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异地高考的问题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异地高考的问题栏目,提供与异地高考的问题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异地高考是现行高考制度下的衍生问题

12-31

标签: 高考改革

 

  这两年来,高校自主招生、推荐选拔方面也有不少探索,但是,与户籍挂钩的高考招生名额分配制度,始终没有触及。

  今天,是各地公布随迁子女就地升学考试方案的最后时限,就在昨日,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相继公布了各自的方案。

  综观各地的异地高考方案具体内容,有一定进步。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获得了在当地考取本科、高职的权利,其他人即便不能在当地录取,也可以在当地借考,回原籍录取。当然,这还需要进一步的制度衔接,需要配套政策出台。

  不过,不出所料,各地的方案,尤其是“北上广”,并不能根本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政策制定各方仍然深陷权利公平、利益博弈和民意争讼的困局之中。

  显然,这既不是国家乐意看到的,也不是地方政府所愿意面对的一种局面。改革过程中有各种不足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一些改革措施社会效果不佳,就应该及时认识到这些不足,并让问题回归原点,从源头解决,而没有必要回避实质问题,老是在外围兜圈。

  现在,从教育部门到地方政府,从外来人员到本地居民之间,关于异地高考问题讨论很多,甚至也有尖锐的对立或冲突,异地高考似乎正在让越来越多的人,和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卷入进来。各方要走出当前的异地高考困局,还需不为浮云遮望眼,要刨根问底,需要从高考改革入手。

  异地高考是现行高考制度下的衍生问题。关于高考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这两年来,高校自主招生、推荐选拔方面也有不少探索,但是,与户籍挂钩的高考招生名额分配制度,始终没有触及。

  如果,高考改革按兵不动,高考招生录取制度仍然不能与户籍脱钩,寄希望于从地方突破,不但遭遇种种阻力,难有能够被大多数接受的方案,反而副作用加大。这不但让矛盾转移,甚至呈现矛盾扩大化的态势。

  从异地高考到高考改革,本质上事关教育公平,事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事关公民基本权利,这迫切需要高屋建瓴的顶层改革设计,需要从国家层面通盘考虑,整体推进。

  尽管,从权利平等、社会公平的大原则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高考权利没什么可争论的,但从现实中的种种阻力和舆论风波来看,当下不但民情非常复杂,而且社会也对此缺乏充分的共识。这恰恰需要在媒体、网络等公共舆论空间中,对此展开充分的讨论,让各方理性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真实想法。

  这其实没有什么敏感的。相对于现在的状况来说,理性而充分的讨论,不会让情势变得更差而只会产生正能量,有助于各个群体互相沟通、理解、说服,有助于形成改革共识,增强身份认同。由此,政府和民众才能一起找到可以接受的政策底线,以及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

要解决异地高考问题 必须推进高考改革

12-31

标签: 高考改革

 

  ■焦点观察

  网友对京沪粤的异地高考政策感到失望,完全在情理之中

  临到年终,北京、上海和广东先后公布了异地高考方案或过渡方案。作为异地高考矛盾最突出的地区,北京、上海和广东能在年底公布异地高考改革的思路和方案,算是落实了国务院有关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精神。但是,分析具体的方案,不难发现,北京的过渡措施所设置的门槛很高,上海基本延续了以前的高考政策,广东的方案也与公众的期待有差距。

  正因如此,网友对上述异地高考政策感到失望,完全在情理之中。这也是在现行高考制度框架下,国家将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权限交给地方的必然结果。

  早在国家出台解决异地高考的意见时,笔者就撰文指出:在现行高考制度框架下解决异地高考,在流入人口少、高考竞争程度激烈的地区,可以行得通;但在流入人口多、高考竞争程度不激烈的地区,就面临很复杂的利益纠缠,地方政府必然根据本地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员的高考利益平衡、城市的教育资源和整体承载力,设置相当高的门槛——对于这些地区,解决异地高考,应该由国家层面主导,具体包括设置开放的基本门槛要求,并根据门槛条件,统计各地外来人员参加高考的人数,协调各地的高考录取指标。

