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材料
材料1
节,即节日、纪念日。世界上任何被广泛认可的节日的起源往往与信仰、崇拜、祭祀和纪念有关,或者与一定范围内的乡风民俗有关;其形成、被认可和广泛传承的过程大都有一定的民间群众基础,与民族民俗是分不开的。我国是个多神信仰的国家,有些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被奉为神明加以崇拜和祭祀,由此在民间自下而上产生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民俗节日或纪念日,也就是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H研究员说,“节”是民众自己的事情,它的产生来自民众集体的需要和智慧,是每个人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并且具有集体性;“假”是国家、政府的事,是国家、政府把民众的事纳入政策、计划之中。节日假与平时假有很大不同,平时假一般是个人休闲、娱乐,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各自可以自由选择;节日假则不一样,节日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包含着诸多感情因素,有安抚心理的作用,如赶回家过年,如清明节想方设法祭奠自己的先人,从身心上调动我们对亲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唤起民族文化的记忆和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我们社会成员之间同宗同祖的亲和力,这是平时假日所完全没有的。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文化是一组行为模式。传统节日因为传承了特定的行为模式和文化内涵,构成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与集体记忆。
材料2
上千条空中航线,9万多公里铁路,近400万公里公路,40天的时间,亿万人辗转于各种交通工具,只为了回家过年。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近两年的春运客流量在30亿人次左右。这些数字折射出“回家团圆”是春节永恒的主题。与此同时,春节贴春联、挂福字、吃年夜饭等传承千年的习俗依然是春节的“必修课”。显然作为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作为炎黄子孙不能忘怀的鲜明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未消退。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春节的人文内涵正受到现代文明的严重冲击。近些年,国人明显感受到春节的年味淡了、节日气氛不浓厚了。某知名网站近日的一项调查显示,93.6%的受调查者感觉现在年味儿变淡了。其中51.8%的人表示年味儿“淡多了”,41.8%的人认为“有点淡”,认为年味儿没变淡的人仅占4.6%。
生产和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巨变,信息沟通和交通技术手段的日益发达完善,使一些产生于农耕文化的传统节日原有的内涵和功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面前失效或淡化,比如中秋节乡思、旅愁的释放功能减弱,月宫神话魅力丧失,月球的神秘感消失。
材料3
“端午节很重要吗?为什么要放假?”山西某大学外语学院两名大一学生这样反问记者。14日下午,记者在外语学院遇见小文和小杜时,这两名女生正在校园里四处打听哪里有电玩城。
当记者问怎样过端午节时,她们说:“什么过不过?我觉得除了放假稍微长点,跟平时周末没什么区别,平时学习紧张,难得放个假,要好好玩个痛快。”“其实我们很不能理解端午节为什么要放假,端午节有那么重要吗?”她们这个小长假的游玩日程是“第一天唱歌、打游戏,后两天去平遥古城玩”。
当记者问太原理工大学学生小洪哪一天是端午节时,小洪想了半天仍一脸茫然,他解释说:“端午节跟我还真没什么关系,端午节不就吃个粽子吗?其实,吃不吃都无所谓,怎么过节不重要,只要放假就行。”
记者走访发现,对很多年轻人来说,端午节小长假重点在于小长假,端午节似乎只是一个由头,人们可以借此聚会、逛街、购物、出游,或者干脆宅在家里观看世界杯。“我们现在缺的是休息和闲暇,只要有假期,端午节还是清明节都不重要。”一家知名电脑公司太原分公司经理高洁说。
“假日是公民的福利,想干什么都可以,而节日要按节日的方式过。”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不知道节日文化的内涵,节日生活空空荡荡、无事可做,久而久之,这些节日便退化成一个个普通的假日,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材料4
