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王朝灭亡后,汉族政权退守江东。公元317年,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的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东晋政权维持了长期的偏安统治,到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所取代,共享国103年,历4代11帝。
公元316年,西晋的末代皇帝司马邺被俘,宣告了西晋的灭亡,但一些晋朝的旧臣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仍在全国各地积极活动,准备恢复晋朝的统治。三一七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是为晋元帝,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
东晋是门阀政治发展的鼎盛时期,皇权衰落。司马睿称帝有赖于南方官僚士族的拥戴,东晋政权建立之初,先后平息了王敦和苏峻之乱,统治趋于稳定。门阀大族王、谢、庾、桓先后支配着王朝政局。
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在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其中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主的北伐,在东晋时曾进行过多次,在其中也不乏名将的指挥。公元311年,大将祖逖出兵收复河北,但后因受到朝廷的排斥忧郁而死,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在此之后,当权的士族多标榜北伐以增加门户威望,其中以桓温的三次北伐最为著名。他曾经收复洛阳,进入关中,进兵河北,但都未能够巩固北伐成果。公元386年,前秦南下,东晋面临空前威胁,在宰相谢安的运筹下,谢石、谢玄率北府兵大败前秦军队,取得了淝水之战的决定性胜利。之后立即使其弟进军北方,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东晋北伐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此后,南方由于外乱威胁解除而爆发内战,孙恩、卢循起兵。桓玄在内战中获胜,一度篡晋。北府兵将领刘裕起兵镇压了农民军,并通过北伐树立威望,最终取代东晋。
由于东晋统治者安于江南,不以恢复中原为意,门阀大族致力于南方的庄园经营。北方大族及大量汉族人口迁徙江南,使得江南的名士与渡江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自曹魏以来,中国的文学发展一直处于大步前进的时期,其中以东晋年间的文人最为著名。东晋出现了山水诗人谢灵运、田园诗人陶渊明等人,他们对旧体诗作出改革,为将来隋、唐的诗文盛世创造了前提条件。在社会生产上,北方的手工业技术与南方的技术相互融合,使东晋的手工业水平比西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南下的北方农民和土著农民辛勤劳动,开辟南方广大的山泽荒野,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使中国经济重心开始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
当东晋在江南建国的同时,中国的北方则陷入分裂混战,黄河流域成为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个主要游牧民族争杀的战场,并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相互争霸,不断有国家成立和灭亡。从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316年灭掉西晋,到439年鲜卑拓拔部统一北方,这130多年里,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先后建立了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前凉(汉)、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北燕(汉)、夏(匈奴)等十五个政权,连同西南氐族建立的成汉,共十六国,和东晋汉族政权长期对峙,史称五胡十六国。
除十六国之外,还有汉人冉闵建立的魏、丁灵翟氏建立的魏、武都氐帅杨氏建立的仇池国、鲜卑慕容氏建立的西燕、鲜卑拓跋氏建立的代五个政权,总计先后建立了21个政权。上述政权中,后赵、前燕、前秦都曾占据过北方的大部分疆域。4世纪下半期,氏族贵族建立的前秦,由于皇帝苻坚励精图治,国家逐渐强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公元383年,苻坚领兵80万进攻东晋,双方在淝水展开决战。最终以东晋胜利、前秦失败告终。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了再度陷入四分五裂和军阀混战壮态。
由于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使他们更多的接触到华夏文化,使之与汉民族逐渐发展为同一生活习惯的民族,进而被汉族融合。自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原北方大体已形成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混居的人口构成形式,使中国正式成为具有相似生活习惯的多民族国家。
五胡十六国兴亡表
国名 | 创建人 | 民族 | 都城 | 统治地区 | 公元年代 | 灭于何国 |
汉、前赵 | 刘渊 | 匈奴 | (初)平阳(迁)长安 | 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各一部 | 304-329 | 后赵 |
成汉 | 李雄 | 巴氏 | 成都 | 四川东部、云南、贵州一部 | 304-347 | 东晋 |
前凉 | 张是 | 汉 | 姑藏 | 甘肃西部、新疆东部、宁夏西部 | 317-376 | 前秦 |
后赵 | 石勒 | 羯 | (初)襄国(迁)邺 | 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江西、江苏、安徽、甘肃、辽宁的一部分 | 319-351 | 冉魏 |
冉魏 | 冉闵 | 汉 | 邺 | 同上 | 350-352 | 前燕 |
前燕 | 慕容煌 | 鲜卑 | (处)龙城(迁)邺 | 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江西、江苏、辽宁的一部分 | 337-370 | 前秦 |
前秦 | 符洪 | 氐 | 长安 | 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河南、四川、贵州、辽宁、江苏、安徽、湖北的一部分 | 350-394 | 后秦 |
后秦 | 姚长 | 羌 | 长安 | 陕西、甘肃、宁夏、山西一部分 | 384-417 | 东晋 |
后燕 | 慕容垂 | 鲜卑 | 中山 | 河北、山东、山西和河南、辽宁的一部分 | 384-407 | 北燕 |
西燕 | 慕容泓 | 鲜卑 | (初)长安(迁)长子 | 山西一带 | 384-394 | 后燕 |
西秦 | 乞伏国仁 | 鲜卑 | 菀川 | 甘肃西南部 | 385-431 | 夏 |
后凉 | 吕光 | 氐 | 姑藏 | 同前凉 | 386-403 | 后秦 |
南凉 | 秃发乌孤 | 鲜卑 | (初)西平(迁)乐都 | 甘肃西部、青海一部 | 397-414 | 西秦 |
南燕 | 慕容德 | 鲜卑 | 广固 | 山东、河南的一部分 | 398-410 | 东晋 |
西凉 | 李嵩 | 汉 | (初)敦煌(迁)酒泉 | 甘肃极西部 | 400-421 | 北凉 |
夏 | 赫连勃勃 | 匈奴 | 统万 | 陕西北部、内蒙古一部 | 407-431 | 吐谷浑 |
北燕 | 冯跋 | 汉 | 龙城 | 河北东北部、辽宁 | 407-436 | 北魏 |
北凉 | 沮渠蒙逊 | 匈奴 | 张椅 | 甘肃西部 | 401-439 | 北魏 |
代 | 拓跋倚卢 | 鲜卑 | 平城 | 内蒙古及山西北端 | 315-376 | 前秦 |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