  现在各地的异地高考方案基本出台,从北上广的异地高考方案看,果然“不出意料”。可以说,有关异地高考的矛盾,并不会因方案的出台而得到缓解,矛盾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激化。比如,就包括北京的过渡措施和上海、广东方案提到的异地借考思路,能否执行就存在变数——北京、上海、广东的考题和其他地方的考题不同,分数怎么折算?地方地方允许借考吗?北京、上海、广东怎么和其他地方进行协调?为此,笔者建议,解决异地高考问题,还必须寻求新的思路。

  当前解决异地高考的思路,很难根本性地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只能“治标不治本”。众所周知,我国实行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各高校把招生计划分配到各省市,如此一来,高考录取指标就变为各省的蛋糕,高考按户籍报名的规定就是这样出来的。显然,在这一录取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开放异地高考,本地户籍人口就会认为是外来人员“瓜分”自己蛋糕,必然产生本地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员的利益冲突。这一冲突在北上广尤其突出,在其他省市,包括山东、黑龙江、浙江等地也存在,本地户籍人口也质疑,开放异地高考会不会影响到当地户籍学生的利益,只是他们的质疑被淹没在对北上广的质疑中。

  要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就必须推进高考改革,具体来说,就是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思路——“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打破现行的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如果能实行高考制度改革,根本就无需各地再出台异地高考方案。

  首先,全国重点大学实行基于统一测试的完全自主招生。目前,我国已有80所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其中存在三大联考,这三大联考都是全国性质的统考,考生在任何省市都可报名参加,如果将自主招生与高考集中录取脱钩,参加联考的学生,以联考成绩申请自主招生,获得学校自主招生资格,不再要求参加统一高考、集中录取,这不就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异地高考了吗?

  其次,高职高专实行注册入学、申请入学。鉴于我国高职高专目前普遍存在生源紧张的问题,甚至有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出现生源危机,从高职院校发展和满足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需求...

异地高考问题与利益冲突时代的权利和观念

04-08

标签: 高考学习网

 2013年04月08日14时 感谢您阅读由高考频道(https://www.liuxue86.com/gaokao/)编辑、收集、整理的《异地高考问题与利益冲突时代的权利和观念》资讯,高考学习网资讯来源于文化纵横周安安!

人口流动带来的高考难题

与中国狂飙突进的GDP和税收水平相伴的,是过去几十年中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让人们从乡村走向城市,从西部走向东部。若按照一幅新自由主义的理想图景,自由的人们应当追随着自由的资本而迁徙。区隔出地域与城乡的户口制度,虽然已在不断改革,但面对高速的人口流动,依然常常显示出它的无奈和笨拙。

目前,与这一人口的地域流动机制发生剧烈冲突的,是有着重要社会地位流动作用的高考。尽管随着社会阶层的固化和代际间社会资本的传递,高考已不再被看作一根通向未来的独木桥。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高考依然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隘口。北京、上海、广州,这三个新中国梦的代表城市,每年吸纳着数百万流动人口。在户口依然与高考权利挂钩的今日,这三地的流动人口入学问题,就显得尤为尖锐。“借读生”,这一称呼即是人口流动与教育权利产生矛盾后的权宜之计。年轻学生由于不能离开父母生活,又无法获取父母工作地的学籍和考试权利,只得花费不菲的“借读费”,在本地寻找学校就读,再在中考、高考等重要考试来临之时,回到户籍所在地。

中国高等考试录取制度于1977年恢复后,除1977、1978两年因条件所限不得不分省命题外,直到2000年,教育部的原则一直是全国统一命题,分省籍分配录取名额。其中上海由于在教育方面的优势,于1987年即开始自主命题。北京于在2002年开始自主命题后,各省的自主命题成为了大趋势。这一改动的背景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倡导的“素质教育”,认为全国统一卷的题型为了照顾各地考生,太过于死板,不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各省分开命题,更能够摸索出符合本地教育实际发展状况的考试方式。这一改革开始于本世纪初,其弊端正伴随着这十年来的人口流动逐渐显现。