吃之于中国传统节日几乎是天然的重头戏。一谈起过节,人们最先想起的就是“过节要吃什么?”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春节吃饺子。每个传统节日似乎都在跟着一个“吃”字转。“民以食为天”是农耕社会追求温饱的价值取向潜移默化于各种文化与精神活动中。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国人对于传统节日以吃为主基调的行为模式越来越多地提出反思与质疑,这是对于生理需求得到保障后的超越,也是对于传统节日内涵流失与本义曲解的不满与不安。因为除了吃,传统节日还有着丰富的内涵。历史上过端午节,人们除了吃粽子,各地还有喝雄黄酒、插艾草、挂菖蒲、赛龙舟、系五色丝绳、缝荷包等诸多的民俗,在这些民俗的背后包含了许多值得传承的文化财富和思想精髓。现在的情况是:一边是对传统民俗的遗忘,一边是对节日气氛缺失的抱怨,两者纵横交错暴露出国人的矛盾心理。
人们在这些节日里除了吃就是看电视了。据统计,全国有90%的家庭春节是在电视前度过的,看电视成为人们在传统节日里最重要的文化活动。电视台每年为了给广大群众奉上这盘节日“大餐”,也越来越用心了,然而也越来越满足不了人们的兴趣和口味了。显然,春晚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对文化生活的需求。然而除了电视节目之外,其他的传统节日活动却早已被遗忘,踩高跷、玩狮子、舞龙等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的活动早已被人们遗失了,并且也没有其他能体现中国节日内涵的活动创新。
节日民俗是一个民族的盛典,它绝对不是简单的吃喝穿戴。“所以,很多时候老百姓过节时常常感到很失落,不知道节该怎么过了,这种失落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失落。”冯骥才如是说。
材料5
“王经理,再帮我准备100盒‘含金’月饼。”某日中午,南海一私营企业销售经理刘哲(化名)刚拜访完一拨客户后,打开车尾箱发现,周一买来的100盒月饼已所剩无几,赶紧再次拨通了一大型酒店的月饼销售经理电话。每年中秋节前一个月开始,刘哲都会开始痛苦的送礼历程,“没办法,我们搞销售的,有求于客户,不招待好,生意就被别人抢了,所以每逢过节都跟打仗似的。”所谓的“含金”月饼,是一句行话。刘哲将其翻译成通俗语,“光送月饼,客户懒得要,也吃不完,一定要在月饼中夹带消费券、金币等贵重礼品。”刘哲举例说,各大酒店推出的月饼一般都分A、B两种,外包装几乎一样,但价格往往相差很大。“具体差异,就要看我们向酒店方所提的‘含金量’要求而定,我今年送的最贵的一盒过万元了,因为里面放了金条。”
在禅城汾江路一家星级酒店做销售经理的李灿(化名)则透露了各酒店之间的“中秋之战”,“有人说有月饼的地方就有江湖,这么说一点不夸张”。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本无可厚非,但是当原本为普通时令食品的月饼贵到普通民众都舍不得买,当本应是以“合家团圆”为主题的中秋节,从一个增进家庭情谊的传统节日慢慢变成了维系社会社交资源的重要契机时,中秋节已不再是我们记忆中的那个中秋节了,套用一种比较滥俗的说法,如今的节日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劫日”,那些传承了千百年的节日,则因为变形走样而失去了色彩和生机,甚至变得有些面目可憎。可实际上,无论是节日食品的“异化”,还是节日传统的式微,都不是中秋节这个节日遭遇的困境,而是几乎所有传统节日都正在面临的危机,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也是维系社会交往和国民认同的重要纽带。当“异化”改变了公众对节日的情感认知,蚕食了公众对节日价值的认识,很多传统文化都将无可依附。在目前的文化语境下,即使我们所有的传统节日都“申遗”成功,也不会和我们的生活产生太大的关系。
材料6
在研究如何承续和发展传统节日方面,专家们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东南大学的A教授指出,由于普遍缺少传统文化和民俗知识的教育,我们的年节文化符号和功能意义已被很多人所曲解或淡忘,不少人盲目跟风,人云亦云,使节日习俗产生了明显的异变。比如,说春节倒贴“福”字为“福到”,说元宵节吃元宵是为“团员”,把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鹊桥取名为“七巧桥”等,都是由于知识的缺失而对传统节日事象的妄说。
此外,近些年来,西方文化中的有关“情人节”的话题备受年轻人的青睐。于是一些商家、学者和媒体纷纷参与其中推波助澜,不仅把中国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赋予了“中国情人节”的元素并开始打“中国情人节”的牌子,甚至有些不负责任的学者还把中国的“元宵节”、“中秋节”统统都与“情人节”扯上关系,大有一番把中国的传统节日“改朝换代”的趋势,大有一番不去做“情人”的文章,就不叫过节的倾向。
虽然节日属于民俗,具有多元性、民间普遍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但在一片大唱“中国情人节”的声浪中,我们是否想过在我国历史文化背景中,“情人节”的元素和内涵是不可能形成社会推崇的、普遍的民间基础,没有民间基础也没有节日之说,也就不可能存在“情人节”的元素和内涵,A教授认为,这些都是应该警惕的。
