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学生的书读得不够。」〈学术漂泊〉一书在两年前敲响这记警钟,此后并成为无数文章与研讨会的主题。许多雇主也对现今踏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能力不足而困扰。有些学校开始回归传统,强调写作的重要。专家指出,写作不仅是评量学习进度的指标,也是深化学习的重要方法。甚至许多任教科目并非与写作直接相关的教授也开始认同写作的重要。
克莱门森大学的数学科学教授丹尼尔‧华纳认为,没有多少方法比写作更有效了。只要坐下来,写下自己的想法,让另一个人仔细读过之后,针对怎样加强给予回应。写作的独特之处在于让抽象事物变成「具体可读」,杜克大学大学部的副主任茱莉‧雷诺斯说。让思考过程赤裸呈现,比用任何複选题、简答题、甚至申论题更能测验出学生对学科的掌握程度。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学术写作计划的主任克里斯多弗‧泰斯说,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种观点。有些教授并不认为自己擅长写作,有些教授则担心让学生花太多时间写文章,会排挤用来读书的时间。然而,不需要做到这样。让学生写的东西可以少量但多次,这样教师的批改回应就会非常有效果。「有很多方法可以达到写作训练的效果,大部分其实花不到很多时间。」
有人认为用写作改进学习方式似乎是种老派的做法,与目前的高教改革潮流,例如线上开放式课程,走的完全是不同的路线。出题和批改学生的文章也是劳力密集的工作,较不适用于大班教学。此外,现在的大学人力越来越依赖约聘教师,约聘教师打成绩是没有另外给薪水的。不过伊隆大学的英语教授保罗‧安德森主张,如果学术界和评论者希望学生毕业时能有更锐利的思考方式,是应该让学生多受一些写作训练,他将写作对学习的影响比喻为物理界近期所发现的「上帝粒子」:粒子在通过「希格斯场」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获得质量,学生也同样在书写的过程中与这门科目发生互动、获得更多。安德森与他的同事在2007年开始从事相关研究,他们的研究计画也有加入全国学生参与度调查(NSSE)的问卷。
研究人员发现,让学生透过写作建立自己的思考路径-将读过的东西简短摘要,解释数据的意义,提出证据支持某一论点-对学习有深刻而长远的效果。但大部分受访的学生和教授都没有实体体验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这份研究报告的共同作者,北卡州立大学写作与演说中心主任克里斯‧安森表示,「这不是十五、十六週就可以学会的东西。写作是一种长期的累积,学生不可能马上学会就使用自如。」教授应该让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都要有写作的机会,不论是在共同课程或主修的专业课程上皆然。
因此杜克大学的雷诺斯教授在教大一和大四的生物课时都要求学生写作。她要求大一新生去採访生命科学学者,评论其研究计画,用学术写作的格式撰写报告,建立论点、说明结论。她并不逐字修改学生最后的报告,只在初稿阶段针对大方向给予意见,并让学生透过互相评论彼此的报告琢磨修改。这样让她不需要花太多时间,但仍带给学生深刻的影响。
学者表示,学术写作训练的重点并不是篇幅长度,因此不必叫学生写个二十五页长的报告。学生写作的方式与内容远比字数更为重要。
(译者:魏瑀娴)
(出国留学网www.liuxue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