中国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同样反映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以2012年为例,传统高考大省山东的高考报名人数为55万677人。同年,北京地区高考报名人数为7.6万人。北大清华在北京合计招生449人,在山东则录取287人。也就是说,北京每万人中,有91人能够考入北大清华这两所中国的顶尖学府;在同样拥有许多本地优质教育资源的上海,每万人中有37人可以考取清华北大。而在山东,大约每万人中仅5人可考上北大清华

另外一组可说明问题的数据是,一本录取比例为27%,北京高考本科录取比例为54.97%,大专学校的总体录取率为86%。2012年北京专科分数线语、数、外三科总分仅为150分,而在这个分数线以下的学生仅有500名,还有7000人放弃专科录取,准备复读。反观山东,一本录取率为10%,本科录取率为49.5%,高考录取率为88.7%。而这一数据,还没有考虑到中考这一道关卡的分流。

这组数据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在北京等教育资源集中的地区,学生考取大学,尤其是优质高校的机会更大。第二,随着高校扩招和新大学的建设,读取本科和大专,对于各地考生来说都已不算是太难的事情,这使得竞争更多集中在对优势教育资源的获取上。由于分省命题,在全国教育方式不统一的情况下,对于在一地读书、另一地考试的借读生来说,应试的成本被大大加大了。而广大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由于居住地的不确定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连“借读”的机会都没有,只能与父母分离,成...

专家解读:现阶段异地高考政策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出国留学网异地高考频道讯:专家解读:现阶段异地高考政策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专家解读:现阶段异地高考政策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现在推行异地高考的整个思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虽然各地已经开放了异地高考,但实际上设置的门槛还是相对比较高。国家把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交给了地方,各个省面临着开放之后当地高考资源被抢占的问题。因此,各个地方肯定会根据自身高考的竞争程度、人口流入程度、教育资源情况来设置门槛。

  熊丙奇表示,首先应该出台国家层面的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制定全国统一的开放门槛,并根据门槛来协调各个地区的高考指标。从未来开放异地高考来讲,应该做到以学籍为主进行报考。另一方面就是要推进深层次高考改革。现在是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推进异地高考是在现有的这个框架之下来推进的,只能有限地补偿公平,而无法根本上解决公平的问题。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为您整理史上高考复习资料大全!让您的高考成绩稳步上升!


高考语文考点 高考数学考点 高考英语考点

异地高考无退路 单独高考破解异地高考困局

04-01

标签: 高考资源网

 2013年04月01日12时 感谢您阅读由高考频道(https://www.liuxue86.com/gaokao/)编辑、收集、整理的《异地高考无退路 单独高考破解异地高考困局》资讯,高考资源网资讯来源于南方教育时报黄建海!

教育部袁部长日前表示,5年来,教育最值得称赞的就是公平发展。但现实是,距离中央确定的城镇化目标和广大进城农民工的实际要求仍相去甚远,异地高考仍是制约城镇化的关键要素之一。毫无疑问,深圳实施异地高考没有退路。可是,如果循规蹈矩,总是囿于技术和枝节问题,深圳异地高考必将蹈北上广方案的后辙,无法令国人满意,也不能给广大非户籍人群一个交代。出路何在?笔者认为在特区实行单独高考以特区模式整体推进,或许能从根本上缓解异地高考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

平心而论,深圳这些年在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可圈可点,钱也花出去不少,可是取得的成绩比起城镇化的要求和大众的实际需要来,还是差距很大。以广大家长关心的学位问题为例,由于深圳教育资源底子薄,结构不合理,非户籍人口比重过大,深圳市各区学位紧张状况并没有得很大缓解,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中央城镇化相关新政的陆续出台,比如户籍制度的松绑、安居房等住房政策的推行,外来人口的涌入将呈井喷式增长,加上本土新生儿出生率进入高峰期,学位供需矛盾将持续发酵。压力巨大,时间紧迫,如果不创新思路应对异地高考,可能会衍生更多的社会问题。

