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栏目,提供与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04-26
七年级历史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学好七年级历史可以为学高中历史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出国留学网小编就给各位朋友说一说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范文是怎样的?
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知识与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两汉经营西域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第17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三、讲授新课:
(1)张骞出使西域:
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2)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3)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四、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五、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以上就是出国留学网小编给各位朋友带来的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范文是怎样的?希望可以给各位需要写历史教案的朋友提供一些借鉴!
推荐阅读:
04-06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他对老师有着重要作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时候,坐在下面的学生却没有应有的积极性,或者埋头写作业,或者昏昏欲睡,究其原因,并不是学生对学习历史没有兴趣,而是教师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上的参与性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今天,初中教学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不断进行着教育改革的尝试,特别是我校的教法改革。那么,大胆解放思想,突破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健全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历史教学模式,是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特别是我校今年进行的教改。
七年级历史教学主要讲述是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时间间隔长,学生了解不多,尤其是其中一些古文材料,七年级学生的能力看不懂,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教师“一言堂”,这其中古人的思想问题的教学更是许多老师的难题,讲深了学生不易理解,讲浅了学生没有掌握。所以在教学思想问题时更需要教师灵活应用教材,结合背景材料,最好能应用计算机课件,积极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我发现造成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机会,学生的学习缺乏必要的成功激励;
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少悬念和情景,没有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让他们进行分析与探究;
③不能灵活使用教材,缺乏培养学生自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教学设计;
④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体现不够。
作为教育者应该掌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动向,学生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不大时,尤其是心理感到负担,受到压抑时,便处于抑制状态。相反,热烈的学习氛围会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思维活动也会处于最佳状态,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将得到极为充分的激发。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师生对所教、所学的知识都会产生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这一状态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应当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巧妙新颖的教学设计,创设一些积极有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扮演主角,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激活课堂气氛。因此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同以往的教学相比,这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学习兴趣极强,在下课以后,学生都还在争论课堂上的问题,并且纷纷向我反映最喜欢上历史课,喜欢这样的教学模式,达到了新课改要求的让学生自我学习,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大大激发了学生在以后学习历史的兴趣。
很长时间以来,历史教学中就存在学生学习兴趣性的问题,事实上是我们被旧的教学模式所束缚,不敢创新,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不敢大胆开拓,没有认识要使学生能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关键就是要让他们有对学习的兴趣,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无疑于使学生在成...
04-06
历史是人们在过去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合集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通过传说故事导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照课本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并通过收集的.文本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情景。并会进行对比。自始自终围绕“会不会制造工具是动物和人类的区别”,“劳动创造人”展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阅读讲解法。
●教学媒体
1、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2、素材准备:
“女娲造人”、“亚当、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图、“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的图片;“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伟大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有文字记载的。至于五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同学们,有谁知道:“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故事”?学生讲述,老师总结并补充《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娲造人”和“亚当、夏娃”的图片)
神话毕竟只是神话,现在谁也不会相信真有这样的事。那么,人类历史究竟应该从哪儿说起呢?后来,科学发达了,人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类人猿。(展示“人类的进化”图片)类人猿是一种近似于人的古猿,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居民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
(板书)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讲授新课:
(展示“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图)结合课本“我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请同学...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大全(汇总),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国留学网教案栏目。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大全(汇总)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华夏之祖》教案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案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案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案 |
11-19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国留学网教案栏目。
教学目标
1、了解王羲之和《兰亭序》、顾恺之和《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范缜和《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基本历史事实
2、通过学习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联系认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字体的发展变化,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概括提炼本课的基本知识点,结合制作填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艺术与思想成就表》,提高综合归纳能力。
3、指导学生临摹114页插图中的“永”字,感知王羲之书法的特征;同时临摹“马”字四种字体,领会我国文字造型变化无穷的魅力,顾恺之的人物画和两个石窟的艺术成就很高,但其中也有宣传迷信的消极成分,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王羲之和《兰亭序》、辉煌的石窟艺术。
教学难点: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领会我国文字造型变化无穷的魅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导入:
1、复习提问:请简要介绍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的科技成就。
2、过渡讲解:上一课讲的是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这一课将介绍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成就。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指导学生阅读114-116页“导入框”和《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课文以及插图“王羲之和《兰亭序》”、“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文献资料·后人赞《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动手活动或思考回答:
1、请五位同学到黑板临摹114页插图中的“永”字和“马”字的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字体。
2、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征怎样?代表作是什么?(王羲之以行书见长,其字或端庄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游龙”.代表作是《兰亭序》。)
3、根据“导入框·书成换白鹅”的故事,你怎样理解王羲之书法承上启下的作用?(王羲之爱鹅,是喜欢看白鹅划水的姿势,因为他可以从白鹅划水的姿势中联想到自己写字的执笔运笔姿势。总之,他练习书法很专注,几乎不放过任何机会,认真汲取前人的书法特长,融汇成自己的风格,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所以说他的书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4、顾恺之绘画的特色及代表作是什么?(顾恺之的绘画题材很广,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5、王羲之和顾恺之的性格中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后人用什么称呼来赞誉他们?(他们从小就对书画艺术执着地追求,都有孜孜不倦、大智若愚、“难得糊涂”的特色,后来终成大器。后人尊称王羲之为“书圣”、顾恺之有“三绝”.)
