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前不久,曾就读于山西大学附属中学的孔令航获得了今年清华大学的保送资格,不同于其他高中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参加高考,孔令航通过学科竞赛的优异成绩提前拿到了名校的入场券。
据了解,在第三届“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峰会”上,有专家透露从2014年起奥赛获奖生不再具有保送资格。但为了取得一张提前上大学的录取单,中国的许多家长、学生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时间参加各种辅导培训班和等级考试,一时之间,“保送生是培养人才还是拔苗助长”,这条“一步登天”的升学道路再次受到争议。
保送生制度:是指由确定的中等学校推荐、保举成绩优秀或有特长的学生,经高等学校考核同意,免予他们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而直接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制度。
保送生的实施:1985年,原国家教委在北京师范大学、山东矿业学院等70多所高等学校进行了招收保送生的试点工作,招收了近6000名保送生,占当年招生总数的1.2%。
1988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的暂行规定》,对推荐保送生的中等学校的条件、保送条件、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的程序等作了明确规定,保送生工作从此步入正规化、法制化和制度化轨道。2001年3月,教育部对保送生工作进一步作出了“压缩规模,严格标准,严格管理”规定,并较大程度上提高了保送“门槛”,专门规定只有4类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具有保送生资格,从此,保送生制度便与奥数这一学科竞赛建立了密切关联。
目前实行的保送生政策,包括省级优秀学生、奥赛全国决赛三等奖以上获得者(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奥赛省赛区竞赛一等奖获得者、17所外国语学校的优秀应届高中毕业生和获得国际、国家体育比赛奖的高水平运动员以及公安英烈子女具有保送资格。(其中五大学科竞赛获奖者占据了保送生的主力,从2014年开始,这部分学生将失去保送资格。)
保送生制度的现实困境:
1.城市学生更易获得保送资格,有关调查显示,家在省会城市的学生,获得保送资格的可能性是郊区农村学生的11.1倍。
2.“保送生”制度直接诱导“奥数热”。“保送生”主要考核内容之一的“奥数”考试呈现出“末端异化”的表征,尤其在大中城市里,很多小学生被绑架到“奥数”的战车上。
3.难以选出真正优秀的人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调查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1886人进行的调查显示,54.3%的人认为保送生制度本身挺好,但在监管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难以选出真正优秀的人才。44.4%的人认为保优已异化为“保权”或“保钱”。
4.从计划招生人数看,2012年,北大、清华、上海交大、中国科大保送生人数超过新生数的1/5,一些“超级中学”的保送生更是垄断了北大清华生源。
声音:
保送生制度本来就不可能承受更多:“绝对的公平是一种恶性的公平,会断送了精英人才的培养。”甚至有人大声疾呼:“不要以教育公平的旗号做违反教育规律的事。”让本来起高考补充作用的“保送生制度”肩负起公平与效率双重使命未免有些吃力。
保送生制度可以休矣。保送生制度其实已经完全可以被自主招生取代了,需要政策照顾的,可适用自主招生的“破格录取”。在历史和现实不断变迁的环境之下,保送生制度,可以休矣。
保送生制度不该取消而应完善。我们需要考虑的不是消灭保送生制度,而是如何堵塞保送生制度的漏洞,完善这一制度。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表示,改革的速度和火候一定要掌握好,不能推进太快。现在社会各方面对高考改革的看法各不相同,其中很多是不同利益群体的事情。深受权利、金钱、人情、面子所累的保送生制度作为对考试制度的一种补充,仍有其存在的必要,只有进行全面革新,才能使其功能不被扭曲和异化。
学科竞赛是保送生制度的精华。保送生制度最精华的人才都集中在学科竞赛上,但改革的对象恰恰是这些群体,也有很多人表示,奥数确实很不好,可是奥数再不好也比拼爹好。停掉奥数,实际上是关上了没钱没路子、拼不起爹的孩子们升入重点中学的门。
分析及建议:
作为实现教育评价多元化渠道之一的保送生制度的存废一直舆论争议重重,是因为作为保送生制度主力的学科竞赛,将其绑上了功利化的战车,大胆取消这一制度与学科竞赛的关联,无疑为实现保送生制度的初衷增加了砝码。
当然,从舆论的呼声中,我们看见,还有人没有走出公平即均等的传统误区,在没见到更合理的“替代品”之前仍对取消学科竞赛爱莫难舍,为此,增加舆论信心无疑是改革前行的稳定剂。
(刘艳敏)
(来源:人民政协网)
高考招生 | 自主招生 | 招生计划 | 高考招生简章 | 高考保送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