于这样一个显赫的官宦世家,高士廉自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整日用心读书,刻苦治学,举凡经史典籍、人文掌故,无不涉猎,所以他后来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尤其在文史方面出口成章,下笔千言。同时,高士廉严格要求自己,用中国传统士大夫为人处事的准则约束自己的言行,因此有良好的个人修养。由于他气度不凡,学识渊博,也由于家系名门,高士廉得以结交许多名人异士,如在隋朝声望颇重的薛道衡、崔祖?等人都对他颇为推重,与之结为忘年之交,当时的公卿百官也多以结识高士廉为荣。如此年轻而享有如此声名,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这段时期,高士廉养成了胸怀宽广、不计小利的品性,为以后走入仕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高士廉步入仕途要从他的妹妹说起。他的妹妹高氏在隋朝嫁给了右骁卫将军长孙晟。长孙家在隋朝也是名门望族,长孙晟的叔叔长孙览与隋文帝杨坚是莫逆之交兼儿女亲家。高夫人与长孙晟生有二子一女。长子长孙行布,当杨谅起兵反对他的哥哥隋炀帝杨广时,长孙行布不愿参加,结果被杀;次子长孙无忌,小女儿即是后来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长孙晟去世以后,就剩下高夫人和一双儿女。高士廉不愿看到妹妹一个人辛苦拉扯孩子,便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关怀备至。当外甥女13岁的时候,按照过去的习惯就该谈婚论嫁了,高士廉又做主许配给李世民。当时谁也想不到李世民会当皇帝,并且成就那么大的伟业。高士廉也没有那么大的预见本领,当时只是见李世民才华横溢,气度不凡,才将心爱的外甥女嫁给他的。
高士廉有一位好朋友叫斛斯政,在隋朝任兵部尚书。当隋军远征朝鲜半岛时,后方的杨玄感起兵作乱,斛斯政与杨玄感关系不错,便偷偷掩护杨玄感的弟弟杨玄纵由辽东前线返回,投奔哥哥。当隋炀帝杨广平定叛乱以后,便着手清洗杨玄感、杨玄纵余党,斛斯政害怕被清洗,就叛逃到高丽。杨广正在气头上,下令将凡与斛斯政有牵连的人或杀或贬,概莫例外。高士廉也因此被贬岭南。对于个人境遇,高士廉倒不在乎,他所关心的是自己的家人。临行前,他专门嘱咐妻子,好好在家侍奉父母。又特意把大宅子卖掉,买了一座小宅子来安顿妹妹。房子虽小,足可安身。卖房子的钱他一个子儿也不带,全部留给母亲和妹妹。一切安顿妥当以后,他才只身赴岭南。
当时的岭南地处偏远,极为蛮荒落后,是一个安置贬官和流放犯人的好去处。由于与内地交通隔绝,高士廉在岭南的几年不知道中原早已炸开了锅。隋炀帝荒淫无道,弄得民不聊生,广大中原内地各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王朝也就此寿终正寝。李渊、李世民父子在这场大动乱中也起兵举事,经过一番拼争厮杀,平定了各处战乱,建立了唐王朝。安定以后,李渊马上派人去岭南探寻这位准亲家,高士廉也就在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返回京师长安。
护驾功臣 治蜀能人
高士廉返回长安不久,即卷入了唐朝初期最大的一场权力斗争和宫廷政变,这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李渊的嫡亲儿子有四个,分别是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李玄霸早死。在唐朝建立的整个过程当中,李世民率领一班志士能人东征西讨,立下了汗马功劳。论功劳他应该算是第一,但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李建成被立为太子,他便对李世民极为顾忌。而李世民也非同凡人,所以他和李建成、李元吉的矛盾越来越深,终于到了水火不容、不可调和的地步,亲兄弟之间需要通过流血来决定自己的政治前途和身家性命。在这场斗争之中,高士廉、长孙无忌舅甥二人当然站在姻亲李世民的一边。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清晨,李世民率领心腹将士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等人事先悄悄埋伏于宫城的北门,即玄武门。等到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一起来上朝时,李世民率众大呼而出,他亲自放箭射杀了李建成,李元吉也被尉迟敬德杀死。随即尉迟敬德率兵入宫,名为李渊救驾,实则控制了皇上。至此,李世民完全控制了局势。是为玄武门之变。整个行动,从策划到执行,高士廉、长孙无忌都参预其间。长孙无忌始终追随李世民左右,高士廉则来到了监狱,同看守一起放出了关押的亡命之徒,发给他们铠甲、武器,然后率领这些武装徒众来到芳林门,作为李世民的后援,同样功不可没。因为护从李世民有功,高士廉也被提拔为侍中,随从左右。
不久,高士廉出任益州(今成都)大都督府长史,统管四川事务,开始了他的数年治蜀生涯。
高士廉一到益州,便顾不上休息,马上走访各地,体察民情。不久,他就找到了治理益州的突破口。战国时李冰父子曾领导四川百姓修建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它构思精巧,规模宏大,集防旱、排涝、灌溉于一身,引导泯江之水灌溉成都平原,使得益州一带成为天下屈指可数的富庶之地。但是,高士廉来到益州以后却发现,凡在河渠之侧的土地因为灌溉便利,都能收获颇丰,每顷都价值在千金以上,而这些上好的良田却被少数豪强大族以种种名义强取豪夺和霸占,普通百姓只能在离河渠较远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一年下来收不到多少粮食,生活十分贫困。如此强烈的反差使得高士廉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他一面限制豪强侵夺土地,一面引导百姓广修支渠,疏通故渠,使得更多的农田能够得到灌溉之利。经过一系列措施和努力,广大百姓的农田也能得到充足的灌溉,产量大增,人民群众的生活也有了显著改善。高士廉此举,极大地造福于四川百姓,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以至于后来他的儿子高履行以同样的职务出掌四川时,这里的百姓还经常念叨着其父高士廉的功绩。