当然,异地高考又是个敏感的话题,弄不好会殃及鱼池。旧的问题没解决好,又孳生新的问题。单从技术路径是没有出路的,必须从主要矛盾入手,于户籍人口对优质教育的需要来说,满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需要,实现异地高考就是主要矛盾。既然城镇化是大势所趋,地方政府出台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新政就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在教育资源供给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在特区实行单独高考以教育特区的模式通盘推进异地高考应该会得到中央的理解和支持,中央不会也不应该强令深圳套用北上广方案。具体而言,国家可以根据深圳实际居住适龄学生总量,核拨高校招生指标。深圳单独高考可循两条路径,一是以升级版的学业水平考试代替原来的高考成绩,达到一定分值的,有资格报考学术类大学,低于该分值的只能报考职业院校。二是深圳高考从省统考单列出来,单独命题组织考试。如果有教育特区或单独高考,或许能一揽子解决包括异地高考在内的所有深圳教育问题。

客观上讲,异地高考远没有有些人估计的那样严重。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一些已经实施异地高考的地区,真正报考的人数并不多。事实上,因为受住房、家庭经济条件以及父母的工作等多重因素的限制,非户籍人口对异地高考的需求也是因人而异的,不会出现井喷式乱象。虽然,大家的心理预期很高,但鉴于现实多重因素的制约,其规模不至于对现行教育造成毁灭性的冲击。只要我们第一步先解决好已经在深读书孩子的异地中考和异地高考问题,矛盾就可以得到极大缓解。因为,这部分孩子大多已经在深读书多年,对他们来说只要落实异地高考就等于吃了定心丸。后续的跟进则可以通过积分制分期分批解决。总之,没有过不了的槛,关键看我们是否诚心实意地做。

...

学者称异地高考问题根源非地方 不该叫地方解决

03-23

标签: 高考学习网

 2013年03月22日18时 感谢您阅读由高考频道(https://www.liuxue86.com/gaokao/)编辑、收集、整理的《学者称异地高考问题根源非地方 不该叫地方解决》资讯,高考学习网资讯来源于中国广播网白杰戈!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作为过去一年社情民意的汇聚,今年的两会上,"异地高考"成为讨论的热点。去年两会,教育部把"异地高考"提上日程,到年底,全国有31个省区市交出各自的"异地高考"方案,具体内容差别明显。在最受关注的北京上海和广东,很多人还够不着这个门槛。"异地高考"要如何权衡各方利益,循序渐进地推进。中国之声两会特别报道《改革探路》今天播出第十篇:《异地高考破冰前行》。

记者手记:网络上曾经流传一个段子,十几年前,两个同龄的小伙子参加高考,全国统一的试卷,山东的五百多分落榜,北京的四百多分上了沈阳一所大学。后来他们在工地相遇,山东的小伙子是农民工,北京的小伙子是建筑师。那句老话"知识改变命运",在这里可能要改成"高考改变命运"。去年底出台的"异地高考"方案还不足以阻止这个故事发生,但至少提出了教育公平的方向。

上海,43岁的魏浩(化名)19年前从老家安徽过来,从临时工做起,现在是一家小型企业的老板。他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在上海上学,8年前还买了房。但是魏浩只有高中学历,不符合办理A类工作居住证的条件,按照上海的政策,他的孩子仍然不能在上海参加高考。

魏浩:我们在上海有自己的公司,自己有住房,社保也交了,就是学历没有达到,积分没有达到,就没有给我们办。

去年底,各地尤其是北京、上海、广东的异地高考方案出台,到现在已经两个多月。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全国人大代表康永恒认为,教育部应该统筹分配各省的招生名额。

康永恒:北京这次出台的方案规定随迁子女只能报考高职院校,实际上是在过去基础上的倒退。高考是高度计划性、完全由教育部调控的很少几项社会事务之一。但是教育部不调配高考指标的分配办法,而要求各省出台各自的方案。

对这些批评意见,教育界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表示赞同。

葛剑雄:这个当然应该批评,但是问题的根子不是在地方,不应该叫地方自己解决。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作为部委负责人列席两会也被记者围住,康永恒和葛剑雄的意见也被抛给了他。

记者:会不会有中央统筹的推动?

