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仁义之主到乱世枭雄——论刘备的转变
刘备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誉之者称其仁义宽宏,是历史上少有的仁君,贬之者斥其虚伪做作,假仁假义之徒。民间也有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说法,观正史,作者似乎疏漏了一点,就是没有写出刘备转变的具体原因,我的感觉是刘备前后行为的反差太大。
被吕布偷袭徐州到荆州投奔刘表的这四年,可以说是刘备一生中的转折点,在这四年之前的刘备,是真心真意以拯救万民为己任,行的是王道,这四年中王道霸道,兼而有之,既有匡扶汉室的理想,也有称霸乱世的雄心,在这四年之后,行为完全就是纯粹的“霸道”了,所想所作只想九五登极,对盟友是两面三刀,连仁义也成了工具。
刘备还是安喜县尉的时候,痛打傲慢的上司,挂冠而去,可见他的刚正不阿,做平原相,在天灾害民,贼盗蜂起的情况下挺身而出,剿除盗匪,安抚民众“同席而坐,同皿而食”。可见他的勤政爱民,正是如此,连刺杀他的刺客也被感动,“不忍刺,语之而去。”而他统帅的数千人马驰援徐州,解救被曹操屠戮的百姓,更是一种义举,所以才赢得了陶谦的信任,糜竺、陈登等官员的拥护和百姓的爱戴,个人感觉陶谦是不让两个儿子踏足仕途,而将刘备作为继承人栽培的,所以才有拔益精兵、表荐刺史和临终委任等一系列举动,这一过程并不是暗箱操作,而是众望所归。从此喧嚣的乱世中多了一股生机勃勃的势力,这个势力的主公,心中所想的全是尽己之能,匡扶风雨飘摇的汉室,安抚久困兵戈的苍生。
可惜的是一切都随着吕布的到来成了泡影,出于对间接解徐州之围的感激,刘备收留了如惶惶之犬的吕布,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在刘备与袁术苦战之时,徐州又被吕布袭取,一时间主客逆转,刘备陷入“饥饿困淑、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的窘境。连家小也被吕布夺走,不知道当时的他作何感想,是在嘲笑自己的养虎贻患,还是在感叹乱世的无情?吕布以现身说法给他上了最生动的一课,乱世中容不下情意,对敌人的仁慈就意味着对自己的残忍。我们所能知道的是刘备向吕布投降了,却又暗中连接曹操,几经反复,终于因为他的一句话送掉了三国第一飞将的性命,这时的他已丝毫不顾吕布不害其妻子之德和辕门退兵之恩了。一代枭雄,初具雏形。
当吕布如妇人般被缢死的时候,刘备的处境也未见得多好,因为它面对的是权谋机断都是三国中数一数二的人物--曹操。再怀疑和猜忌中度日是痛苦的,何况还有一群谋士在不停的提醒曹操“切勿纵虎归山”,此时的刘备,真的是有一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痛楚,一代人杰,竟不得不以种菜来为自己的雄心遮掩。曹操是知道他的,所以才会对他说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耳”的花,但曹操的大气和傲气,使他放过了斩杀这个命中宿敌的时机。也许此时的刘备在屈辱偷生中并未放弃心中的梦想,就是重振汉室,所以当董承等为了自身利益进行毫无胜算的政变得时候,他竟义无反顾的也参加了,但恐怕想想又后悔了,毕竟经历了太多风雨的他已不再单纯,所以才会请缨攻击落魄中的袁术,用以进为退的方式逃脱了成为外戚集团殉葬品的命运,又博得了一个攻灭僝伪国贼的好名声。此时已经像一个凡是利益为先的枭雄了。
徐州的百姓对旧主的回归是欢迎的,但刘备带给他们的却是一场新的浩劫,他又失败了,而且败得很惨,所部全部溃散了,他自己也如孤家寡人般的投靠了袁绍。但“所失亡部卒渐渐来集”和“关羽亡归”之后,雄心再度燃起,他不是很道义的脱离了对他还算不错的袁绍,到汝南和刘辟等贼寇为伍,重新举起了反曹大旗。乌合之众怎堪曹操百战之师一击?这次的冒险再次以失败告终,再换了几个主子之后,刘备投到了同宗刘表的手下。此时,一代枭雄已经完全成形了。
此时的刘备已经在残酷的现实中和屡次失败中惊醒,原来自己追求的那种“外圣内王”,以仁义取得天下完全是一种美妙的空想,那些仁义道德已经被他抛在了一边,或者成为了他争天下的工具之一。对“直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的刘表,刘备实在不算对得起他,他表面上韬光养晦,发发“骳里肉生,功业不建”的感慨,干的却是到处结交荆州世族和士人,收买人心的勾当,竟到了“荆州豪杰归先主日益多”的地步,荆州士人对不思进取的刘表反感甚多,这样一个有雄心的“仁君”实在适合他们的胃口,可曹操大军的南下打破了刘备“和平演变”的步骤,而刘表的淬死和蔡氏的夺权更使刘备的处境变得凶险。不攻襄阳倒不是因为“不忍“,而是在前有坚城,后有曹操大军的情况下,实在没有胜算,之后的情形相信大家很熟悉:战赤壁、夺荆南、争江陵、取西川,刘备将他的枭雄本色发挥得淋漓尽致,用这样的手段,终于开创出一份属于自己的基业,恐怕不是早年那个事事仁义为先、以民为重的刘备所万万不能想到的。
建安二十四年,在完成自己军事生涯中最漂亮的一笔--将曹操驱逐出汉中之后,刘备被封为汉中王,所写的荐表中有一句:“臣等取依旧典,封备汉中王,拜大司马”的话,十分好笑。此时的刘备,已经完全抛弃了汉朝那套典章礼仪、推举自己的行为,已经和他要扫灭的“凶逆”曹操实在是相差无几。到曹丕代汉时,蜀地不知为何流传起了汉献帝已死的谣言,而刘备和手下众臣显然相信、或者说需要相信这个谣言,于是刘备登基称帝,一代枭雄、终成正果,他对自己能取得的这一切所用的王霸之术显然是很满意的,所以才会在遗诏中向刘禅推荐《商君书》、《韩非子》、《管子》等法家之术,希望自己的儿子不要步自己轻易太相信仁义的后尘。
严酷的斗争使一个人发生了如此之大的变化,看历史应当用发展辩证的眼光,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行为不同,而他的性格等各方面也不尽相同。物竞天择,弱肉强食,透过刘备的转变,可是看到奢谈仁义在乱世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刘备能成功的转变,所以才能让自己成就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霸业,可他毕竟转变的晚了些,我想这也是他基宇不如曹操的真正原因吧。临终托孤之举,竟会被评为:“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若不是言不由衷的溢美之词,就是陈寿太天真了,躺在永安宫龙榻上的帝者,已不是那个在涿郡慷慨任侠的英豪。陈寿的《先主传》将刘备的一生事迹都叙述得很详细,唯独少了论述刘备是如何转变的,为什么会转变,才造成了大家对刘备观感的大相径庭吧!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