过渡讲解:这时的文化名人有书画界的王羲之和顾恺之,还有思想界的范缜等。liuxue86.com
二、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
11-19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国留学网教案栏目。
教学目标
1、通过“祖冲之和圆周率”与《九章算术》,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与原始农耕、先秦农业、秦汉农业成就,郦道元《水经注》与张衡地动仪功用的比较,认识课题“承上启下”的内涵。
2、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神奇的小棍”、动手“割圆”等活动,体会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线索,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汲取精神营养,注重文化修养和素质。
3、认识当时的科技成就既承上启下,又为人类贡献了宝贵的文化财富;立志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形成开拓进取意识,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
教学难点:圆周率的概念及其推算方法,以及立志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形成开拓进取意识,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解释课题:课题“承上启下”的涵义是指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不但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上也得到重视。
2、过渡讲解、置疑:这个时期的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机械制造家祖冲之就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爱戴。人们用祖冲之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和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命名。可见祖冲之那个时代的科技成就是全世界最棒的。那时科技成就究竟怎样?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水平?(背景)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祖冲之和圆周率
指导学生阅读110页“祖冲之和圆周率”课文以及插图《古代骨算筹》、《祖冲之》画像以及113页“自由阅读卡·神奇的小棍”、112页“活动与探究1·动动手”,小组活动并思考回答:
1、112页“活动与探究1·动动手”:怎样削最圆?哪个最接近圆的周长?有什么相似之处?(先画出内切正多边形,边数越多,削成的形状越接近圆形。正192边形最接近圆的周长。都是通过耐心切割的方法,使正多边形越来越接近圆形。)
2、什么叫做圆周率?祖冲之推算出的圆周率是多少?这项成就领先于世界多少年?(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例叫做圆周率。祖冲之推算出的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就领先于世界近1000年。)
3、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注意学习前人成就而不盲从,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实践,在天文预测、机械制造、数学推算等实践活动中具有耐心细致、勤奋刻苦的品质。)
过渡讲解:此时与祖冲之同样享有盛名的还有农学家贾思勰和地理学家郦道元。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指导学生阅读111页“贾思勰和《齐民要术》”课文以及插图《贾思勰种植农作物》、《贾思勰》画像等,思考回答:
1、我国原始农耕时期,就已经领先于世界种植哪三种农作物?(水稻、粟、蔬菜)
2、我国汉朝农业耕作水...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国留学网教案栏目。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与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通过分组讨论的方法轻易突破难点,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融合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的历史课老师带来了新的任务,大家准备好了吗?大家听过木兰从军的故事吗?《木兰诗》还记得吗?(请一个同学来背诵)。歌中的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二十载,屡建战功,但是却没有人发现她是女子的故事。脍炙人口的《木兰诗》是一首流传了千百年之久的北朝民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南北朝时期我国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共同缔造了我国北方灿烂的历史文明,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也就是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很兴奋。
设计意图:这样做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上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导入中诗歌背诵的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提出问题:大家还记得少数民族内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能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讨论中来,并能够从课本上找到相应的答案。
生:从东汉末年。
教师总结:对,很好。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设计意图:这样做使学生对于民族融合的出现有了感官的认识,方便下面知识的讲解,也就是为今天的新课做好铺垫。
教师过渡:大家注意看学案上的独立试航部分,请大家小组内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把基础知识的掌握放给学生自主解决,老师负责讲解学生不理解的部分。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学生立即投入到讨论中,甚至有一部分同学离开座位参加到其他小组中,场面热烈。
教师引导:哪个小组可以告诉大家你的答案?
生1:从东汉末年就有少数民族内迁。
生2:鲜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
生3: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渐没有很大的差别。
教师总结:对,大家总的很好、很全面。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统一黄河流域。
教师提出问题:北魏统一...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国留学网教案栏目。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三国建立的基本情况。
2导入新课:
回顾上课的内容,想一想:三国鼎立局面能否长久?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3讲授新课: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既然三国不能长久,那是怎样结束的?(学生读书思考并回答)
说一说,西晋是如何建立的?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长吗?