北京师范大学B教授认为,我们的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节日正在不断地增添新的内容,比如北京春节地坛庙会经常有许多民俗风情出现,有些并不是固有的,而是外来的东西。2008年北京春节地坛庙会的标志物鲤鱼旗,就来自日本。在日本,端午节的时候要挂鲤鱼旗,家里有几个小孩就挂几条旗。这是“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节日的新变化”。他说,“我们传统节日的创新,最终要服务于人民的生活需要,以人为本。”中国社会科学院C研究员以甘肃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为例,说明今天各地流行的节庆活动,不少是在各种现实力量的促发下生产或再生产出来的,所以,对于目前的节日现状,不必过于忧虑。传统是被不断发明、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现有的传统并非一成不变地来自于过去的某个原点,其中甚至常常融入当代的内容,今天出现的文化现象,实际上也正在为促进向后世延续的传统增加新的因素。
材料7
经济在增长,民族文化认同感也在坚守,韩国的主要节日和中国一样,大多也是植根于农耕时代,但是他们在传统文化身上注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20世纪90年代末,韩国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确定将低消耗、无污染,立足于创新创意的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支柱加以扶持。资料显示,2010年韩国文化产业规模为72.58万亿韩元(约合650亿美元)、约占韩国当年GDP的6.2%。
政府鼓励民居拥有者继续在传统的瓦房和草屋里生活,建筑外观不能被随意改变,以形成体现传统乡土风情的“民俗村”,各级政府和民间团体还举办“文化遗产年”、“旅游年”等活动,设立“泡菜节”、“假面舞节”等年度庆典来进一步宣传韩国传统文化。
为发掘韩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韩国还专门设立了“无形文化财产厅”,组织专家发现并认证值得保护的传统文化项目,韩国的传统说唱、假面具、造纸等传统手工艺,宫廷御膳、礼仪、传统风俗节庆,传统医药等被当作“无形的文化财产”加以保护。
此外,在韩国还善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手段相结合,创造新价值。电视剧 《大长今》中的饮食文化,《新娘十八》中的家族文化和婚俗文化等,包含了众多的韩国饮食、服饰、医学、婚恋等传统文化元素。除电视剧出口获得的一次性收益外,韩剧还带动了旅游热、韩式美食养生热和韩国传统文化体验热,创造了极大的综合效益。在韩剧中,传统的文化元素在里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韩国的年轻人打扮时尚而现代,在地铁里、公交车上,他们听着喜欢的音乐,与西方年轻人一样喜欢NBA、喜欢互联网,但是在传统节日和结婚时却是一定要穿韩服画韩妆而不是披婚纱画现代妆的。政府的投入、各项政策的实施、根植在国民思想深处的民族自豪感、一大批民族文化者的努力工作等,推动着这个国家生机勃勃的传统现代文化发展。10万人口的东海市,有政府建设的免费开放的各种传统文化博物馆6个。在博物馆和民族特色公园里,无论是不是节假日,最多的参观者是中小学生。景福宫里有个主题展览叫“韩国人的一生”给人印象深刻。他们用蜡像、声、光、电、影等传统和现代科技手段,把祈子、怀孕、出生、长成、结婚、工作、花甲祝寿、去世及葬礼等韩国人一生中的重要节点,都细腻具体地展现出来,尤其是礼节、服饰、饮食体现的最充分。
真题解析及参考答案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自www.LiuXue86.Com)
(一)“给定资料3~6”集纳了我国传统节日被“淡化”和“异化”的诸多现象。请指出其具体表现。(25分)
要求:内容全面、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语言准确,不超过300字。
问题解析:
【仔细审题】
(1)审清关键:题型——归纳概括;对象——“淡化”“异化”的具体表现
(2)明确思路:总括句+“淡化”具体表现+“异化”具体表现
【选择要点】
材料3:从小文、小杜、小洪等人“不知道端午节是哪天”、“节日主要是游玩,当作普通假日”,以及冯骥才的话等关键信息中,可提炼出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不知道节日文化的内涵,节日生活空空荡荡、无事可做,退化成普通假日等要点。
材料4:从“传统节日以吃为主基调的行为模式遭到反思与质疑”,“很多传统民俗活动被遗忘”,“也没有其他能体现中国节日内涵的活动创新”,“电视台提供的节日‘大餐’,越来越满足不了人们的兴趣和口味”等关键语句中,可得出民众过节方式单一,抱怨节日气氛缺失,节日失落等要点。
材料5:从刘哲、李灿案例中可找出“经历痛苦的送礼历程”,“赠送‘含金’月饼”,“传统节日变成维系社会社交资源的重要契机”等关键信息。
材料6:从A教授的观点中,直接可提炼出“年节文化符号和功能意义已被很多人所曲解或淡忘”,“妄说传统节日事象,节日习俗产生异变”,以及传统节日中胡乱增加西方元素等要点。
【加工要点】
总括句阐述“淡化”、“异化”的基本内涵,再将所找要点按“淡化”和“异化”分类整理。
参考答案:
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正面临着内涵流失与本义曲解。传统节日被“淡化”,具体表现在:一、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不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使节日退化成普通假日,遗忘了民俗背后的文化财富和思想精髓;二、传统民俗被遗忘,节日活动单一,缺乏创新,节日氛围缺失、生活空洞无味。