袁贵仁:不会。

答案简单干脆,而说"不会"的原因,跟康永恒和葛剑雄希望"会"的理由一样,都是"各地情况不同"。

袁贵仁:因为各省市区情况不同,它们是因地制宜,考虑了种种因素。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认为,按照"由各地自行制定方案"的精神,地方政府很容易选择设置门槛。

葛剑雄:比如广州、上海,政府要对当地居民负责,就不会把当地的资源用到外来人口中,所以就存在问题了。所以现在必定要提出一个准入的标准,比如北京,如果现在开始所有外地人都能来高考,北京也受不了。而且这也不公平,有能力的可以来,没有能力的又怎么办呢?我们说的公正是机会公正。

葛剑雄特别提醒,异地高考首要解决的是随迁子女的教育和升学便利,而不是全面放开。

葛剑雄:异地高考最早的目标是给在异地上学的人解决不方便,并不是全面开放的问题。大家的目标要实事求是,一步步来,合理是相对的,各方面利益都要兼顾,外来人口的权益要保证,本地人的权益也要保证。

根据教育部的最新数字,2013年全国的高考报名者...

高考改革:异地高考

06-11

 

  异地高考现在已经不是什么特殊的现象了,各地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而且给诸多考生和家长带来不小的麻烦。针对这个实际情况,国家给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然而在北京还是存在不小的麻烦。以下是出国留学网为您整理的高考改革:异地高考,谢谢阅读。

  ●张千帆,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2011年和14位学者及社会人士向国务院递交了联合署名的《关于提请国务院审查并修改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的建议》,呼吁取消高考和招生工作中的考生户籍限制

  3月3日,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式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对媒体表示,高考改革方案“很快会出来”,甚至“用不了十个月。”此言一出,社会哗然。

  如何兼顾北京家长和孩子利益的同时,不损害非京籍纳税人及其孩子的合法权益成为当前焦点问题。有家长清醒地认识到,异地高考之争,“不是一个群体和另一个群体的利益竞争,也不是一场零和游戏。从长远来看,大家都是受害者。”

  高考地的两难选择

  “我儿子已经上高二了,多半是赶不上了。”看到新闻,申益并没有松一口气。

  2000年,作为某IT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人才,申益成为第一批北京工作居住证持有者在北京工作。“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孩子就在北京读书,因为有北京绿卡,在读中小学时享受市民待遇。”

  “孩子小的时候,总想着离高考还早,以后政策就变了,没曾想一晃10多年过去了,还没任何松动。” 申益无奈地嘟囔。

  申益目前最现实的难题是,如果政策不变,孩子明年就得回老家高考,而根据当地规定,有户籍但没有学籍的孩子只能以社会考生身份报名,不得报考提前录取院校、军校,“可儿子一心想进军校。”

  与申益有着相同困扰的家长并不在少数。根据我国目前的高招制度,考生只能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以北京为例,据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秋季开学,义务教育阶段有47.8万多随迁子女。在现有政策下,这些孩子只能以借考形式参加中考,不能报考北京市高中,不得在京参加高考。

  “但回老家也不行啊。”山东人张猷说,抛开家长的难处不说,孩子从生活上到学习上都很难适应,“各地高中教育方式不一样,甚至考试科目都有差别。而且交流都成问题,尤其是江浙一带,一口京片子的孩子回家连方言都听不懂。”

  2006年,张猷被单位派到北京接手分公司的管理,“当时把老家的房子都卖了。” 姐姐的前车之鉴让张猷打定了主意,“绝不把孩子送回去。”

  “我姐在北京呆了20多年,没有北京户口,儿子初中时转回山东。但没有家长管,老师又管不过来,加上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叛逆、自制力不强,养成了很多坏毛病。无奈之下,孩子上高三时,我姐只好再回山东咬咬牙又买了套房,专门陪儿子读书。”类似的故事,在随迁子女家长的QQ群里还有很多。

  “为什么孩子们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在一起,长大了反而被划上了另类的印记呢?”2005年就带着5岁的儿子来北京的武涛说,从上幼儿园开始,同班家长就建了一个QQ群,她是群主,“大家在群里一起讨论报哪个兴趣班,周末去哪玩,关系很融洽,他们不知道我没有北京户口,我们生活在一起,感觉都一样。”

  但武涛发现,现在上六年级的儿子早已明白了外地学生和本地学生的区别,比如外地孩子不能享受“一老一小”医保。“学校每年发医疗保险表,他会跟我说,妈妈,那个表我们不用填。”...

