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的历程
和别的华人高中留学生一样,我在父母与亲友的不懈努力后来到了美国。在没有出发之前,美国在我心中的印象只是高楼大厦,汽车洋房,还有《北京人在纽约》里的那句“是地狱,还是天堂”。我真的想象不出美国的真实面目会是什么,它是地狱,还是天堂呢?我不知道。
没收到梦想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我被亲友介绍到美国科罗拉多州被安排在丹佛大学附属高中的高三,第二年又进了高四。2008年的4月快到了,上四年级的我一直没有收到梦想的学校——普林斯顿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很想到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因为那里有一流的动力实验室。爱因斯坦也曾在那里教书。
当时,我是班里的学习委员。这年普林斯顿大学的录取率仅为9,9%,也就是说在100个极优秀的申请者中只有不到10个人被录取。在全美国100多万高中生里,普林斯顿只能录1000多人。竞争十分激烈。
美国的高中生只要愿意大都能找到至少一所学校就读,但能进入像普林斯顿大学则需要加倍的努力。此前,我已经收到了四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我希望的学校却还没有任何消息。
美国名牌大学招生时很注意学生高中四年的学习成绩,这一点在常春藤学校表现的尤为突出。普林斯顿大学招生时就要求报考学生的高中四年平均成绩至少达到B。很多学生为了能考入这些名校不得不在高一就开始关注学习。
为了能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我四年来在学习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从我的成绩单上,能清楚地看到很多鲜红的A和B。
“综合素质”真是要“人命”
但是,我也许真的就不能到普林斯顿大学上学了。尽管我的成绩单和SAT的考试显示非常优秀,但在高中阶段选修的课程大都与理科有关。按照普林斯顿大学以往的录取标准,招生主管很可能认为我兴趣狭窄,不敢挑战自己。
美国的名牌大学特别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看重学习成绩,但绝不把学习成绩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2003年,哈佛大学就把当年205个SAT满分的“状元”柜之门外,理由是对这些“状元”隐藏在分数后面的“综合素质”不满意。越是高水平的学校,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外,我的高中成绩单上也表明了综合素质的水平。但在参与课余活动一览中,我得到了两个C,最高的也只是B,没有一个是A。“这表明你平时不喜欢参加社团活动,难以与人交往,这会影响到你以后的科学实验。”普林斯顿大学的招生主管分析说。
“综合素质”真是要“人命”。在美国,学生能否全面发展关系到大学的教学进度,以及学校对此人的培养。美国一所名牌大学每年在一个学生的投入资金都高达20多万美金,这么高昂的投入使得名牌大学都会谨慎地考虑这位学生是否值得培养。此前,哈佛招生院长也曾说过:“成绩固然重要,但一个学生其他的因素诸如个人的特长、参与社区的活动、课外活动也很重要。我们寻找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从而确保每年的新生都是充满活力的团体。”
“有偿工作经历”不含糊
我的同学安妮那年获得了纽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个关键原因是安妮每个假期都要自费到非洲,参加帮助当地人摆脱贫困的NGO活动。活动期间,安妮帮助当地人种庄稼、盖房子、甚至教一些简单的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安妮也积极参与其他国际性质的援助组织。通过这些举动,纽约大学认为安妮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人。因此,美国大学招生的法则之一是:“有偿工作经历”不含糊。
但相比之下,美国更多的高中生还参加社区内的公益活动,做一些帮助老人、救助失业者之类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但也有一些孩子自己组织出有创意的服务性活动,从策划、到组织、到实施,搞“一条龙服务”。这种活动既能表现学生的领导才能,又能表现关心他人的美德,而这也会受到名牌大学的欢迎。
不像中国,18岁的美国孩子在上学时必须要独立承担一部分学费,于是美国大部分高中生都利用课余时间打工,而许多大学的申请表上都有一栏“有偿工作经历”,要求填写从高一到高四所做过的工种和工时。通常,美国高中生在一二年级时先是在快餐店、超市做钟点工,到三四年就会身兼数职,俨然像个专职工作人员。很多学生正是经过这样的磨炼变得成熟自信。而美国大学正是要透过这种有偿工作的经历去了解这个学生另外一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