想一想: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王朝?(学生讨论,引出少数民族内迁)
分析:民族内迁的意义。(课外延伸)
二:淝水之战:
用成语故事草木皆兵引出淝水之战。
学生读书回答: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各自拥有的兵力、最后的结果
如何?战后南北双方状况如何?引出东晋、南朝的建立。
动脑筋: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根据你的所见所闻,你认为中国今天的南方和北方哪个地区经济更发达?南方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比北方发达呢?看一下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出示材料(材料一:见课本提示框。
材料二,见课本P129。)
动脑筋:《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引出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地理条件、政治条件)和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4、全课小结:指导动手学生整理本课的历史线索。
5、作业设置:想一想,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liuxue86.com
6、活动与探究: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的哪几次战争相似?这些战争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为什么?
板书
一、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建康
二、从420年到589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历史上总称南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A:北方人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
B:南北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许多良田。
教学...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国留学网教案栏目。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 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由同学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小说、电视剧导入到历史上的三国: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有没有看过?你对里面那些人物印象最深刻?(诸葛亮、曹操。。。。。。)
教师讲述:《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它反映了东汉末年到三国的历史,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乱世出英雄,英雄造时势,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2、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1800年前的东汉、三国时代。
新课探究
一、群雄逐鹿说战争
(一)官渡之战
分析官渡之战前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曹操力量的发展壮大,视频展示官渡之战的经过,说明战争的影响。探讨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
1、官渡之战前的形势: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结合曹操的《蒿里行》进行阐述。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交替干政,皇室衰落,黄巾起义,军阀割据,战争不断,就如曹操的《蒿里行》所描述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老百姓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太平。
2、官渡之战
曹操的势力发展壮大起来之后,与黄河以北袁绍发生了冲突,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公元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南下,进攻曹操,曹操只有3、4万军队,敌强我弱,曹操该怎么打呢?他采纳了谁的策略?
(1)让学生带着以上的问题观看视频《官渡之战》,请学生简单复述官渡之战的历史典故。
(2))出示一段文字材料,让学生归纳官渡之战的经过、结果和影响
200年,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曹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交战互有胜负。后来,曹操采纳降将许攸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大败袁军。袁绍带领数百骑兵狼狈逃回河北。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3)探讨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原因
曹操招贤纳士,善听正确意见;袁绍骄傲轻敌liuxue86.com
(4)探讨曹操实力壮大的原因
政治上:(1)“挟天子以令诸侯”
(2)重视人才,招贤纳士
经济上:(1)招募流亡农民垦荒
(2)组织兵士耕田(屯田)
过...
11-19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国留学网教案栏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西域的概念,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通过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掌握以列表的方式进行比较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以及丝绸之路的意义,掌握分析史料并获取信息、得出结论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饶,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
(播放纪录片《新丝绸之路》片头曲。)
教师:伴随着悠扬的乐曲,目睹这漫漫黄沙,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令人魂牵梦萦的峥嵘岁月。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卷帘,拂落岁月的风尘,跟随汉朝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一起,重走丝绸之路。一起来学习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请大家把书本打开到第82页。(多媒体课件展示本课课题)
【讲授】新课讲授
【第一章 铮铮英雄行】
图说西域(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汉时期地图) 教师:提到西域,我们首先得知道它具体在哪里才可以更好的进行我们的探索之旅。结合书本内容,请同学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学生上台展示成果) 诗说西域 教师:提到西域,提到玉门关、阳关,我们的脑海中不禁闪现出许多诗句。
那大家都能想到哪些呢?(学生回答,多媒体课件展示“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两句诗) 教师追问:看到这两句诗,尤其是看到“无故人”“不度”这两个词,同学们心中都对西域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感觉呢?(学生感悟并回答)确实,汉朝时,对于中原人来说,西域就是一个这样一个遥远的、陌生的、荒凉的地方。
简介西域 (多媒体课件展示西域简介,学生朗读,知道大月氏和匈奴之间的矛盾)
温故知新 教师:在汉武帝之前,中原王朝和匈奴又是怎样一种关系呢?(学生小组讨论归纳并回答) 在同一时间的中原汉王朝,也时常面临着匈奴南下侵扰的威胁,当汉武帝得知大月氏和匈奴的矛盾后,想到了一条妙计,发布了如下的一道招贤令,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多媒体课件展示“招贤令”,学生朗读) 教师:如果是你,你愿意前往应招吗?为什么?最终又是谁来完成这一使命的?(引出张骞)
简介张骞(多媒体课件展示张骞简介,学生了解) (多媒体课件播放关于“张骞通西域”的视频,学生观看并思考张骞一路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从中又可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品质)
基础知识(多媒体课件展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归纳性表格,学生回答) 教师:就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中原和西域经济文...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