异地高考命运

06-05

标签: 高考

     据合肥晚报报道,“谢福乐”这个名字或许就是寓意收获幸福与快乐。眼下谢福乐的最大幸福就是:虽然户籍在浙江温州,但根据“异地高考”政策,他可以在安徽省参加高考。像谢福乐一样,全省有300多个这样的外省户籍考生。虽然他们的故事有点曲折,但结尾却是美丽的,因为他们都赶上了好时候!

  谢福乐:都做好了复读的准备

  6月3日下午,在合肥六中看到谢福乐时,他正坐在教室内听班主任徐丹老师做考前最后的叮嘱,这是他们上的最后一节课了。

  谢福乐的户籍在浙江温州,从幼儿园开始就到合肥来了,并一直读到高三,但身份上还是个外乡人。外乡人的身份此前对他影响一直不大,包括中考,包括摇号进入合肥六中,他都没遇到任何阻力,这得感谢合肥市对外乡人开明开放的教育政策。

  进入高中后,不放开异地高考,就意味着谢福乐最后还要回到浙江去考试。徐丹说,因为浙江省的教材和高考形式与安徽有非常大的差异,谢福乐为此焦虑过一段时间,成绩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这个在老师眼里“聪明善学、很有主见”的大男孩,焦虑了一段时间后,自己反而想通了。“最坏的结果就是回浙江高考,我都想好了,实在不行就在温州复读一年,第二年再去考试。”

  让谢福乐没有想到的是,2012年12月31日,这一年的最后一天,安徽省异地高考政策正式公布,他完全符合条件!此时距离高考还有四五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足以让谢福乐重新上紧发条,把此前摇摆不定时荒废的时间给补回来。

  段正兰:同时学起了两套教材

  合肥六中高三年级只有两个外省户籍的学生,谢福乐和段正兰,而且两人分到了一个班。

  段正兰老家在四川省宜宾市,段正兰父母在合肥打工,自己则在老家跟奶奶一起生活读书。一直到9岁那年,奶奶生病去世,她来到合肥跟父母生活。

  跟谢福乐不同,段正兰很早就开始做了两手准备,这也让她比周围同学学得更辛苦。高二时,段正兰就托亲戚从老家寄来了一整套高中教材。在学校安排的课程之外,段正兰还要自己翻看四川省的高中教材,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长时间。段正兰特别喜欢画画,尤其是人物肖像画,这个爱好让她在焦躁不安时能够平静下来,没有乱了学习的阵脚。

  到了高三时,迟迟不见政策出台,段正兰又开始托亲戚在老家联系可以接收自己的学校,实在不行也只能回四川老家备考了。得知自己可以在安徽参加高考时,段正兰终于松了一口气!在志愿填报上,父母也希望段正兰能选择合肥的高校,这样就可以留在自己身边了。对合肥,段正兰也有着特别的感情。

  段正兰住在当涂北路附近,高考考场却在滨湖。合肥晚报组织了爱心送考活动,记者提议可以送她去考试。可段正兰委婉地拒绝了,“我想跟平时一样,自己坐车去考试,感觉跟平时没有差别或许能发挥得更好。”

  刘芳:听天由命等来了好消息

  瑶海区一所中学今年也有两名外省籍高三学生,巧合的是,这两个女孩子刘芳(化名)和赵琳(化名)也在同一个班。

  刘芳老家在浙江金华,赵琳老家在福建霞浦,她们初中都是在合肥上的,中考时均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现在就读的省示范高中。

  在班主任王老师眼里,两个学生都属于比较内向的,但是学习都非常认真,尤其是赵琳,悟性很好,而且英语成绩也比较突出。可是外省的户籍身份,一直困扰着她们。特别是刘芳,她父母都是最普通的务工人员,对高考政策也了解不多,只能听天由命了。

  刘芳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