传统节日被“异化”,具体表现在:一是节日变形走样,传统节日成了维系社会社交资源的重要契机,改变了人们对节日的情感认知;二是存在对文化符号和功能意义曲解或淡忘,妄谈传统节日事象,节日习俗产生异变;三是西方文化元素被强加于我国传统节日之上,蚕食了公众对节日价值的认识。
(二)根据“给定资料”判断并分析下列观点的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20分)
(1)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面前必然要走向衰弱。
(2)在目前的文化语境下,端午即便“申遗”成功了,也会锁在保险柜里。
要求:判断准确,理由正确,合理,不超过200字。
问题解析:
【仔细审题】
(1)审清关键:题型——综合分析;特殊要求:判断准确,理由正确
(2)明确思路:观点序号+正误判断+理由
【选择要点】
观点一错误,错误有两处:一是从关键词“都是”“农耕文化”寻找对应的材料原文,发现在材料2最后一段说的是“使一些产生于农耕文化的传统节日……”,而非“都是”;二是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必然”寻找对应材料,发现虽然材料2说“传统节日原有的内涵和功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面前失效或淡化”,但材料6通过B教授表明传统节日并非一成不变,可创新、可发展,材料7韩国的例子更表明传统文化能够实现现代转型,而非“必然”衰弱。
观点二正确,从关键词“申遗”寻找对应材料原文,是在材料5最后一句“在目前的文化语境下,即使我们所有的传统节日都‘申遗’成功,也不会和我们的生活产生太大的关系”。可见,“也会锁在保险柜里”的含义即为“也不会和我们的生活产生太大的关系”。再联系上下文,可知之所以如此,是因“当‘异化’改变了公众对节日的情感认知,蚕食了公众对节日价值的认识,很多传统文化都将无可依附”。
【加工要点】
按照作答思路形成答案,同时注意字数要求。
参考答案:
观点一错误。我国传统节日植根于农耕文化,但并非都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面前虽受到冲击,但是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非但不会衰弱,反而会在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与创新中向后世延续。
观点二正确。当前传统节日被“淡化”和“异化”,改变了公众对节日的情感和价值认知,从而使得节日文化这一维系社会交往和国民认同的纽带断裂,传统文化无可依附,即便申遗成功也不会和生活产生太大关系。
(三)某公益组织欲策划一次名为“月满中秋”的公益活动,向全社会发出要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倡议。请你写出该倡议书的主要内容。(20分)
要求:目标清楚,内容具体,倡议具有可操作性,300字左右。
问题解析:
【仔细审题】
(1)审清关键:题型——贯彻执行;格式要求——无;特殊要求——可操作性
(2)明确思路:现状(问题)+倡议目的+倡议内容+发出呼吁
【选择要点】
现状(问题):结合题目1,传统节日被“淡化”“异化”,节日味道越来越淡。
倡议目的:重视传统节日文化。
倡议内容:从问题推对策,问题主要体现在节日被“淡化”“异化”的具体表现上:很多人不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教育、宣传、学习,避免商业化;遗忘了很多习俗——举办各种传统中秋节习俗活动;缺乏创新——借鉴地坛庙会、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经验,为节日增添新内容。
发出呼吁:希望大家积极参与。
【加工要点】
按照作答思路,整理要点,同时注意题目“可操作性”要求,倡议内容要具体。
参考答案:
中秋节,是象征家庭、家族团圆幸福的“团圆之节”。然而,节日的味道却越来越淡。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在举办“月满中秋”活动之际,特发出如下倡议:
一、传承节日文化内涵。民众应加强对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学习,媒体和学者做好客观宣传,避免成为传统节日商业化推手。二、保护节日传统习俗。社会各界需积极开展中秋赏月、吃月饼等传统习俗活动,还应通过申遗工作,举办旅游年、各种庆典等活动对节日传统习俗加以保护。三、重视传统节日创新。可以借鉴北京春节地坛庙会和甘肃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的成功经验,增添节日新内容,挖掘符合人民生活需要的节庆创新形式。
希望大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到“月满中秋”活动中,使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放光异彩。
(四)南宋思想家朱熹曾说: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请你从“给定资料”出发,结合实际,以“增强民族自信 重建节日文化”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思考。(35分)
