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得民心者得天下栏目,提供与得民心者得天下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得民心者得天下,多义词,语出自《孟子》一书;同时也是《雍正王朝》主题曲。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他重视内心修养,构建了以“仁政”为核心,以性善论为基础和特色的完整学说。其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他的民本思想,即“民为邦本”。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为什么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供您参考,更多资讯请点击(https://www.liuxue86.com)查看。
为什么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这句名言出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邦就是国的意思。《礼记·缁衣》记曰:“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讲的是君与民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君要以民为本。《荀子·哀公》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用水与舟的关系来比喻官民之间,如果船被水打翻了,不能归罪于水,最值得反思的恰恰是驾船之人。因此,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与国家利益、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呼吁关心、关注民众的利益和疾苦。因为民众的利益是国家的根本,有民才有国。
孟子认为,一个政权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设身处地解决民众所关心的切身问题。“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和梁惠王之间曾经有这样一段对话,梁惠王说:河内出现了灾荒,我就把河内的百姓迁到河东;河东出现了灾荒,我就把河东的百姓迁到河内,但是我国的民众为什么不见多?别国的民众为什么不见少?对于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回答:“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所生活的时代,战乱纷争,诸侯国各自为政,统治者如果肆意妄为,本国的民众就会跑到别的国家,这样自己国家的人口会越来越少,从而对国家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孟子还用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告诉梁惠王,他没有做得很好,没有设身处地想民众之所想,没有真正了解民众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孟子提出与民同乐之思想。他问梁惠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孟子·梁惠王下》)意思是一个人独自听音乐和与大家一起听音乐,哪个会更快乐?梁惠王回答,当然是和大家一起听音乐更快乐。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指出,同样是听音乐,能不能做到与民同乐很重要。如果不能与民同乐,不去关心民众疾苦,而是独自享受快乐,必然会遭到民众的背离。民众生活在穷困潦倒之中,受饥寒交迫之苦,却置之不理,独自享受娱乐歌舞,这必然会引起民众的极大反感,因为没有想民众之所想,忧民之所忧,急民之所急。“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孟子·梁惠王下》)其结果可想而知。相反,如果能忧民之所忧,急民之所急,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那么不仅能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同,民众还会因此而感到欣慰。“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孟子·梁惠王下》)可见,同一件事,如果不能与民同乐,则无法得到民众的认可和拥护,如果能够与民同乐,则会为民众所接受和爱戴。
要得到民众的拥护和尊崇,首先就得要得民心;而得民心,就要重视民众的利益和做民众喜欢的事,而不能侵害民众利益和做民众不喜欢的事。不能无视民众的利益诉求和民众的喜怒哀乐,更不能胡作非为和肆意妄为。否则,就会失去民心。而失去民心,就会被民众抛弃,从而失去天...
11-13
悠悠中华五千载,我们的祖先在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创造出一段又一段的辉煌,为后人所赞颂。分析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段辉煌之中,都毫无例外地闪现着一个盛世明君的身影,像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康熙帝玄烨……他们为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繁荣稳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统治着不同的时代,可他们却印证了同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
刘邦、项羽都是名载史册的英雄,可前者成就了千古霸业,后者却无奈乌江自刎,这难道真如项羽所言"此乃天意"吗?不是,刘邦项羽二人相比,项羽比刘邦更有才能,但项羽他恃才傲物,很少与属下谈心沟通,一意孤行,又兼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最终走向了灭亡。相反,刘邦没有突出的个人才能,但他善于听取各方良言,身边谋士极多,常常与他们交心倾谈,上下沟通,月下千里追韩信就是明证。因此,他可以"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最终成为楚汉之争的胜者。
时间又过了几千年,中华大地上又出现了一位历史伟人--康熙皇帝,他有着比刘邦更为出众的才华,有着比项羽更为强健的体魄,有着比铁木真更为勇猛的军队,照说他可以安安稳稳的坐上龙椅。但是,他却遭遇了关内百姓的强烈的反抗,只因为他是满人,而他治下的却大多是汉人。在汉人的眼中,他永远是夷人,是外来者,因此,各地的反清斗争不绝,这也成了康熙的一块心病。但是,他从未想过使用武力让汉臣服。一次,他去长城察看城墙的毁坏情况,面对早已破落的长城,有的大臣认为要加固,以防来袭,但康熙却坚定地说:"我要修的是百姓心中的长城,这比真正的长城坚固好几倍!"是啊,这是明君的抉择,他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后来,他多次微服私访,体察民情,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无数百姓,终于使百姓臣服,成为一代明君。
"以史为镜,可以知古今。"纵古观今,我们不难看出:成就大业,一统天下,与老百姓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
【点评】这是一篇史论性文章,文章论证的中心论点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所选汉高祖和康熙帝的史料与主题十分贴切,紧紧围绕"沟通"这一主题,足以令人信服。再者,本文语句流畅,思路敏捷,历史材料可谓信手拈来。考生以时间为序,空间跨度极大,从西汉写到了满清,一气贯通,自然天成。
得民心者得天下推荐访问