四川地处偏远,与内地交通不便,加上各种历史原因,因而在文化方面显得比内地差距较大。高士廉同样花费巨大心血,着手于四川的文化建设。每当有空闲时间,他便召集一些文学之士,大家聚在一起,交流经验,探讨学问。每次聚会,还令精通文史的人讲解传授学问,解答疑难问题。对于大家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高士廉都给予肯定,慰勉有加。经过不懈的努力,四川的学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先进的文化知识得以传播。同时,高士廉还身体力行,破除了当地一些迷信和落后风俗。开始,四川的一些百姓都非常怕鬼,怕疾病,如果父母有病,子女们都不愿沾染,认为父母是鬼魂附了体,自己如果亲自照顾,会引鬼上身。所以他们往往在父母病重时反而疏远他们。有的在床头挂上一个食盆,喂饭时离父母远远的,这些都极伤老年人的心,使他们心情变坏,甚至使病情加重。高士廉有鉴于此,多方劝导,亲自示范。同时普及医学知识,使百姓认识到所谓的鬼是不存在的。这下四川风俗大变,人们在父母病重时都能给以精心照料,不再怕有什么鬼魂附体了。
高士廉在四川时还碰到了一位异士。此人名朱桃椎,为逃避做官而隐居山林,在一条山溪旁搭了间简易茅屋居住,夏天时赤身裸体,冬天则穿上用树皮缝制的衣服。如果有人送东西过来,则一概不要,有的好心人送些米,他也要等到天黑以后方才来取,为的是不与人相见。像朱桃椎这一类隐居之士在魏晋南北朝时有不少,到唐代已经不多了,也不再像过去那样享有较高的声誉。但高士廉仍然对朱桃椎极为礼让谦逊。他到任之后,一听说此人即按礼节邀请他,并亲自出门迎接。不想朱桃椎一句话不说,连招呼也不打,只是瞪大眼睛盯着高士廉看了一会儿,然后扭头就走。高士廉也不介意,还经常派人找到朱桃椎,转达问候。而朱桃椎每见来人,就远远地躲入林子,不愿见面。高士廉并不着恼,仍一如继往地传达着关心问候之意。他的此举在四川广为流传,人们纷纷说,高长史是位礼贤下士、有教养的好父母官。
官居宰辅 处事谨当
由于治理四川,成绩斐然,高士廉于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上调京师,出任吏部尚书,掌管官员的选拔任命。在这样一个要害部门任职,他不谋私利,处事公允,所奖荐提拔之人都能用其所长。但是,当唐太宗李世民准备册封长孙无忌为司空时,高士廉却站出来反对了。他说:“我有幸能和长孙无忌一样成为陛下的姻亲,我们都已身居高官了,如果陛下再册封我的外甥、您的妻兄为司空,恐怕天下人会说您任人唯亲,不利于陛下您的名声啊!”长孙无忌也极力推让,但唐太宗还是坚持,他认为长孙无忌既有才又有功,仍然册封他为司空,并且因为高士廉的威望与才干,不久也提拔他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官居宰相。
高士廉官居宰相之职,家世又十分显赫。他的祖父、父亲及他本人都任过宰相。他的儿子高履行任过户部尚书,他的外甥任太尉,外甥女为皇后,此等满门荣耀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但是他本人却毫无骄意,非常谦虚谨慎,清正廉洁。他一共有六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履行、至行、纯行、真行、审行、慎行,意即希望子孙后代能戒骄戒躁,有好的品行。在这方面,无疑高士廉升任宰相以后的一言一行是最好的说明。他每给太宗上表章奏折,拟定以后马上把草稿焚毁,这样就没有人知道他究竟对皇上说了什么。有一次,太宗率师远征朝鲜半岛,留皇太子监国,高士廉摄太子太傅,在后方负总责。每逢料理政事,高士廉与太子同坐一榻,凡事皆仔细参酌,提出建议,务必征得太子同意。他本人每有议案给太子,还在榻前恭恭敬敬地呈上,这样讲究礼节连太子也心有不安,毕竟他比太子长两辈,又是当朝元老。于是太子要给他另排一个座位,议事时直接面对宣讲即可,不必都屈尊奉对。高士廉则坚辞不允,一如既往。
高士廉当宰相的几年,正是唐王朝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的时期。他主要是负责朝廷的日常事务,尤其在官员的选拔任命上恪尽职守,为唐王朝的长治久安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到了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高士廉便请求退休,颐享晚年。唐太宗同意了他的请求,但仍然保留他的宰相称号,以示尊重。第二年又下令将高士廉的画像列入凌烟阁永久保存。这是一种只有德高望重、且对国家立有大功的人才能享受的荣誉。
退休以后,高士廉过了几年平静的日子,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与世长辞,享年72岁。
高士廉一生才望颇高,处事谨慎公允,个人品性有口皆碑,为后辈树立了良好的楷模形象。无论是治理地方还是任职中央,他都能秉公办事,尽其所能,为国家、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好事,不仅得到当时人的尊敬,也为后代人所深深怀念。
(作者:周利)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