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就在预料,今天讲提督朱纨的这集《百家讲坛》会很虐,果然真是很虐啊。
用现代的角度来看,朱纨实行海禁,似乎有点不符合改革开放和面向海洋的精神。我在网上找文的时候,也看到不少人执此意见对朱纨指指点点,回想500多年前,朱纨大概也是在这样的指指点点中愤而自尽的吧?以朱纨的性子,如果放到今日,恐怕也脱不了一个死字。
方志远教授在讲到朱纨之死的时候说,朱纨秉持中国士大夫几千年的古训,“士可杀不可辱”,他不愿意接受那些比他地位低的官员的审查,面对朝中对他“擅杀”的弹劾,不做任何辩解,服毒自杀。
朱纨这样的性子,和后来的胡宗宪一比,自然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朱纨不能忍辱负重,身死功败;胡宗宪忍辱负重,却能将倭寇剿除(尽管他也是悲剧结局)。想要做大事,傲气是要不得的,这其实是很现实也很理智的分析。像朱纨这样在奏疏里义愤填膺地写“去中国濒海之盗犹易,去中国衣寇之盗尤难”,大概只能说他的官场政治学还不及格。
然而尽管如此,我还是想说,胡宗宪可敬不可爱,朱纨在可敬之余,却还让我觉得可爱——也许是因为我比较喜欢这样无比骄傲而却又带有几分孩子气、单纯如明镜的人吧?尽管这种性格注定要悲剧。
朱纨之死,总让我想到汉朝人——这果然是汉族人血性尚武精神最激扬凛冽的一个朝代,所以一般汉朝大臣一旦被因罪审问,往往都会直接自杀。(最有名的就是李广,“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当年看《史记》,便对这一风尚感到触目惊心。这真是一个无比刚烈的时代,士可杀不可辱,不论是军人还是文官,都无畏地秉持这一古老的训诫。
朱纨之死,背景太过复杂,关于倭寇、海盗、海商、闽浙财团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一个“清强峭直”的书生朱纨如何能够理的清楚?连暗箭来自何处都不知道,又叫他如何辩解?处死96个海盗的事情明摆着(复以便宜戮之),朱纨就是浑身都是嘴也说不清楚这条“擅杀”大罪!
不过,此时但凡朱纨能够服软认罪,我觉得他顶多也就是入狱关几年或者罢官罢了,完全弄不到要死要活的份上。来审问他的是一个兵科都给事中,六科位卑权重,其实也并不算辱没了他。但朱纨还是死了,使气、任性、骄傲地死了,自杀,像个汉子。我觉得他死得不值,他死前说:“吾贫且病,又负气,不任对簿。纵天子不欲死我,闽、浙人必杀我。吾死,自决之,不须人也。”这完全像个小孩子在赌气;然而我又觉得他死得其所,像他这样的性子,倒不如真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干干净净。
大概是由于历史上的琉璃蛋子实在太多了,所以每每当我看到这种骄傲单纯的孩子,心里总觉得有什么东西憋着吐不出来,尤其是朱纨这种并非被哪一个杀死,而是被整个时世杀死的悲剧人物!以后的抗倭将领中,有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人,如张经,如李天宠,如王忬,他们是被严党害死的,我还可以骂严嵩、恨嘉靖;但是如朱纨这般,欲以一个人的力量与“海外贸易”的大势抵抗,是不是更类似于与风车大战的堂吉诃德?
朱纨是被所谓的“势家”(浙闽大地主大商人)不吐骨头地吃下去的,他不知道,在海盗们的利益链里,高坐朝中的那些阁老、大员就是最终的那一环!他们大多出自于南直、浙、闽的大商人家庭(包括日后的东林党,其实他们也都是大地主、大商人家庭出身),他们的家族早已和这些做海外贸易的商人融为一体。你搞禁海、保甲,就是断人家财路;你断人家财路,人家就断你生路。
看看朱纨杀的那96个海盗,里面固然有日本的“真倭”,但恐怕还有大部分都是许栋、李光头这样的“假倭”,他们是海盗,或者干脆只是武装了的海商。明初的禁海令大名鼎鼎,所谓“片板不得下海”,到此时早已弛禁。民间海外的走私贸易盛行,成了江南闽浙一带贸易的大头,由于不走海关,所以具有高额的利润,这也就吸引了更多人铤而走险。朱元璋的禁令,禁不住海外经济的润物无声,闭关锁国的政策终究要被摧毁。我们不能说是这些在海上走私的海盗带来了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但至少也可以说,明末的西学东渐之风,与这些非官方的海上贸易有着很大的关联。
隆庆元年海禁废除以后,民间的海上贸易才得到了一个正式的承认,明朝对于东西洋的海上贸易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状态,物资、白银、文化的流通,造就了明朝最后70年的辉煌。然而坚决禁海的朱纨,他是看不到这样宏远的蓝图的,甚至那些坐收海盗好处的“势家”,也并非真正看到了海外贸易的好处。朱纨并不是一心想要闭关锁国的顽固派、守旧派,他只是痛恨海盗给沿海百姓带来是烧杀抢掠;“势家”扳倒朱纨,也完全不是因为觉得朱纨阻碍了海上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而只是贪图那些通过海外贸易得来的金银财宝。
在这一场战争中,输的人莫名其妙,赢的人也莫名其妙。总之一句话,都是冤。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