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礼佐先生每年教授7门课程,对象包含750位大学生,但是他并非兼任讲师,他任教于罗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担任经济学的全职讲师,他同时负责辅导大一新生、督导学生独立研究计画,并在他的学会担任校外演讲者的邀请者。他坦然地表示,「我在这里不是为了得诺贝尔奖。」他不需要担负研究责任,并能享有10个月薪水及全职员工福利。礼佐先生目前刚进入他第二个四年合约的第一年,而他非常热爱这工作,他指出:「我其他终身职的同事会说『天啊,要教这幺多学生会要了我的命』,但我认为要我在「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发表文章才会要我的命。」那些研习专门科系为了当讲师的人,在被雇用成为全职讲师后,由于受过较好的训练,所以更能胜任这项工作。
从事学术工作人员的分配在过去几十年逐渐有所转变,在1969年,终身职教授佔教职员的78%,兼任教师仅佔18.5%,到了2009年,比例几乎颠倒,终身职教授仅佔33.5%,兼任教师则佔近50%。像礼佐先生这种全职讲师则由1969年的3.5%提升至2009年的18.5%。当学校的预算紧缩时,许多学校会倾向雇用兼任教师,因为,和终身职教授相比,雇用兼任人员成本低、僱用或解僱较容易,而且佔用较少的空间(无需专用办公室)或其他资源。但是当兼任讲师所佔比例越来越高时,有一些像「新教职员工会」(the New Faculty Majority)的组织对于兼任教师待遇感到不满,「高等教育协会」对目前的系统进行抗争,「现代语言协会」(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则建议应该将兼任教师的薪水从每门课2,000元到3,000元提昇至7,000元。
假如大学教师主要是由两组人员所组成,一组是佔小比例的终身职教授,他们拥有博士学位,负责做研究、训练研究生、开授进阶研讨班并帮助行政单位经营学校,另一组是由较大比例像礼佐先生这样的专任讲师组成,他们负责大学部教学及辅导,透过参加研讨会进修,但是他们并不做研究。这些讲师仅需要硕士学位,目前许多兼任讲师都是如此。
现代语言协会的主席同时也是宾州州立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英语系教授迈克尔·博鲁先生一直致力于检讨现行的教师制度,他赞同这双轨制:「为何不採用这种型式,让学校对于硕士学位审核更严格,而不需要花费4到6年去作一篇无法让你在研究型大学找到终生职教授工作的博士论文研究。」学校应建立一种新的学位制度,可以让那些人受到更专业的训练而成为大学讲师。
现在的情况刚好相反,每个想要成为教授的人都先追求博士学位,但是许多人中途放弃而转当兼任讲师,甚至有些完成博士学位的人,也因为找不到终生职教授的职缺而去当兼任讲师,但是如果那些人是接受成为讲师的专业训练,而以全职讲师的形式雇用,或许他们会更符合讲师的条件需求,也会使他们的教学生涯更快乐更有效率。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以及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已经尝试提高全职讲师的比例,其中纽约大学的全职讲师在过去10年几乎成长1倍,达到1,000人,全职讲师人数提升的主要领域是艺术科目。
那幺为何学校愿意放弃雇用弹性大且成本低的兼任讲师呢?这个决定代价不小,但是或许是值得的,有些研究指出学生在兼任讲师的教导下,学习效率较低。另一个重点是,没有终生职的聘用,全职讲师可能较没有保障,虽然目前都有使用多年的合约来保护他们的权益,有一些小的系所可能没有足够的课程容纳许多全职教师,但是他们可以跟其他系所合作来创造更多的职缺。但是兼任讲师也有些反对的声音,调查发现,很高比例的兼任讲师喜爱兼任工作的弹性,他们只是不满低的薪资以及低稳定度。
暂且不讨论可行性的问题,有些人觉得这种包含全职讲师以及终身学者的双轨系统不太妥当,南加大的助理教授阿德里安那‧柯萨先生目前正在带领Delphi计画,负责针对全职讲师和终生职教授提出新的「双层式」模式,他表示:「我并不喜欢这种阶级制度的模式。」
库亚荷加社区大学(Cuyahoga Community College)的英语兼职讲师同时也是新教职员工会的行政主管玛丽亚‧麦斯托小姐也表示,她不喜欢这样把教授分成研究以及教学类别的制度。她表示:「这也许是对终身职的研究教授有利,但不是对学生有利,所有的教师都应该要带领学生。」但是就像有些人是被训练来当护士而不是医生,有些医生是被训练来当家庭医生而不是脑科医生,所以有些讲师其实比较喜欢全职讲师的训练而不是成为研究学者的训练。以礼佐先生为例,他在康乃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得到经济学博士学位后,曾在肯德基州(Kentucky)的中心大学成为终生职教授两年,他在2006年离开并到罗彻斯特大学担任全职讲师,他认为,「那些终生职教授的同事们并不会视我为次等公民,而我从不后悔做这样的决定。」
(译者: 潘宜欣)
(出国留学网www.liuxue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