要求:主题正确、内容丰富、论证深入、语言流畅,900~1100字。
问题解析:
【仔细审题】
1.审清关键
确定立意:增强民族自信 重建节日文化
立意解析:题目直接给定标题,而标题等同于立意。另外,朱熹的话是在说明自信的重要性,通篇材料也是在围绕重建传统节日文化这一主题,两者结合即为标题,即为立意。
2.明确思路
第一段:开头
第二段:分析
第三段:分论点1
第四段:分论点2
第五段:分论点3
第六段:结尾
【选择要点】
第一段:开头——表明文章立意:增强民族自信是重建节日文化的根本
第二段:分析当前传统节日文化遇到的问题,以及增强民族自信与节日文化重建的关系。
第三段:分论点1——注重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挖掘,扩大影响力,树立文化价值自信;
第四段:分论点2——重视传统节日活动习俗的组织,增强丰富性,树立文化认同自信;
第五段:分论点3——鼓励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创新,提升时代感,树立文化发展自信。
第六段:结尾——收束全文,回扣主题,适度升华
【加工要点】
第一段:开头——引言式
第二段:分析——理证法
第三段:分论点1—理证法、引证法
第四段:分论点2—理证法
第五段:分论点3—理证法
第六段:结尾—引言式
参考答案:
《增强民族自信 重建节日文化》
曾几何时,中华文化有如耀眼的曙光,照亮了人类文明的蛮荒大地,从此便一直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前沿,形成了自信积极的文化自信心。然而经历一个世纪沧桑尘洗,中华文化却渐失自信,传统节日文化也受到西方节日的冲击。所谓“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正是告诫我们增强民族自信是重建节日文化的根本。
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与集体记忆,具有提高民族认同感、增进家庭凝聚力、表达人民情感寄托与祝愿等广泛的社会功能。然而我国传统节日当前却面临着种种被“淡化”和“异化”的窘境。不容否认与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但最关键的还是缺乏自信。传统节日的内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忽视,很多节日习俗更被国人集体性的选择遗忘。如何增强民族自信,重建节日文化,就需要在挖掘内涵、组织活动、注重创新上下功夫。
注重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挖掘,扩大影响力,树立文化价值自信。培根说,“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然而部分民众对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并不了解,何谈在这些节日所承载传统中有所受益,有所触动。所有的文化节日都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对于社会的整体维系、教育都具有着重要意义。只有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人能够体味其内在魅力,从中获得一份期许,实现某种自我提升,才能真正使人们认识到传统节日文化的本源价值。
重视传统节日活动习俗的组织,增强丰富性,树立文化认同自信。传统节日需要一套特定的行为活动作为载体,每一项活动也都承载着某种社会愿望、祝福与期许。然而这些组织活动越来越少,很多节日习俗也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再加上商家们不放过借“节”炒作,投机者逢“节”取巧,公众对节日的情感认同也随之降低。为此我们更需要丰富传统节日的各种习俗活动,让人们在活动中体味节日的温馨与热闹,唯有如此,传统节日的魅力也才会与之俱增。
鼓励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创新,提升时代感,树立文化发展自信。传统并非一成不变,传统亦是劳动群众生活状态与愿望的一份侧写。鼓励和引导节日创新正是为了使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吸引力、活力。使之能够与现代生活相融洽相适应,从而拥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增强传统节日自身的时代性,在传统文化身上注入现代元素,实现现代转型,才会真正取得更广泛的认同。
罗马民谚: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成就不会超过他的信念,个人如此,一个民族的文化繁荣亦如此。增强民族自信,重建节日文化,就要在挖掘内涵、组织活动、创新形式中扩大影响力、增强丰富性、提升时代感。从而使国人精神生活更加充实,道德境界得以提升,能够深切体会到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取向,体会我们共有精神家园的温馨与和谐。
行测真题 | 行测答案 | 申论真题 | 申论答案 | 面试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